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农业与农民问题一开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并留下大量的论述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文献。但马克思关注更多的是较先进的英国大土地所有制的国有化问题,而恩格斯关注更多的则是较落后的法国、德国等小土地所有制的合作化问题,并写下《法德农民问题》这一落后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纲领性著作。在这篇文献中,恩格斯指明,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较落后国家,合作社是一条引导小农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唯一道路。但集体经济"仅仅"是要将小农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不改变其对财产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这是本文"再思考"的焦点———中国50年代的合作化,根本教训就是:不是变小农的"私人生产和占有"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是变小农的"私人所有"为合作社的"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2.
农业与农民问题一开始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并留下大量的论述农业和农民问题的极有价值的文献。但马克思关注更多的是较先进的英国大土地所有制的国有化问题,而恩格斯关注更多的则是较落后的法国、德国等小土地所有制的合作化问题,并写下《法德农民问题》这一落后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纲领性著作。在这篇文献中,恩格斯指明,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较落后国家,合作社是一条引导小农经济走向集体经济的唯一道路。但集体经济"仅仅"是要将小农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不改变其对财产及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这是本文"再思考"的焦点——中国50年代的合作化,根本教训就是:不是变小农的"私人生产和占有"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而是变小农的"私人所有"为合作社的"集体所有"  相似文献   

3.
对于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特征,传统观点总体认为这是一种落后生产方式,没有体现要素配置的均衡和优化,但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小农经济自给自足本质也是一种均衡。一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体现了一种生产要素配置的均衡。二是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生产方式也体现了一种生产、生活和市场三方面的均衡。三是小农本质是理性的,小农的生产行为选择必然是符合理性原则的。四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一些落后地区的小农,还仍然有着自给自足的趋向。要改变小农自给自足式均衡状况,关键是要改造小农所面临的一系列生产和生活约束条件。  相似文献   

4.
邵鹏  李严  秦竞  张宗萍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5):244-245+251
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小农经济是我国目前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在国民生产中占据重要比例。近年来,枣庄市积极作为,在扶持小农生产、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上做出了积极探索。分析了枣庄市在推动小农经济方面产生的典型经验做法,为其他地市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当前中国农业合作化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列宁的农业合作化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农业合作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发展的实际提出来的.它强调了对小农地位的重视,主张从低级合作逐步过渡到高级合作的思想,要切实保护小农利益、善于将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地结合起来的思想等,这些都对中国的新型农业合作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6.
在西方大国中,法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颇具特色:一是长期渐进型,即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而又持续不断的过程;二是小农经济型,即建立在小农土地所有制基础上的、普遍分散的小农经营模式;三是互动效应型,即农业现代化与工业现代化,政治现代化之间的关联互动;四是二元结构型,即农业现代化过程长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集约与粗放、先进性与落后性等二元并存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小农经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共存模式与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形特点、农民对土地依赖等因素决定了我国小农经济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长期共存,但小农组织化程度低、土地流转不畅、小农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定位不准等导致二者在共存过程中存在联结机制松散、难以形成优势互补等问题,因此尝试探索小农经济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有效的共存模式,并提出统一规划部署农业经营、提高小农的组织化程度、规范土地流转机制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实现共存的路径,保障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经济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共存发展。  相似文献   

8.
多民族国家如何选择国家建构形式,是多民族国家繁荣发展的关键,也是无产阶级建设和巩固其政权以及向共产主义过渡必须解决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此进行过详细的分析。本文就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国家建构形式的思想进行简单的论述,以求证马克思、恩格斯对多民族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后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形式的最主要设想。  相似文献   

9.
陈辉 《古今农业》2007,(1):48-53
“过密化”理论是黄宗智评价和分析中国小农经济的理论基点,用来解释中国特定历史时期内“没有发展的增长”的经济现象。“过密化”现象也同样影响着20世纪初华北小农的行动逻辑。从小农的生存境遇出发研究小农的行动逻辑,这也是对国外研究中国小农的三种传统的回应。  相似文献   

10.
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是列宁议马克思、恩格斯“世界历史”理论为方法论基础,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东方落后国家可通过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是列宁对俄国等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的科学探索。列宁东方社会理论无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具有不可否认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小农经济具有五个特点:土地占有关系频繁变化;交换半径决定了"日中为市";村落决定于耕作半径;代际构成包括祖孙父子三代;顺应天时,不过度消耗。中国近代历史上小农经济之顽强有突出体现,越是艰难越是顽强。现代环境下小农经济的内涵与外延均随条件变化升华:生产能力改变着经营规模与经营方式;信息化改变着"小农"家庭与市场的关系;农村社会保障与农村金融发展加速传统小农经济的转化,降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这导致21世纪以来,我国农村经营主体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是至今近90%的耕地和80%的粮食产量仍是由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因此,从家庭经营的角度看,小农的作用仍不可忽视也不应忽视。需要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认识农村价值、小农经济形态与农户家庭经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始终关注人的利益,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思想的基本价值取向。当前,我国在实现“人的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着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户籍制度下农民工的身份转换难、农民工家庭半耕半工的分工困局、农民工心理“城镇化”难等问题。实现“人的城镇化”是新时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要实现“人的城镇化”,需要树立人本理念,健全居住证制度;加强中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多元保障机制;引导农民工的政治参与,以满足他们的多层次需求。  相似文献   

13.
一.小农经济不等于自然经济(一)小农经济的内涵小农经济是指以农民家庭为单位,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农业与家庭工副业相结合、自给性生产与商品性生产相结合的经营方式。小农经济之中的小并无否定和贬低之意,它是针对生产单位和规模而言的,说明生产经营的单位小、规模小。  相似文献   

14.
泰国的小农经济在市场化条件下顽强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当地的社会结构和道德传统依然具有比较强的韧性和稳定性。对泰国南奔府的有机农业进行人类学田野调查发现,小农户在市场化情境中面临销路不稳定、农业劳动力短缺等风险,但是从事有机农业的农民通过有效运用有机农业的种植技术、社区合作网络来缓解这种风险,维护有机农业的价值。在政府政策、市场力量和“互帮互助”“团结协作”道德规范的共同作用下,小农户积极建立社区企业、学习中心等农业合作组织,这既有助于他们在参与市场化的过程中维护生计安全,同时也使这种道德规范开始具有市场经济的特征,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此外,小农户的生产实践也有助于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传承原有的道德规范。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对宁夏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模式的实践考察,从宁夏农业组织发展现状出发,归纳了宁夏地区小农经济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为欠发达地区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理论落脚点在于全人类的解放与自由,为此,马克思和恩格斯把一生都献给了伟大的共产主义事业。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则从三个角度给出了解释:首先,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其次,共产主义具有经济的性质。再次,共产主义是一种新的理想的社会制度。作为经济的共产主义是在运动中展开和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建立也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为了实现人类的解放和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关于缓解农民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铭  张建设  胡孝全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6):4108-4110
就缓解农民就业问题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农村土地流转中的十大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蔡志荣  任蒴  张志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6):3159-3161,3206
探讨了土地流传的十大关系。其中,在农户与政府关系中指出,由于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往往没有话语权,提出应以农民为土地流转的主体,政府只应履行其服务和监管职能;在土地所有权和承包经营权关系中,侧重于探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并指出土地流转的客体就是一定期限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土地流转和深化改革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只是发展规模经营和深化农村改革的一个途径,只有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才能加快土地流转;在土地流转和土地改革中指出,现阶段我国不适于进行新土改;在附期限的土地承包与永包制、私有制关系中指出,永包制、私有制不适合我国国情,应该继续坚持附期限的土地承包方式;在土地流转与经济发展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是自然过程,不应带有强制性,否则将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在企业与农户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应在农户之间进行,公司和企业可以参与其中;在土地流转与农业经营绩效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应因地制宜;在土地流转与土地兼并、流失关系中指出,土地流转必须坚持合法原则,规模经营必须坚持适度原则,防止土地流失到少数人手中;在小农经济和农业现代化关系中指出,小农经济的家庭经营模式未必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障碍。  相似文献   

19.
王仙君  王青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4):4327-4328,4330
认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从农村人口的思想认识基础的变化得出我国“三农”问题的发展趋势:农民队伍正在萎缩,农业技术难以推广,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困境,农地荒芜现象日趋严重,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受到威胁。围绕30年后“谁来搞农业”“、怎样搞农业”两个问题展开进一步分析,展望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必须依赖于农业企业化、产业化经营;提出了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放活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培养新型农业人才,走农业企业化道路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土地私有化并非解决"三农"问题的灵丹妙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学者和官员提出,当前解决中国三农问题的最终出路在于施行土地私有化.针对这一观点,本文从农业规模经营在中国的可行性、市场制度要素的缺失、土地对中国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功能三个方面论证了土地私有化在中国并非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而借鉴其他发展中国家土地私有化政策的失败之处,指出小农经济是中国农业立足现实的唯一选择.只有在小农地权的基础之上,一方面通过市场进行各种劳动要素的组合,另一方面借助于行政力量的适度进退,才能真正实现中国农业的腾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