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出了我国花天牛亚科昆虫种类名录。共计286种(含亚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和6个中国新记录种,以及一批省级新记录。  相似文献   

2.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出了我国花天牛亚科昆虫种类名录。共计286种(含亚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和6个中国新记录种,以及一批省级新记录。  相似文献   

3.
对已记载的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26属63种昆虫的种类组成及区系进行初步分析。各属所包含的天牛种类数量差异很大,以缘花天牛属(Anoplodera)为优势属,花天牛属(Leptura)次之,且在俄、蒙、中3国,各属的种类组成既相似又有差异;区系分析表明,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以古北界种类占绝对优势,仅分布于古北界的种类有49种,占蒙古高原花天牛科昆虫总数的74.60%;在中国无分布记录的蒙古高原花天牛亚科昆虫有4种,分别是长毛眼花天牛(Acmaeops anthracina Mannerheim)、红柄短胸花天牛[Alosterna tabacicolor(De Geer)]、长缘花天牛[Anoplodera longipes(Gebler)]、东北伪花天牛(Leptura renardi Gebler)。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天牛亚科昆虫名录(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出了我国花天牛亚科昆虫种类名录。共计286种(含亚种),其中包括2个新种和6个中国新记录种,以及一批省级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阐述了花天牛亚科昆虫分类鉴定的主要方法,对花天牛头、胸、腹各体段的分类特征及雄性外生殖器的循征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6.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已记载的18属370种7亚种虎天牛族昆虫进行初步区系分析,基本明确了中国虎天牛族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状况。在属的组成中,若按区系成分比较,北方区系成分4属,南方区系成分10属和南北区系成分不明的4属,属的比例各为22.22%,55.55%和22.22%。不论是从属的数量上还是从属的容量上来考虑,南方区系成分占优势;在种的组成中,北方区系成分81种3亚种,占总数的22.28%;南方区系成分258种3亚种,占总数的69.23%;南北区系特征不明的27种1亚种,占总数的7.43%;全国分布的4种,占总数的1.06%,南方区系成分几乎占了我国区系成分的2/3。  相似文献   

7.
记述了采自中国吉林省的天牛科(Cerambycidae)、花天牛亚科(Lepturinae)中国2新记录种,即驼花天牛属的四纹驼花天牛(Pidonia testacea(Matsushita))和短跗花天牛属的库页岛短跗花天牛(Brachyta sachalinensis Matsumura),标本保存在北华大学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8.
截止2009年,我国已记栽锯天牛亚科6族、22属、103(亚)种.通过区系分析得出:在属的组成中.若按区系成分分析,北方区系成分3属,南方区系成分17属和南北区系成分不明的2属;属的比例各为13.64%,77.27%和9.09%.在种的组成中,北方区系成分17(亚)种,占总区系成分的16.50%;南方区系成分77(亚)种,占总区系成分的74.76%;南北区系特征不明的7种,占总区系成分的6.80%;全国分布的2种,占总区系成分的1.94%.该亚科属、种的分布均以南方区系成分占优势,并存在中国特有的区系成分.  相似文献   

9.
截止2009年,我国已记载锯天牛亚科6族、22属、103(亚)种.通过区系分析得出:在属的组成中,若按区系成分分析,北方区系成分3属,南方区系成分17属和南北区系成分不明的2属;属的比例各为13.64%,77.27%和9.09%.在种的组成中,北方区系成分17(亚)种,占总区系成分的16.50%;南方区系成分77(亚)种,占总区系成分的74.76%;南北区系特征不明的7种,占总区系成分的6.80%;全国分布的2种,占总区系成分的1.94%.该亚科属、种的分布均以南方区系成分占优势,并存在中国特有的区系成分.  相似文献   

10.
在已有标本采集记录和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已记载的18属370种7亚种虎天牛族昆虫进行初步区系分析,基本明确了中国虎天牛族生物多样性及地理分布状况.在属的组成中,若按区系成分比较,北方区系成分4属,南方区系成分10属和南北区系成分不明的4属,属的比例各为22.22%,55.55%和22.22%.不论是从属的数量上还是从属的容量上来考虑,南方区系成分占优势;在种的组成中,北方区系成分81种3亚种,占总数的22.28%;南方区系成分258种3亚种,占总数的69.23%;南北区系特征不明的27种1亚种,占总数的7.43%;全国分布的4种,占总数的1.06%,南方区系成分几乎占了我国区系成分的2/3.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中国北部菲丽蚧亚科的初步研究, 发现了3 个中国新记录属和3 个中国新记录种。文中给出中国北部菲丽蚧5 属7 种检索表, 并详细记述和图示了3 个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2.
国产菱属植物数量分类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数量分类的方法,将采自国内12个省的37个居群用31个性状进行Q、R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探讨了国产菱属植物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对分类性状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国产菱属的37个居群可以划分成细果野菱和野菱两个种,栽培类型由于受人为影响较大,不能作为种一级来处理.31个性状中以果体大小的性状最为重要,可作为种的划分依据,而腰角的有无、果冠大小等性状则作为种下分类群的划分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主要介绍了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PEBP)家族的成员、进化关系以及各亚家族基因在植物中功能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根据《国际植物命名法规》并结合文献考订,认为苦竹属PleioblastusNakai的后选模式种为McClure指定的青苦竹Pcommunis(Makino)Nakai(=Pchino(Franch.etSavat.)Makino),而非川竹Psimonii(Carr.)Nakai.篱竹Phindsii(Munro)Nakai或大明竹P.gralrtineus(Bean)Nakai。经对安徽苦竹属植物系统整理,承认安徽产该属植物5种,分别为苦竹 P.a/narus(Keng)Kengf.,斑苦竹 PImaculatus(McClure)C.D.ChuetC.S.Chao,衢县苦竹PjuxianensisWeneta1.,仙居苦竹PhsienchuensisWen和光节苦竹PglabrinodusG.H.Lai(新种),排除了高舌苦竹P.altiligulatus S.L.ChenetS.Y.Chen,华丝竹PintermediusS.Y.Chen,硬头苦竹P20ngifimbriatusS.Y.Chen。实心苦竹PsolidusS.Y.Chen和宜兴苦竹PyixingensisS.L.ChenetS.Y.Chen5个种在安徽的分布。图1参31  相似文献   

15.
蛇鳗科鱼类广布于各大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大陆架水域,可依靠尖突的头部和尖秃骨化的尾端在沙土或珊瑚礁前后潜穴。蛇鳗科是鳗鲡目中体形较为特化而种类分化最多的一个科,目前已发现55属260多种。但其外形相似,又缺少鳞片、腹鳍和尾鳍等结构,鉴别特征较少。一般依据胸鳍的有无或发达程度,背鳍起点、鳃孔、肛门、鼻孔和眼等的相对位置,颌的发达程度和颌上是否具须,齿的形状和排列方式,身体的斑纹,以及头部和体侧的侧线孔数目等进行鉴别。通过全面考察蛇鳗科的研究历史,详细总结了该科的形态特征和类群划分,概述了其生态特点和地理分布。对中国已有种类进行了详尽的整理,编制了包括13属33种蛇鳗科鱼类的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鹦嘴鱼属(Scarus)鱼类分子系统分类关系,本研究对采集的16种鹦嘴鱼类COⅠ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GenBank下载的2种绿鹦嘴鱼属COⅠ基因序列共同分析,利用MEGA7.0软件计算遗传距离,采用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18种鹦嘴鱼大致形成3个分支,其中青鲸鹦嘴鱼属(Cetoscarus)单独形成一支,位于进化树基部;鹦嘴鱼属进化地位较高,位于进化树顶部;绿鹦嘴鱼属(Chlorurus)进化地位介于两者之间.驼背绿鹦嘴鱼(Chlorurus gibbus)及污色绿鹦嘴鱼(Chlorurus sordidus)没有与鹦嘴鱼属聚为一支,而是与绿鹦嘴鱼属聚在一起,支持两者归为绿鹦嘴鱼属的分类观点.许氏鹦嘴鱼(Scarus schlegeli)与棕吻鹦嘴鱼(Scarus psittacus)亲缘关系十分接近,但两者COⅠ遗传距离差异为0.085,大于0.020的种间遗传距离差异临界值,两者应该是不同的物种. 截尾鹦嘴鱼(Scarus rivulatus)与黑斑鹦嘴鱼(Scarus globiceps) COⅠ遗传距离为0.017,小于0.020的临界值.但两者形态存在较大差异,排除同种异名可能性,有可能两者存在自然杂交或基因渗透.  相似文献   

17.
蛇鳗科鱼类广布于各大洋的热带和亚热带大陆架水域,可依靠尖突的头部和尖秃骨化的尾端在沙土或珊瑚礁前后潜穴。蛇鳗科是鳗鲡目中体形较为特化而种类分化最多的一个科,目前已发现55属260多种。但其外形相似,又缺少鳞片、腹鳍和尾鳍等结构,鉴别特征较少。一般依据胸鳍的有无或发达程度,背鳍起点、鳃孔、肛门、鼻孔和眼等的相对位置,颌的发达程度和颌上是否具须,齿的形状和排列方式,身体的斑纹,以及头部和体侧的侧线孔数目等进行鉴别。通过全面考察蛇鳗科的研究历史,详细总结了该科的形态特征和类群划分,概述了其生态特点和地理分布。对中国已有种类进行了详尽的整理,编制了包括13属33种蛇鳗科鱼类的属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