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大豆品种资源对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2~1986年,对从东北大豆产区收集的地方大豆品种202份,分别以大豆胞囊线虫的1号和3号生理小种进行田间和盆栽接种鉴定。播种后40~45天,调查每株根上的白色雌虫数,以Hill、丹豆4号和Lee作为感病对照品种,Peking作为抗病对照品种。鉴定结果:有4个小黑豆品种即磨石黑豆、北京黑豆、小粒黑豆和小粒黑,表现抗大豆胞囊线虫的1号和3号生理小种;有4个秣食豆品种表现抗3号小种,但不抗1号小种。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黑豆对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大豆胞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3号生理小种接种抗病品种小粒黑豆、连毛会黑豆、磨石黑豆与感病品种铁丰24号、铁丰18号、开育10号杂交组合,根据F2代分析结果,小粒黑豆在铁丰24号背景下表现出有两对抗病基因,在开育10号的背景下由4对显性抗病基因控制对3号小种的抗性,磨石黑豆在铁丰24号背景下有两对隐性抗病基因,铁丰18号×连毛会黑豆组合F2代分离表现为三对基因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3.
选择4对均由高抗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源和非抗源亲本组成的杂交组合,对其后代胞囊附着量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抗源亲本灰布支、应县小黑豆和交城黑豆对胞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稳定,胞囊附着量在1.08~3.25个之间;非抗源亲本对胞囊线虫的反应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对后代的胞囊附着量和分布有显著影响。4个非抗源亲本中,晋豆19号、晋豆23号、汾豆46号和中作88D09胞囊平均附着量分别为15.36,18.31,17.83,69.50个,F2胞囊平均附着量分别为15.31,35.04,29.93,45.88个,变异系数分别为11.78%,25.23%,22.89%和29.57%,单株胞囊附着量≤5个的比率分别为15.34%,4.62%,7.05%,1.60%。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与甜瓜抗霜霉病基因紧密连锁的SSR分子标记,以甜瓜抗病品种PI414723和感病品种DF4的杂交F2群体156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利用人工鉴定方法,根据F2抗、感病单株分离比例组建抗感池,用SSR技术寻找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从211个SSR引物组合中筛选出3个与抗病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DE1887、DE1320、DM0854,遗传距离分别为26、26、13.69 cM。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蓖麻、黑豆间作对黑豆主要害虫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蓖麻与黑豆间作,对防除大豆蚜虫和大豆食心虫有明显效果,但因品种不同,防虫效果有差异。中熟品种“吉黑豆2号”比早熟品种“吉黑豆l号”抗大豆蚜虫和大豆食心虫。蓖麻与抗虫性较差的品种“吉黑豆l号”间作,单株蚜虫头数比清种下降61.5%;蓖麻与抗虫性较强的品种“吉黑豆2号”间作,单株蚜虫头数、比清种下降32.4%。蓖麻与2个黑豆品种间作,均以蓖麻与黑豆间作行比2:4处理防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对抗病品种应县小黑豆与大豆胞囊线虫3号生理小种(SCN3)互作及田间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应县小黑豆为抗扩展品种,对SCN3明显抑制J2向J3,J3向J4的发育,并且对SCN3的雌雄分化有一定影响.在抗病植株上观察到的J4大部分是雄虫,雌虫极少,而感病品种辽豆15上,SCN3各龄期之间发育正常,根内J4大部分为雌虫.应用冰冻切片技术对线虫侵染后抗感品种根系组织进行切片观察.观察结果表明:抗感品种的组织病理学反应有明显差异,抗病品种产生明显的组织病理学反应,表现为根内线虫虫体附近根组织细胞有坏死现象发生,而感病品种辽豆15则无坏死现象.并且观察到了抗病品种根内产生的合胞体.  相似文献   

7.
孢囊线虫抗性基因导入及夏大豆高产材料创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抗孢囊线虫的北京小黑豆和哈尔滨小黑豆为抗源种质 ,以有性杂交导入抗线虫基因并创造高产性能 ,育成了黄豆、茶豆、黑豆抗线虫系列种质和黄豆、黑豆、茶豆抗线虫品种齐黄 2 5、齐茶豆 1号、齐黑豆2号。并相继应用这些创新抗源育成了一批抗孢囊线虫、高产、优质、生育期适于山东种植的有希望的优异材料 9172 4、93746、93747、93748等 ,可望把我省大豆科研、生产推向新台阶、新水平。在早期世代识别出有选择潜力的组合 ,进行重点选育 ,重点鉴定 ,将病地田间选择和病土盆栽抗性鉴定结合交替进行 ,是获得抗病性兼丰产性的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蓖麻与黑豆间作对黑豆生理指标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蓖麻与黑豆间作行比1∶4、1∶6、2∶4、2∶6和黑豆清种(对照)5个处理,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蓖麻与黑豆间作黑豆冠层光照强度、叶片胞内CO_2浓度和冠层叶片蒸腾速率分别比对照清种黑豆下降40.8%、30.5%和12.5%。间作黑豆平均单株实粒数比清种下降,但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间作黑豆百粒重下降,其中间作行比1∶4和2∶4两处理黑豆百粒重与清种黑豆间差异达显著。间作黑豆各处理与对照清种黑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但间作行比2∶6处理黑豆产量显著高于行比1∶6和2∶4处理,行比1∶4处理黑豆产量显著高于行比2∶4处理。  相似文献   

9.
李玉奎 《世界农业》1990,(12):25-27
二、棉花抗(耐)病性遗传和生化基础 Devey将耐病陆地棉品种爱SJC-1与感病材料S5971、爱4—42和岱70进行杂交,分析组合中亲本、F_1、F_2及正、反交后代对病菌的田间反应,表明耐黄萎病性受隐性基因控制,耐病性遗传力为0.12—0.28。 我国在棉花抗黄萎病基因效应研究中,运用世代平均数法,对4个陆地棉杂交组合中P_1、P_2、F_1、F_2、BC_1、BC_2 6个世代的材料  相似文献   

10.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11.
绿豆抗豆象基因PCR标记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PC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绿豆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分析。在选用的56个随机引物中,发现抗豆象品种与感豆象品种间有一定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它们分成抗豆象野生种(TC1966)、抗豆象栽培种(V2709)、抗豆象杂交后代(VC3890A2/TC1966-23)和混合类型4个大组。以绿豆抗豆象和感豆象品种及抗豆象品种×感豆象品种组合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BSA法,对抗(感)豆象品种池和一个组合F2的抗(感)豆象池进行了鉴定,获得一个共显性标记。经F2分析,在抗豆象个体中扩增出约1.79 kb的特异片段或2个特异片段(1.79 kb/1.03 kb);在感豆象个体中仅扩增出约1.03 kb的特异片段。初步认为此标记与TC1966的抗豆象基因位点紧密联锁,可用于绿豆抗豆象种质鉴定和遗传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以欧亚种红地球与山葡萄双优杂交组合149株后代群体及欧亚种霞多丽与山欧杂种北冰红杂交组合130株后代群体为试材,采用室内离体叶盘接种鉴定的方法,研究杂交群体各单株对霜霉病的抗性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群体后代表型表现出免疫、高抗、中抗、感病和高感共5个级别。其中红地球×双优组合亲本的病情指数分别为84.44和2.96,红地球表现出高感,双优出表现高抗,杂交后代高抗级别以上的单株占60.41%,感病和高感级别的单株占23.49%,后代群体中产生了较多的抗霜霉病单株;霞多丽×北冰红组合亲本的病情指数分别为68.89和0.37,霞多丽表现出高感,北冰红表现出高抗,杂交后代高抗级别以上单株占18.46%,感病和高感级别单株占33.84%,总体表现正态分布。在欧亚种葡萄与山葡萄杂交后代中出现了较大比例的抗病单株,子代平均抗病能力高于亲中值,说明山葡萄与欧亚种远缘杂交组合中可能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这两个杂交群体后代的抗病性均发生显著分离,呈连续性分布,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抗霜霉病的程度主要由亲本所决定,本试验中2个杂交群体后代都发现了一定比例抗霜霉病单株,为选育出优质抗霜霉病品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抗白叶枯病Ⅴ型菌基因在杂交稻上的遗传表达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含显性抗病基因Xa-3的品种IRBB203和含Xa-7基因的IRBB7、8072-2与不育系珍汕97A、珍汕9723A杂交,其后代表现出不同的遗传特性:IRBB203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均只抗Ⅴ型菌而不抗Ⅳ型菌;8072-2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表现抗Ⅳ型菌而感Ⅴ型菌,与珍汕9723A杂交的F2对Ⅴ型菌的抗感分离比接近9:7,回交F1抗感分离比接近3:1;而IRBB7与两不育系的杂交F1为全感,说明不育系对抗病基因的表达有复杂的互作效应,而非简单的胞质效应。  相似文献   

14.
毕节地区主栽杂交玉米对丝黑穗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2年对毕节地区主栽杂交玉米品种,在人工接种条件下进行丝黑穗病的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10个参试品种中,毕单10号、临奥4号、海禾1号为高抗品种,毕玉2号、毕单4号、毕玉4号、贵毕302、黔西4号为中抗品种,贵毕301、安单136为高感品种。  相似文献   

15.
长豆006     
《山西农业科学》2009,37(2):66-66
选育单位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 品种来源 以贺家岭黑豆为母本,鲁黑豆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邳早15,蚌珠芒2个粳稻成抗品种和川植5号、扬稻1号、83007和DV_(85)4个全生育期抗性品种对3个白叶枯病菌系HB_(84-17)、P_1和T_1的抗性在不同感病品种背景下的遗传行为。分析这6个抗病品种与粳稻感病亲本沈农1033、籼稻感病亲本金刚30和TN_1或早籼141杂交后代F_1和F_2对3个菌系的抗性反应表明:抗病品种在不同感病品种背景下的抗性遗传行为基本一致。但存在抗性显隐性的变化和遗传方式不一致的异常现象。异常表达与植株生育期和所采用菌系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人工合成圆锥小麦365与粗山羊草杂交后代双二倍体,观察其白粉病抗性和农艺性状,为筛选抗病育种种质材料提供参考。【方法】以感病圆锥小麦365为母本,与抗性优异的粗山羊草父本杂交,经单倍体加倍获得双二倍体人工合成小麦,再与普通小麦杂交,观察其抗病性。【结果】亲本间杂交组合均有成胚,平均成胚率17.6%~37.0%。父本Y201、Y215和Y219对12个白粉病菌株表现全抗,Y170仅对菌株E09感病,Y221仅对4个菌株感病,而5个人工合成小麦双二倍体对E09均感病。杂交组合365(♀)×Y221的人工合成二倍体株高、杂交组合365(♀)×Y170的人工合成二倍体穗数、自交结实穗率和结实率以及365(♀)×Y221人工合成二倍体的小穗数表现较好。人工合成双二倍体与偃展1号、豫麦18的杂交结实率明显高于自交结实率(4.6~80.8倍)。【结论】圆锥小麦365可能存在抗白粉病抑制基因,可抑制粗山羊草中抗白粉病基因在杂交后代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8.
用不同抗性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杂交后代的单株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特性。田间鉴定结果,小麦品种间杂交中用抗性强的品种作父本或作母本,它们的F2代抗、感单株出现数量一致。对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抗赤性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及中抗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大于感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从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不同抗性单株出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9.
对不同抗性的大豆品种与大豆孢囊线虫(soybean cyst nematode)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对田间大豆孢囊线虫发育均有较大的影响.感病品种根周的孢囊和J2数量与抗病品种相比较多,而抗病品种的变化趋势同休闲地相似.说明感病品种根浸出液刺激孢囊孵化,而抗病品种根浸出液抑制孢囊孵化.抗病品种内二龄、三龄、四龄幼虫出现高峰及数量不同,表明大豆孢囊线虫抗发育机制不同,初步推测PI90763、Peking、磨石豆、哈尔滨小黑豆及应县小黑豆为不同程度抗发育品种.  相似文献   

20.
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后代抗灰斑病鉴定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32份野生大豆及种间杂交创新后代进行抗灰斑病鉴定。鉴定出2级以上抗病种质70份,其中,免疫材料23份,高抗材料27份,抗病材料20份。鉴定结果表明,野生大豆的抗病性强,抗感比例明显高于种间杂交后代和栽培大豆;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间杂交后代的抗感比例低于野生大豆,而明显高于栽培大豆。经过田间生育期调查、考种分析,综合评价鉴定材料的抗病性、农艺性状、产量性状等,筛选出高产抗病品系8个,以供抗病育种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