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扣宝 《科学养鱼》2007,(10):11-11
随着河蟹养殖面积的扩大,河蟹苗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在当地培育河蟹苗种可起到降本增效的目的。本站在近年开展的土池生态培育蟹种试验,大眼幼体存活率高、育苗成本低,现将有关技术总结如下。一、蟹苗的选择通常每千克有14万~16万只,个体重仅6~7毫克。所以要尽可能选放长江口区的天然蟹苗或长江水系的亲蟹人工繁殖的蟹苗。在具体选购蟹苗时,可从以下几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河蟹(中华绒螯蟹)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河蟹种质退化已引起高度重视,其提纯复壮的相关研究相继展开,本项目为探讨改良河蟹的种质途径,从欧洲莱茵河引进河蟹亲本,开展了人工繁殖,并成功繁育出大眼幼体。在此基础上项目组进行了莱茵河水系河蟹(彩色照片见本期彩中插2)与本地长江水系河蟹一龄蟹种生长特性差异的对比培育试验。  相似文献   

3.
利用6.86平方米的小水泥池,进行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培育豆蟹试验,其结果;50克大眼幼体,经过34天的精心管理,产出豆蟹6200只,育成率高达91.18%。以0.25元/只销售,产值1550元,净利润1144元。投入产出比1:3.81。  相似文献   

4.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螃蟹等。在分类学上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爬行亚目,方蟹科。河蟹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素有“一蟹上桌百味淡”的美誉。近年来通过网围养蟹技术的推广应用,河蟹网围养殖在致富渔民、满足市场供应、增加出口创汇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但随着生产的发展,蟹种质量的参差不齐已成为制约湖泊网围养蟹效益提高的主要矛盾。1998-1999年,我们在吴江市东太湖水域开展了网围培育蟹种试验,并进行了试验性推广。  相似文献   

5.
用精制饲料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饲喂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并育成Ⅲ期仔蟹。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对提高大眼幼体育成仔蟹的成活率有较显著的作用,而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提高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的成活率的作用不显著,但可显著地提高大眼幼体到Ⅰ期仔蟹的成活率。另外,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显著影响仔蟹体内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河蟹养殖业迅速发展,苗种紧缺显得尤为突出。为此,笔者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河蟹大眼幼体(俗称蟹苗)培育幼蟹(俗称蟹种、扣子蟹)的试验和推广工作,取得了成功,为成蟹养殖提供了一定数量的优质廉价的苗种,同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教训。为了推进幼蟹培育技术在生产中应用,现将试验情况、培育方式及注意事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2003年,我们在校实习基地利用0.28hm^2的稻田,进行了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试验。经过142d的精心管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共产蟹种39043只,216.3kg,产值20826.9元;产稻谷1751.5kg,产值2452.2元。总产值23279.1元。总盈利13892.1元。平均每667m^2纯收入3307.6元,比对照田增收2587元。投  相似文献   

8.
孙家平  吴辉 《内陆水产》1999,24(3):24-24
大眼幼体培育扣蟹已成为目前河蟹养殖苗种来源的主要途径,各地都在积极探索提高培育成活率、控制规格、控制性早熟比例的方法,尤其是性早熟比例偏高一直是困扰养殖户的一个难题,人们普遍通过加大投放密度、控制投饵、控制水温等措施来控制性早熟比例,但仍没有解决根本...  相似文献   

9.
朱钧 《水产学报》1997,21(4):462-464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出产的几种河蟹蟹种外部形态特征进行了鉴别对比研究,旨在找出区分我国各水系蟹种切实可行的鉴别方法,以利于蟹种购销及成蟹养殖、放流生产中借鉴,促进河蟹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1.
黄庆 《现代渔业信息》2005,20(11):28-30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蟹种培育经验,从池塘准备、蟹苗放养、饵料投喂、日常管理和蟹种捕捞等方面详尽地阐述了蟹种养殖过程中的关键技术,以期在蟹种养殖利润空间日益减少的现状下能通过降低成本,提高回捕率,从而增加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供各地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6口海水土池(计1.9hm2)中分别按下列密度(万/m3)布苗:3,4,5,3,4和0.27,比较研究了中华绒螯蟹(Eri-ocheirsinensis)Ⅰ期氵蚤状幼体(Z1)的密度对幼体变态率和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Z1的密度为4万/m3时,大眼幼体的变态率(大眼幼体密度占Z5密度的%;21.6%)和成活率(大眼幼体的密度占Z1密度的%;2.4%)及产量(42kg/hm2)最高。  相似文献   

13.
长江、瓯江中华绒螯蟹蟹种培育的比较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长江和瓯江的中华绒螯蟹豆蟹培育为扣蟹,长江蟹群体增重22.08倍,回捕率为47.18%;瓯江蟹群体增重6.19倍,回捕率为17.10%。  相似文献   

14.
赵小平  张震 《水产养殖》2011,32(9):50-51
优质蟹种是成蟹养殖的基础,2010年高淳县团结圩开展优质蟹种规模化培育,面积150×667m2,共投放大眼幼体195kg,培育优质大规格蟹种(150只/kg)195万只,小规格蟹种(300只/kg)91万只,早熟蟹25kg/667m2。总成本119.6万元,总收入265万元,利润145.4万元,取得平均0.97万元/667m2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5.
中华绒螯蟹免疫因子-溶菌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研究了在自然状态下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和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溶菌酶的活性。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成蟹血淋巴中均检测出溶菌酶的活性,为(0.0286±0.0081)活力单位(n=30),而在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组织匀浆上清液中亦检测到溶菌酶的活性,为(0.0318±0.0073)活力单位(n=4)。  相似文献   

16.
伍烨菱  王思凯  赵峰  李春波  庄平 《水产学报》2024,68(1):019608-1-019608-8

为探究中华绒螯蟹在早期发育阶段对不同栖息生境的选择偏好及其行为特征,实验以长江口近岸微生境类型为基础,在室内建立了藨草、泥底、铁板沙、砾石等4种模拟生境,选取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分别开展了对不同生境选择的行为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Ⅰ、Ⅲ、Ⅴ期仔蟹在藨草生境中分布比例最高,显著高于其他三种生境。随着仔蟹的生长发育,Ⅲ、Ⅴ期仔蟹在泥底和铁板沙生境中占比增大。在藨草生境中,中华绒螯蟹幼体具有游泳、附着藨草、表栖、埋栖等4种行为,大眼幼体和Ⅰ期仔蟹主要表现为附着藨草行为,Ⅲ期仔蟹的表栖、埋栖行为显著增加。幼体在藨草生境中的蜕壳率显著高于泥生境,而死亡率显著低于泥生境。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幼体偏好栖息于有利于其生存、发育的藨草等植被生境中,这可能与藨草等植被生境为中华绒螯蟹幼体提供了适宜的庇护场所有关。本研究结果指出了植被生境对中华绒螯蟹幼体阶段的重要性,丰富了早期生活史资料,并为其资源保护和栖息地生态修复提供了基础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索和研究定点选育蟹种在养成规格、回捕(成活)率及效益情况等方面优势,我们在实施“长江系中华绒螯蟹良种选育与产业化开发”项目的过程中,进行了专题对比试验,取得良好的试验效果,现将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长江,瓦江中华绒螯蟹几种同工酶的分析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采用聚丙烯酰胺电泳对我国长江,瓦江雌性中华绒螯蟹成蟹的酯酶,乳酸脱氢酶及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长江,瓦江雌性中华绒螯蟹成蟹的同工酶的同工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稻田培育蟹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田间工程建设田间工程由环沟、田间沟和育苗池组成。环沟上口宽3米,下口宽1米,深80厘米。田间沟开成“川”字型,沟宽1米,深0.5米,田间沟的间距为4米,规划养殖两年后将原田间沟填平,在4米宽的田块中央重新开挖田间沟,这样既可避免田间沟养殖数年容易发生病害,又可使沟中的淤泥肥田,利于水稻的生长。建成100m2育苗池一只,深80厘米,用于强化培育大眼幼体,也可作为收获扣蟹的暂养池。在环沟中移栽水花生,占环沟总面积的1/3。这种田间工程水面积占田块总面积的1/4,活动空间大,利于河蟹生长。2 苗种选购蟹苗成活率的高低,苗种…  相似文献   

20.
河蟹,学名中华绒螯蟹。其肉味鲜明,营养价值高,富含钙、磷、铁等微量元素,是颇受人们喜爱的水产品。因适应性强,分布广河蟹养殖在我国发展很快,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人工繁殖取得突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养蟹技术日趋成熟。但近年来在养殖生产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譬如性早熟、种质变异、药物残留等,严重影响了河蟹的品质和产量,影响了蟹农的效益,更影响了河蟹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