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根据增加棉花基因库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棉花改良计划正在转向于多种分子育种技术的应用和资源的利用。丰富的棉花野生种(Gossypiumspp.)是栽培棉遗传改良重要的种质资源和更新资源,并成为宝贵的遗传资源库,野生棉研究利用对栽培棉的遗传改良有着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及潜在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为综合评价不同茶树种质资源花器的矿质营养品质差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法测定了23份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聚类热图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茶树种质资源花器中18种矿质元素含量具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变异系数为11.86%~48.96%,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19~2.19;钾、钙、镁、磷、硫、铝、硼、钡、铬、铜、铁、锰、钛13种元素含量呈正态分布,钠、钴、镍、锌4种元素含量呈正偏态分布,硒含量呈负偏态分布;聚类热图分析将23份茶树种质资源花器分为3个类群;经主成分分析,矿质营养品质综合得分排在前5位的茶树种质资源花器材料依次为‘平阳特早茶’‘巴渝特早’‘黄金芽’‘名山早311’和‘大红袍’,可作为优先开发利用的材料。研究结果可为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和茶树花产品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新疆兵团机采棉发展现状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棉花是兵团农业的支柱产业,兵团棉花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以上。兵团机械化采棉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走在全国的前列,但机采棉生产仍然存在适宜机采棉花品种少、种质资源匮乏、机采棉种植技术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完善、脱叶催熟剂使用亟待规范、清理加工技术不优化、残膜污染严重等问题,导致近年机采棉质量下滑。今后需加强机采棉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完善机采棉配套栽培技术体系,改造生产机具、加工装备以及残膜污染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抗虫棉花种质资源培育与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控制棉花害虫对棉花的为害,石家庄市农林科学研究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利用远缘杂交、转基因技术和形态育种的方法开展了抗虫棉花种质资源的培育,先后育成了远缘杂交抗虫棉花种质石远321、转Bt基因抗虫棉花种质GK12、转Bt+Cp Ti基因抗虫棉花种质SGK321和具有形态抗盲蝽象特性的抗虫棉花种质晋棉-26。这些抗虫棉花种质被众多育种单位广泛应用,2004~2014年共育成通过审定的棉花品种152个,为我国棉花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中国棉花种质资源工作者提供丰富的乌兹别克斯坦的棉花种质资源收集情况.[方法]总结全球的棉花种质资源现状,详细说明乌兹别克斯坦种质资源收集历史、过程及当前面临的挑战.[结果]全面收集分析全球主要种质资源中心的种质资源,特别是乌兹别克斯坦种质资源收集;从种质资源收集的历史、保存、交换、使用及当前种质资源收集所面临的问题等角度出发,探讨乌兹别克斯坦在种质资源研究方面的宝贵经验.[结论]乌兹别克斯坦拥有大量的棉花种质资源和棉花育种家种质资源创新经验.  相似文献   

6.
国外棉花种质资源的鉴定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为丰富棉花育种的遗传基础,进一步提高育成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性水平,近几年我们引进国外种质资源389份,并对其特征特性、农艺性状及纤维品质进行了测定,评选出一批各具特点的优良种质资源。一、引进材料及鉴定方法引进材料大部分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提供,部分由出国进修、考察人员带回及国外棉花专家赠送。其中海岛棉5份,其余均为陆地  相似文献   

7.
棉花远缘杂交种质资源的比较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棉花育种基础材料,我们于1999年自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引进棉花远缘杂交种质材料150余份,这些材料分别含有海岛棉、瑟伯氏棉、草棉、索马里棉、斯特提棉、异常棉及中棉的种质,均为比较稳定的高代品系.2000~2001年在本中心临清试验站进行了系统的种植观察研究,主要考查其综合农艺性状、纤维品质特性、抗病性、熟性及产量潜力,从而对引进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并探讨其在棉花生产和育种上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棉蚜、棉铃虫是特早熟棉区棉花生产的两种主要害虫,严重影响棉花生产。培育和利用抗虫品种是有效控制害虫为害最经济、简便的措施。棉花种质资源抗虫性鉴定是不可缺少的主要环节。1986~1990年,我们分别对122份种质资源进行了抗棉蚜、棉铃虫鉴定,鉴定出高抗伏蚜种质6份,其中有辽657、75—30等;高抗棉铃虫种质17份;既抗棉蚜又抗棉铃虫的种质7份,其中有葡萄棉×1987、69—5、太原4号、辽657、辽2289、118、辽棉3号等。一、材料与方法抗棉蚜、棉铃虫鉴定材料分别为122份,由辽宁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和山西省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提供。  相似文献   

9.
抗虫无酚棉花新种质的特征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铃种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和人体必需氨基酸.但长期以来全球大面积种植的棉花主要是有酚棉品种,其种仁因含有高浓度棉酚,无法直接作为人类食用油和食品的原料.为创制种仁无酚且抗虫的棉花新种质,该研究以7个显性无腺体棉花新种质和有酚棉品种苏棉22号、泗抗1号为供试材料,采用国家标准《饲料中游离棉酚的测定方法》测定种仁中游离棉酚含量,采用室内幼嫩叶片接虫法鉴定棉铃虫抗性,并测定了相关的产量性状和纤维品质.结果显示:在7个显性无腺体棉花新种质中有4个种仁棉酚含量低于国家食用标准,其中苏显无154、苏显无156种仁棉酚含量低于0.0003%,是迄今公开报道的种仁棉酚含量最低的棉花新种质;高抗棉铃虫,其抗性水平高于有酚抗虫棉品种泗抗1号;平均皮棉产量为1473.98kg/hm2,比有酚棉品种平均增产9.03%;纤维品质达到普通优质Ⅱ型标准,与目前大面积种植的有酚棉品种相比,在纤维长度、比强度上获得明显的遗传改良.表明采用棉花聚合育种技术和性状鉴定获得的这两个抗虫无酚棉新种质,农艺性状优良,种仁棉酚含量极低,为棉花成功转变成粮、棉、油兼用型的农作物提供了资源贮备.  相似文献   

10.
200份陆地棉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本地棉花种质基因库,筛选出适于作杂交亲本的种质资源。【方法】 以200份棉花种质资源为材料,研究其形态指标的变异情况和遗传多样性,并以形态指标对 200 份种质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1个形态指标遗传多样性指数(H′)变幅范围在0~1.02。所有材料可划分成6大类,其中第1大类30份材料,茎色紫红色,种子短绒颜色灰褐色材料为主,可以作为彩色棉花育种资源;以170177为主的20份材料种子短绒着生稀毛,种子短绒颜色绿褐色可以作为早熟、无酚、耐高温的育种材料;第6大类50份,所占比例较大。【结论】 200份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第6大类50份,可以作为目前新疆育种材料亲本,主要特征为株型塔型,无茎毛,叶色深绿色,叶片大小中,无叶基斑,有限果枝类型,黄色花冠,黄色花药,种子短绒着生情况多毛,种子短绒颜色灰绿色,有种仁色素腺体,吐絮颜色白色。  相似文献   

11.
为了对利用航天诱变育种技术改良短季棉纤维品质提供参考,同时拓宽短季棉种质资源。试验对经航天诱变处理的短季棉百棉2号SP2代主要纤维品质指标系统聚类。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单株和对照共聚为2类:第Ⅰ类种质材料经航天诱变绒长明显变短、变粗,适合作粗短绒棉种质利用;第Ⅱ类种质材料绒长明显变长、变粗,适合作绒长种质利用。  相似文献   

12.
利用杂交、回交、自交、测交相结合的手段,经10年转育、纯化、筛选、鉴定,将存在于海岛棉1号的无腺体基因2(Gle2)转育到了特早熟普通常腺体棉品种上,选育出携带有单节显性无腺体基因的特早熟陆型无腺体棉花新种质系汾显无1号。并对该品系在低酚棉育种和杂交种选育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研究189份引进棉花种质资源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遗传多样性,为新疆棉花育种及创新种质资源提供资源基础。 【方法】 选取引进的189份棉花种质资源的6个农艺性状和5个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相关性、主成分和聚类分析,鉴定、筛选优良性状的棉花种质资源材料。【结果】 189份棉花种质在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上均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多样性,6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在4.669%~11.877%,平均为8.712 %;5个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在1.369%~9.311%,平均为6.136%。各性状间表现出较为复杂的相关关系,同步改良棉花关键性状指标有难度;主成分分析将11个性状简化为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2.740%,各主成分反映生育期、株高等生物学特征与单铃重、衣分、上半部平均长度、马克隆值等经济性状之间的相互关系,各性状协同配合有利于各性状的同步提高。将189份棉花种质资源进行系统聚类,在遗传距离为10.0时所有材料被划分为 7个类群,各类群性状特征差异明显。【结果】 189份棉花种质资源第Ⅲ类群、第Ⅵ类群和第Ⅶ类群中马克隆值的均值分别为4.17、4.03和4.08,均达到A级标准。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优化苗期抗病性鉴定方法及评价,研究陆地棉种质资源对枯萎病尖孢镰刀菌萎蔫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Momordicae)7号生理小种的抗病性,为棉花抗病育种提供基础抗源。【方法】以265份陆地棉为材料,利用伤根灌菌液法于室内进行棉花苗期枯萎病抗性鉴定,以新疆材料军棉1号为感病对照品种,调查记录病级,以相对病情指数作为评价抗性类型指标。【结果】无免疫(I)枯萎病的品种(系),具有高抗(HR)特性的品种(系)5份,抗病(R)特性的品种(系)78份、耐病(T)特性的品种(系)130份、感病(S)特性的品种(系)材料52份,占枯萎病抗性鉴定品种(系)总数的百分比分别为1.9%、29.4%、49.1%和19.6%。【结论】耐枯萎病的品种(系)最多,具抗病性品种(系)次之。  相似文献   

15.
海岛棉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分析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海岛棉种质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关系及筛选优异性状的海岛棉种质,为海岛棉优异性状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175份海岛棉12个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权重和利用隶属函数产生综合评价值D进行海岛棉种质资源综合评价。【结果】表型性状变异范围在6.40%—28.10%,海岛棉类型较丰富;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指数为1.97—2.05,各性状间遗传多样性指数差异较小,国内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国内,新疆与疆外海岛棉资源遗传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将12个表型性状转换为3个综合因子,贡献率分别为49.34%、18.03%和10.63%,累计贡献率为78.00%,第一主成分荷载较大为株高、始节数、始节高、有效果枝数、铃数、有效铃数、单株籽棉重和单株皮棉重,代表生长及有效产量因子;第二主成分荷载较大为衣分、单铃籽棉重和单铃皮棉重,代表单铃产量因子;第三主成分荷载较大为蕾铃脱落数,代表蕾铃脱落因子;海岛棉资源统计分析发现国内外极端种质差异不大,表现中等的海岛棉资源材料国内较多,在国内,疆外极端种质所占比例较高,新疆与疆外中间型种质差异较小;通过聚类分析将175份海岛棉资源分为4个类群,Ⅰ类群是矮秆、低产的较差种质;Ⅱ类群是高衣分、单株皮棉重较高的潜在增产种质;Ⅲ类群是综合性状较好的优异种质;Ⅳ类群低重心、衣分较高的极端特殊种质,综合评价筛选到综合性状较优的2个品种:XH30和270;利用逐步回归筛选到海岛棉种质评价的5个关键性指标(株高、始节高、果枝数、单铃皮棉重和单株籽棉重)。【结论】参试海岛棉种质资源类型较丰富但遗传多样性较差;株高、果枝数、衣分和单株皮棉重在各基因型中呈正态分布,其余性状呈偏态分布;参试种质分为4个类群;株高、始节高、果枝数、单铃皮棉重和单株籽棉重5个指标可作为海岛棉种质评价的关键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鉴定与筛选18份国外棉花种质黄萎病抗性、农艺性状,为丰富新疆棉花资源库提供黄萎病抗性资源。【方法】2018、2019年调查棉花农艺性状、黄萎病发病,检测吐絮期测产、取样考种、纤维品质。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各指标相关性、病情指数聚类分析。【结果】18份国外种质均为中早熟性类型;均为中等株高;果枝始节差异不显著,黄萎病高抗株系占5.55%,抗病占27.77%,耐病占44.44%,感病占22.22%;病情指数除了与有效果枝、马克隆值呈正相关,与其余指标呈负相关。病情指数聚类为抗、耐、感病三类,其中,4号为高抗材料。【结论】抗病材料6份分别为2、4、6、9、11、16号,耐病材料8份分别为1、3、5、7、8、12、14、15号,感病材料4份分别为10、13、17、18号;籽棉产量较高材料5份分别为3、4、9、11、15号,纤维品质较优材料3份分别为1、9、11号;筛选出2份抗病高产优质种质资源为9号和11号。  相似文献   

17.
棉花黄萎病是由大丽轮枝菌引起的土传维管束病害,对棉花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核心种质代表着整个资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采用六棱塑料钵定量注射菌液法,在环境可控的人工生长室对419份陆地棉品种(系)组成的核心种质进行了黄萎病抗性鉴定与优异材料筛选。结果表明,419份陆地棉种质资源总体抗病材料偏少,共筛选出12份抗病材料,病情指数范围在21.67~25.00;耐病材料253份,病情指数分布在25.47~50.00,其他材料均表现为感病;缺乏对黄萎病免疫和高抗的材料;现代品种的平均病情指数为43.75,整体抗性都要好于中期、早期品种(平均病情指数分为48.60和51.55);来自我国黄河流域棉区的材料(平均病情指数为43.21)整体抗性要好于其他植棉区和地理来源品种的整体抗性。筛选出的抗病材料为棉花抗黄萎病遗传改良提供了优异资源。  相似文献   

18.
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创造棉花变异种质及其SSR标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海岛棉品种海7124的基因组总DNA通过花粉管通道导入到陆地棉品种石远321中,获得了纤维品质明显改善的优良新种质系,而且在后代材料中还获得了一个形态性状发生明显变异的突变体。利用SSR标记对DNA供体、受体及突变体二代材料进行了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海岛棉DNA片段已经整合到受体基因组中,这为花粉管通道技术提供了间接的分子生物学证据,同时对外源DNA片段的整合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彩色棉种质资源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将彩色棉基因转育到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优良白色棉花品种中,在河北农业大学育种中心和海南基地加代,经过六代选择,获得稳定的彩色棉种质材料116份,经过2年的鉴评,选择出衣分在38.0%~40.0%范围内高衣分彩色棉种质资源2份;单株结铃数在17.1~24.0个之间,强结铃性的彩色棉种质资源33份;高产彩色棉种质资源材料16份;铃重在5.51~6.0 g大铃彩色棉种质资源1份;2.5%跨长在29.1~31.0 mm之间彩色棉种质资源4份;马克隆值在3.7~4.2最佳范围内彩色棉种质资源4份;为彩色棉育种奠定物质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