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长江刀鲚产卵群体肌肉营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长江常熟江段刀鲚产卵群体肌肉生化组成及能量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肌肉水分含量为(74.62±0.21)%,粗蛋白含量为(16.75±0.08)%,粗脂肪含量为(6.78±0.10)%,粗灰分含量为(1.49±0.02)%,能量密度为(7.21±0.04) kJ/g。刀鲚肌肉中含有l8种氨基酸,其总量占鲜样和干样的比例分别为15.22%和5999%,其中8种人体必需氨基酸(EAA)占总氨基酸的比例为39.56%,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0.53。测定了刀鲚肌肉中18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3种,多不饱和脂肪酸7种,EPA+DPA占脂肪酸含量的8.27%。刀鲚肌肉中钙含量为(831±9.08)μg/g,显著高于常规经济鱼类。 相似文献
2.
刀鲚和湖鲚幼鱼生长代谢及肌肉脂肪酸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鲚鱼幼鱼的机体代谢与营养情况,以长江刀鲚(Coilia nasus)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 幼鱼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幼鱼形体指标,消化酶的活力和含量以及肌肉基本营养成分和脂肪酸成分,比较其生长性能和肌肉脂肪酸成分的差异,评价其营养价值并探讨生态习性差异对其造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刀鲚幼鱼胃蛋白酶和淀粉酶活力比湖鲚幼鱼的低,脂肪酶活力是湖鲚幼鱼脂肪酶活力的3倍,肝脏内未累积过多的脂质过氧化物有害物质。(2)刀鲚幼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比例达到16.13%,是湖鲚幼鱼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比例的1.5倍,粗蛋白含量则显著低于湖鲚幼鱼(P〈0.05)。(3)刀鲚幼鱼肌肉中检测出21种脂肪酸,湖鲚幼鱼肌肉中检测出17种脂肪酸,湖鲚幼鱼体内没有检测出C22∶1、C24∶1、C20∶3n-6和C20∶4n-6脂肪酸。湖鲚幼鱼肌肉中的∑n-3、∑n-6以及∑n-6/∑n-3比例都比刀鲚幼鱼的高,但是脂肪酸中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的总量比例显著低于刀鲚幼鱼(P〈0.05)。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黄尾密鲴不同生长阶段鱼体肌肉中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和微量元素组成和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肥满度指标,幼鱼显著低于亲鱼(P〈0.05);肌肉脂肪含量,幼鱼显著低于咸鱼和亲鱼(P〈0.05);肌肉灰分含量,幼鱼显著高于亲鱼(P〈0.05)。肌肉中的苏氨酸、亮氨酸、丝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成鱼阶段显著高于幼鱼阶段(P〈0.05);组氨酸、精氨酸、蛋氨酸和酪氨酸含量成鱼和亲鱼阶段显著高于幼鱼阶段(P〈0.05);缬氨酸含量亲鱼阶段显著高于幼鱼阶段(P〈0.05);NH3亲鱼阶段显著高于幼鱼和咸鱼阶段(P〈0.05);必需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总量及氨基酸总量咸鱼阶段显著高于幼鱼(P〈0.05);半必需氨基酸总量成鱼和亲鱼显著高于幼鱼(两者P〈0.05)。不同生长阶段肌肉中的脂肪酸含量及组成有明显差异。幼鱼肌肉中铁、锰、锌和铜四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成鱼和亲鱼肌肉中的含量(P〈0.01)。 相似文献
4.
不同湖泊湖鲚种群形态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多变量形态度量学分析方法,对太湖、洪泽湖及南四湖3个湖泊湖鲚(Coilia ectenes)种群的形态变异进行了分析。聚类分析表明,南四湖种群与洪泽湖种群形态最为接近,聚为一支,太湖种群变异最大,成为相对独立的一支;主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湖泊湖鲚种群形态度量参数有重叠,但太湖种群比其他种群形态趋异程度大,已有一定程度的形态分化,分析筛选出前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52.5%;判别分析采用8个形态变量,分别构建了3个种群的判别函数,其综合判别准确率为80.6%。 相似文献
5.
魔芋组织培养中不同生长阶段同工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 利用聚丙稀酰胺电泳分离了楚魔花1号、魔白10号和谢君魔芋和魔野14号4个种组织培养中的3个时期(苗期、生根期、结薯期)的酯酶和过氧化物酶,分析比较了2种同工酶在4个魔芋种的3个时期酶谱数量、酶活性的变化,得出了3个时期酶谱和酶活性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酯酶酶带数以生根期最多,苗期和结薯期的变化没有规律;酶活性在楚魔花1号、魔白10号和谢君魔芋3个魔芋种的生根期和结薯期的变化不是很大,都强于苗期的酶活性,魔野14号的酶活性则是苗期和生根期的相似,且稍大于结薯期。过氧化物酶酶带数在4个种中没有变化,只是不同生育时期酶谱迁移率略有不同;酶的活性除谢君魔芋外都呈现,结薯期最强,生根期次之,苗期最弱。谢君魔芋的酶活性变化则是苗期最强,生根期次之,而结薯期最弱。结果表明2种同工酶在魔芋的不同阶段都有选择性的表达,在一定的程度上参与了魔芋的形态建成。 相似文献
6.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2022,(5)
以线粒体DNA D-loop全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Coilia nasus子三代(F3)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在淡水生活环境下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养殖刀鲚的D-loop序列长度为1 210~1 252 bp,湖鲚的序列长度为1 252~1 290 bp;在两个群体1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S)35个,其中单一多态位点14个,简约信息位点21个;有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2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9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154;养殖刀鲚群体内的各遗传多样性参数稍高于湖鲚,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养殖刀鲚与湖鲚的平均遗传距离(0.0148)要远小于它们与七丝鲚Coilia grayi的平均遗传距离(0.0528、0.0537),同时系统发育树也表明,养殖刀鲚和湖鲚共同构成1个单系群,为两种生态型种群,尚未达到种或亚种的分化。 相似文献
7.
基于线粒体DNA D-loop序列分析养殖刀鲚与湖鲚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线粒体DNA D-loop全序列为分子标记,研究了灌江纳苗养殖刀鲚Coilia nasus子三代(F3)和湖鲚Coilia nasus taihuensis在淡水生活环境下两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养殖刀鲚的D-loop序列长度为1 210 ~1 252 bp,湖鲚的序列长度为1 252~1 290 bp;在两个群体19个个体中,共检测到变异位点(S) 35个,其中单一多态位点14个,简约信息位点21个;有12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多态性(H)为0.924;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99,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154;养殖刀鲚群体内的各遗传多样性参数稍高于湖鲚,说明养殖刀鲚比湖鲚的遗传多样性要丰富,保持着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养殖刀鲚与湖鲚的平均遗传距离(0.0148)要远小于它们与七丝鲚Coilia grayi的平均遗传距离(0.0528、0.0537),同时系统发育树也表明,养殖刀鲚和湖鲚共同构成1个单系群,为两种生态型种群,尚未达到种或亚种的分化. 相似文献
8.
分别于旱季和雨季对盘龙江、大清河、宝象河、捞渔河、柴河、东大河等16条主要的滇池入湖河道的入湖口氮、磷污染物含量进行监测,分析不同入湖河道口氮、磷污染物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旱季还是雨季,流经昆明主城区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远高于流经呈贡县的河道和流经晋宁县的河道,流经呈贡县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比流经晋宁县的河道高。在雨季流经昆明主城区的入湖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远低于旱季;流经呈贡县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雨季比旱季有明显的增加,流经晋宁县的河道其入湖口氮、磷污染物的浓度雨季比旱季有明显的降低。 相似文献
9.
选用20 kg杜滇玉、杜滇昆、杜滇陆、约长撒和杜长大杂交猪各20头,在饲养和屠宰试验的基础上,进行杜滇玉、杜滇昆、杜滇陆、约长撒和杜长大的肌肉营养成分、理化特性和品尝鉴定试验,研究天然植物饲料添加剂对云南本地主要杂交猪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杜长大和约长撒背最长肌的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杂交组合,杜滇陆背最长肌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其它杂交组合;与其它杂交组合相比,杜长大的大理石纹评分显著地低;杜滇陆和约长撒的剪切力值显著高于杜滇玉、杜滇昆和杜长大;与杜滇玉、杜滇昆、约长撒和杜长大相比,杜滇陆失水率显著降低;杜滇玉、杜滇昆和杜滇陆的肌苷酸含量显著高于约长撒和杜长大;与杜长大相比,杜滇昆、杜滇玉和杜滇陆的肌纤维直径显著下降,杜滇昆和杜滇陆肌纤维密度显著提高,杜滇玉、杜滇昆和杜滇陆间差异不显著;杜滇陆的香气、滋味、嫩度及多汁性得分高于其他杂交组合,但5个杂交组合间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生长性能和肌肉品质,杜滇陆为冷却肉生产的最佳杂交组合。 相似文献
10.
对云南高原地区引进培育的罗斯308商品肉鸡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肌肉品质等各项相应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42日龄罗斯308肉鸡的成活率为97.9%,日增重53.36 g,料重比为1.75;全净堂率为79.85%,胸和腿肌pH值屠宰后45 min为6.03,宰后24 h pH值降低至5.90,降幅较小,嫩度为23.87 kg,失水率为17.23%,熟肉率为74.14%,表明罗斯308肉鸡饲养周期短,因而肉质鲜嫩;氨基酸分析除苯丙氨酸(4.38%)、赖氨酸(6.99%)和组氨酸(3.09%)的含量明显较高外,其它氨基酸含量均低于各种地方品种鸡。 相似文献
11.
试验采用生物检测法,对3种昆虫在生菜中,对3类农药常规用药浓度下的敏感性做了比较和跟踪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昆虫种类对不同农药品种的敏感性不同,并且,综合评价3种昆虫的试验认为,黄粉虫幼虫更适于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和上市蔬菜的安全性监督。 相似文献
12.
绵羊实验性变异黄芪和黄花棘豆中毒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饲喂试验比较了变异黄芪和黄花棘豆对绵羊的毒性作用.结果表明,变异黄芪和黄花棘豆的毒性作用极为相似.主要临床症状为沉郁、被毛粗乱、消瘦、体重减轻、僵硬,采食时头部水平震颤,神经机能紊乱及心律不齐.从试验的第18d开始,两组的循环淋巴细胞中出现胞浆空泡,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谷草转氨酶活性及血清尿素氮含量均明显升高.各组的血糖、肌酐、血钙、血钾、总蛋白、谷丙转氨酶均无明显变化.2组E-玫瑰花环形成率均显着降低(P<0.05).2组的特征病理组织学变化均为神经细胞及实质细胞胞浆空泡化.电镜观察表明,空泡是由溶酶体样结构及线粒体肿胀所致.变异黄芪中毒和黄花棘豆中毒的症状、病理变化、临床病理学及细胞免疫功能变化的相似性充分说明,变异黄芪中毒亦可归属于疯草中毒. 相似文献
13.
周彤shen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6(1):20-21
本文报道了采自云南省屏边县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的一种木层孔菌一瓦伯木层孔Phellinus wahlbergii(Fr.) Reid。文中描述了该种为国内新记录种的主要形态特征,并与易混淆的相近种一广布木层孔P.extensus(Lev.) Pat.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3个不同的侧耳品种,利用稻草进行生料栽培法,在湛江进行全年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温度(月份)对不同侧耳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经分析表明,月积温、月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与肺形侧耳的产量均呈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96 9,0.958 6,0.939 1。月积温、月最高温度、月最低温度与酷暑1号和假姬菇10号直线相关关系不明显。在本试验地区,假姬菇10号为典型的低温型品种,其适宜温度为5.5~29.0 ℃,最适温度为9.9~26.4 ℃,生物学效率达95%以上。肺形侧耳为高温型品种,其适宜温度为21.5~34.9 ℃,最适温度为23.6~34.3 ℃,生物学效率达61%以上。酷暑1号为中温型品种,其适宜温度为5.5~32.0 ℃,最适温度为12.5~32.2 ℃,生物学效率达65%以上。1~2月份及12月份,3个品种之中,假姬菇10号为最佳品种;6~9月份,肺形侧耳为最佳品种;酷暑1号适应性较广,可8个月份的适宜栽培期。 相似文献
15.
三株丝孢虫生真菌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感染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Bb050715,Bb060721菌株和粉拟青霉(Paecilomyces farinasus)Pf0607菌株对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的感染效应。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及粉拟青霉对松墨天牛幼虫的毒力有一定的差异,3株丝孢真菌侵染三龄幼虫后,均造成虫体血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降低,且球孢白僵菌侵染后血淋巴中总蛋白含量明显低于经粉拟青霉接种处理感染后的虫体。供试3菌株中,球孢白僵菌菌株处理后天牛累积死亡率明显高于粉拟青霉菌株,对天牛幼虫感染的剂量效应参数分别为0.45,0.45和0.39,对松墨天牛三龄幼虫的毒力回归方程分别为Y=13.537X-4.6032(R2=0.97),Y=15.361X+0.444 4(R2=0.97)和Y=9.138X-3.100 1(R2=0.99)。在1.36×104~1.36×109孢子/mL下处理后第4d才出现死亡,Bb050715,Bb060721和粉拟青霉3菌株接种处理后第4~8d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13.3%~80.0%,13.3%~86.7%,6.7%~53.3%,LT50依次为5.1,5.1和7.7d,第5 d的LC50分别为7.23×108孢子/mL,1.53×108孢子/mL,7.27×109孢子/mL。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家鸭出雏前后腿肌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的表达规律,本研究采用荧光定量PCR和原位杂交(ISH)技术,选取高邮鸭和金定鸭13,17,21,25,27日胚龄和7日龄共192个腿肌样本为研究对象。首次发现IGF-1 mRNA在两个品种不同胚龄和日龄腿肌中的表达量规律:两个品种鸭腿肌IGF-1 mRNA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腿肌13日胚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P<0.01),并随着胚龄的增加逐渐降低。同时,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血管周围及腿肌肌肉肌束间的肌膜中IGF-1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周边腿肌肌肉组织。研究结果表明,IGF-1基因对鸭胚胎期腿肌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球孢白僵菌对烟草甲幼虫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对烟草甲幼虫高毒力的生防真菌,生物测定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菌株Bb050722在28℃,25℃,21℃,18℃下对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 (Fabricius)二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25℃下烟草甲二龄幼虫开始死亡时间较早,其中1.46×108,1.46×107,1.46×106孢子/mL处理后第9d,11d,12d死亡率达到100%。21℃时第4d出现死亡,但是死亡率上升缓慢,只有1.46×108孢子/mL处理在接种后第12d死亡率达100%,在28℃和18℃,烟草甲二龄幼虫分别在第6d和第4d开始死亡。用时间—剂量一死亡率模型处理数据得到:在1.46×108孢子/mL浓度处理下,18℃,21℃,25℃,28℃时球孢白僵菌对烟草甲二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6.3d,3.9d,3.6d,4.1d。结果表明菌株Bb050722对烟草甲防治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18.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不连续垂直板电泳系统,测定了36份不同居群半夏的过氧化物酶(POD)、酯酶(EST)及苹果酸脱氢酶(MDH)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在3个同工酶系统中均有半夏物种的共同特征谱带,同时又蕴涵着丰富的多态性。POD酶、EST酶酶谱存在明显差异,酶带数分别为20和24条。采用 DPS数据分析软件对这两类酶带谱进行聚类分析,该结果能够对供试材料的细胞学研究给予合理解释。 相似文献
19.
将D2类山羊草[粗厚山羊草(Ae.crassa)、牡山羊草(Ae.juvenalis)和瓦维洛夫山羊草(Ae.vavilovii)]细胞质普通小麦核代换系于1997~1998年分别种植在不同纬度的5个地点,并进行分期播种。从不同地点核代换系和核亲本的育性表现,分析D2类山羊草细胞质核代换系对日长、温度的敏感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1)D2类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核代换系的3种类型存在差异,粗厚山羊草对日长、温度反应最为敏感,其次是瓦维洛夫山羊草,牡山羊草对光周期较钝感。(2)日长和温度两种生态因子对D2类山羊草细胞质核代换系的育性变异的作用程度不同,日长是主控因子,温度在日长因子相近时方显示其作用。(3)核质互作是D2类山羊草细胞质小麦核代换系育性对光温反应的遗传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