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为了解现阶段延边地区猪附红细胞体的致病性,以注射地塞米松和摘除脾脏的BALB/c小鼠为实验动物,以腹腔注射方式人工感染猪附红细胞体,通过临床症状观察、血液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及PCR方法对BALB/c小鼠感染猪附红细胞体情况进行鉴定,并进行血液常规检测。结果表明,注射地塞米松组、摘除脾脏组和正常感染组BALB/c小鼠在感染后8~10d相继达到高峰,正常感染组BALB/c小鼠在感染后第24天猪附红细胞体消失,注射地塞米松组在感染后第32天消失,而摘除脾脏组在试验结束时仍具有较高的感染率。经血液常规检测,各组BALB/c小鼠在感染猪附红细胞体后,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P<0.01),淋巴细胞总数、红细胞总数、血红蛋白含量均显著下降(P<0.05),红细胞比容显著下降(P<0.01)。因此,猪附红细胞体对低免疫力的BALB/c小鼠具有一定感染性,并表现出典型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采用磺胺5-甲氧嘧啶和磺胺6-甲氧嘧啶治疗猪弓形虫病,剂量各为0.068/kg体重肌肉注射.共治疗弓形虫人工感染发病猪9头,另设人工发病不治疗猪3头作对照、结果经治疗的3组病状明显好转,体温下降,精神食欲逐步恢复,对照猪死亡,表明两种药物均有治疗效果.6-甲氧嘧啶药效更加显著,治后35天剖解检查、细胞接毒、小鼠感染均未检到包囊.  相似文献   

3.
哈尔滨地区猪、狗旋毛虫低温耐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自然感染的猪、狗旋毛虫肉进行室内和室外冷冻实验。结果表明,狗旋毛虫较耐低温,-32±0.5℃,6~8天失去对小鼠的感染力;-22±1℃,6~9个月,-15±1℃,9个月仍有感染力。冬天室外自然冷冻不能使狗旋毛虫灭活。猪旋毛虫不耐低温,-32±0.5℃,26~36h;-22±1℃,4天;-15±1℃,9天即失去对小鼠的感染力。冬天室外自然冷冻可使猪旋毛虫灭活。  相似文献   

4.
以小鼠为试验动物,分别经腹腔注射产志贺样毒素大肠埃希菌菌液和志贺样毒素二型变异体粗制品,复制猪水肿病病理模型。结果表明,小鼠最佳感染细菌数为1.6×1010,志贺样毒素二型变异体最佳感染剂量为0.25 mg。大肠埃希菌菌菌液和志贺样毒素二型变异体人工感染小鼠,其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没有明显差异。主要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肝变性、坏死,脾巨细胞增生、部分淋巴细胞坏死,肺充血,肾间质血管微血栓形成,小肠绒毛结构被破坏,固有层水肿,间质微血管充血,大脑噬神经现象和卫星化现象等。结果表明志贺样毒素二型变异体是引起猪水肿病主要致病因子,小鼠可作为研究猪水肿病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陈建新  张瑞华  徐明举  利凯  徐彤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20-12921,12935
[目的]确定分离的H9N2亚型猪流感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方法]利用此株猪流感病毒对SPF级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进行滴鼻感染,观察小鼠临床症状,感染后第2、6和14天分别剖杀小鼠,摘取各主要脏器后对其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感染小鼠出现精神不振、体重下降、引起以弥漫性肺泡损伤为主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结论]该研究成功进行了H9N2猪流感病毒对BALB/c小鼠的感染,可以作为感染模型进行H9N2猪流感病毒的发病机制、疫苗评价、药物筛选等研究。  相似文献   

6.
将22例病理确诊为鼻咽粘膜慢性炎症的鼻咽活检组织移植于26只裸小鼠皮下,分别于移植后15、30、45及60天取材检查,结果19只有鼻咽上皮生长,存活率为73.1%。所有存活鼻咽上皮组织均呈囊腔样生长。随时间推移,囊腔由小变大,柱状上皮亦由多层、厚层,时有核分裂或鳞状化生变成薄层、扁平。实验表明移植后15及30天上皮增生较活跃,为进一步诱癌研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猪附红细胞体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及相关指标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了猪附红细胞体小鼠感染模型,研究了感染后血液常规指标,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旨在为附红细胞体病跨种间感染机制研究以及免疫功能变化研究提供借鉴。研究采用分离纯化的猪附红细胞体为感染源,以尾静脉注射方式人工感染SPF小鼠,感染后通过血液压片镜检,PCR检测及透射电镜检测鉴定模型建立成功。同时检测对照组和试验组小鼠的血液常规指标变化,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和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变化,发现试验组小鼠红细胞总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红细胞比容降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下降,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8.
构建了猪附红细胞体小鼠感染模型,研究了感染后血液常规指标,红细胞免疫功能和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旨在为附红细胞体病跨种间感染机制研究以及免疫功能变化研究提供借鉴。研究采用分离纯化的猪附红细胞体为感染源,以尾静脉注射方式人工感染SPF小鼠,感染后通过血液压片镜检,PCR检测及透射电镜检测鉴定模型建立成功。同时检测对照组和试验组小鼠的血液常规指标变化,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和脾淋巴细胞转化功能变化,发现试验组小鼠红细胞总数减少,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红细胞比容降低,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下降,其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金黄色葡萄菌5型荚膜多糖(CP5)分别与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蛋白Flagellin、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了偶联,并在小鼠模型上比较了这2种偶联疫苗所引起的体液免疫和粘膜免疫反应。[方法]以鼠伤寒沙门氏菌鞭毛蛋白为载体蛋白,与CP5进行化学偶联,并在小鼠乳腺部位免疫,然后通过检测小鼠乳汁中的抗体分析其对小鼠的免疫保护作用。[结果]乳腺局部免疫后flagellin-CP5组在乳腺部位引起了sIgA为代表的粘膜免疫反应和IgG为主的体液免疫反应。CP5和鞭毛蛋白的偶联物能够诱导更高的体液免疫以及粘膜免疫反应。[结论]鞭毛蛋白具有较强的免疫佐剂作用。  相似文献   

10.
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从北京鸭新鲜粪便中分离贝氏隐孢子虫卵囊,经2日龄雏鸡传代纯化卵囊,收集高峰期排出的卵囊。人工感染2日龄雏鸭157,每只剂量分別为4.27×10~7和2.64×10~7个卵囊;另5只不感染作对照组。实验组在接种后第3天,首次在粪便中发现贝氏隐孢子虫卵囊,排卵囊时间长达17天,排卵囊高峰期为接种后第6-14天。在接种后第7天,实验组鸭开始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严重发病多见于感染后第10-14天。临床症状为:张口呼吸、伸颈、胸腹部起伏明显、气喘、咳嗽等。第14天以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在楼种后第11天,实验组死亡1只,死亡率为6.7%。剖检发病严重或死亡的雏鸭,可见泄殖腔、法氏囊及呼吸道粘膜上皮水肿,肺腹侧坏死,呈灰白色硬块等;气囊增厚、混浊,呈云雾状外观。用泄殖腔、法氏囊及呼吸道粘膜涂片染色,可见大量的淡红色球形虫体;光镜切片染色亦可见许多大小不一的虫体位于粘膜表面。虫体寄生部位的上皮细胞微绒毛脱落、上皮细胞肿胀等。  相似文献   

11.
对一只突然死亡朱鹮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该朱鹮与禽类感染沙门氏菌的病理变化相似。眼观显著的病变是肝脏、肺脏、脾、肾脏肿胀、出血、淤血;输卵管出血并与多数脏器粘连。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肝细胞颗粒变性,肿胀,坏死,有炎性细胞浸润;肝窦隙扩张,淤血明显;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变性,部分坏死、脱落。间质毛细血管扩张、充血,部分地方有出血现象;肺脏严重出血,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肠黏膜脱落,黏膜下层血管扩张、充血,有炎性细胞浸润。微生物学诊断为沙门氏菌感染引起的卵黄性腹膜炎。  相似文献   

12.
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在Cd、Pb、Zn污染的土壤上,石灰和泥炭配施对小白菜生长状况及对营养元素(N、P、K)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石灰(L)、石灰加低量泥炭(LP1)、石灰加高量泥炭(LP2)处理都消除了重金属的毒害症状,显著促进小白菜的生长,生物量较对照提高2—5倍。茎叶鲜重总体上看LP1>LP2>L。L、LP1、LP2处理显著降低小白菜N、K的含量,而P的含量则没有显著降低。小白菜N、P、K含量的降低主要是生长稀释效应引起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单一和复合乳酸菌添加处理对高丹草青贮发酵效果的影响,为高丹草青贮菌剂的开发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前期筛选出的植物乳杆菌(保存编号LP06)、戊糖片球菌(保存编号PP02)和短乳杆菌(保存编号LBR02)添加至高丹草,乳酸菌总添加量约5×105 CFU/g,设8个处理:(1) CK(无乳酸菌);(2) LP06;(3) PP02;(4)LBR02;(5) F-1(LP06:PP02=1:1);(6) F-2(LP06:LBR02=1:1);(7) F-3(PP02:LBR02=1:1);(8) F-4(LP06:PP02:LBR02=1:1:1)。对8个处理青贮60 d后的感官品质进行评定,测定分析发酵品质、营养成分和主要微生物数量,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高丹草青贮60 d后,LP06和F-1处理具有明显芳香果味,感官品质最优; F-2处理pH最低,为3.88; 7个乳酸菌添加处理氨态氮(NH3-N)含量显著低于CK(P<0.05,下同); LP06处理乳酸含量最高,为4.21%; LBR02、F-2、F-3和F-4处理乙酸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 LP06、F-1和F-4处理乳酸菌数量较高,均在7.00×105CFU/g以上; LBR02、F-2和F-3处理未检测到酵母菌和霉菌,有害微生物生长抑制效果明显; 7个乳酸菌添加处理粗蛋白质(CP)含量显著高于CK,可溶性碳水化合物(WSC)含量显著低于CK,而干物质(DW)、酸性洗涤纤维(ADF)和中性洗涤纤维(NDF)含量在8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结果,F-2处理隶属函数值最高(0.69),青贮发酵效果综合表现最优。【结论】同型发酵乳酸菌LP06在提高高丹草青贮感官品质、降低NH3-N含量、减少CP损失、增加乳酸含量和乳酸菌数量上表现更具优势,异型发酵乳酸菌LBR02在抑制有害微生物生长方面作用更显著,LP06和LBR02以1: 1比例混合添加青贮发酵效果综合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从山西农业大学果园中的梨树侧枝木质部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生防潜力的菌株LP1,通过采用对峙培养和发酵液拮抗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将LP1对9种植物病原菌进行活菌拮抗筛选,对8种病原菌的抑菌圈达到10 mm以上;进一步对其进行发酵液拮抗活性测定,其中对向日葵菌核病菌的菌丝抑制率达到99.32%,对番茄灰霉病菌的抑制率达到98.18%。通过对不同发酵时间菌液的吸光值(OD600)测定,结果表明,在24 h后,菌体的生长量达到最大值,菌液的吸光值达到1.649。  相似文献   

15.
根据GenBank中报道的CDV核苷酸序列,设计合成了2对特异性引物,对犬瘟热病毒小熊猫株(CDVLP)核蛋白(N)和融合蛋白(F)两种主要结构蛋白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DVLP株N蛋白基因全长1571bp,预测编码523个氨基酸;F蛋白基因全长1989bp,预测编码662个氨基酸,F蛋白氨基酸序列中含有5个潜在的N-联糖基化位点。聚类分析提示,CDVLP株是一株与CDV强毒株亲源关系很近的毒株。用DNAstar软件对CDVLP株和Onderstepoort弱毒株N蛋白和F蛋白进行了疏水性及抗原表位预测分析。抗原表位差异提示CDVLP毒株N和F蛋白的免疫原性可能要优于Onderstepoort弱毒株。在分子水平上阐明了CDVLP株的N和F蛋白基因更适合作为构建基因疫苗和重组活载体疫苗的目的基因。  相似文献   

16.
With 3, 3'5, 5'-tetramethylbenzidine(TMB) as the detection substrate, a reliable and highly selective method was established and optimiz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Lactoperoxidase(LP) activity in raw milk. The method was based on the enzymatic reaction principle, where hydrogen peroxide oxidated TMB in the presence of LP. The optimized conditions of this assay system were obtained, consisting of 20 mmol · L~(-1) TMB solution, 0.6 mmol · L~(-1) hydrogen peroxide and 0.1 mol · L~(-1) Citric Acid(CA)/0.2 mol · L~(-1) disodium hydrogen phosphate(Na P) buffer(pH 4.8). TMB detection method was applied to the analysis of LP in milk samples with a practical working concentration range from 2 to 14 mg · L~(-1). The intra-and inter-batch variation coefficients were all below 5%, indicating a good repeatability. Confirmation test between TMB method and 2, 2-azinobi(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phonate) diammonium salt(ABTS) method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results of TMB assay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at of ABTS method.  相似文献   

17.
动物对饲料磷消化率的提高对于降低养殖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均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饲料磷真消化率不同的山羊空肠微生物结构的差异。本研究选取24只10月龄,雌性,平均体质量(24.25±2.47)kg的努比亚黑山羊作为试验动物,通过代谢试验筛选出高(HP)、低(LP)饲料磷真消化率组,每组各6只。分别采集HP、LP组山羊空肠内容物,提取微生物总DNA,利用高通量测序平台对细菌16S rRNA基因的高可变区进行测序,使用QIIME等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表明,在门水平,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在两组山羊空肠微生物中均为优势菌门,其中HP组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极显著低于LP组(P<0.01),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相对丰度极显著高于LP组(P<0.01);在属水平上,HP组PrevotellaFibrobacterRuminococcus_2和Clostridium_sensu_stricto_1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LP组(P<0.05),而DesulfovibrioVictivallis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LP组(P<0.05)。饲料磷真消化率不同的山羊空肠菌群结构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低磷奶牛红细胞膜磷脂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自然病例 ,采取分组 (血尿组、低磷组、对照组 )对比的方法 ,对低磷奶牛红细胞膜磷脂组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 ,低磷组 (低磷酸盐血症 )和血尿组 (血红蛋白尿症 )奶牛红细胞膜磷脂组分发生明显改变 ,低磷组红细胞膜中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丝氨酸 ( PC+ PS)显著低于对照组 ,神经鞘磷脂 ( SM)显著高于对照组 ;血尿组奶牛红细胞膜磷脂酰胆碱 +磷脂酰丝氨酸 ,神经鞘磷脂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低磷组 ,磷脂酰乙醇胺 ( PE)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低磷组 ;奶牛血清磷含量与红细胞膜磷脂酰乙醇胺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与神经鞘磷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说明低磷奶牛红细胞膜磷脂代谢障碍 ,导致膜磷脂组分异常。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明晰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深刻理解生态恢复和气候变化双重背景下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与水文相互作用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趋势分析和逐步回归方法,对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近15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呈显著增加趋势,增速为0.02 gC·kg-1H2O·a-1P<0.001),不同植被生态系统年内WUE主要呈“双峰”模式,峰值分布在4-5月和9-10月;空间上,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上升趋势和显著上升(P<0.05)面积分别占研究区的95.04%和66.96%,但不同季节变化趋势特征差异较大;不同植被生态系统WUE均值和趋势差异显著,其中稀疏灌丛和草地WUE均值较低,而针叶林WUE趋势下降明显;进一步对坡度统计表明,25-50°范围内植被生态系统WUE呈持续增加趋势。当年蒸散量小于3 700 mm时,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随着蒸散量(evapotranspiration,ET)的增加而增加,随后GPP则随ET的增加呈下降趋势,且研究区中东部(57.25%)WUE主要由GPP控制,而西部区域(42.75%)WUE则受ET影响。近15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与LAI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表明LAI的增加能够有效促进WUE的提升。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降水量、日照时数和相对湿度3种气候因子是导致WUE及其组分GPP和ET变化的主要气候因子。【结论】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2000-2014年黄土高原植被生态系统WUE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大部分植被类型年内分布呈现双峰结构。生态恢复工程不仅改善了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同时显著提高了植被生态系统的WUE,成为近年来黄土高原WUE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20.
The binary LP 101-15/16 having the proper motion of 1.62 seconds of arc per year has been studied with the prime-focus spectrograph of the 200-inch (508 cm) telescope. Indications are that LP 101-15/16 is the first pair of pygmy stars ever discovered. One of its components, LP 101-16, is probably a blue pygmy star which is at least four magnitudes fainter than the ordinary white dwarfs. Also, two of the Balmer lines in absorption appear to be displaced toward the red by amounts which indicate the existence of an Einstein gravitational red shift corresponding to about 1000 km sec-1. On the other hand LP 101-15 is red and shows an entirely new type of spectrum, which suggests that it may be a first representative of a type of red pygmy star which is 2.5 magnitudes fainter than the M-type dwarf stars of the main seque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