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粳籼89的穗颈瘟分离菌株的致病力及遗传宗谱研究,结果表明:(1)粳籼89分离菌株的小种类型复杂,既有籼型小种如ZA1、ZB1、ZB5、ZB13、ZC13等,又有粳型小种如ZD5、ZG1等;(2)该类菌株的致病力存在不稳定性,同一菌株不同时间接种,鉴别寄主上表现的小种类型不同,对其他主栽水稻品种或抗源的致病力也表现不同,但这些菌株无论何时接种到粳籼89上均能使其表现感病,病级在4级以上;(3)该类菌株接种到粳籼89衍生品种或其他粳籼杂交后代上,一般能侵染这类品种;(4)利用RFLP技术,采用探针MGR586与限制性内切酶EcoRI组合对病菌进行DAN指纹分析,结果16个粳籼89分离菌株被分在2个相邻的遗传宗谱里,即宗谱1(9个菌株)和宗谱2(7个菌株),这两个宗谱恰好是广东的优势宗谱。  相似文献   

2.
2000-200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0-2005年6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411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结果划分为7群36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E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种群ZA出现频率增加,致病性弱的粳型种群ZF出现频率下降,2001年导致抚9621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25小种2005年又重新出现,上世纪90年代初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2005年没有检测到。  相似文献   

3.
稻瘟病菌稳定菌株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一套致病谱各异的稻瘟病稳定菌株,对水稻品种的基因分析和抗谱测定等研究将起重要作用。自1985年以来,从不同类型稻区采集的大批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179个单孢菌株。经初筛和复测得到Li204、Li354、Li271、Li564、Li532和Li67等6个致病性稳定,且分属于不同小种群的代表性菌株。初筛结果表明,各菌群虽都有部分菌株表现明显的变异性,但有些菌群是较为稳定的,如ZD群菌株的群稳定率高达84%,其小种稳定率亦达68%;ZB群菌株与之接近。此外,试验中还发现,某些菌株的致病性变异情况相当复杂,即不仅表现群内及群间变异,而且还会发生籼、粳菌型间的互变(即籼型菌株 粳型菌株)。  相似文献   

4.
稻瘟病菌稳定菌株筛选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一套致病谱各异的稻瘟病稳定菌株,对水稻品种的基因分析和抗谱测定等研究将起重要作用。自1985年以来,从不同类型稻区采集的大批稻瘟病标样中分离出179个单孢菌株。经初筛和复测得到Li204、Li354、Li271、Li564、Li532和Li67等6个致病性稳定,且分属于不同小种群的代表性菌株。初筛结果表明,各菌群虽都有部分菌株表现明显的变异性,但有些菌群是较为稳定的,如ZD群菌株的群稳定率高达84%,其小种稳定率亦达68%;ZB群菌株与之接近。此外,试验中还发现,某些菌株的致病性变异情况相当复杂,即不仅表现群内及群间变异,而且还会发生籼、粳菌型间的互变(即籼型菌株 粳型菌株)。  相似文献   

5.
籼稻品种抗稻瘟病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8个稻瘟病菌稳定菌系,将969个籼稻品种(组合)区分为9个群106个品种型,其中籼A群1号,有166个品种,出现频率最高,抗8个稳定菌系,为主要品种型。在籼A1品种型中选出68个有代表性品种,再用分属于18个小种的30个菌株作了抗谱测定。从中选出一些抗谱广、抗性稳定的抗源品种和可在生产上推广试用的抗病、高产良种(组合)。  相似文献   

6.
1991~1995年辽宁省稻瘟病菌种群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1991~1995年5年间,共分离测定了辽宁省稻瘟病菌249个单孢菌株,经7个中国鉴别品种鉴定划分为7群28个生理小种,在辽宁省流行的优势种群为ZF群和ZD群。近年来致病性强的籼型小种及粳型小种强致病类群出现频率增加,弱致病类群频率下降。1985年导致中丹2号水稻抗瘟性丧失的ZA61小种1995年又重新出现,前几年表现优势的ZG群小种1995年暂时消失。  相似文献   

7.
对云南省13个寄主品种的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群体结构复杂,病菌复杂基因型群体增多,生理小种和交配型都趋于复杂化;A1交配型仍然是云南省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主要类型。鉴定生理小种的186个菌株中,共鉴定出100个生理小种类型,优势小种为1.2.3.4.5.6.7.8.9.10.11,占22.1%。品种F44-2、F45-1、PB36、昆引18、F18-1、昆引10和F29-2上都存在优势小种1.2.3.4.5.6.7.8.9.10.11,在各品种中分别占42.1%、31.6%、25.0%、21.1%、61.5%、27.3%和20.0%。滇薯6号、大理7号和克97G10-4的小种类型各不相同,甚至同一品种同一植株上分离菌的小种类型也不相同。在交配型测定过程中,还发现品种F29-2上有2个A2交配型菌株,占这个品种的25.0%,占所测定菌株的1.9%,其小种类型分别为1.2.3.5.6.7.8.9.10.11和2.3.4.6.7.9.10。  相似文献   

8.
我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研究   总被引:72,自引:1,他引:71  
稻瘟病是我国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六十年代以来,在生产上不断发现一些抗稻瘟病的品种,但在推广、栽种的过程中逐渐丧失了抗病性。为探明其丧失原因及防治对策,1976年起开展了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协作研究。四年来,先后用21个省、市、区的1739个单孢分离物对212个水稻品种进行了筛选测定,从中选出特特勃、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号、合江18号和丽江新团黑谷7个品种为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品种,并从23个省、市、区提供的827个单孢分离物中鉴定出7群43个中国小种,其中以“ZG_1”小种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是我国的优势小种。南方籼稻区和籼、粳稻混栽区的小种组成较北方粳稻区复杂,而籼型小种(在籼稻鉴别品种上为 S 反应的小种),主要分布在南方稻区。初步研究表明品种抗病性的丧失,主要是由于出现了能侵染该品种的新小种所致。不良的环境条件和栽培措施也是加速品种抗性丧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通过对同一病标样上分离的各单孢培养菌,同一单孢不同细胞发育而成的培养菌、同一分离物转管代次及单孢分离物接种后再分离菌的致病性变异观察,初步看到稻瘟病菌致病性虽有变异的情况,但多数情况是稳定的。同时,通过反复测定,初步选出一些较为稳定的分离物,为今后开展品种抗病性的基因分析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9.
江西省稻瘟病菌的致病性分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应用30个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或单基因系及7个中国鉴别寄主,于水稻苗期接种,测定2006-2008年从江西省水稻产区分离的195个稻瘟病单孢菌株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江西省稻瘟病菌以广谱致病性的菌株为主,将致病率按PF<30%、30%≤PF<50%、50%≤PF<70%和PF≥70%4区段划分,各区段菌株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8.72%、31.28%和60.00%;病菌群体对所测定的30个抗瘟基因均表现出毒性,毒力频率为17.95%~100%,表现出较低毒力频率的水稻抗瘟基因是pi-z~t、PI-1(1)、PI-z~5和Pi-k,其毒力频率分别为17.95%、26.67%、27.46%和29.23%.此外,江西省稻瘟病菌含6群40个生理小种,在稻瘟病流行的2006年,主要的优势小种为ZB_(13)和ZA_1;在稻瘟病发生较轻的2007年和2008年,优势小种均为ZB_(15)和ZB_(13).进一步分析表明,同一优势小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28个ZB_(13)菌株对30个抗瘟基因的致病率为50.00%~96.67%,26个ZB_(15)菌株的致病率为46.67%-86.67%.对ZB_(13)与ZB_(15)菌株的聚类分析发现,毒力频率相近的菌株致病相似性差异很大.  相似文献   

10.
水稻对恶苗病的抗性与病原菌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室内鉴定了411个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性,没有免疫品种,高抗品种1个(Te70),抗病品种12(TR9等),其余为感病品种。籼稻比粳稻感病,杂交稻比常规稻感病。初选10个鉴别品种对湖南收集分离的50个菌株的致病性分化进行测定,表明恶苗病菌致病性存在分化,50个菌株分属4个群11个小种。小种I1为湖南的优势小种。抗病品种的锌、酚类物质含量比感病品种高,而可溶性糖/淀粉比值则感病品种比抗病品种高。  相似文献   

11.
2002年黑龙江省部分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中国7个统一鉴别品种对2002年在黑龙江省部分地区采集的57个单孢分离菌株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共鉴定出6群10个生理小种,即ZA17、ZA49、ZB1、ZB19、ZB25、ZC9、ZD1、ZD5、ZE1和ZF1生理小种,其中ZD1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为36.8%。生理小种的组成由1996年商世吉报导的4群7个生理小种发展到6群10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也由ZE1转变为ZD1。其中ZA17、ZA49强致病型的生理小种开始出现。所鉴定出的10个生理小种对4个粳稻鉴别品种有较强的致病力。地域较近的地区稻瘟病菌的生理小种群体组成也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辽粳稻区稻瘟病菌群体多样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四套鉴别品种对苏辽稻瘟菌进行鉴定,结果表明:257株菌被中国鉴别品种分为7群23个小种,其中苏辽菌株分别为5群12个小种、7群21个小种,江苏优势小种ZG1占其菌株数的52.92%;辽宁优势小种ZG1、ZC15占其菌株数的30.84%、19.63%。苏辽菌株分别含37、46个日本小种,江苏优势小种011、011.2、000占其菌株数的25.33%、14.67%、12.67%,辽宁优势小种011.2占其菌株数的28.97%;LTH近等基因系将苏、辽菌株划分为27、23个反应型。利用Pot2-rep-PCR技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在75%相似水平上可将参试菌株划分为13个系谱,江苏12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1、L12、L4分别占其菌株数的22.67%、16.67%、17.33%,辽宁6个系谱中优势系谱L12占其菌株数的55.14 %。苏辽相比,辽宁菌株毒力普遍强于江苏,两地稻瘟菌株的毒性多样性与遗传多样性的丰富度相反。综合分析显示,苏辽两地稻瘟菌是两个在致病型和遗传结构上相近而又异质性明显的不同群体。  相似文献   

13.
不同寄主植物青枯菌菌株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4  
 根据番茄、茄、马铃薯、花生、甘薯、姜、桑、油橄榄、木麻黄九种植物上22个青枯菌的菌株,进行形态、染色、生理生化反应、致病性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的结果,证明它们都是属于青枯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mith)。因此,以前报道的甘薯瘟的病原细菌Pseudomonas batatas Tseng and Fan,应改为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Sncith,不同寄主青枯菌菌株,它们的有些生理生化反应有明显的差异,但更为明显的是它们的致病性不同。测定的7种寄主上的青枯菌菌株,根据它们对茄的致病力很强,番茄、茄、姜、花生、甘薯、油橄榄和木麻黄菌株可归入小种1;马铃薯菌株对马铃薯的致病力很强,而对茄、番茄和辣椒的致病力中等,归入小种3。属于小种1的7种植物的菌株,致病性也有所不同,它们可作为不同的菌系。桑菌株的致病性较为特殊,很难归入已报道的小种。根据对6种糖和醇的利用以及脱氮作用的能力,番茄、茄、花生、油橄榄菌株属生物型Ⅱ;姜、木麻黄、甘薯菌株属生物型Ⅳ;马铃薯菌株属生物型Ⅱ,桑菌株属生物型Ⅰ。但桑菌株人工接种不侵染茄和马铃薯。烟叶过敏反应的测定表现黄斑而从未表现过敏反应,它的归属尚待进一步研究。青枯假单胞菌划分为小种和生物型,目前意见还不一致,加上我们测定的菌株有限,有关这方面的工作,也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小麦白粉菌的联合致病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传统应用的生理小种研究方法存在着因鉴别品数的不同及其数目的改变而引起小种命名的混乱;同小种不同菌株致病性不同及有限的鉴别寄主不能及时区分出危险性小种等问题,本文改用病菌群体对品种的毒力频率和联合致病性方法,用河南各地的90个小麦白粉菌株分别接种9个已知抗性基因的品系和8个推广或区试品种所得到的侵染型资料,分别计算菌株群体对各对品种的联合致病性系数和联合毒性系数.结果表明本省小麦白粉菌群体中的V1和V3c、V1和V5及V3b和V3C等毒性基因是联合的;花培28和周80—48及周80—48和郑州831等品种组合搭配种植可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因此这套方法对生产和抗病育种的作用是直接的.文中提出应根据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不同,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以提高病原物致病性研究结果的有用性.  相似文献   

15.
水稻白叶枯病菌北方菌株的分子鉴别和致病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阐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pv.oryzae,Xoo)北方菌株的毒性组成,对2008年和2009年从辽宁、吉林、河北、山东稻区采集的103个菌株进行了PCR分子鉴定,并利用一套水稻抗白叶枯病近等基因系作为鉴别品种,进行了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用3种不同引物对测定菌株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均可以鉴别出与Xoo代表菌株完全一致、而与水稻条斑病菌明显不同的特异性扩增片段带型。6个水稻鉴别品种对测定菌株的感病反应明显不同,抗病性强弱依次为IRBB5IRBB13IRBB3IRBB14IRBB2IRBB24。103个菌株对6个水稻鉴别品种表现出毒力多样性,92个菌株(89.32%)表现与9个标准小种(R1~R9)代表菌株相同的致病型,其中36个R5和R8菌株为优势菌株,9个菌株为对6个水稻品种都致病的R9强毒力菌株;此外,新发现了其余11个菌株(10.68%)具有7种新的致病型(R10~R16)。  相似文献   

16.
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及其毒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我国一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对分离自云南省红河州个旧、石屏、建水不同种植模式的68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进行生理小种测定,同时以日本8个单基因鉴别品种对供试菌株进行基因分析。测定结果为B9、B13、B15、B27、B29、B31、C9、C11、C15、D1、E3和G112个生理小种,其中粳型小种占60.29%,籼型小种占39.71%。此结果与以往云南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变化趋势相吻合。供试的68个菌株进行毒性基因分析表明Av-Ks+和Av-i+频率毒性基因较高。  相似文献   

17.
从实验室300多株水稻白叶枯菌株中挑选127株(云南省菌株和国内标准菌株),用含不同抗病基因的水稻近等基因系品种IRBB5、IRBB4、IRBB3、IRBBl4、IRBB1和IR24作为鉴别品种.根据供试菌株与供试鉴别品种的互作反应,分为15个小种.标记为1-15.其中2,5,7,8为优势小种,6,10,11,14,15为云南特有小种类型,大理优势小种为2、7.丽江优势小种为7,保山优势小种为7、8、12,玉溪优势小种为2、8,红河优势优势小种为5.结果表明小种的分布受地理区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在温室中,将供试的13个水稻品种和7个鉴别品种的幼苗用稻瘟病菌的11个菌株分别进行接种,以同等条件下鉴别品种对菌株的反应所确定的小种,作为供试品种对该小种的反应,然后应用生物间遗传学的原理和方法来推导品种和菌株的基因型。结果表明:供试的水稻品种和稻瘟病菌株(或小种)间存在17个限定性相应基因对,不同品种所含的抗病性基因数有所不同,其作用是在相应的无毒性菌株(或小种)存在情况下而表现出品种的抗病性基因愈多,可能表现的抗病力愈强。本研究结果为水稻抗稻瘟病育种选择抗原亲本以及生产上选用具有较多抗病基因的品种进行合理布局,提供了有重要参考价值的遗传学信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9.
广东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辅助鉴别寄主的筛选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研究发现,利用中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7个鉴别寄主划分的同一小种不同菌株间的致病性差异较大,这对如何合理筛选代表菌株应用于新品种(组合)的抗性鉴定造成一定困难。作者从广东目前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或主要抗源中筛选出4个能较好区分菌株致病性差异的品种(抗源)作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鉴定的辅助鉴别寄主。 1 材料与方法每年在广东不同生态稻区的主栽品种上收集穗颈瘟标样,分离、培养和鉴定方法均按全国统一方法进行。供试水稻品种或资源为广东省的主栽品种以及各育种部门提供的新  相似文献   

20.
浙西南山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与控制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瘟病是浙西南山区水稻的最主要病害。1981—1988年,先后从全区9县(市)有代表性稻区采集的若干穗颈瘟标样中分离出522个单孢有效菌株,用我国鉴别品种鉴定出7群20个生理小种。其中以中B15小种分布最广,出现频率最高。位于本区东南部的青田、景宁等县仅分布籼型小种:本区北部的缙云县籼、粳小种基本并重;其余6县(市)各出现了一些粳型小种,但都以籼型小种为主。消长动态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汕优6号种植面积的不断缩小,中B15及中C15等小种的出现频率下降,而致病谱广的中B3近年来迅速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