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模式增产增效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作物研究》2004,18(3):F002-F002
免耕直播栽培技术是免耕技术与直播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水稻免耕直播模式主要有前作板田油菜免耕直播一季晚稻和冬泡田、冬闲板田、板田绿肥田免耕直播早、晚稻。以免耕为基础,经过试验示范,目前正在探索适宜不同’地区的免耕直播、免耕稻田养鱼、免耕稻田养  相似文献   

3.
在温光资源适宜地区,因地制宜开展“早晚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栽培技术研究,旨在探究在保证粮食生产条件下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的途径。试验对比了“双季稻+冬闲”“双季稻+西兰花”两种模式水稻产量、水稻季氮肥偏生产力以及稻田周年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西兰花”模式可以显著提高连作早稻产量、早稻季氮肥偏生产力,降低早稻季肥料投入成本,大幅度提高稻田周年生产效益。“双季稻+西兰花”水旱轮作是实现双季稻绿色节本增效可持续发展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龙岩市农技站于2005--2007年在双季稻区连续3a进行了不同免耕栽培方式试验。结果表明,晚季半年免耕早、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无显著差异,节本增收效果好,可作为水稻免耕的主要方式推广;全年免耕晚稻产量与习惯有耕相比产量显著减少,土壤容重显著增加,不适宜双季稻区推广。  相似文献   

5.
温度变化对湖南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匡勇  郑华斌  黄璜 《作物研究》2011,25(6):538-543
用湖南省气象局提供的1999~2008年气象数据分析了湖南温度的变化趋势及湖南1999~ 2008年的水稻产量和温度变化问的关系.结果表明:1999~2008年湖南省温度上升明显,双季稻生长季节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3℃,早稻季的平均温度上升了1.6℃;湘南早稻季产量与平均温度呈显著负相关,湘北双季稻的平均产量与平均温度呈显著正相关,有利于早、晚稻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长期绿肥还田对江南稻田系统生产力及抗逆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江南丘陵地区双季稻田28年(1981-2008年)长期绿肥还田的田间定位试验和4年的养分耗竭盆栽试验,分析比较了长期不同量绿肥还田对稻田系统生产力和抗逆性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常量绿肥还田和高量绿肥还田处理下,早稻、晚稻和历年的全年平均籽粒产量和生物学产量及其变异系数与长期单施化肥处理差异不显著,但由于绿肥还田处理施用绿肥替代部分化肥,平均每年的化肥N、P和K投入量比单施化肥处理分别减少90.0、9.9和72.0 kg/hm2。绿肥处理的双季稻全年产量呈上升趋势,而长期化肥处理则呈下降趋势,且前者的全年产量可持续性产量指数均略高于后者,常量绿肥还田下稻田系统的耐瘠能力也显著高于长期单施化肥处理。不同量绿肥还田下稻田系统生产力差异不显著,但耐瘠能力常量还田处理较高。  相似文献   

7.
土壤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土壤耕作方式对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形成特性的影响,2015年以‘陵两优211’与‘威优46’为早、晚稻供试品种,在湖南湘潭开展了双季免耕、双季翻耕、双季旋耕、早旋晚免、早翻晚免等5种土壤耕作方式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早稻产量表现翻耕旋耕免耕的趋势;晚稻产量以双季翻耕处理最高,双季旋耕处理最低,3个晚季免耕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两季总产量以双季翻耕处理最高,早翻晚免处理次之,其他依次为双季免耕、早旋晚免与双季旋耕处理。翻耕处理产量最高的原因在于分蘖较多,有效穗数较高,生育后期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与净光合速率较高。与双季翻耕处理相比,早翻晚免处理产量有所下降(降幅7.29%),但其具有省工省力、节约能源等优点,可在南方双季稻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探讨了两种酸化土壤改良剂(生物炭和石灰)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水稻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生物炭处理降低了2015年早、晚稻产量,但在2016年却增加了早、晚稻产量;在2015年和2016年试验中,石灰处理均增加了早、晚稻产量。除2015年早季,其他季别产量差异均达显著水平。试验结束后检测发现,生物炭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有机质含量,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土壤pH值和碱解氮含量。生物炭处理显著降低了2015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但显著增加2016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石灰处理显著增加了2年粮食产值和净收益。与生物炭处理相比,2016年石灰处理粮食产值和净收益分别提高2.9%和6.7%。因此,选用石灰作为稻田土壤酸化改良剂对提高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改良土壤酸化和增加农民收入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湘北早晚稻双季直播品种搭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稻双季撒播栽培是一种深受农民喜爱的轻简栽培新技术。通过早晚稻双季撒播品种搭配技术研究,初步摸索出了洞庭湖区双季撒播的品种搭配规律。3年栽培实践证明,只要品种搭配科学合理,在正常的栽培技术水平下,水稻双季撒播也可获得一般双季稻的产量水平,同时达到节本增收的效果,值得进一步试验示范和推广。  相似文献   

10.
系统研究了娄底市双季稻产量徘徊的原因,主要是气温升高,导致水稻生长发育环境变劣;以"中配中"为主的早晚稻搭配方式,严重浪费温光资源;耕地质量下降,污染逐年加剧;优质稻品种比例扩大;栽培管理粗放,投入减少,良种良法不配套等。提出了优化资源配置,调整早晚稻品种布局,提高光能利用率;大力发展以绿肥油菜为主的冬季农业,培肥地力;改革早晚稻播种期,进一步挖掘双季稻增产潜力;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全面开展粮食优质高产创建活动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1.
2005-2007年在湖南溆浦试验示范了“温敏核不育水稻繁殖-双季晚稻-绿肥”复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该模式能明显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介绍了该模式的适宜推广区域与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稻米》2013,(4):138-163
双季晚粳高产形成特征及关键栽培技术研究(摘要)张军张洪程霍中洋花劲郭保卫戴其根许轲魏海燕高辉(扬州大学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扬州225009)1双季晚粳的研究概况湖南、江西及"两广"等传统的籼稻主产区晚稻季温光资源充沛,而晚籼收割后大部分田块是空茬田,或种植绿肥,这种种植制度使得当地土地及温光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以上双季稻区晚稻季常遭遇"寒露风"灾害天气影响,导致晚籼稻不能高产、稳产;双季稻区晚籼收割时的日均温仍达到15℃以上,且这一气温能够维持20 d以上,粳稻在此环境条件下利于其灌浆充实获得高产,同时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也利于其优良品质的形成。江西地处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带,双季晚稻种植面积高达160万hm2左右,而由于当地粳稻品种资源匮乏,晚粳稻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相对较少,目前该地区晚粳稻种植面积较小。本课题组于2009-2012年在江西开展晚粳百亩连片高产示范及专题试验的研究,结果表明,晚粳稻在江西较籼稻表现出更高的生产力优势。  相似文献   

13.
优化油稻稻三熟制机插秧条件下双季稻适宜的播种期可为三熟制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指导。选用8个早晚稻品种,在湖南浏阳研究了播种期对机插双季稻产量、生育期、干物质积累、冗余生长和辐射利用率(RUE)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播种期的推迟,早稻全生育期缩短、晚稻全生育期延长,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呈先增后减变化趋势,同时,冗余度增加、RUE变小。水稻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后期物质转化利用率降低影响结实率可能是推迟播种后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本试验条件下,长沙地区机插双季早稻播种期可推迟至4月7~12日,机插双季晚稻播种期可推迟至7月5日,既能解决三熟制的季节矛盾,又能保证稳产和高产。  相似文献   

14.
双季稻是湘潭地区稻田传统种植模式。为探索该地区稻田适宜粮食作物替代种植模式,在湘潭县易俗河镇比较了3种粮食作物种植制度(双季稻、早稻—秋玉米、春玉米—晚稻)的生产效益。结果表明:双季稻模式纯收入最高(16 347.7元/hm~2),其次是早稻—秋玉米(15 332.1元/hm~2),春玉米—晚稻模式总效益最低(14 260.8元/hm~2)。与双季稻模式相比,早稻—秋玉米模式经济效益下降不显著(降幅6.2%),人工投入少,且有水旱轮作的潜在优势,初步认为湘潭地区以早稻—秋玉米替代双季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欧君华 《作物研究》2002,16(1):34-34
水稻双杂双优双抛栽培技术是在双季稻区早晚稻两季均选用杂交优质稻 ,两季均采用软盘育苗抛秧的一种栽培技术。宜章县杂交稻面积占水稻面积比例较大 ,常年在90 %以上 ,其中优质杂交稻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将优质杂交稻与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水稻软盘育苗抛秧栽培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如何将早、晚两季杂交优质稻都进行盘育抛秧栽培 ,是水稻栽培的新课题。本县于 1998年在一六良种场进行双杂双优双抛栽培技术小面积试验研究 ,2 0 0 0年获得突破进展 ,2 0 0 1年大面积推广 ,面积达到 3.2万公顷 ,效果显著 ,深…  相似文献   

16.
《杂交水稻》2017,(2):60-66
以江西省大面积种植的10个早稻和1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分别在冲积土和红壤土2种类型稻田种植,研究早、晚稻品种在正常施肥(NPK)、不施氮肥(PK)和不施磷肥(NK)3种处理条件下的产量表现及其对土壤氮、磷素依存率和氮、磷肥贡献率的差异。结果显示,2种土壤上各水稻品种的产量总体上表现为冲积土>红壤土;早稻品种淦鑫203、先农29和晚稻品种新优752在2种土壤类型稻田同时具有高产和高氮、磷利用率特性,是较理想的品种;在施肥量上,双季稻品种在2类土壤稻田宜保持正常氮肥用量,但应适当减少磷肥用量,且冲积土稻田磷肥用量要少于红壤土稻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明双季稻稻田土壤剖面CH_4和N_2O的时空分布特征,有利于揭示农艺措施对稻田土壤温室气体产生和排放过程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小区试验,研究了旋耕(RT)和免耕(NT)在不同培肥措施[不施肥(CK)、仅施化肥(F)、化肥+秸秆还田(FS)]下对双季稻主要生育期田面水和土壤剖面CH_4和N_2O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早晚稻季田面水CH_4浓度显著低于土壤剖面CH_4浓度;而田面水N_2O浓度高于土壤剖面N_2O浓度。土壤剖面CH_4浓度随深度增加而下降;而N_2O浓度在土壤剖面中无显著变化。耕作方式对土壤剖面CH_4和N_2O浓度存在显著效应。与NT相比,RT显著增加了土壤剖面CH_4浓度,尤其是0-5 cm和5-10 cm土层;而在部分生育期显著降低土壤剖面N_2O浓度。早晚稻季CH_4净排放通量与上层土壤CH_4浓度相关性高于下层土壤和田面水。表层土壤是影响早稻季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而中下层土壤是影响晚稻季N_2O排放的主要因素。【结论】双季稻田土壤剖面CH_4和N_2O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而耕作方式对其浓度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南方双季稻区土壤酸化日益严重,已经成为制约水稻产量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大量研究表明,施用石灰可以改良土壤酸化和提高水稻产量,但目前关于石灰施用对当地稻米品质的影响研究较少,且不同石灰类物质的施用效果是否存在差异还不是很清楚。于2021年在江西省典型酸性双季稻田上开展田间试验,旨在明确施用不同石灰类物质(氧化钙、氢氧化钙、碳酸钙)对优质稻(早稻为柒两优2012、晚稻为美香占2号)产量和米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石灰类物质间的施用效果无显著差异,且施用石灰类物质对早稻产量、品质和氮素吸收亦无显著影响。但与不施石灰对照相比,施用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处理的晚稻显著增产11.3%、17.3%和17.6%,氮素吸收显著增加16.6%、17.1%和13.5%,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分别显著提高1.3%~2.1%和6.1%~6.3%,直链淀粉含量显著下降4.7%~4.8%。与不施石灰对照相比,施用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处理的早季稻田土壤pH值分别显著提升0.52、0.42和0.50个单位,晚季稻田土壤pH分别显著提升0.41、0.57和0.48个单位。可见,在酸性双季稻田上施用石灰类物质,在改良土壤酸...  相似文献   

19.
地处湘西南的武冈县邓元泰镇黄木井村,从1983年起在潜育化稻田探索春玉米——稻的种植制度,用规范化栽培49亩春玉米一稻。经验收,春玉米总产230293公斤,亩产469.9公斤;晚稻总产275625公斤,亩产562.5公斤,两季平均亩产原粮1082.4公斤。现将其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油菜作绿肥还田的培肥效应及对水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明确油菜作绿肥对稻田土壤的培肥效应及其对后季水稻生长的影响,2004-2008年在浙江富阳进行空闲 单季稻(CK)、紫云英 单季稻(T1)、油菜收获后秸秆焚烧还田(T2)和油菜盛花期还田(T3)4种模式的定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油菜盛花期还田(T3)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含量,培肥地力;增加稻田土壤的总孔隙度,减少容重,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增加后季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的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从而提高供试水稻品种的产量,其中杂交稻内2优6号、两优培九、秀优5号表现为有效穗数增多,常规稻秀水09的每穗粒数增加;在光合生理指标上,油菜作绿肥还田后,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剑叶叶长、叶宽、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研究结果还表明,油菜作绿肥还田是一种很好的稻田生物培肥新途径,能以远低于紫云英的生产成本取得类似的水稻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