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双垄高墒栽培的马铃薯,因无病害、增产幅度大,薯形好、商品率高而深受广大农户的喜爱.因而,双垄高墒栽培已成为很多农民普遍采用的一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双垄高墒栽培的马铃薯,因无病害、增产幅度大,薯形好、商品率高而深受广大农户的喜爱。因而,双垄高墒栽培已成为很多农民普遍采用的一项技术措施。马铃薯“双垄高墒”栽培的特点是将良种、良法与良好的生长环境优化集成;目的是提高马铃薯产量和商品率,增加农民收入;技术的核心是“六改”,  相似文献   

3.
以集水、保水、用水为指导思想,研究了双垄沟集流增墒技术对土壤水分、马铃薯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双垄沟集流增墒栽培较常规的沟垄栽培含水量提高,株高、株半径、单株结薯数增加,增产14.22%。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是指实行宽窄行种植,把宽行的土培到窄行上,使窄行形成墒,且墒高出25cm以上的种植方式。试验证实,垄畦栽培的马铃薯具有出苗早、大中薯比例高、产量高等优点,垄畦栽培比平畦栽培增产19.1%。其具体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高垄双行栽培是指实行宽窄行种植,把宽行的土培到窄行上,使窄行形成墒,且墒高出25cm以上的种植方式。试验证实,垄畦栽培的马铃薯具有出苗早、大中薯比例高、产量高等优点,垄畦栽培比平畦栽培增产19.1%。其具体栽培技术如下:马铃薯是浅根作物,在块茎播种后出一、精细整地  相似文献   

6.
花生地膜覆盖标准化种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精细整地 起垄时底墒要足,做到有墒抢墒,无墒造墒.一般垄高12cm左右为宜,垄面55~60cm,垄距为85~90cm,垄沟宽30cm,花生小行距控制在30cm左右,保持花生种植行与垄边有10cm以上的距离.  相似文献   

7.
1.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优点1.1根茬还田垄侧栽培不灭茬通过一年的风化,上年作物的茬子在地里腐烂,达到根茬还田的目的。1.2保水提墒,防止水土流失垄侧栽培方式使垄与垄之  相似文献   

8.
<正>1.垄侧保墒栽培技术的优点1.1根茬还田垄侧栽培不灭茬通过一年的风化,上年作物的茬子在地里腐烂,达到根茬还田的目的。1.2保水提墒,防止水土流失垄侧栽培方式使垄与垄之  相似文献   

9.
<正>一、整地、施肥1、整地做畦:建议采用双垄或者单垄高畦栽培。双垄栽培方法一,做1.5米的畦子,作业路0.5米,起垄1米,畦高15—20厘米,小行距50厘米,株距22厘米。双垄栽培方法二,做1.2米的畦子,作业路0.4米,起垄0.8米,畦高15—20厘米,小行距0.4米,株距25厘米。单垄栽培方法,做1.1米的畦子,作业路0,4厘米,起垄0.7米,畦高15—20厘米。  相似文献   

10.
<正>一、整地建议采用双垄或者单垄高畦栽培。双垄栽培方法一,做1.5米的畦子,作业路0.5米,起垄1米,畦高15—20厘米,小行距50厘米,株距22厘米。双垄栽培方法二,做1.2米的畦子,作业路0.4米,起垄0.8米,畦高15—20厘米,小行距0.4米,株距25厘米。单垄栽培方法,做1.1米的畦子,作业路0,4厘米,起垄0.7米,畦高15—20厘米。在起垄处做  相似文献   

11.
探墒沟垄种植对土壤水分与春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山西农业科学》2016,(6):772-776
为了探索探墒沟垄种植方式在山西中部旱区的应用效果,以旋耕为对照,研究了免耕、探墒浅沟垄种植和探墒深沟垄种植对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玉米出苗率、农艺性状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生长不同时期2种探墒沟垄种植土壤含水量均较免耕和旋耕高,旋耕土壤含水量最低;探墒深沟垄种植玉米出苗率最好,比旋耕种植出苗率平均提高15.7百分点,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和穗位高均有明显提高,有助于生长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提高产量。探墒沟垄种植是山西省中部旱地一种比较适宜的御旱抗逆种植方法。  相似文献   

12.
干旱区不同覆膜方式对马铃薯集雨保墒效果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研究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单垄双行侧播、露地栽培等5种栽培方式对土壤含水量、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方式之间,马铃薯生育期有一定差别,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开花期均较露地栽培提前;地膜覆盖栽培耕层土壤含水量均优于露地栽培,不同起垄方式覆膜后均有较好的增温保墒效果,使马铃薯发苗快、出苗整齐、苗壮色深、根系发达、生育期提前,土壤含水量由高到低依次为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单垄双行侧播;不同起垄方式地膜覆盖栽培,马铃薯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单垄双行微沟侧播、单垄双行侧播、通用全膜垄上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均较露地栽培明显增产,增幅达到54.6%~56.3%。在今后马铃薯栽培中,应大力推广地膜覆盖栽培,尤其是单垄双行微沟侧播。  相似文献   

13.
菊苣怕涝,需高垄栽培,喜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和壤土。土壤要疏松,不要有石块、瓦砾。前茬收好后造好底墒,亩施有机肥3~5立方米、菊苣高效平衡配方肥25~30公斤,深翻25~30厘米,耙平后起垄,垄宽50厘米、高15厘米。把干籽均匀播于沟内,覆细土1厘米,镇压后浇水。  相似文献   

14.
针对云南山地烟区烟地不规整,整地理墒困难、人力投入大、大型机械操作成本高的实际情况,在现有微耕机的基础上,改进并设计了一种可单人操作,集深耕、旋耕和起垄理墒于一体的农用微耕机具,经应用测试,可以满足云南山地烟耕作深度30 cm、理墒高度30 cm的栽培要求,该一体化微耕机整地理墒效益高,成本低,操作简单、安全,特别适合云南山地烟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玉米双垄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是在常规地膜玉米栽培的基础上,在膜带上开沟播种,在垄面形成两条集流沟从而集流增墒的种植模式,该技术除具有常规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外,还具有集流增墒、播期不受土壤墒情限制、促进生长发育、改善产量构成因子和便于田间管理等优点和效果。1及时选地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力较好,保水保肥性好,南北垅向的地块为宜。2整地与施肥于春季土壤化冻5~10cm深时用旋  相似文献   

16.
为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提升马铃薯单产水平,设计了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栽培、地膜覆盖高垄覆土三种覆膜方式,与露地播种对照,试验研究其保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全膜垄上微沟栽培条件下,马铃薯“新大坪”的各性状表现良好,且增产效果最为显著,产量为24687kg/hm2,较全膜双垄侧播、地膜覆盖高垄覆土、露地播种分别增产14.1%、37.9%、122.1%。  相似文献   

17.
全膜垄作栽培对马铃薯产量及土壤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了垄作栽培模式对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全膜双垄垄播栽培商品薯率高、结薯数多,折合产量35 606.1 kg/hm~2,较露地垄作增产7 310.6 kg/hm~2,增产率25.8%。建议在庄浪县大面积推广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垄播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正1播前准备1.1精细整地:做到精细整地,深耕细耙,地面平整;起垄时底墒要足,做到有墒抢墒,无墒造墒;垄高适宜,一般垄的高度以12cm左右为宜;垄面要宽,一般垄距为85~90cm,垄沟宽30cm,垄面宽55~60cm,花生小行距控制在30cm左右。1.2增施肥料:1.2.1花生增加氮、钾肥基施比重,可满足幼苗生根发棵的需要。要掌握"壮苗轻施、弱苗重施、肥地少施、瘦地  相似文献   

19.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20.
全膜双垄留膜留茬越冬+播期全膜双垄覆盖沟播玉米一体化技术能蓄秋墒抗春旱,且有效消除秋季全膜双垄沟播造成的杂草早生、投入增加、播种机械无法作业等不利因素,增加经济效益,适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