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过对2003—2012年降水量对豫北优质夏谷新品种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5—7月降水量对夏谷产量影响最大,相关系数R=0.982 04,达极显著水平,相关回归方程为Y=0.738 8X+159.991 0。  相似文献   

2.
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冬小麦产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温度、光照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其中,以降水尤为明显。冬小麦全生育期对降水量的需求不尽相同,拔节—抽穗期和抽穗—乳熟期是冬小麦需水最大的时期,降水对产量的影响也最大。临汾市冬小麦生育期降水量的变化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1985—2008年冬小麦产量和降水的对比分析发现:4月份(拔节—抽穗)降水量的多少对冬小麦产量影响很大,降水量与小麦产量呈正相关,在适宜的范围内,降水量偏多的年份为增产年,降水量偏少的年份为减产年;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临汾市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冬小麦生育期需水量;在春季降水异常的年份中,降水量偏少比降水量偏多对冬小麦减产影响明显;在冬小麦生育后期,降水因素(降水量与降水日数)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利用铁岭地区1980—2008年玉米原始产量和典型生育期降水量等基础资料,分析了玉米产量与降水量相关性,参考农业部门得出的玉米各生育期降水量需求特点,提出了显著影响玉米产量的降水量关键期,建立了预测模型。同时对影响玉米产量的水文气象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运城市临猗县试验田1985—2008年的降水量和产量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不同生育期降水量和底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找到对冬小麦产量影响最大的阶段降水量,从而构建出用降水量对冬小麦产量进行预测的模型。再经过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对比分析,找到模型的不足。结果发现,制约试验田冬小麦产量的因素在于底墒水和越冬—返青期的防冻保苗措施,并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农业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主要气象因子与冬小麦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客观评价气象因子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鲁南地区小麦产量。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鲁南地区2008—2017年冬小麦产量和主要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鲁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10℃积温,关联系数0.4721;其次是生育期的降水量,关联系数0.4201;其余依次为≥0℃积温、冷量、≥20℃积温、日照时数,关联系数分别是0.3992、0.3756、0.3621、0.3131。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一致,≥10℃积温是影响冬小麦产量主要因子,其次为降水量,且均为正效应;所得回归方程(P=0.0408, R 2=0.9811)可以适用于鲁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预测。  相似文献   

6.
利用河南省安阳市夏谷产量和相应的气象资料,分析了2003~2012年降水量对豫北优质夏谷新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5~7月份降水量对夏谷产量影响最大,相关系数为R=0.982 04(R2=0.964 4),达极显著水平,相关回归方程Y=0.738 8X+159.991 0,该研究结果为充分利用当地气象条件、选育优质夏谷品种及其优质丰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各气象因子对蚕豆年度产量的影响程度,利用1986—2007年、2010—2016年湟源县农业气象观测站蚕豆观测地段产量资料和湟源县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各气象因子与蚕豆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种气象因子影响产量波动从大到小依次是6—8月累计降水量、≥0℃积温、气温日较差、累计日照时数、日平均地温、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5—8月累计降水量与产量的相关系数为0.477 0,达到极显著水平;偏相关系数为0.446 0,达到极显著水平。5—8月累计降水量对产量有最大的直接正相关(0.478 0),可导致蚕豆年度间产量波动幅度为33.2%。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7—2012年环县逐月平均气温、年平均降水量等资料及1999—2012年紫花苜蓿产量资料,分析了气候变化对环县紫花苜蓿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5年环县年、季气温均呈增加趋势;年降水量呈逐年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4.013 mm/10年,冬季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他3季降水量逐年减少,秋季降水量减幅最大,年降水减少是由秋季、夏季降水减少引起的;1999—2012年环县紫花苜蓿产量呈逐年增加趋势,紫花苜蓿年平均产量为1 860.5 kg/hm2,每年以100.9 kg/hm2的速率增加,产量线性趋势相关系数为0.604,紫花苜蓿产量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探明韶关烟叶四产区(乐昌、南雄、乳源、始兴)降水特征及其对烟叶产量的影响,以便根据不同烟区降水情况做好应对措施,为韶关生产优质烤烟和增加烟叶产量提供参考,利用1970—2019年逐日降水量资料和2015—2019年烟叶产量数据,分析韶关烟区降水气候特征及烟叶产量与降水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韶关地区降水空间分布不均匀,烟叶四产区中乳源降水较多;还苗-伸根期始兴和南雄降水量较全市平均值略多,乳源则明显多于全市平均;旺长期乐昌降水较少,其他地区相差不大;成熟期降水量偏多,空间分布与全年较一致。1970—2019年间全市降水量变化特征较为一致,总体呈波动变化,趋势不明显。不同烟区降水对烟叶产量的影响不同,烟叶产量受不同时段降水的影响也不同。乐昌烟叶产量受4月下旬降水量影响明显,与4月下旬降水量显著正相关。南雄和始兴烟叶生长期雨量多于烟叶生长所需,尤其是还苗-伸根期雨量明显偏多;南雄烟叶产量与6月上旬雨量显著正相关。乳源烟叶产量与还苗-伸根期和成熟期后期雨量显著正相关;旺长期中后期雨量偏多,对上部叶和下部叶产量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育期气候变化对河南省冬小麦产量影响的量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冬小麦不同生育期气象因素变化趋势及其对小麦产量的影响,选取河南省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2009—2019年气象资料与产量资料,采用HP滤波法分离得到气象产量,并通过建立一元回归与多元回归模型,分别在时间和空间上对河南省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产量的贡献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各生育期表现为一致增温,光照与降水量均在分蘖期、返青期、灌浆期3个时期显著减少;温度、光照、降水量分别在分蘖期、返青期、抽穗期对冬小麦产量贡献率最大;豫北和豫东地区温度显著升高,而该区域在冬小麦播种—分蘖期间的光照和降水量分别呈现显著增加和显著减少的趋势,降水量在豫西和豫西南地区全生育期间表现为先减少后增加;温度、光照、降水量在抽穗—成熟阶段的河南省大部分地区、东南地区、越冬—拔节阶段的东北地区对冬小麦产量贡献最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1981—2013年延吉市气候与大豆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分析的方法,从平均气温、降水量和光照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入手,得出大豆产量与温度、降水量和光照等气象因子的关系,从而得出有利于大豆高产的气候条件,为大豆高产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大豆产量与积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其中积温最为明显,日照时数次之,降水量最弱。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评估甘肃省定西市旱地春小麦'定西35号'产量对各生育阶段降水量和气温变化的响应,以研究区1971—2017年逐日降水量和气温数据为基础,利用APSIM模型对小麦生育期和产量进行模拟,对近47年来研究区降水量和气温变化与春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并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法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8个...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凤城地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分别探讨年降水量、≥10℃年有效积温、生育期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气象要素对近37年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55—2014年日照时数明显增加,年降水量缓慢减少,≥10℃积温有缓慢增加的趋势。对凤城地区玉米产量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0℃有效积温、日照时数、降水量。  相似文献   

14.
临汾市1952—2008年小麦产量与降水量关系及增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临汾市1952—2008年小麦单位产量与降水量(即上年7月至当年5月降水量总和)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单位产量基本上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单位毫米降水形成的小麦产量大体随着降水量的增加而减少;以1981年为界,由于科技进步和政策扶持,使得1982—2008年小麦单位产量显著提高。并结合以上分析,提出了小麦的增产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选取黄淮海地区"永优"系列玉米品种"浚单20"2001—2002年41个站、"浚单29"2008—2009年46个站及这2个品种2014年21个站点的生育期、产量资料和同期各站的气象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积分回归等方法,分析气象因子对永优系列玉米品种产量的影响和不同品种的区域适应性。结果表明,浚单20和浚单29的产量最高值相当,浚单29产量的最低值高于浚单20;浚单20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气温和日照时数,而浚单29的主要影响因子是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在高产站点,温度、降水量和日照时数基本能满足玉米生产需要,积温增加成为产量增加的一种限制因素;在中产站点,降水量和和气温基本能满足生产需要,而日照时数和积温略显不足;低产站点降水量和气温不能满足生产需要,而日照时数和积温略好。通过旬气象因子对产量的敏感系数分析发现,各旬降水量对浚单20和浚单29的影响完全相反,降水量对浚单20产量的影响主要为负效应,对浚单29产量的影响主要为正效应;各旬日照时数对浚单20和浚单29的影响都以正效应为主,在生育前期效应相反,而在后期基本相同;各旬平均气温对浚单20和浚单29的影响基本都为正效应。因此,浚单20适合在降水量相对较少、日照时数相对稳定、平均气温相对稳定的地区种植,而浚单29则适合在降水量相对较多、日照时数相对较多、平均气温相对较高的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90—2014年蠡县麻山药气象产量资料及同期气象观测资料,采用HP滤波法、相关分析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法等,对麻山药气象产量及其生育期与气象因子关系综合分析,利用spss软件建立麻山药产量预报模型。结果表明:影响麻山药生长关键气象因子包括降水量、日照和气温,其中4月下旬降水、6月下旬降水,8月上旬气温、8月下旬气温与麻山药生长呈正相关,9月中旬降水量和9月累计降水量呈负相关,日照对麻山药产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安阳市1979—2008年30年中的5月降水、光照等气象资料与安阳市同时期小麦平均产量资料为依据,分析了小麦生育后期(5月)气象条件对安阳市小麦产量的影响,认为气象条件对小麦产量的有利影响为:5月日照百分率>55%,降水量<45 mm;不利影响为阴雨寡照,月降水量>70 mm,月日照百分率<55%。针对小麦减产原因提出防御措施。  相似文献   

18.
根据2000—2018年舞阳县小麦生长期间的气象资料及小麦产量资料,分析气象因素之间以及气象因素与小麦产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月降水量与光照之间有很强的负相关;降水量与气温之间负相关不明显;光照与气温之间成正相关。降雨量和光照对产量的影响较小,温度对产量有较大影响。因此,温度最有可能成为决定产量的主要因素。该试验研究结果为未来冬小麦持续高产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利用扎兰屯市气象局1991—2022年逐月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资料及1996—2021年玉米不同生育期、理论产量和平均产量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法、滑动平均法、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扎兰屯市气候变化对玉米种植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利用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塬区的庆阳市西峰区1990—2018年夏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春玉米发育期及产量资料,分析了夏季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对春玉米发育期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每10年0.46℃;降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增加速率为每10年4.22 mm;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减少速率每10年为4.76 h。夏季平均气温偏高年较偏低年春玉米各平均发育期均提前,全生育期日数缩短,平均气候产量偏低;夏季降水量偏多年较偏少年春玉米各平均发育期均推迟,全生育期日数延长,平均气候产量偏高;夏季日照时数偏多年较偏少年春玉米各平均发育期均提前,但对全生育期日数和平均气候产量的影响不明显。夏季气象因子影响气候产量最显著的是降水量,其次是气温,日照时数与气候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平均气温影响气候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是拔节-抽雄期;降水量影响气候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是拔节-抽雄期;日照时数影响气候产量相关最显著的是开花-吐丝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