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贺斌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17):48-49,64
[目的]筛选出适宜滇西南各产区的最佳栽培模式。[方法]在滇西南油菜区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德宏、沧源、凤庆、腾冲、景谷等区域,比较不同栽培模式的成本、效益、产量构成因素。[结果]油菜生产劳动力和肥料投入占总投入的91.25%,属于高劳动强度农业生产;轻简化栽培模式下油菜单株产量、每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均降低,增加密度是提高产量的主要因素;以直播为主的滇西南常见轻简化栽培模式平均节约生产成本48.14%,增加纯效益55.10%,提高投入产出比57.74%。[结论]该研究为滇西南油菜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内蒙古1988-2014年的相关数据建立粮食生产函数,并以此为基础来探讨影响内蒙古粮食生产的主要因素。研究得出:粮食播种面积对产出有较大影响,应保证农村土地中粮食播种面积;由于技术进步及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耕地单位产出明显增大,导致单位劳动力投入增加带来更大比例的粮食产出增长;化肥投入依然是粮食生产中重要的物质投入;农业机械投入及电力消耗没有带来突出的正面影响,应调整农村用电结构,促进效益发挥。全面取消农业税对产出带来一定影响,应进一步加大粮食生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机制,促进效益提高。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农业水资源生产配置效率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农业水资源生产为考察对象,研究了2005—2012年河南省粮食生产投入产出效率,运用投入导向的DEA方法得到计算期间农业用水等投入指标的技术效率,规模效率,结果表明,农业用水和其它投入性指标具有一定的要素替代性,在粮食生产技术和规模有效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力、农机动力、农药化肥等生产投入性指标的效率,稳定或减少农业用水数量,可以保障粮食生产稳产增产.  相似文献   

4.
粮食生产投入产出状况调查及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状况如何,效益多少,直接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和种粮农民的收入。为了解粮食生产投入产出和效益状况,解决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的问题,成都市农技总站组织技术人员分赴郫县的古城镇花牌村、三道堰镇清塔村、崇州市的江源镇邓公村、锦江乡天民村、双流县的永安镇新街村、金堂县的青江镇双堰村、三溪镇明月村和三溪镇玉堂村等地,开展水稻、小麦、玉米、洋芋、红苕等主要粮食作物生产状况的调查,先后走访了近百户种粮农民,深入详细了解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状况。现将调查情况、效益分析以及提高粮食产量和效益的对策建议陈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粮食安全:耕地潜能有限制约粮食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的质量与数量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由耕地、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要素的投入能力所决定,由年度的粮食总产量所表现。粮食生产综合能力要转变为实际产量,国家政策和供求关系等因素形成的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将发挥主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效率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2007—2015年全国及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面板数据,构建粮食生产投入、产出和外部环境要素指标,运用三阶段DEA模型测度我国各区域的粮食生产效率,重点研究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测度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生产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以及剥离外部环境要素后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粮食生产效率的变化特征和变动趋势。结果表明:从每个环境指标的单项影响看,同一环境要素对不同功能区的各投入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有差异。从环境要素指标的总体影响看,经济和社会等外部环境要素对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效率的作用强度小,对粮食主销区的粮食生产效率作用强度大。但是影响方向相反,粮食主产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主销区剥离环境要素后粮食生产效率下降。由此,决定了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要素配置效率的差异。因此,建议根据外部环境要素的影响方向和强度,结合不同功能区粮食生产的实际成本和机会成本,制定差异化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7.
依据《河南统计年鉴》、《中国粮食统计年鉴》以及《中国统计年鉴》等最新统计数据,从粮食产业加工方式转变的内涵分析出发,构建粮食产品结构优化的转变、资源利用方式的转变、产业效益的转变及要素投入转变的评价指标体系.在评价指标体系中采用主客观联合赋权法及功效系数法探讨相应指标权重和评价值的合成.结果显示,要素投入指标和企业效益指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而粮食加工企业的资源利用指标和规模化发展指标影响了河南省粮食加工指标综合评价值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粮食生产在我县种植业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民以食为天"、"无粮则乱",粮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是不可替代的战略物质.所以历届政府和广大农民均十分重视粮食生产.但近年来,由于种粮效益低下,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劳务输出人员急剧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县粮食生产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形势不容乐观.为了确保粮食综合生产的能力,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现将本县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发展对策综述如下,供各级领导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粮食生产实现持续多年增产后,未来面临着单产难有突破性提高、农业投入不断增加影响农民效益等问题,笔者通过探索研究小麦由"三密一稀"变成"六密一稀""五密一稀""等行距";玉米由"等行距"变成"扩行缩株增密"等作物种植模式的变革,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实现作物增产。该模式在赵县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可为保障区域粮食生产安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0.
中国粮食生产模型与投入要素效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中国粮食生产投入及产出的数据,建立双对数粮食生产函数模型,对粮食生产投入要素的效益进行比较分析,并针对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1.
文倩 《农业与技术》2012,32(10):185+188
本文通过生产成本调查,分析粮食生产中潜在的问题,提出国家应在惠农政策及项目补贴中的投资建议.调查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成本中劳动力投入占36.3-51.1%,物资投入占28.9-31.4%,租赁投入占9.5-16.1%,动力投入占9.4-16.1%.在四个因素中劳动力投入约占生产总成本的一半.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益就必须加速机械化生产水平.建议在国家惠农政策实施过程中,补贴重点应放在种粮大户的农业机械购置上.  相似文献   

12.
粮食生产新常态与转变粮食生产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变粮食生产方式,促进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统计数据,对粮食生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粮食生产连年增产,付出了巨大的物质投入和资源环境代价,呈现出高投入、高产出、高成本、高污染与低效率、低效益的"四高两低"现象。粮食生产受资源与环境双重约束,人均水土资源少,而且区域分布与资源环境条件不匹配。粮食生产进入新常态,粮食安全保障压力增大。粮食生产处于减速换挡期,粮食产量处于大幅波动期,粮食政策处于保障力度加大期。转换粮食生产方式,必须走数量质量兼顾、效率效益双升、低碳绿色和稳定持续的粮食发展道路。培育优良品种,优化种植结构,推广节水节肥等资源节约技术,提高土地生产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通过转变粮食生产方式,实现粮食生产的土地集约利用、物质集约节本、环境集约减损、技术集约高效。  相似文献   

13.
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是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实地调查对贵州占里侗寨旅游发展的资源和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围绕旅游基础措施、民族文化宣传力度、民族语言等方面展开介绍。建议结合当地适宜的环境和多彩的侗族文化,通过加大资金及政策投入、提升民族品牌加强宣传、提高村民参与旅游意识等,来发展占里民族村寨旅游,走当地民族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分析湖北省粮食生产现状的基础上,归纳了湖北省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针对湖北省粮食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发展湖北省粮食生产的对策与措施.一是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成立省级专家顾问组,完善粮食产业科技的协调机制;二需加大投入,依靠科技攻关,解决粮食作物单产稳定提高的技术瓶颈问题;三要加强对发展农机装备业的重视和支持,提高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四是优化种植业结构和耕作制度,充分发挥小麦等夏收粮食作物在粮食增产中的作用;五要建立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科技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合成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 ,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 ,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 ,利用合成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 ,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 ,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同时也是关乎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本文从对粮食安全具有重要影响的粮食生产效率入手,以中国、越南和印度尼西亚3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例,基于DEA模型分别计算3国2005—2015年粮食生产静态效率值和动态效率值,通过分析进一步探究3国粮食生产效率指标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识别中国粮食安全存在的隐患问题,并予以相应的政策性改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静态效率方面,中国、越南、印度尼西亚3国的综合技术效率均与规模效益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不显著;动态效率方面,中国粮食生产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为1.026,处于3国中的第二位,同时中国的综合技术效率也相对较高。农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是中国未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的最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粮食要素投入规模和投入强度方面,确立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波动规律,利用扩散指数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系统景气指标的变化特征,进一步确立了影响中国粮食总产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科学地指导中国粮食生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食为政先、农为邦本",粮食是人类第一生活必需品,也是国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我国粮食基本上达到了粮食自给。"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容乐观,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认真分析当前粮食生产现状,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紧紧抓住国家逐年加大"三农"投入的机遇站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稳定粮食生产面积,提升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产量,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化肥投入变化对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为贵州省实现农业绿色化、现代化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基于2001、2006、2011和2016年贵州省粮食总产量及其生产要素投入的面板数据,测算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运用空间自相关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态势和集聚态势,利用重力模型分析化肥投入与粮食生产效率的空间耦合关系,并以Tobit模型实证分析化肥投入变化对粮食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2001—2016年期间,贵州省粮食生产效率均值为0.8355,效率总体上虽呈下降趋势,但提升空间较大;粮食生产效率空间地理分布呈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减趋势,空间集聚态势呈离散分布;化肥投入对粮食生产效率的正向影响显著,但增产的边际效用总体较低,且即将进入"内卷化"阶段.[建议]充分考虑贵州省实际情况,采取测土配方施肥、加大农业生产科研投入、区域良种和技术研发有偿合作、粮食分区生产政策,既能防止化肥施用"内卷化",又能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