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研究了具有粗厚山羊草、牡山羊草或瓦维洛夫山羊草细胞质的普通小麦N26雄性不育光周期反应和育性恢复模式,D^2型细胞质N26异质系在长日照条件(≥15h)下表现为几乎完全雄性不育,在短日照(≥14.5h)条件下雄性高度可育,温度对降低雄性育性没有明显影响,把这类雄性不育称为“光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PCMS表现为雄蕊雌化,组织学研究表明,在雌化雄蕊内有不完全胚珠结构,而没有毡层细胞和花粉粒。植株的小  相似文献   

2.
具有粗厚山羊草(Aegilopscrassa)细胞质的普通小麦农林26表现为光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PCMS).该异质系在长日照条件(≥15h光周期)下几乎完全雄性不育,而在短日照条件(≤14.5h光周期)下雄性高度可育.具有相同细胞质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异质系不表现为PCMS.常规分析和端体分析表明,由中国春显示的育性恢复性主要是由位于染色体7B长臂上的显性单基因(称为Rfdl)所控制,并有大量修饰因子修饰育性恢复的程度.Rfdl功能是通过孢子体表达的.在粗厚山羊草胞质背景下,在两类花粉粒之间观察到轻微的区别,一类携带、另一类不携带该基因.  相似文献   

3.
具有粗厚山羊草细胞质的普通小麦农林26表现为光敏型细胞质雄性不育(PCMS)。该异质系在长日照条件下几乎完全雄性不育,而在短照条件下雄性高度可育。具有相同细胞质的普通小麦中国春异质质系不表现为PCMS《常规分析一端分析表明,由中国春显示的育性恢复性主要是由位于染色体7B长臂上的显性单基因所控制,并有大量修饰因子修饰性恢复的程度。Rfd1功能是通过孢子体表达的。在粗厚山羊草胞质背景下,在两类花粉粒之  相似文献   

4.
三种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F1代穗部性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3种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穗部性状的遗传效应,以普通小麦品系303,706及利用其曰交转育的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f)、瓦维洛夫山羊草(Ae.vavilavii)和牡山羊草(Ae.juvenalis)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母本、13个普通小麦品系为父本,进行不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瓦维洛夫山羊草、粘果山羊草、牡山羊草三种细胞质对普通小麦F1代穗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小麦细胞质相比,三种山羊草细胞质对普通小麦有效小穗和无效小穗数不产生正向和负向的细胞质效应。  相似文献   

5.
玉米先敏雄性不育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们于1994年发现了玉米光敏雄性不育材料CA507,经过初步研究,认为该玉米光敏感雄性不育材料在短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不育,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可育,育性转换的临界日照长度是14-15h。光敏雄性不育性状表现隐遗传。  相似文献   

6.
对牡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核代换系在花药发育的不同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研究表明,牡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核代换系SOD、CAT的酶活在二核期之前与其核供体普通小麦差异很小,呈下降趋势,二核期以后核代换系SOD、CAT的酶活性急剧下降,到三核期均显著低于其核供体普通小麦;核代换系表现不同程度的雄性不育,其育性普遍低于其核供体普通小麦,核代换系的育性与其SOD、CAT的酶活性呈正相关关系;牡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核代换系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是二核期至三核期;花粉败育的根本原因是异质系核质关系不协调,酶代谢失调,导致SOD和CAT活性下降,活性氧积累、膜系统损伤。  相似文献   

7.
芥菜型油菜生态型雄性不育两用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从杂种圃芥菜型油菜遵矮不育系中发现光温敏雄性可育株,套袋自交,采用不同季节、不同播期方法,选育出光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遵矮S。在日平均温度为7.7~13.5℃,平均日照长度小于12h的条件下表现为雄性可育;当温度为20.0~24.4℃,平均日照长度大于13h的条件下转换为完全的雄性不育。该两用系恢复源广,可用于配制两用系杂交油菜。  相似文献   

8.
甘蓝型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501—8S的选育   总被引:23,自引:2,他引:21  
从国内外远距离的甘蓝型油菜品种杂交后代F3群体中发现光温敏雄性不育株,经套袋自交结合人工辅助授粉,选育出甘蓝型油菜光温敏雄性不育两用系501—8S。多年的南繁北育结果证明:当温度为3~10℃,日照小于12h的条件下表现为完全雄性可育;当温度为11~23℃,日照大于12h转换为完全的雄性不育。该两用系恢复源广,异交结实率高,杂种优势明显,可用于配制两系法杂交油菜。  相似文献   

9.
为简化杂交小麦制种环节,扩大和创新小麦温敏雄性不育遗传资源,在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背景下利用莫迦小麦1B染色体上的T型恢复基因作为选择标记,将与其连锁的莫迦小麦雄性不育温敏基因导入普通小麦3314的核基因组,获得带有莫迦小麦1B染色体有关育性片断的材料TM3314,经回交导入粘果山羊草细胞质背景,育成KTM3314A(简称为YM3314).经秋播、秋播剪穗再生分蘖、夏播、春播试验,YM3314在陕西杨陵秋播雄性不育,秋播剪穗再生分蘖、夏播、春播均雄性可育;结合人工气候箱控温控光试验结果表明,YM3314的雄性不育具有温度敏感特性,对日长似乎不敏感.带有莫迦小麦温敏雄性不育基因的小麦雄性不育系,可称作YM型小麦温敏不育系.  相似文献   

10.
文章就自然或人工诱导产生的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WCMS)的遗传学、细胞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叶绿体和线粒体与WCMS的关系作了概述。“二型学说”解释小麦雄性不育更为合理;不同类型的不育系花粉败育的时期不同;核质生理生化、遗传的不协调,干扰了花粉正常生长发育的过程,从而导致花粉败育。  相似文献   

11.
以核质杂种NC2134和D^2-鉴26(均带有D^2细胞质)为细胞质供体,以筛选恢复系和转育不育系为目的,用69个春小麦品种为核供体进行回交转育,观察不同核质组合后代的育性变化。初步结果表明,大约28%的品种携带有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的恢复基因,约35%的品种通过回交可以转育成D^2细胞质长日光敏雄性不育系。对其中一些组合F2群体单株育性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核质组合育  相似文献   

12.
玉米光敏雄性不育的发现及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我们于1994年发现了玉米光敏雄性不育材料CA507,经过初步研究,认为该玉米光敏感雄性不育材料在短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不育,在长日照条件下表现雄性可育,育性转换的临界日照长度是14~15h。光敏雄性不育性状表现隐性遗传。  相似文献   

13.
作者以前曾设想利用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的S^v型细胞质与1BL-1BS染色体互作产生的雄性不育培育杂交小麦(Toriyama等,1991,1993),在此设想中,雄性不育保持系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即回交法(Nonaka等,1993)和花药培养法。本文报道花药培养的结果。用1BL-1RS染色体携带者911-B-8-10(简称st.911)与13个日本品种杂交,用F1及B1F1植株的花  相似文献   

14.
高粱高频率无孢子生殖结构选择N.K.Enaleeva等著黄瑞冬译从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CMS)植株上处于初级阶段的组织培养中,获得了具有部分雄性可育和无融合生殖特性的AS-1系(Enaleeva等,1994;Elkonin等,1995)。在该系植株胚...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MI CMS系统育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利用MICMS细胞质雄性不育双低下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研究MICMS系统育性的遗传、育性恢复基因的等位性和恢复系的细胞质育性。结果表明:(1)不育系与恢复系杂交后代可育株与不育株的分离比例,F2符合3:1,BC1符合1:1,不同组合间分离比例同质,MICMS系统育性恢复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2)恢复系宁R1、宁R3和宁R4的恢复基因属同一位点;(3)恢复系宁R1和宁R4的细胞质是可育细胞质,P  相似文献   

16.
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育系的育性稳定性是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本文较为详细地叙述了大豆细胞核雄性不育系和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的研究进展。在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中,隐性单基因控制的雄性不育系育性较稳定,个别不育系ms8、ms9育性受光周期、温度影响;核基因控制的部分雄性不育或不完全不育系的育性不稳定,如p2、msp、Arkansas突变体等,在光周期和温度发生变化时,育性也会随之变化;大豆光(温)敏雄性不育系88-428BY-827的育性主要受日照长度控制:在短日照(13.5~14.0 h·d-1)下雄性不育;在长日照(14.5~15.2 h·d-1)下雄性可育。在细胞质雄性不育中,RN型细胞质不育多数不育系育性稳定,个别不育系受光温影响育性不稳定;N8855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NJCMS1A育性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较稳定;M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在不同的光温条件下育性也较稳定,后两种类型雄性不育仅对个别不育系做了相关报道,没有针对细胞质来源相同但细胞核来源不同的大量不育系做更深入研究。本文还阐述了大豆不育系育性稳定性研究的重要性及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7.
作者以前曾设想利用粘果山羊草(Ae.kotschyi)的Sv型细胞质与1BL-1RS染色体互作产生的雄性不育培育杂交小麦(Toriyama等,1991,1993),在此设想中,雄性不育保持系可通过两个渠道获得,即回交法(Nonaka等,1993)和花药培养法.本文报道花药培养的结果。用 1BL-1RS染色体携带者911-B-8-10(简称st.911)与13个日本品种杂交,用 F1及 B1F1植株的花药进行培养,F1的胚形成频率高于亲本(日本品种),B1F1的胚形成频率低于 F1代。st.911和F1代较高的胚形成频率部分地得益于 1BL-1RS染色体.因为抗叶锈病基因Lr位于1RS染色体臂上,所以在再生单倍体植株上人工接种叶锈病菌(21B小种)可以选出抗病个体。用抗叶锈的加倍单倍体与带有1B染色体的(Sv)-中国春和带有1BL-1RS染色体的(Sv)-Saimon杂交,前者的F1表现出较高的自交可育性,而后者的F1表现出完全雄性不育,这说明,通过花药培养获得的抗叶锈病的加倍单倍体系可以用作雄性不育系的保持系。  相似文献   

18.
国内首次发现柱花草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柱花草种质——1979柱花草,该种质套袋不结实,异交结实正常,小孢子发生异常,花药不开裂,与其他品种(系)的杂交后代出现雄蕊育性分离,雄性不育株与雄性可育株的比例为48︰52。  相似文献   

19.
70年代中期以来 ,杂种优势的广泛利用一直是中国水稻增产的主要手段之一 (参见 :袁隆平 ,费马尼SS 杂交水稻研究与开发状况 ,杂交水稻 )。最近以来 ,其他亚洲国家也相继利用杂交水稻增产。然而 ,杂交水稻的单产水平似乎已达到顶点 ,难以进一步提高。在野败型细胞质雄性不育 (WA CMS)成功运用于生产前后 ,许多细胞质雄性不育材料已被用来选育新一代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但至今无一如WA CMS那么成功。应用于籼型杂交稻生产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有 95%以上均属WA CMS。为了寻找产量更高的杂交稻组合 ,以及避免细胞质雄性不育可…  相似文献   

20.
福两优63是两系杂交早稻,由温敏型核不育系FJS-1和恢复系明恢63配组而成。利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和恢复系作父本,辅助授粉生产杂种一代的过程,叫两系制种。两系制种和三系制种母本(不育系)都是靠异交结实,制种原理基本一样,所以两系制种完全可以借助三系制种的技术和成功的经验。两系制种和三系制种最大差别是不育系,两系制种核不育系的育性受一定温、光条件所控制,目前所用的光(温)敏核不育系,一般在大于13-5h的长日照和日均温高于24℃的条件下,表现为雄性不育,可以制种;当日照短于13-5h和日平均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