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低温胁迫对杏电解质外渗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导法测定15个杏品种花器官在低温胁迫下电解质外渗率,探讨了杏品种抗寒性与电解质外渗率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经一元线性回归,用回归系数b值和常数项a值来对比分析抗寒性大小发现:沙金红、山黄杏、串枝红、苹果杏和兰州杏等品种的这两个数值相对较小。因此得出结论,沙金红、山黄杏等品种在受低温影响时,膜透性变化幅度小,电解质外渗缓慢,抗寒性强。15个杏品种的抗寒性由强到弱依次为:沙金红>山黄杏>串枝红>苹果杏>兰州杏>红荷包>鸡蛋杏>麻真核>华县大接杏>猪皮水杏>银香白>软条京>大杏梅>意大利Ⅱ>金荷包。  相似文献   

2.
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杏花期的抗寒性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电导法配以Logistic方程,测定了6个不同生态地区杏(apricot)品种花蕾和盛开花朵的半致死温度(LT50)。实验结果表明,杏花器官不同部位的抗寒性大小,雌蕊<雄蕊<花瓣,并证明了北方品种较南方品种耐寒。杏花蕾的LT50在-6~-9℃,盛开花朵的LT50在-4~-6℃.  相似文献   

3.
对树上干杏品种休眠离体一年生枝条进行-20℃、-25℃、-30℃、-35℃的低温胁迫处理,为验证其准确性将各处理的枝条进行水培,观察记录发芽或开花的枝条数量和使用电导法测定出电解质渗出率。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电解质的渗出率不同,在-25~-35℃之间,电解质渗出率随温度下降而增高。当低于-30℃时,电解质渗出率明显增加,发芽率也严重下降。综合试验结果表明其临界温度约在-25~-30℃之间。  相似文献   

4.
电导法鉴定黄瓜抗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用抗寒性不同的黄瓜品种,在子叶期和三片真叶期,研究了不同低温胁迫、低温胁迫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渗透时间对叶片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叶期幼苗在-3℃低温下处理18h、渗透90min,是用电导法鉴定黄瓜品种抗寒性的适宜条件;三片真叶期与子叶期的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5.
用电导法配合Logistic方程确定杏花期的抗寒性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电导法配以Logisitc方程,测定了6个不同生态地区杏(apricot)品种花蕾和盛开花朵的半致死温度(LT50),实验结果表明,杏花器官不同部位的抗寒性大小,雌蕊〈雄蕊〈花瓣并证明了北方品种较南方品种耐寒,杏花蕾的LT50在-6~-9℃,盛开花朵的LT50在-4~-6℃  相似文献   

6.
用抗寒性不同的黄瓜品种,在子叶期和三片真叶期,研究了不同低温胁迫、低温胁迫不同时间以及不同渗透时间对叶片电解质渗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子叶期幼苗在一3℃低温下处理 18 h、渗透 90 min,是用电导法鉴定黄瓜品种抗寒性的适宜条件,三片真叶期与子叶期的鉴定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
榛属(Corylus L.)植物抗寒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电解质渗出率法、恢复生长法和组织褐变法对榛属47份试材的抗寒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根据抗寒性和恢复生长后的萌芽百分率,筛选出10个较抗寒的杂交品系,为杂交品系的区域试验和推广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蝴蝶兰抗寒力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观察田间冻害性状的基础上,采用电阻法和电导率测定这2种植物生理学方法作为鉴定抗寒力强弱的方法.结果表明,这2种方法都较可行,但从实验操作看,电导法更为方便和准确.采用电导法作为鉴定手段,冷冻时间可选择12 h,冷冻浸提时间和煮沸浸提时间分别为12 h和3 h.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杏李6个品种的休眠枝进行各抗寒因子,得出各品种抗寒性大小,为杏李在新疆安全越冬生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杏李品种的休眠枝条为试材,设置-15、-20、-25、-30和-35℃五个低温梯度进行低温处理,用电导法测定低温处理枝条的电解质渗出率,采用Logistic方程拟合,求得半致死温度(LT50),同时对其可溶性糖、MDA含量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各品种电解质渗出率呈典型的S型曲线,与低温呈显著负相关;恐龙蛋、味帝、风味玫瑰、风味皇后、味王、味厚的半致死温度分别为-34.43、-32.37、-38.87、-37.41、-40.14和-31.14℃.[结论]杏李各品种抗寒力大小依次为味王>风味玫瑰>风味皇后>恐龙蛋>味帝>味厚,杏李实际生产中-25℃是需要防范的敏感温度.  相似文献   

10.
延边地区梨品种的抗寒性测定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以生物膜学说为依据的电导法,对延边地区常见梨品种的花芽及枝条组织进行了抗寒性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的相对电导率和伤害率与温度呈线性相关,相关系数均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施肥对一品红天鹅绒品种抗寒性的影响及可能的调控技术。采用三因素五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施K、Ca、Si量与天鹅绒抗寒指标综合分之间的效应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统计选优,降维分析,边际效应分析。结果表明氯化钾、氯化钙、硅酸钠3种肥料均能提高一品红抗寒性,且重要性依次为:硅酸钠>氯化钾>氯化钙。氯化钾最大效应在600 mg/L,分别施氯化钙、硅酸钠0 mg/L;氯化钙最大效应为200 mg/L,分别施氯化钾150 mg/L,硅酸钠25 mg/L;硅酸钠最大效应为100 mg/L,分别施氯化钙、氯化钾0 mg/L;在同时施用3种肥的情况下,高浓度硅酸钠配合低浓度氯化钾、中等浓度氯化钙或高浓度氯化钾配合低浓度硅酸钠、中等浓度氯化钙有利于抗寒性提高。高抗寒性栽培要点为:施氯化钾量267~366 mg/L,施氯化钙量90~122 mg/L,施硅酸钠量24~52 mg/L。  相似文献   

12.
三十烷醇对杏树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年生杏树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浓度三十烷醇(TA)溶液对其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杏树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及胞间CO2浓度(Ci)均表现为"双峰"型,Pn、Gs和Tr日平均值表现为1.0mg·L-1>0.5mg·L-1>0.3mg·L-1>0.1mg·L-1>CK>3.0mg·L-1,Ci日平均值则表现为3.0mg·L-1<1.0mg·L-1<0.5mg·L-1<0.3mg·L-1<0.1mg·L-1相似文献   

13.
植物抗寒性生理生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综述了在低温胁迫下,植株体内细胞膜透性、结构和组成的变化,酶活性的改变,内源激素的改变和可溶性糖、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并阐述了抗寒作用机理,同时对植物抗寒性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抗寒杏树矮化砧木选育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李杏远缘杂交的育种方法,选育出砧穗亲和性好的抗寒杏树矮化砧木或矮化中间砧1号、2号,改变黑龙江省传统杏树大冠稀植的栽培方式,建立矮化密植高效的生产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5.
南京地区3种越冬水稻螟虫耐寒力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测定过冷却点的方法比较了南京地区同一越冬时期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的耐寒能力及其不同越冬期耐寒能力的变化。结果显示 :越冬中期老熟螟虫的过冷却能力以三化螟最高、二化螟次之、大螟最低 ,越冬后期三化螟过冷却能力仍高于二化螟 ;三化螟和二化螟体内含水量显著低于大螟 ,说明其过冷却能力的差异与体内含水量有一定关系 ;大螟的过冷却点随温度降低和龄期的增加而升高 ,表明其以耐冻对策越冬 ,而三化螟和二化螟过冷却点则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表明其以避冻对策越冬  相似文献   

16.
LT-I分析7个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伤害度-温度回归直线(LT-I)的方法研究枝条低温放热(LTE),比较不同酿酒葡萄品种枝条的抗寒性。【方法】采用差热分析系统(DTA)对巨峰葡萄枝条进行低温放热分析,三点法确立韧皮部、髓及木质部伤害度-温度回归方程(LT-I),并用传统低温冷冻处理测定褐变率及电导率进行验证。【结果】LT-I分析得到的伤害度与传统低温冷冻处理的褐变率及电导率具有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和0.983,说明LT-I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葡萄枝条抗寒性分析。7个酿酒品种在降温过程中的韧皮部LT-I斜率不同,从小到大依次为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美乐<霞多丽<蛇龙珠<熊岳白;韧皮部的致死温度从高到低依次为美乐>蛇龙珠>霞多丽>贵人香>西拉>赤霞珠>熊岳白。不同品种木质部响应降温的斜率与韧皮部不同,西拉<熊岳白<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木质部冻死温度从高到低顺序为西拉>霞多丽>蛇龙珠>美乐>赤霞珠>贵人香>熊岳白。【结论】LT-I是一种简单可靠的研究枝条抗寒性的方法,LTE综合指数比较得出熊岳白、贵人香枝条的抗寒性较强,其次为赤霞珠,西拉、美乐、蛇龙珠和霞多丽抗寒性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大草蛉自然种群预蛹耐寒性的季节性变化及机制。【方法】测定大草蛉自然种群预蛹的蛹重、过冷却点(SCP)和结冰点(FP)、体内含水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等耐寒性指标。【结果】大草蛉预蛹的SCP和FP在2010年1月(越冬中期)达到最低值为-17.53和-7.14℃,在2010年7月(生长期)达到最高值为-8.21和-3.65℃;2009年9、10月(越冬前期)的SCP和FP均低于2010年4、5月(越冬后期),SCP和FP值在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间呈先减后增的趋势。体内水分、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变化与SCP的变化相似,也呈先减后增的趋势,而脂肪含量在越冬初期即达到最高,为46.81%,越冬期间逐渐减少,但仍高于其它时期,2010年7月(生长期)降到最低,为31.07 %。【结论】大草蛉预蛹的耐寒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越冬预蛹的耐寒性显著高于夏季和越冬后预蛹,自然种群预蛹耐寒能力的变化规律与预蛹体内的水分和主要生化物质的含量变化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桉树抗寒生理及分子机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概述了国内外有关桉树抗寒的生理和分子机理研究的动态,讨论了桉树抗寒性与细胞膜系统、保护酶系统、光合作用及抗寒基因等方面的相关性.提出了有关桉树抗寒机制研究领域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秋冬随温度下降,根中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早春随温度升高,可溶性糖含量减少,茎则无明显变化。说明以宿根越冬的苜蓿其抗寒力主要表现在根部。与直根型苜蓿相比,根蘖型苜蓿根茎水含量低,可溶性糖含量和过氧化物酶活性高,这些重要的生理特性与根蘖型苜蓿优良的抗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