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 毫秒
1.
以地理学、生态学和农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析了该区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农业结构调整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地理学、生态学和农学的基本理论为指导。探讨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分析了该区发展集约化草地畜牧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正>北方农牧交错区是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交错镶嵌分布,畜牧业和种植业并重的区域,更是发展现代草食畜牧业的天然优势区。但由于人口和资源压力,过度垦殖、超载放牧,我国农牧交错带存在着草地退化、土地沙化等问题,成为当前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难点。2016年年底,农业部发布了《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推动该区域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打出了农业结构调整系列组合拳中关键一拳。  相似文献   

4.
正11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东北黑土地保护、奶业发展和农业电子政务等工作。会议原则通过《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十三五农业部电子政务  相似文献   

5.
<正>为贯彻落实2017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工作,农业部制定了《2017年推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以农业结构调优、资源环境改善、农民收入增长为目标,强化规划引领、科技集成、体制改革、政策支持,加快形成以养带种、牧林农复合、草果菜结合的生产结构,提高区域内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匹配度。  相似文献   

6.
正推动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是农业结构调整系列组合拳中的关键一拳。近日,农业部发布《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推动该区域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构建科学合理的农牧业产业新体系、资源利用新模式、生产生态新景观,促进北方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可持续发  相似文献   

7.
正山西省是粮改饲试点省份之一。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牢记韩长赋部长为全国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树立样板的嘱托,在农业部的精心指导下,不断深化认识,科学设置试点,创新发展模式,强化机制探索,稳步有序推进,为推进农牧交错带种养结合、农牧结合、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做出了有益探索。我们的主要做法:  相似文献   

8.
<正>日前,农业部在山西省朔州市召开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会,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强调,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各级农业部门要善作善为、主动担当、攻坚克难,大力发展现代草牧业,引领带动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于康震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是全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重要内容。2016年以来,农业部会同  相似文献   

9.
<正>9月18日,农业部在山西省朔州市召开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现场观摩会,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在会上强调,推进种养结合、农牧循环是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路径选择。各级农业部门要善作善为、主动担当、攻坚克难,大力发展现代草牧业,引领带动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  相似文献   

10.
正2016年11月9日,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常务会议,研究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东北黑土地保护、奶业发展和农业电子政务等工作。会议原则通过《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十三五"农业部电子政务发展规划》。会议指出,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面、重要举措,事关农业产业布局、农民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要加强政策创设和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以张家口地区为研究区,分析农牧交错带土壤表土孔隙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土壤表土具有良好孔隙特征,土壤总孔隙度为42.6%,毛管孔隙度为24.6%,非毛管孔隙度为18.0%,毛管孔隙度占总孔隙度比重为56.8%,非毛管孔隙度比重为43.2%;土壤总孔隙度在不同地貌单元差异显著,表现为坝下区域(44.69%)坝上高原(39.98%)(P 0.05),土壤孔隙度在不同土地利用和土壤类型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 0.05);研究区整体看,土壤孔隙度与土壤理化参数显著相关(P 0.05),但分类型区域看,主要在地势相对平坦的坝上高原二者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 0.05);总体来看,土壤孔隙度决定了土壤持水能力,与土壤质地、有机碳和容重仅在某些分类型区域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奶牛放牧对北方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研究了不同处理奶牛放牧对混播人工草地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牧草现存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而降低,轻牧比中牧高7.28%,且轮牧高于连续放牧1.99%,轮牧对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的再生有利。随放牧强度增加,紫花苜蓿和无芒雀麦重要值下降,蓝茎冰草和新麦草增加。放牧对牧草的茎叶比有显著影响,放牧后4种牧草的茎叶比均有下降,连续放牧高于轮牧。根系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0~10 cm,约占0~30 cm总量的70%,且其生物量也以轮牧制较高,随放牧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针对在生态环境脆弱的农牧交错带,农牧业发展缺乏后劲,农牧民增收困难等问题,选取被称为中国草都的阿鲁科尔沁旗(简称阿旗)为案例区进行了研究。报道了农牧民收入构成现状,对农牧民增收途径进行调查,找到促使农牧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并对稳定增加农牧民收入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农牧交错带指半农半牧区,即农区向牧区的过渡地带。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北起大兴安岭的呼伦贝尔,向西南延伸,经内蒙古东南、冀北、晋北、鄂尔多斯、陕北直达甘肃。包括大兴安岭东南山前丘陵平原、冀辽山地北部、科尔沁沙地、锡林郭勒盟南部、河北坝上、乌兰察布盟后山地区、晋西北、毛乌素沙地、宁夏和甘肃部分地区,共计7个省(区)、18个地区(市、盟),110个县(旗、市),土地总面积4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4 58%。该带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基本上呈东宽西窄的条形地带,最宽处350km,最窄处50km。区域内耕地占19%,草地占43%,林地占15%,其他用地占5%。…  相似文献   

15.
北方农牧交错带以开发能源作物促生态重建的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草已被证明是防止沙化、土壤侵蚀及恢复生态的有效途径。但当前我国执行的退耕补贴政策难以持久,接续产业的开发也很困难。农牧交错带的气候条件对粮、油作物而言相当严酷,但却相对有利于以取得植株营养体——生物量多而非籽粒产出高为目标的多年生作物的生长,实现相对较高的系统生产力。中国耕地面积虽非常有限,但草地和林地的面积却分别是耕地的4和3倍。像北方农牧交错带就拥有大面积的不宜继续农耕的农地和退化草地。近年在发达国家新出现的在边际土地和部分农地种植“专用能源作物”,正是能适应我们对土地资源条件扬长避短的要求、可为生物能源提供可靠原料供应的特殊农作方式。初步的试验表明,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内的黄土高原地区种植柳枝稷、芒草等能源作物,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在该地区种植能源作物,面积可达2 000万hm2,有望使它年产4亿t(干重)以上的生物质,从而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生物能源原料基地之一。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并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定西县土地利用结构的经济效益作为目标函数,以人口和自然条件作为约束条件,进行优化分析,规划结果为定西县土地利用结构由2005年的农、林、草面积比例54:10:36调整为30:13:57.  相似文献   

17.
农牧交错带种植多年生禾草可明显改善土壤的营养状况。该试验于2004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塞北草业科学实验站(河北省张家口塞北管理区,沽源),对种植4年的多年生禾本科牧草新麦草、无芒雀麦、蓝茎冰草和一年生饲料作物燕麦对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表明,生长第4年从春季到秋季,0-30cm所有供试草地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经一个生长季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多年生牧草较一年生燕麦对土壤有机质的贡献大。3种牧草对土壤有机质的作用大小顺序为兰茎冰草>无芒雀麦>新麦草。  相似文献   

18.
在新西兰乳品冲击下,我国农业生态系统存在着潜伏的危机;在美国规模化养牛模式误导下,我国养牛业陷入误区。由此,提出我国大农业生态系统需要依靠养牛做为支柱,以肉奶两用牛为战略支撑,实现乳肉皆优,肉乳双收,并把农牧交错带确立为我国牛业突围、崛起的战略支撑点。  相似文献   

19.
任亮  孙芳  丁玎 《草地学报》2021,29(6):1294-1300
北方农牧交错带既存在农业产业与生态建设资源竞争的矛盾,又存在经济增长与生态持续改善亟需解决的问题。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作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实践的指导原则,该文从机会成本理论切入,研究优先生态建设兼顾农业产业经济发展策略问题,通过机会成本、外部性、帕累托最优理论分析,以及应用陆地生态服务功能单位当量因子价值量计算方法对森林、草地、农田的生态服务价值进行核算,结果表明:单位面积森林、草地的生态价值大于农业产业的生态价值,因此说明农地用于造林和种草等生态建设的机会成本小于从事农业产业的机会成本。依据理论分析与量化核算所得结论,提出构建生态优先兼顾农业产业发展的综合体系,以及建立与完善生态建设激励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近60年气温序列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长存  王堃  孙钰茗 《草地学报》2016,24(4):747-753
利用1955-2014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中段10个气象观测站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运行气候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用以解释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分析不同时间尺度下气候气温变化的突变点和周期性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0 a来研究区内平均气温呈现普遍升高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更加显著,达到99%置信度,升温速率达到0.45℃·10a-1,高于全国和全球的气温增长率。2008年后区域进入降温过程,冬季降温尤为明显,其原因是全球变化发生停滞;气候突变检验表明区域年平均气温的升温突变发生在1986年,显著升温开始于1991年,冬季升温突变时间最早,发生在1978年,夏季升温突变时间滞后,出现于1991年;周期检验表明区域内气温存在5~10 a和30 a的多重时间尺度结构的变化特征,预计2008年后年平均气温和季节平均气温增加速度将变缓,甚至可能发生变暖停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