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一直以来是绿豆生产中较难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有针对性的试验探索该病的防治措施,得出了可信的结论,为绿豆尾孢菌叶斑病和其他病害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为当地绿豆生产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刘昌燕  仲建锋  万正煌  李莉  陈宏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3,(25):10307-10308,10312
[目的]筛选防治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最佳药剂及方案.[方法]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测定了4种化学药剂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43%戊唑醇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43%戊唑醇悬浮剂800倍液喷雾、25%嘧菌酯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25%嘧菌酯悬浮剂800倍液喷雾处理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明显,第3次施药后28 d的防治效果均达到80%以上,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结论]为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化学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玉米尾孢菌叶斑病是由玉蜀黍尾孢菌(Cercospora zeae-maydia Tehon&Daniels)引起的真菌性病害,近年来已成为危害我国玉米生产的一个主要病害.为此,综述了玉米尾孢菌叶斑病的症状、发生规律以及病原菌特征,并对该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分析,提出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是最为有效的途径.在我国玉米种质...  相似文献   

4.
香蕉叶斑病主要种类,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大田定点观察和定期大田普查结果表明,儋州地区香蕉叶斑病的主要种类有香蕉生球腔菌引起的香蕉褐缘灰斑病、暗双孢菌引起的灰纹叶斑病。此外,还有长蠕孢菌引起的香蕉煤纹叶斑病和小窦氏霉引起的香蕉叶斑病。香蕉生球腔菌的无性世代为香蕉尾孢菌。但在3月底之前,香蕉叶斑中只镜检到单生的尾孢,4月初才镜检到丛生尾孢菌(3 ̄10支孢子梗丛生于子座上)。5 ̄10月病害流行季节,褐缘灰斑病的发展蔓延和丛生尾孢的产孢与连续下  相似文献   

5.
对福建省24种主要栽培的棕榈科植物病害种类进行系统调查,采集病害标本,通过症状观察和病原鉴定,确诊了22种病害;其中,帚梗柱孢霉(Cylindrocladium sp.)叶斑病、刀孢菌(Clas-terosporium sp.)叶斑病、鱼尾葵(Caryota ochlandra)小卵孢菌(Ovularia sp)叶斑病和射盾孢菌(Actinopelte sp.)叶斑病是国内棕榈科植物新发生的4种病害;明确了华盛顿棕(Washingtonia robus-ta)镰刀菌(Fusarium spp.)立枯病等9种病害是福建省棕榈科植物发生的主要病害,为棕榈科植物病害的防治和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本晶  刘爽  张丽辉 《农业与技术》2014,(4):115+124-115,124
为有效控制叶斑病发生,控制绿豆减产,特做绿豆尾胞菌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通过试验筛选出有效防止绿豆尾胞菌叶斑病的化学药剂,以提高绿豆产量与品质,并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7.
介绍蚕豆赤斑病、褐斑病、尾孢叶斑病、镰孢菌根腐病、枯萎病、细菌性茎疫病、病毒病的发病条件及防治方法,以为蚕豆栽培中病害的综合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3种杀菌剂10种处理对绿豆尾孢菌叶斑病的防治作用,结果表明,用25%嘧菌酯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25%嘧菌酯悬浮剂600倍液喷雾、25%多.霉威悬浮剂500倍液浸种2 h+25%多.霉威悬浮剂600倍液喷雾、25%戊唑醇乳油500倍液浸种2 h+25%戊唑醇乳油600倍液喷雾,相对防效分别为87.23%,84.85%,82.29%,防治效果较好,是防治绿豆尾孢菌叶斑病较理想的药剂,且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建议生产上配合其他药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9.
豫南茶树叶部真菌病害及病原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豫南茶园茶树叶部主要真菌病害进行了调查,对病原菌进行了初步鉴定。研究表明,豫南茶树常见叶部真菌病害有8种。其中,茶云纹叶枯病、茶芽枯病、茶树轮斑病、茶炭疽病等病害发生普遍,对茶树危害较重,是当地茶树叶部主要病害。茶赤叶斑病、茶双毛壳孢叶斑病、茶链格孢叶斑病为河南省茶园新发现病害。对病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刺盘孢菌(Collectotrichum camelliae)、拟盘多毛孢菌(Pestalotiopsis theae,P.versicolor)、双毛壳孢菌(Discosia theae)、盘长孢菌(Gloeosporium theae-sinensis)、叶点霉菌(Phyllosticta gemmiphliae,P.theicola,P.theae folia)、链格孢菌(Alternaria tenuis)、黑腐菌(Guignardia camelliae)等为豫南茶树叶部病害的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10.
药剂防治玉米尾孢菌叶斑病试验初报曹树义栗建富(丹东市农业学校)(丹东市植保站)玉米尾孢菌叶斑病(Cercosporazeaema-ydis是近年来丹东地区新发现的一种农作物病害。来势猛、蔓延快、危害大(仅次于玉米大斑病)。1991~1993年调查,全...  相似文献   

11.
绿豆叶斑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和萌发条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明确绿豆叶斑病病原菌变灰尾孢菌(Cercospora canescens)分生孢子形成及萌发的最适条件,研究了变灰尾孢菌在9 种供试培养基上,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分生孢子的产生及分生孢子的萌发情况。结果表明,在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条件下培养10 天后即可产孢,培养14 天后产孢量可达9×105个/mL,玉米粉培养基和小麦粒培养基产孢较少,其他培养基不产孢。分生孢子在25℃、pH 6~7、连续黑暗条件下无菌水中培养20 h 后萌发率可达76.0%,不同温度、不同光照处理间萌发率差异显著。在蔗糖溶液和蛋白胨溶液中培养20 h 后萌发率分别达87.0%和86.3%。变灰尾孢菌的最适产孢条件为高粱粒培养基上25℃光暗交替培养;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条件为25℃、pH 6~7、连续黑暗培养,蔗糖和蛋白胨可适当提高分生孢子的萌发率。  相似文献   

12.
为寻找绿豆田适宜除草剂,于绿豆1~2片复叶期,一年生禾本科杂草3~5叶期进行21%氟磺·烯草酮油悬浮剂药效评价试验。结果表明:21%氟磺·烯草酮油悬浮剂对绿豆田稗草、狗尾草、藜和反枝苋等一年生杂草具有较高防除效果,对绿豆生长安全。在生产中推荐应用剂量为1 800g·hm-2,喷药量为450L·hm-2。  相似文献   

13.
在大豆灰斑病流行年份,测定了五个组合的F_2代叶部抗灰斑病和感灰斑病两株群其相应株灰斑病粒率的差异及其显著性。其结果为两株群籽粒灰斑病差异明显,达到显著水准。叶部高抗灰斑病株群其籽粒灰斑病达中抗一高抗株平均占98.2%。表明叶部高抗灰斑病单株,其籽粒绝大多数也抗灰斑病。因此,通过对叶部抗灰斑病单株的选择来完成其籽粒抗性的选择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黄顶菊(Flavera bidentis)的化感效应,研究了不同浓度黄顶菊的落叶水浸提液对绿豆、红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顶菊落叶水浸提液对绿豆和红豆种子发芽率均产生了显著的抑制作用,且随着水浸提液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但对绿豆和红豆的抑制作用是有差异的。因此,黄顶菊也可通过其叶片凋落物释放化感物质,从而为防控黄顶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更好地探索曲酸在农业上的应用效果,研究以蒸馏水、芸苔素内脂处理为对照,通过测定曲酸溶液浸种后绿豆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以及幼苗鲜重、干重、茎长、根长、叶长、叶宽、根冠比、叶绿素等指标,探究不同曲酸浓度对绿豆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特性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浓度50~200 mg/L的曲酸溶液对绿豆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随着曲酸浓度的增大,促进作用呈现减弱的趋势,其中以50 mg/L浓度的曲酸溶液处理效果最佳,能显著提高绿豆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试验结果为曲酸在农业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有效地防治玉米灰斑病,利用菌丝融合技术对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的菌丝融合现象普遍存在,菌丝融合测定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态性。根据菌丝融合的程度,可将不同菌株划分成A~F6个融合群,说明菌株间既有一定的亲和性又有明显的遗传异质性。但要准确分析菌株间的相互关系,则需进一步观察细胞核是否发生了融合,以便从遗传学水平上界定菌株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茄子黑枯病、褐轮纹病、早疫病、褐斑病、炭疽病、黑斑病和黑根霉果腐病的危害症状、发病特点,并从农业措施、化学防治等方面总结了各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