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比较6个香菇菌株在不同温度下的菌丝生长速度,得出了其菌丝最适生长速度温度为26±1℃,最快生长速度温度为28±1℃。最适温度下,对6个香菇菌株菌丝生长速度之间的差异性和6个香菇菌株之间的亲缘性做了分析,得出了申香10号生长速度最快,吉香2号生长速度最慢,二者与其它菌株菌丝生长速度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拮抗实验得出申香10号和908、香丰13号之间亲缘关系较远,908、9608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2.
培养基配方对白灵菇菌丝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培养基配方对5个不同来源的白灵菇菌株,在液体和固体培养条件下研究了其菌丝生长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氮源对菌丝生长有明显的影响,以豆粉、蛋白胨作氮源最佳,其次是麦麸即碳源,玉米粉和牛肉膏不适宜作为白灵菇菌丝生长的氮源。5个菌株在PDA、无机盐组合培养基上菌丝的生长速率明显不同。在PDA上,菌丝生长的快慢依次为天山2号、L1、白灵菇1号、W1W2和江都菌株。不同配方对菌丝生长的影响不同,固体培养条件下,B4、B3、B2、B1、B11配方比较适合于各菌株生长,但来自于江都的白灵菇菌株表现出对无机盐类有较强的适应性,菌丝生长较其它菌株快,日均生长率达10 mm以上;液体培养条件下,B9、B14和B16配方的菌丝生物量最大,其次是B1、B3、B5配方。表明,固体培养下的配方不一定完全适合于作液体培养基配方。5个菌株的对峙实验表明,白灵菇1号与L1菌株间亲缘很近,江都菌株与白灵菇1号、天山2号菌株间亲缘关系较远,而与L1、W1W2菌株间亲缘关系比较近。W1W2菌株与白灵菇1号、天山2号、L1、江都菌株间的亲缘关系较近。  相似文献   

3.
【目的】准确、科学地鉴定灰树花菌株,明确其亲缘关系。【方法】采用拮抗和ISSR分子标记对供试的11个灰树花菌株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拮抗反应表明,供试菌株之间拮抗作用有一定差异,根据拮抗反应的有无,供试菌株分为4组。ISSR分子标记分析表明,当相似性系数达到0.87水平时,供试菌株聚成5组,第1组包括菌株1 (石家庄灰树花)、2 (台灰)、10 (XG-W)、5 (Gr0001+2)、6 (CN)、7 (雪圆);第2组为菌株11 (CN-9);第3组为菌株4 (Gr0003);第4组包括菌株8 (H)、9 (Hokto);第5组为菌株3(Gr20)。【结论】拮抗反应与ISSR两种方法结论较一致,推测石家庄灰树花与台灰,Gr0001+2、CN与雪圆,H与Hokto这3组菌株分别来源于同一个菌株,属于同种异名现象Gr0003、H和Hokto亲缘关系较远;Gr20与其他菌株亲缘关系最远。  相似文献   

4.
主要用ITS方法对秦巴山区12个主栽黑木耳菌株和1个野生黑木耳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鉴定。结果表明:自分离的zbxin菌丝粗壮、浓密、絮状,菌丝生长速度较快,吃料能力强。C916、S16、zbxin的亲缘关系较远,三者的菌丝形态也是差异较大。将黑木耳菌丝形态学特征和拮抗性结果结合综合分析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具有可参考性,结果分歧不大。综合来看秦巴山区黑木耳菌株亲缘关系较近,遗传多样性不丰富。  相似文献   

5.
比较14个杏鲍菇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产量、农艺性状、拮抗性和酯酶同工酶酶谱,结果表明,14个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大致可以分为5大类群,菌株P14、P2、P1、P6、P7、P8和P4为第1类群,菌株P11为第2类群,菌株P13、P10、P5为第3类群,菌株P12和P3为第4类群,菌株P9为第5类群;拮抗试验和同工酶试验结果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影响黑牛肝菌新菌株Np0193菌丝生长的关键因素,缩短菌种培养时间,降低生产成本,为其液体菌种的研发及高效栽培提供依据,试验研究了营养物质(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生长条件(温度、pH、含水量)等6个关键因素对其菌丝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黑牛肝菌新菌株Np0193菌丝生长最适碳源是可溶性淀粉,生长速度为2.92 mm/d;适宜氮源为蛋白胨、酵母膏,生长速度分别为2.56 mm/d和2.50 mm/d;温度对黑牛肝菌Np0193菌丝生长作用十分明显,在24~32℃温度下菌丝均能生长,最适温度为28~30℃,30℃时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2.61 mm/d;适宜pH为4.5~5.5,最适为4.5,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2.72 mm/d;添加1 g/L无机盐均对菌丝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易出现菌丝老化、菌落褐色,菌丝生长速度均比对照慢;适宜含水量为55%~65%,最适为60%,低于50%或高于70%时菌丝生长缓慢、菌丝稀疏、抗逆性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青禾’菌丝生长速度及‘青禾’F2代群体的菌丝生长速度、现原基时间、子实体生长速度等性状的分化情况。结果表明:‘青禾’F2代群体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2.88 mm/d,最慢为2.27 mm/d;现原基时间分布在7—13 d;子实体生长速度最快为8.02 mm/d,最慢为1.02 mm/d;3个性状在F2代中均出现具有统计意义的遗传分化;多孢自交可以获得特定性状优于亲本的菌株。研究还发现,现原基时间与子实体生长速度无明显相关性,系独立遗传的性状。  相似文献   

8.
草菇不同菌株的鉴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测定了草菇的6个不同菌株菌株间的拮抗性、酯酶同工酶,同时比较了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结果表明:6个菌株中,菌株V35与V112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V110;菌株V35、V112与V110菌丝生长速度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其中V112菌丝生长速度最快,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陕南地区主栽灵芝的生产种名和亲缘关系,为建立栽培灵芝种质资源数据库提供技术支持,以陕南灵芝主要栽培种为试材,通过分析菌丝体生物学特征,结合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和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研究了陕南地区10种主栽灵芝(紫灵芝、平盖灵芝、泰芝2、灵芝1、松杉灵芝、灵芝2、灵芝、大灵芝、赤芝、鹿角灵芝)的生产种名和亲缘关系。结果表明:灵芝1菌丝生长速度最快,达到(10.56±0.042)mm/d,泰芝2生长速度最慢,仅为(4.35±0.016)mm/d;紫灵芝、泰芝2之间无明显拮抗反应,菌种赤芝分别与菌种紫灵芝、平盖灵芝、泰芝2、灵芝1、松杉灵芝、鹿角灵芝之间的拮抗反应极强,两者之间亲缘关系远;基于酯酶同工酶聚类图与ITS序列分析构建的进化树结果基本一致。平盖灵芝与Ganoderma sessile(MG773847)聚为一个分支,亲缘关系较近;紫灵芝、泰芝2、鹿角灵芝聚为一个分支;灵芝1与Ganoderma sinese(DQ424990)聚为一个分支;松杉灵芝、灵芝与Ganoderma tsugae(DQ425004)聚为一个分支;灵芝2与Ganoderma sichuanense(KC662402)聚为一个分支;赤芝与Ganoderma resinaceum(KX371964)聚为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0.
鉴定卵孢小奥德蘑菌株的亲缘关系,以期为卵孢小奥德蘑菌株新品种选育、优质种源筛选提供依据。引进国内不同地区的卵孢小奥德蘑菌株15个,通过拮抗试验和ISSR分子标记对15个菌株进行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之间的拮抗反应有一定差异,其中有44组产生拮抗反应,61组没有产生拮抗反应;ISSR分子标记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在相似性72%水平上,聚为7大类群;结合拮抗反应和ISSR分析,15个卵孢小奥德蘑菌株具有较的遗传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其中菌株2、3亲缘关系较近且聚成一类,菌株1、6、14均单独聚成一类,与其他菌株有较大差异,可作为育种的备选亲本菌株。  相似文献   

11.
崔鹏  通占元  张树斌  王朝江  王立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8):15510-15512,15514
采用棉籽壳熟料袋栽模式对10个黄色金针菇菌株进行品比试验,采用酯酶同工酶图谱和RAPD技术分析菌株间的遗传特性及亲缘关系。结果表明,6号(黄064)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满袋时间、第1潮菇生物学效率、子实体成熟时间等指标表现优良,适合作为工厂化栽培优良菌种;10号(Bj-3)菌株子实体形态特征较好,适合作为优良品种推广。酯酶同工酶图谱和RAPD技术分析结果基本一致,10个菌株中6(黄064)、7号(三明B)菌株为同种异名菌株。  相似文献   

12.
寻找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中新的弱毒病毒,为玉米纹枯病提供新的生物防治资源。采用dsRNA技术从玉米纹枯病菌菌株ZYFG11中发现一种新的病毒RsHV4(Rhizoctonia solani hypovirus4),通过基因组克隆、系统发育分析、菌株生长特性测定及致病性测定等试验,对新病毒RsHV4的分类地位、减毒活性等生物学特征进行测定。结果表明,RsHV4的基因组全长为18 702 nt,编码一个含5 540个氨基酸的多聚蛋白(Polyprotein);系统发育分析显示,RsHV4与减毒病毒科(Hypoviridae)θ-减毒病毒属(Thetahypovirus)病毒聚为一支,其编码的蛋白质与该属的Sclerotium rolfsii hypovirus 1编码的蛋白质同源性最高,为59.46%;立枯丝核菌正常菌株JSJH6与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分别为0.50cm/d和0.41 cm/d,菌核大量形成的时间分别为培养5 d和7 d,培养10 d时50颗最大菌核的总质量分别为0.27 g和0.11 g,显示含毒菌株ZYFG11的菌丝生长速度减...  相似文献   

13.
分别在不同培养温度、培养基pH值、培养基含水量条件下培养金福菇Tg-505菌株,比较其菌丝的生长速度及生长势,探讨不同温度、酸碱度和培养基含水量对金福菇Tg-505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15~35℃范围内,金福菇Tg-505菌丝均能生长,以25℃时菌丝生长势最佳,日平均生长速度最大为5.99 mm;酸碱度在pH 5.0~10.0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以pH 7.0~8.0时菌丝生长势最佳,生长速度最快;培养基含水量在50%~75%范围内菌丝能够生长,含水量为65%~70%时,其菌丝洁白、粗壮、长势好,生长速度最快,达到3.77 mm/d以上。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不同茯苓菌株质量并鉴定其遗传关系,为茯苓菌株资源合理利用及优良菌株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11株不同来源的茯苓菌株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平面培养法测定其菌丝生长速率,松树兜栽培法测定其菌核产量,反复转接法测定其遗传稳定性.提取不同茯苓菌株的总DNA,PCR扩增ITS序列,进行ITS序列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同时检测菌株间的菌丝拮抗性,结合ITS序列分析结果进一步鉴定茯苓菌株遗传关系.[结果]11个供试菌株中,8、9和12号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均较高,1、7和13号菌株较低.茯苓ITS序列长度为1600bp,其序列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与Wolfporia cocos intemal transcribed spacer 1的同源性高达100%,8、9、11、12和13号菌株与W.cocos strain LP-13的同源性达99%,表明供试茯苓菌株属于两个不同的亚种.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1、2、3、4、7和10号菌株聚为一类,菌株间的遗传关系非常接近,存在同种异名的可能;8、9、11、12和13号菌株聚为另一类,菌株间的遗传距离较大,存在种内差异.[结论]通过测定菌丝生长速度、菌核产量和遗传稳定性评价茯苓菌株质量切实可行,ITS序列分析可有效将茯苓菌株鉴定到种级分类单元,并明确茯苓菌株间的遗传关系.  相似文献   

15.
应用拮抗、ITS和RAPD技术进行香菇属菌株分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拮抗、ITS和RAPD方法对14株香菇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拮抗试验表明,大多数菌株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少数菌株之间没有拮抗或拮抗极不明显。ITS序列分析表明,14个菌株间的同源性均达95%以上,其中3号菌株(LC206)与5号菌株(LC2)的遗传距离非常小,表明其亲缘性很近。RAPD结果表明,相似系数在0.67以上,供试菌株分为2组,12号(L0302)菌株单独为一组,其他13个菌株为一组;相似系数在0.95以上,供试菌株分为13个组,3号与5号菌株相似系数则超过了0.95,很可能是同种异名。以上3种方法分类结果一致,说明能准确鉴定14株香菇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SDAY培养基上培养的球孢白僵菌tps1转基因工程菌株与原始出发菌株各自在菌落形态,菌丝生长速度,产孢量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球孢白僵菌tps1转基因工程菌株与原始出发菌株的菌落形态有一定差异。且球孢白僵菌tps1转基因菌株菌丝生长速度更快,其菌丝生长速度为(3.73±0.05)mm/d而原发菌株菌丝生长速度为(3.45±0.52)mm/d。另外,重组菌株的产孢量(0.92±0.02)×10~8个,明显低于原始出发菌株(1.12±0.17)×10~8个。  相似文献   

17.
为黄裙竹荪营养生理学特性研究和菌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平板培养方法,以黄裙竹荪Dm-L1为供试菌株,比较果糖、甘露糖、乳糖、蔗糖、麦芽糖、可溶性淀粉、红糖、葡萄糖共8种碳源和草酸铵、尿素、硫酸铵、酵母浸粉、蛋白胨共5种氮源培养基上黄裙竹荪的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表现,筛选出黄裙竹荪母种生长最适宜的碳源和氮源。结果表明:8种碳源中,可溶性淀粉培养基的黄裙竹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0.898 mm/d,果糖和葡萄糖次之,分别为0.828 mm/d和0.802 mm/d;三者间在菌丝生长势上无明显差异,均表现为气生菌丝较为丰富、健壮、洁白、菌落完整且边缘整齐。5种氮源中,尿素培养基的黄裙竹荪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2.540 mm/d,且生长势表现健壮、浓密;硫酸铵次之,菌丝生长速度为1.598 mm/d,生长势表现与尿素培养基相同。结合菌丝生长速度和生长势表明,可溶性淀粉和尿素分别是最适宜黄裙竹荪菌丝生长的碳源和氮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秀珍菇退化菌株与正常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并进行双链RNA(dsRNA)病毒检测,为秀珍菇栽培过程中选择优质菌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开展秀珍菇退化菌株菌丝拮抗、菌丝生长速度及出菇试验,与正常菌株进行生物学特征比较,通过ITS扩增,利用RAPD、ISSR和SRAP分子标记分别进行差异性比较,并开展dsRNA病毒检测,分析秀珍菇菌株的退化原因.[结果]秀珍菇退化菌株X9和X13与正常菌株X5、X6及对照菌株X15间存在拮抗反应,当培养基的pH低于5.0时,退化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显著降低(P<0.05,下同).退化菌株X13菌丝的生长速度(4.95mm/d)、常温出菇单袋产量(73.34g/袋)及低温刺激出菇单袋产量(107.69g/袋)均显著低于正常菌株和对照菌株.分子标记分析未发现供试菌株间存在遗传差异,dsRNA病毒检测发现供试菌株均存在dsRNA片段,其中退化菌株X13存在特异的dsRNA片段.[结论]秀珍菇退化菌株可能受dsRNA病毒感染,适应环境能力变弱,产量降低,生产上应注意菌株来源,避免使用退化菌株.  相似文献   

19.
在7种温度、6种pH值、6种基质含水量条件下,分别培养两个长根奥德蘑(Oudemansiella radicata (Relhan.:Fr.)Sing.)菌株,分别比较其菌丝的生长速度及生长势,从而探讨不同温度、酸碱度和基质含水量对长根奥德蘑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在5-30℃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在35℃时不生长。以20-25℃时菌丝生长势最佳,生长速度最快(5.0-5.8mm/d)。酸碱度在pH3.0-8.0范围内菌丝均能生长,且生长势较好,以pH6.0-7.0时菌丝生长势最佳,生长速度最快(5.3-5.6mm/d)。基质含水量在50%-65%范围内菌丝能够生长,含水量为60%时,其菌丝生长势最佳,生长速度最快(2.8mm/d)。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利用双单杂交育种技术选育长根菇新菌株,并建立双单杂交后代的快速准确鉴定方法,以获得活性成分含量高、抗病性强的长根菇优质菌株.[方法]利用双单杂交技术进行长根菇杂交育种,通过拮抗试验、细胞核染色观察和SNP位点分析对双单杂交后代进行鉴别,以液体深层发酵和比色法测定杂合菌株的小奥德蘑酮产量,并通过对峙培养鉴定杂合菌株的木霉抗性.[结果]通过对长根菇亲本菌株OuE进行单孢分离,获得14株单核菌丝后代,编号依次为OuE01~OuE 14.将获得的单核菌丝后代与亲本双核体菌株OuC进行双单杂交,经拮抗试验和SNP位点分析共筛选获得14株双单杂交后代.经过与两个亲本菌株(OuC和OuE)比较发现,杂交后代OuCE02、OuCE08和OuCE12的菌丝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16.00、16.10和15.30 mm/d,均显著高于两个亲本菌株(P<0.05);杂交后代OuCE03、OuCE05、OuCE08和OuCE10的菌丝发酵液小奥德蘑酮含量较亲本菌株OuC分别提高6.07%、47.66%、4.67%和15.42%;杂交后代OuCE01和OuCE08显示出较亲本菌株更强的木霉抗性.其中,杂交后代OuCE08在菌丝生长速度、小奥德蘑酮产量和木霉抗性方面均优于两个亲本菌株.[结论]双单杂交是一种快速有效获得食用菌新菌株的遗传育种方法,通过该方法筛选出一株高产小奥德蘑酮、高抗木霉的长根菇新菌株OuCE08.长根菇双单杂交后代快速、准确的检测鉴定可先采用拮抗试验作为初筛手段,再利用SNP位点分析进行复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