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内外大麦品种对赤霉病抗病性的鉴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土表接菌和喷灌加湿方法,对7944份国内外大麦品种资源进行了抗赤霉病性鉴定。经1977—1987年的初筛、复筛和异地联合鉴定,筛选出抗病品种27个,中抗品种394个。统计分析表明,大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二棱比多棱强,裸大麦比皮大麦强;各品种类型中,又以二棱裸麦抗性最强。抗赤霉病的大麦品种资源,国内主要分布于病害流行的长江中、下游诸省(市);国外以日本、瑞典、丹麦等国品种中,抗性材料的出现机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的重要病害,它不仅导致小麦严重减产,还可引起人畜中毒。因此,小麦赤霉病的研究和防治在国际上一直倍受关注[1-2]。培育并推广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的根本途径,但由于小麦赤霉病抗源严重匮乏,加之其抗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和遗传方式的复杂性,使得抗赤霉病育种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小麦赤霉病的抗性类型主要分为Ⅰ型(抗侵染型)和Ⅱ型(抗扩展型)[3]。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江苏省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2021—2022年采用人工接种结合田间自然发病情况对16个水稻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并分析了水稻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9个水稻品种(4个粳稻和5个籼稻)连续两年对赤霉病达到中抗水平,籼稻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显著高于粳稻品种(P<0.05);在自然发病条件下,不同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水平不仅在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也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籼稻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同样高于粳稻品种。籽粒中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积累水平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揭示了江苏省部分主栽水稻品种赤霉病抗性水平,为水稻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赤霉病水稻品种的培育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监测东台市小麦赤霉病病菌对多菌灵的抗药性消长动态,总结出抗性菌株分布广泛、抗性频率上升迅速、区域分布极不平衡、抗性消长存在自然调节等抗性发展特点。分析发现多菌灵长期大量使用、小麦种子远距离调运、抗性菌株竞争力下降等是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发展和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进种植抗病品种、合理安排品种布局、规范种子生产管理、开发生物防控技术、调整化学药剂施用配方等防治小麦赤霉病、控制赤霉病病菌抗药性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抗、感小麦品种对赤霉病菌毒素的反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小麦赤霉病菌毒素的作用下,小麦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和分化率受到了抑制,愈伤组织的褐变率、根的电导值及叶片的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升高。抗病品种的根数、根长、芽长、分化率及褐变率受毒素的影响较感病品种小,即感病品种对毒素敏感,且抗、感品种的电导值差异达显著水平。抗病品种的PAL活性增加幅度较感病品种大,本文就抗、感品种的电导值及PAL活性的变化探讨了品种抗性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赤霉病特大流行年不同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可分为高感、中感和中抗3个类型。因此,生产上应以中抗品种扬麦158作为当家品种,适当示范种植扬麦11、扬麦13等抗病、耐病性较强、产量较高的品种,并加强测报,适时开展药剂防治,综合控制病害的流行为害。  相似文献   

7.
戊唑醇与叶菌唑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小麦赤霉病是我国小麦产区的主要病害。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该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但由于小麦对赤霉病的抗性属水平抗性,受环境影响比较大,难以抵抗病菌的侵染危害。因此,防治赤霉病最有效的方法是化学防治。我国目前防治赤霉病的药剂以多菌灵为主,已有报道赤霉病菌对多菌灵产生了抗药性,所以筛选新型的杀菌剂用于小麦赤霉病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花注射接种法对大麦属、黑麦属和小黑麦共19个种217份材料进行抗赤霉病性鉴定。大麦属一年生野生种高感赤霉病,栽培大麦品种间抗性有较大差异,二棱大麦比六棱大麦抗性强。在大麦多年生野生种中,发现了一些高抗赤霉病的新抗源。大多数黑麦和小黑麦表现中抗赤霉病  相似文献   

9.
为优化黄淮麦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方法,于2020年在河南农业大学许昌校区试验田对4个小麦品种进行单花滴注赤霉病抗性鉴定,分析不同套袋保湿天数对病情严重度的影响,并利用与主效抗病基因Fhb1连锁的功能标记TaHRC-STS对其进行分子检测.结果显示:抗病品种'苏麦3号'宁麦9号'携带该基因,而感病品种不携带;套袋1~7...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黄淮南片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水平。采用人工接种鉴定的方法对黄淮南片的河南、安徽、陕西和江苏四省的65份主栽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抗性鉴定,经土表接种抗侵染型鉴定,中抗品种有‘徐农0029’、‘西农511’和‘保麦6号’,中感品种有‘徐麦31’、‘瑞华520’和‘西农3517’等18份,高感品种44份;经单花滴注接种抗扩展型鉴定,中抗品种为‘西农511’,中感品种有‘烟5158’、‘西农889’、‘西农2000’等14份,高感品种50份。由此可见,黄淮南片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抗性普遍较差,建议根据各地赤霉病发生程度,选择适宜抗性指标,结合现代育种技术,逐步提高主栽小麦品种的抗性水平。  相似文献   

11.
为获得抗赤霉病且农艺性状较好的小麦种质资源, 加快小麦抗赤霉病育种进程, 采用人工接种鉴定和田间试验的方法, 于2019年-2021年, 对54个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赤霉病抗性鉴定与农艺性状调查。结果表明, 供试小麦品种(系)存在赤霉病抗性差异, 筛选出‘华皖麦24’‘宛1204’和‘皖垦麦1708’等9个两年表现稳定的中抗品种(系), 占总数的16.67%; 农艺性状调查结果显示, 不同小麦品种(系)的农艺性状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抗病组品种(系)的平均变异系数小于感病组品种(系)。其中, ‘宛1204’和‘徐麦17252’中抗赤霉病, 且综合农艺性状较好, 可以作为抗赤霉病育种的抗源。  相似文献   

12.
稻瘟病是我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每年都因稻瘟病为害,使我区水稻产量损失很大,品质变劣.生产实践证明,选用和合理推广抗病品种是综合防治稻瘟病中根本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由于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易变性和适应性,一般新的抗病品种推广3年以后,往往抗性丧失,因而选择抗性稳定、持久的品种,缩小品种更换年限和次数极为重要.目前,国际上产稻国都在试图解决抗性持久的问题,都在探索慢瘟抗性的价值.本研究于1989年初试,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3.
 用禾谷镰孢(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 JF-12菌株的子囊孢子悬浮液于抽穗期对望水白、扬麦4号和宁麦6号等不同程度抗赤霉病的小麦品种进行接种,比较了接种后不同时间穗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力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抗病品种望水白SOD活力下降,且一直处于较对照(未接种)低的水平。中抗品种扬麦4号和感病品种宁麦6号的SOD活力初期略有下降,但很快明显升高并显著高于对照。而抗病品种接种后的CAT活力则始终高于对照,感病品种则相反,一直低于对照。SOD和CAT均为活性氧代谢中重要的酶,可能在小麦的抗赤霉病过程中也有积极的作用,本文对此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是报道小麦品种感染赤霉病的程度差异及其有关因素。
温室试验,在麦穗终花期分别对残留于颖外的花药;残留于颖内的花药;无残留花药的子房上,进行接种。三种处理的赤霉病发生量之比,浙麦1号(感病)为15:58:31,苏麦3号(抗病)为4:18:13。结果表明:品种间差异显著;两品种均以外露花药上接种的处理发病最轻,颖内接种.有残留花药发病加重,尤以浙麦1号为明显;两品种始病后的病情扩展速度有异,苏麦3号表现扩展慢、穗轴不受侵害。因此,一个品种的穗部全部颖花中残留花药比率低,是减缓初侵染病程的性状;小穗和穗轴组织减缓病情发展,是抗扩展性状。具备两者,则相对抗性较为稳定。
室内外对普通小麦品种不同成熟阶段的接种试验表明,抗病品种具有感病期短、乳熟期的抗性明显增强和接种后发病盛期较晚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水稻条纹叶枯病介体昆虫带毒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抗病品种在重病地上连作5年抗性变异测试结果,对山东省各地代表菌系抗性鉴定结果以及全国抗病品种区试中在各地的抗性表现,提出棉花抗枯萎病品种抗性比较稳定,适应性较广。第二部分介绍了病原茵致病力变异研究结果,提出棉花枯萎病菌群体致病力变异是相当缓慢的。  相似文献   

16.
山东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变化与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赤霉病已成为当前威胁我国小麦生产安全及食品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山东作为黄淮麦区的代表性区域,1983—2018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呈现暴发频率增加、发生面积增大等变化趋势,该病害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常发性生物灾害。初步分析赤霉病频繁暴发为害的原因,主要有气候变暖、菌源数量充足、主栽品种抗性差、预防控制难度大等。据此提出山东省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对策建议,如综合考虑春季升温因素、提高预报准确率,加快抗病品种培育推广,完善秸秆还田措施,大力开展科学用药和统防统治等。  相似文献   

17.
江苏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控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气候变暖、秸秆还田和赤霉病菌对多菌灵的抗性上升使江苏省小麦赤霉病流行频率提高。本研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目前赤霉病菌对多菌灵抗药性频率已达60%以上,多菌灵的防效明显下降,低于60%。研究明确了赤霉病的防控适期和防治次数,对淮南、淮北主要小麦品种进行赤霉病自然发病鉴定,并阐述了品种抗性和药剂防治间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揭示,选育推广对小麦赤霉病具有抗性的品种是小麦赤霉病防控的基础,把握适期于小麦扬花期施用非多菌灵类的戊唑醇、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其他杀菌剂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湖北省小麦品种(系)的抗病性水平,对2001年以来湖北省审定的46个小麦品种和在湖北省进行区域试验的447份小麦品系进行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和纹枯病等4种主要病害的抗病性评价。结果表明:1)参试品系中有1份材料对赤霉病表现高抗,未发现对纹枯病表现高抗或免疫的材料;对赤霉病和纹枯病的平均抗性评价分值分别为14.30和3.49,介于中感和高感之间;对条锈病和白粉病的平均抗性评价分值分别为13.43和8.34,介于中抗和中感之间。2)审定品种的综合抗性水平不高,对条锈病的抗性评价分值为12.47,介于中抗和中感之间,对其他3种病害的抗性介于中感和高感之间;审定品种的单产呈增加趋势,株高在不断降低,生育期相应延长,综合抗病性也在增强。3)审定品种的综合抗病性与对条锈病抗性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738;对纹枯病的抗性与株高呈显著正相关,与单产呈显著负相关;对赤霉病的抗性与株高无显著相关。鉴于此,湖北省需加强抗病育种力度,同时应充分做好小麦病害的防控。  相似文献   

19.
筛选水稻细菌性条斑病抗源品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1990年,对305个国外品种和广西种质资源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间对细条病的抗性差异显著;抗病品种占66.23%.其中,稳定抗性高的品种有56个.这是抗病育种可利用的好抗源材料.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明确了黄淮冬麦区主栽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侵染、抗扩展、抗毒素积累和抗籽粒侵染能力以及几种抗性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检测了各品种是否带有FHB1抗性基因,旨在为该区小麦赤霉病抗性鉴定评价、抗性品种培育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小麦赤霉病综合抗性鉴定结果表明:22个黄淮冬麦区主栽品种中,有20个为感病品种,只有‘郑麦9023’和‘西农979’为中感品种,所有品种均不含FHB1基因;长江中下游麦区的9个品种中,‘扬麦17’和‘宁麦9号’等6个品种表现中抗,‘扬麦23’表现中感,‘苏麦3号’和‘扬麦21’表现抗,‘扬麦14’‘扬麦17’和‘扬麦23’不含有FHB1基因,其他品种均含FHB1基因。小麦品种的抗扩展能力与抗侵染能力无显著相关性(r=0.27,P0.05);两种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粒率与抗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毒素积累能力呈极显著正相关(r=0.86,P0.01;r=0.88,P0.01);单小花滴注法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平均病级与病粒率和籽粒中DO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1,P0.01;r=0.81,P0.01);喷雾接种条件下,小麦品种的病小穗率与平均病级、病粒率、籽粒中DON含量和ZEN含量都呈极显著正相关(r=0.78,P0.01;r=0.73,P0.01;r=0.78,P0.01;r=0.63,P0.01)。在毒素积累抗性上,DON含量和ZE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0,P0.01)。在目前黄淮冬麦区没有中抗品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育种和鉴定目标为抗籽粒侵染和抗毒素积累的品种,在小麦品种推广过程中加以运用,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