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中重点描述了在4~11月通过对低密度以及高密度养殖条件下鲫鱼的碱性磷酸酶、酸性磷酸酶等免疫酶和生长率的比较。在研究中发现在4月7日这天低密度养殖下鲫鱼的免疫酶活性低于高密度养殖下鲫鱼,在之后的时间则是高于高密度鲫鱼;在这两种养殖条件下7~9月是鲫鱼的最佳生长时间。通过研究发现,低密度的养殖塘早期会对鲫鱼的生长率等造成负面的影响,而在高密度养殖塘下鲫鱼的后期生长以及免疫力也会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2.
林分密度对土壤水分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林分密度对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影响,以火地塘林区不同林分密度范围(1 000~2 000、2 000~3 000、3 000~4 000株/hm2)的松栎混交林(中龄林)为研究对象,各设置2~3块标准地,对土壤进行分层采样,室内测定土壤的含水率、密度、孔隙度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结果表明:在不同林分密度松栎混交林中,土壤含水率表现为低密度林分>中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土壤密度是中密度林分较小,土壤较疏松,低密度和高密度林分土壤密度较大;总孔隙度和有机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均表现为中密度林分>高密度林分>低密度林分。可见,在松栎混交林中,中密度林地土壤理化特性优于过密或过疏的林分,其土壤密度较低,土壤较疏松,孔隙度和有机质质量分数较都较大。因此,中密度林地有利于改良土壤的理化特性,提高土壤肥力。研究揭示:林分密度与土壤水分理化性质的关系密切。在火地塘林区松栎混交林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人为措施适当调整林分密度以改善林地土壤水分理化状况,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3.
利用四口(6.7亩)静水土池塘进行了短周期养食用鱼的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试验鱼的生长速度与温度和密度有密切关系:月积温600℃以下(日平均水温20℃以下)生长缓慢,700~800℃(23~25℃)生长较快,800℃以上(25℃以上)生长快,鲢和鳙生长的适宜密度为200~350斤/亩,其上、下限分别为适宜放养密度和轮捕时的储存量。北方池塘养食用鱼于七月底或八月初轮捕一次,每亩可提高鱼产量139斤以上。轮捕的增产量等于轮捕塘和不轮捕塘中的小规格鲢、鳙净增长量的差值加上不轮捕塘大规格鲢,鳙在后期因储存量过大导致的减产量。轮捕时鲢、鳙的规格为一斤以上。轮捕增产的关键在于掌握适宜的储存量。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不同条件下鲫鱼的生长率和免疫酶,从而研究鲫鱼在不同生长阶段所适合的生长环境密度,为鲫鱼的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减少不同密度养殖塘对鲫鱼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黄鳝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放养密度对网箱养殖黄鳝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黄鳝在密度35尾/m2的网箱养殖条件下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其最终体重、增重率、增长率显著高于黄鳝最低密度组15尾/m2和黄鳝最高密度组90尾/m2。实验表明密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黄鳝的生长,黄鳝网箱养殖存在着一个最适放养的密度。高密度养殖黄鳝生长离散较大,大小规格不齐;密度过低时,黄鳝摄食效果差,生长发育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主要探讨了放养密度对野鲤苗种生长的抑制效应。试验表明:野鲤低密度养殖时生长速度较快,与建鲤、框镜鲤无明显差异,但是在高密度养殖时生长速度显著降低,密度抑制效应显著大于建鲤、框镜鲤。  相似文献   

7.
以双齿围沙蚕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养殖密度对其生长、单位面积产量、水质和底质的影响。设150(D1)、250(D2)、350(D3)、450(D4)、550(D5)条/m2等5种养殖密度,每个密度设3个重复,养殖试验周期为40 d,试验结束后挖取沙蚕称质量并计算增质量率,取水样和底泥分别测定氨态氮(NH+4-N)、亚硝态氮(NO-2-N)和硫化氢(H2S)的含量及化学耗氧量(COD)。结果显示:随着放养密度增大,增质量率逐步下降,(y=109.863-0.147x,r2=0.944,P0.05);D1、D2、D3试验组成活率均为100%,而D5组成活率仅有51%;D4组单位面积产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单位面积性成熟条数也显著高于除D3组的其他各试验组(P0.05)。水质和底质中的NH+4、NO-2、H2S、COD的含量均与放养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提高放养密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但过高密度会抑制沙蚕生长、降低成活率并造成养殖水质和底质的恶化。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比较成活率、单位面积产量和单位面积性成熟条数可知,放养密度以350~450条/m2为宜。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稻蟹共作对水环境和水稻产量的影响,在水稻本田期、返青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灌浆期分别采集不同河蟹放养密度的稻蟹共作稻田(低密度,仔蟹放养密度18 ind/m2;高密度,仔蟹放养密度54 ind/m2)和不养蟹稻田(CK)水体的水样,分析不同稻田的水质和水稻产量。结果表明:在水稻生长周期,不养蟹稻田溶解氧含量高于养蟹稻田,其中扬花期,不养蟹稻田显著高于养蟹稻田(P0.05);低密度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差异不显著(P0.05)。分蘖期,高密度养蟹稻田氨氮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呈显著差异(P0.05)。灌浆期时,不养蟹稻田总磷含量最高,不养蟹稻田和养蟹稻田呈显著的差异(P0.05),低密度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差异不显著(P0.05)。水稻生长周期,从分蘖期开始缺乏磷肥,从扬花期和灌浆期开始缺乏氮肥。分蘖期放养蟹苗比较适宜,此期以后亚硝酸盐和氨氮含量迅速下降,低于仔蟹的安全浓度。低密度养蟹稻田水稻产量最高,且与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呈差异显著(P0.05),不养蟹稻田和高密度养蟹稻田水稻产量差异显著(P0.05),不养蟹稻田水稻产量最低。  相似文献   

9.
(续第3期) 7.把握好放养品种密度春季鱼种的放养密度要适宜,既不能过密.也不能过稀.而密度是否合理,应主要依据以下几点来综合考虑:①依据以往绛验:如果自己或别人过去在类似大小的池塘(或网箱、流水等)中,养殖类似鱼类时,饲料系数较低,生长良好,较少浮头,单产较高,效益很好,则说明其放养密度足比较适宜的.反之,则说明放养过密,应适当降低放养密度.若收获时成鱼规格过大,单产不高,则表明放养过稀,应适当提高放养密度.  相似文献   

10.
不同放养密度对云斑尖塘鳢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云斑尖塘鳢(Oxyeleotris mrmorata)幼鱼在3种不同放养密度下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进行了对比试验.培育60 d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密度为每667 m~2水体放养30 000尾比放养10 000尾或50000尾更为合适,幼鱼成活率分别为91.3%、88.9%和85.7%.  相似文献   

11.
裙带菜凝集素对鲫的免疫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从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中提取的凝集素作为免疫诱导制剂,注射到鲫Carassius auratusw体内,在连续注射7 d和9 d时,分别对鲫血清中的溶菌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酶活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注射凝集素7 d和9 d时,鲫血清中溶菌酶的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8.83%、12.69%,SOD的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66.67%、139.99%,CAT酶活性比对照组分别提高16.60%、63.63%。说明凝集素可以明显提高鲫血清中这3种酶的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   

12.
为改变江淮地区以花白鲢为主体的传统池塘养殖结构,增加优质鱼放养比重,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我们于1984-1988年间对异育银鲫系列养殖技术及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找出池塘主混养异育银鲫系列养殖技术的主要参数.通过相关的生物学测定证实,异育银鲫生长速度比白鲫快0.44倍,比本地鲫快1.02-1.52倍;其肉质营养丰富,食性杂,适应性强,疾病少,容易养殖,是适合我省推广的底层鱼种.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中、高养殖密度对刀鲚当年鱼种生长、存活、消化及非特异性免疫能力的影响,本实验采用池塘培育方式,以同批次人工繁育的刀鲚当年鱼种[ (0.88±0.26)g和(0.55±0.20)g]为研究对象,进行为期96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中密度养殖塘(62#,6尾/m2)刀鲚的体长和体质量增长速度均显著大于高密度养殖塘(56#,11尾/m2) (P<0.05),其中体长相对增长率是56#塘的3.4倍,体质量相对增长率是56#塘的6.5倍;肥满度和存活率均大于56#塘,分别为0.290g/cm3,83.5%和0.278g/cm3,79.7%。养殖期间,62#塘淀粉酶(AMS)活力均显著大于56#塘(P<0.05),并随养殖时间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胰蛋白酶(TPS)活力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变化,除养殖中期时与56#塘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时间均显著大于56#塘(P<0.05)。62#塘胃蛋白酶(PPS)活力在养殖前中期均明显大于56#塘(P<0.05),之后降低至显著低于56#塘(P<0.05),而56#塘PPS活力随时间无显著变化。62#塘脂肪酶(LPS)活力随养殖时间逐渐升高,至养殖中期时与56#塘无显著差异,其他时间均显著小于56#塘(P<0.05)。两塘间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随养殖时间逐渐降低。62#塘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随养殖进行均显著大于56#塘(P<0.05),其中CAT活力随养殖时间显著升高,GSH-PX活力无明显变化;56#塘的CAT呈先升后降趋势,而GSH-PX随养殖时间而逐渐降低。因此,在本实验条件下,高密度对刀鲚幼鱼的生长速度、消化能力和免疫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中密度养殖塘刀鲚鱼种的生长、消化及免疫性能均优于高密度,更适合刀鲚鱼种的培育和规模化养殖。  相似文献   

14.
在湖南省岳阳洞庭黄龙水产养殖股份有限公司生态养殖基地的鱼池中,分别投喂桂牧1号草、美国矮象草、苎麻3种饲草,研究草鱼主养池塘中鱼类的生长及效益。15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桂牧1号草组的草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均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苎麻组(P <0.05),其中苎麻组的草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又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P <0.05);各试验组中,鲢鱼和青鱼的增重率、特定增长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美国矮象草组中的鳙鱼增重率、特定增长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P <0.05);桂牧1号草组鲢鱼成活率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苎麻组(P <0.05),其中苎麻组又显著高于美国矮象草组(P <0.05),各试验组中的草鱼、鳙鱼、青鱼成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投喂桂牧1号池塘中的鱼类总产量及效益最高,分别为934.25 g/m2、26 967.75元/hm2。综合分析,投喂桂牧1号池塘中的鱼类生长良好,且养殖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5.
滁州鲫雌核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产于安徽省滁州市城西水库的滁州鲫是否行雌核发育繁殖.对滁州鲫♀×滁州鲫♂及滁州鲫♀×红鲤♂受精卵进行细胞学研究,结果表明:(1)在刚产出的成熟卵细胞内没有发现极体,在精子入卵约15~16min后(水温为18~20~C),单个极体被排出;(2)在受精卵内,精核保持凝聚状态,没有形成雄性原核;(3)精子入卵20 min后,卵核形成雌性原核,在第一次卵裂前没有观察到雌性原核与呈凝聚状态的精核的融合;(4)同源与异源精子激发滁州鲫卵的发育过程基本相同,异源精子能进入滁州鲫卵细胞并激发卵核形成雌性原核,并进行正常胚胎发育,其鱼苗正常,无畸形和无杂交性状的鱼苗.研究表明,滁州鲫为雌核发育鱼类.  相似文献   

16.
随机取水库养殖和池塘养殖鳙鱼、鲢鱼和鲤鱼各8条,分别测定各鱼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钙和磷占鲜鱼重的百分比。结果表明,水库与池塘养殖方式3种鱼的粗蛋白含量由高至低均为,鲢鱼、鳙鱼、鲤鱼,鲢鱼高于鲤鱼(P<0.05);2种养殖模式3种鱼的粗脂肪含量由高至低均为,鲤鱼、鳙鱼、鲢鱼,鲤鱼高于鲢鱼(P<0.01);2种养殖方式3种鱼的粗灰分、磷、钙含量的高低趋势却不同。2种养殖模式中,同品种鱼粗蛋白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而池塘养殖模式鱼的粗脂肪含量均高于水库养殖模式的鱼。3种鱼的粗灰分含量,池塘养殖模式均显著低于水库养殖模式(P<0.01),而磷、钙的含量3种鱼在2种养殖模式下表现的高低趋势却不同。  相似文献   

17.
不同浓度的NaCl、KCl和葡萄糖对彩鲫精子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NaCl、KCl、C6H12O6各配制成8个不同浓度的溶液,彩鲫精子在4g/LNaCI溶液、3.5g/L KCl溶液、1.5g/L C6H12O6溶液中的活力最强,寿命最长。在NaCl、KCl溶液中,彩鲫精子快速运动时间和变化规律基本上一致。葡萄糖溶液在低浓度下有效延长精子寿命,表明彩鲫精子具有利用外源性葡萄糖的能力,但在5g/L C6H23O6溶液时,就完全抑制精子的活动。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究稻田和池塘养殖模式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肠道菌群、免疫力和肌肉风味影响,选取同一批次稻田和池塘的中华绒螯蟹在5月和10月对其肠道菌群、免疫酶活和肌肉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肠道优势菌群为软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在季节和养殖模式均对蟹的肠道菌群造成影响的情况下,季节变化对菌群变化的影响更大。从5月到10月,稻田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出现上升趋势,而池塘养殖模式下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则无显著变化。两种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肠道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5月的活性均高于10月,在10月池塘模式下的免疫酶活性溶菌酶(LZM)和酸性磷酸酶(ACP)显著高于稻田模式。各组肌肉中均检测出14种呈味氨基酸,呈味氨基酸中甜味氨基酸含量(TSAA)>总苦味氨基酸(TBAA)>总鲜味氨基酸(TUAA),且池塘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肌肉中TSAA和总游离氨基酸TFAA高于稻田养殖模式下含量。因此,池塘养殖模式较稻田养殖模式下的中华绒螯蟹肠道菌群时间上更稳定,免疫酶活更强,肌肉风味更优。  相似文献   

19.
循环水养殖密度和氨氮对斜带石斑鱼生长和免疫力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平均体重为146.3 g/尾的斜带石斑鱼450尾分成3个密度组进行饲养,分别为低密度组D1(100尾/m3,14.6 kg/m3)、中密度组D2(150尾/m3,21.7 kg/m3)和高密度组D3(200 尾/m3,29.5 kg/m3),比较不同养殖密度引起的水质变化对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摄食率和免疫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体中氨氮含量随斜带石斑鱼养殖密度的增加而增加(P<0.05);斜带石斑鱼的摄食率随水体中氨氮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斜带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呈现负相关性,各试验组的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7、0.66、0.47;各实验组斜带石斑鱼体重也出现显著性差异(P<0.05),各实验组的尾均增重量分别为118.5 g、63.3 g和44.1 g;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的饵料系数和成活率无显著影响(P>0.05);斜带石斑鱼的免疫指标血清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随养殖密度的增加而下降,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阐明了养殖密度引起养殖水质状况的改变,继而影响斜带石斑鱼摄食率的变化,从而造成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出现显著性差异,可能是养殖密度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影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李刚 《农林科学实验》2014,(11):280-281
通过对草鱼养殖研究典型试验和报道进行分析,用当代免疫理论和试验成果证明草鱼鱼种养殖中应引起重视的免疫措施和方法,分析了免疫途径、投饵、密度、拉网锻炼等措施对免疫力的影响,介绍了提高草鱼鱼种免疫力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