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1短链脂肪酸短链脂肪酸(SCFA),尤其是丁酸,主要由结肠细菌发酵产生。作为结肠的主要能源物质,SCFA对结肠健康,尤其是在维持肠屏障功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SCFA水平取决于结肠菌群的数量及其多样性、食糜在肠道中停留的时间和碳源的类型。断奶仔猪和生长育肥猪从后肠吸收和代谢SCFA的能力都很强。通过灌注试验发现,灌注的SCFA(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的混合物)从粪便中排出的比例不到  相似文献   

2.
<正>1.膳食纤维被称为维护人体胃肠健康的"多面手",因为它具有多种理化特性和生理功能。2.膳食纤维包括水溶性和不可溶性膳食纤维两类。水溶性膳食纤维在保护人体胃肠道健康方面的"本领"更为突出。3.水溶性膳食纤维主要是指果胶、树胶等。这些物质经结肠细菌酵解后,可产生短链脂肪酸,为结肠黏膜提供能量,调节神经系统功能,平衡激素水平,刺激消化酶分泌。  相似文献   

3.
其中4至10个碳原子的短链脂肪酸是在乳腺内由乙酸、丁酸和茁-羟丁酸合成,18碳原子酸主要派生于乳糜微粒中的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12~16碳原子酸由上述两种来源合成。日粮中添加脂肪对乳脂率的最终影响结果取决于短、中链脂肪酸的减少程度和长链脂肪酸的增加程度,如果长链脂肪酸的增加量大于短、中链脂肪酸的减少量,则添加脂肪就会引起乳脂率升高,相反就会引起乳脂率下降或乳脂率不变。本试验中乳脂率随着脂肪酸钙的添加量的增加呈线性提高趋势。(摘自《河北畜牧兽医》,刘艳琴等)乳汁中乳脂的两个主要来源通常奶牛维持在高营养水平以获…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研究探讨对不同纤维饲料而导致母猪对碳水化合物(葡萄糖,短链脂肪酸和乳酸盐)的吸收和血浆浓度以及胰岛素的影响。试验选用6头母猪,随机分为3组,在重复交叉设计试验中,饲喂3种饲料,低纤维(LF177g可溶性纤维按DM计44g),高可溶性纤维(HF-S429g,可溶性纤维按DM计111g),高不溶性纤维(HF-I455g,可溶性纤维按DM计74kg)。高纤维饲料(甜菜渣、马铃薯薯块、果胶残留物、酿酒用粮、豆壳和种子残留物,其中的物理化学性质明显不同)的浓度和纤维的可溶性与低纤维膳食(淀粉丰富的小麦和大麦)不同。低纤维饲料的碳水化合物的主要的成分是淀粉和非淀粉多糖(纤维素和非纤维素多糖)。在饲喂后0~4h,虽然高可溶性纤维饲料与低纤维饲料对葡萄糖的吸收方式相似,但低纤维饲料对葡萄糖吸收速度最快,吸收率最高,高不可溶性纤维饲料其次,高可溶性纤维饲料最低(日粮P0.001;时间,P0.001)。在胰岛素的浓度方面也有差异。研究表明,饲喂高膳食纤维饲料比饲喂低纤维饲料可使短链脂肪酸的吸收量增加,且更均匀的吸收。在0~10h后,饲喂高可溶性纤维饲料导致短链脂肪酸的吸收量最大,饲喂高不可溶性纤维饲料其次,饲喂低纤维饲料最小(P0.001)。此项研究表明,高纤维饮食导致短链脂肪酸的吸收均衡增加。因此,喂养高膳食纤维饲料可减少每日血糖和胰岛素浓度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研究谷氨酸钠对断奶仔猪肠道短链脂肪酸的影响。试验选择健康、体重及断奶日期一致(24日龄)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120头(6.42±0.36kg),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每个组40头仔猪。试验从24d断奶到断奶后7d结束,分别饲喂3种日粮,添加0.5%氯化钠组;添加0.25%谷氨酸钠+0.25%氯化钠组,添加0.5%谷氨酸钠组。分别收集盲肠和结肠食糜,测定食糜中短链脂肪酸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添加0.5%的谷氨酸钠能显著增加盲肠和结肠中的乙酸、丁酸及戊酸浓度(P<0.01)。同时添加0.5%的谷氨酸钠组采食量及日增重均无显著影响,但腹泻显著低于添加0.5%氯化钠组。因此,在断奶仔猪饲料中添加0.5%的谷氨酸钠能增加结肠和盲肠中短链脂肪酸含量,促进肠道健康,减少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为评价和比较非消化寡糖(NDO)和非淀粉多糖(NSP)的发酵特性,选用饲喂无抗生素日粮的肉仔鸡盲肠微生物为菌源,通过体外发酵试验比较短链脂肪酸的产量及产生速率。结果表明:非消化寡糖发酵产生短链脂肪酸的产量普遍高于非淀粉多糖,非消化寡糖可发酵性的大小顺序依次为棉子糖、水苏糖、果寡糖、甘露寡糖,NSP可发酵性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小麦NSP、豆粕NSP、玉米NSP、小麦麸NSP、纤维素;NSP发酵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中以乙酸的比例较非消化寡糖多,而非消化寡糖以丙酸的比例相对较NSP多;与不可溶性NSP相比,可溶性NSP的发酵特点更接近于非消化寡糖。  相似文献   

7.
采用RT-PCR技术,分别研究短链和长链脂肪酸及P38 MAPK通路抑制剂SB20358对小鼠前体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脂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表达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结果表明:短链脂肪酸可提高PPARγ2和C/EBPα mRNA表达量(P<0.05),而长链脂肪酸上调PPARγ2、C/EBPα、FAS、SREBP-1c mRNA表达量(P<0.05),但脂肪酸对TGH表达量影响不显著(P>0.05);当P38MAPK抑制剂存在时,PPARγ2、FAS和SREBP-1c 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而C/EBPα和TGH表达量变化不显著(P>0.05).表明脂肪酸可通过P38MAPK通路促进PPARγ2增量表达从而促进小鼠前体脂肪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日粮添加不同脂肪酸混合物对泌乳奶牛血液脂肪酸组成及抗氧化性能的影响,选用36头健康的荷斯坦奶牛平均分为3个处理组,分别为对照组、长链脂肪酸组(LCFA)和中短链脂肪酸组(SMCFA),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泌乳奶牛日粮添加中短链脂肪酸可以显著降低血浆中碳链长度大于16的脂肪酸和总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85.1%和87.94%;P〈0.05),显著提高血浆中碳链长度小于等于16的脂肪酸和总饱和脂肪酸的含量(14.86%和12.13%;P〈0.05)。同时,日粮添加中短链脂肪酸显著提高血浆中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0.41%和0.36%;P〈0.05),显著降低了血浆中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P〈0.05)。而日粮添加长链脂肪酸对血浆中各类脂肪酸含量影响差异不显著。试验结果还发现,日粮中添加中短链脂肪酸显著提高了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降低了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但没有达到显著水平。而日粮中添加长链脂肪酸也趋向于提高血清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只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同时日粮添加长链脂肪酸显著提高了血清中丙二醛含量(P〈0.05)。结果显示,中短链脂肪酸较长链脂肪酸提高了血液的抗氧化性能,降低了脂质过氧化产物的产生,但是会提高血液脂肪酸的总饱和度。  相似文献   

9.
肉用雏鸡由于生长速度快,消化道容积有限,其日粮应具有高能量浓度。国外普遍采用在雏鸡日粮中添加动物脂肪,以满足其生长发育对能量的需要。而肉用雏鸡日粮中脂肪的消化率和AME(表观代谢能)与脂肪酸的构成有关。Rcnncr和Hill(1961)、Young和Garrctt(1963)证实长链饱和脂肪酸比长链不饱和脂肪酸和短链脂肪酸(Hakansson 1974)难于吸收,因为饱和脂肪酸更牢固地连接在甘油分子上。不过动物对饱  相似文献   

10.
牛至油对猪粪尿混合物中挥发性脂肪酸和厌氧菌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牛至油是一种植物挥发性油,由于其来源的天然性和广谱的抗菌作用,已被广泛地用于畜禽生产中.然而牛至油的这种广谱抑菌作用是否会在畜禽废弃物处理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室内培养方法,将收集的新鲜猪粪、尿和去离子水按10:7:3的比例(质量比)进行混合摇匀配成猪排泄物样本,评估牛至油这种绿色添加剂对猪粪尿中主要恶臭物(挥发性脂肪酸)和厌氧菌的影响.结果表明,牛至油能降低猪粪尿混合物的pH值,28 d后,没有添加牛至油的对照组的pH值为6.50而0.06%(V/V)和0.12%(V/V)牛至油组的pH值则分别为5.81和5.60.此外,牛至油的添加减少了猪粪尿中粪大肠杆菌和总厌氧菌的数量,并对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具有抑制作用,且表现出剂量依赖性.0.12%的牛至油28 d内能完全抑制新的短链挥发性脂肪酸的产生,在此剂量下,1 d内粪大肠杆菌从6.7×105 CFU·mL-1降低至不可检测;2 d后总厌氧菌数量从4.32×1010CFU·mL-1减至1.3×107 CFU·mL-1,21 d后仍然保持该抑制水平.  相似文献   

11.
肉羊体脂脂肪酸与肉品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肉羊体脂脂肪酸是影响肉品风味和膻味的重要因素,研究选择了100日龄、1岁和5岁3个年龄组的肉羊,比较了不同年龄阶段肉羊体脂短链脂肪酸和硬脂酸的变化趋势,从分析的结果中总结出优质羊肉生产的最佳年龄阶段和最经济的屠宰年龄应为1岁左右。肌肉中脂肪和皮下脂肪中的短链脂肪酸和硬脂酸从100日龄、1岁到5岁有显著的增加。肌肉脂肪中短链脂肪酸的相对含量100日龄时的含量为0.14%, 而在1岁时已增加到0.34%, 5岁时其含量达到0.41%,3个年龄组之间表现显著性的差异(P<0.05),增加的趋势非常明显。C18:0脂肪酸也显示同样的变化特性,在100日龄的羔羊中含量仅为15.11%, 1 岁时增加到27.34%, 5岁时达到35.88%,3个年龄组之间表现显著差异(P<0.05),增加的幅度也很显著。皮下脂肪中短链脂肪酸在100日龄时最底,为0.1%,1岁是增加到0.19%,五岁时为0.2%,一岁100日龄与1岁、5岁时的含量有着显著的差异(P<0.05),而1岁羊和5岁羊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硬脂酸含量的增加也很显著,100日龄时其含量为13.59%, 1岁时增加到21.4%,5岁时达到31.39%,3个年龄组之间表现出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中国荷斯坦牛乳中体细胞评分(SCS)与脂肪酸含量和组成的相关性。【方法】采集121头无临床乳房炎、胎次为2—3胎、泌乳期在100—300 d的中国荷斯坦牛早、中、晚共3次的混合奶样,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乳中脂肪酸含量,并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法分析季节、胎次、泌乳阶段、乳中体细胞评分对乳脂率和脂肪酸含量的影响,同时对乳脂率和脂肪酸含量与乳中体细胞评分进行了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乳中共检出21种脂肪酸,季节对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有显著影响(P<0.05),泌乳阶段对脂肪酸含量和组成影响较小;除十四碳一烯酸(C14:1)、棕榈油酸(C16:1)、十七酸(C17:0)、硬脂酸(C18:0)、亚油酸(C18:2n6c)、二十酸(C20:0)、二十碳三烯酸(C20:3)、花生四烯酸(C20:4)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等8种脂肪酸外,SCS显著影响乳脂率和其它脂肪酸绝对含量(P<0.05)。乳脂率、脂肪酸总含量、饱和脂肪酸(SFA)、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及短、中和长链等19类脂肪酸的绝对含量随着乳SCS的逐渐增加而降低。除4种相对含量较低的脂肪酸(十一酸(C11:0)、二十酸(C20:0)、二十碳三烯酸(C20:3)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C22:6)外,SCS对乳中其它脂肪酸及饱和SFA、MUFA、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及短、中和长链等23类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相关分析表明,SCS与SFA、MUFA及短、中和长链脂肪酸绝对含量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PUFA和长链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SFA、中、短链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回归分析表明,SCS与脂肪酸总量、SFA、MUFA及短、中和长链脂肪酸绝对含量的最佳回归方程均为对数函数,拟合度均在0.9以上;与SFA相对含量的最佳回归方程为指数函数,拟合度达到0.9以上,而与其它各种类脂肪酸相对含量的回归方程拟合度均低于0.9。【结论】该结果为通过SCS来预测和评估乳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史玉倩  赵艳 《中国农业科学》2016,49(8):1429-1442
【目的】从水稻种子中分离出优势内生菌,研究其对小球藻生长、生化组分及油脂积累的影响,探索植物内生菌作为促进微藻生长和生化品质改良的新微生物资源的可行性。【方法】以收获自大田的粳稻品种日本晴种子为试验材料,采用传统表面消毒法分离获得内生菌。内生菌的鉴定采用形态观察和16S rDNA序列分析法。以蛋白核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采用共培养法评估内生菌对小球藻生长及生化指标的影响,以纯藻为对照,将内生菌与蛋白核小球藻种子细胞按菌藻比(10﹕1)接种至BG11培养基进行共培养。采用血球板计数法测定藻细胞数目。同时以纯菌培养为对照,采用平板稀释菌落计数法测定菌藻共培养体系中菌浓的变化曲线。小球藻细胞中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的提取采用甲醇浸提法,定量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小球藻油脂提取采用氯仿甲醇浸提法,脂肪酸组分分析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结果】分离获得一株在水稻种子中常见且数量较多的内生细菌,编号为REY-1。REY-1为革兰氏阴性短杆状,经16S rDNA鉴定属于泛菌属Pantoea sp.。REY-1与蛋白核小球藻共培养14 d后,菌藻共培养组中藻细胞浓度达到1.15×108 cells/mL,是对照组的1.97倍。菌藻共培养组与纯菌培养对照组中水稻内生泛菌REY-1的浓度均呈现峰谷式变化曲线,但菌藻共培养组中REY-1的菌浓同比显著低于纯菌培养对照组。14 d培养结束时,菌藻共培养组的菌藻比反转为1﹕100,说明REY-1促进蛋白核小球藻的生长,其自身增殖又受到藻细胞的抑制,二者存在显著的互作效应。菌藻共培养组藻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总浓度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但单细胞叶绿素a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42.58%和42.68%,二者差异均显著。菌藻共培养组藻细胞油脂含量达到细胞干重的29.90%,比对照组增加78.00%,差异显著,油脂产率(2.14 mg·L-1·d-1)比对照组增加了1.68倍。2种培养体系中藻细胞脂肪酸主要组分相似,均为棕榈酸(16﹕0)、亚油酸(18﹕2)和亚麻酸(18﹕3)。REY-1共培养处理使藻细胞的单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比对照增加了32.37%,短链脂肪酸肉豆蔻酸(14﹕0)相对含量比对照增加了2.12倍,差异显著。此外共培养组藻细胞新合成一种长链脂肪酸-芥酸(22﹕1),相对含量达到藻细胞总脂肪酸的1.68%。【结论】水稻种子内生泛菌REY-1能在BG11培养液中长期存活并与蛋白核小球藻产生互作,显著提高小球藻生物量和油脂含量,大幅提高小球藻油脂产率并影响脂肪酸相对组成比例的生物学效应。水稻种子内生菌可以作为开发小球藻共生菌的优良微生物新资源。  相似文献   

14.
L-肉碱是一种类维生素制品,主要功能是参与动物体内脂肪酸代谢,作为载体将长链脂肪酸从线粒体膜外输送到膜内促进脂肪酸的β-氧化,将脂肪酸氧化并释放能量。L-肉碱也可以作为饲料添加剂,可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和瘦肉率,并降低脂肪含量,改善肉质,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文章就L-肉碱的特性、生理功能及其在猪生产中的研究作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大米小包装储藏过程中脂类及微观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由于胚乳失去保护,大米在储藏过程中易发生陈化、霉变等问题,致使其品质劣变甚至丧失食用价值。通过测定储藏过程中大米游离脂肪酸、总酸含量、脂肪酸组成和含量,观察大米横断面胚乳细胞、淀粉颗粒微观结构,探讨大米品质劣变原因,为大米储藏技术提供参考。【方法】以粳稻99号大米为对象,进行人工模拟储藏试验:采用编织袋、自然密闭缺氧、抽真空3种包装方式,置于温度为15、25和30℃(60%湿度)的人工气候箱中储藏180 d,每个月进行一次品质指标测定;测定大米储藏过程中脂肪酸值、总酸值的变化,利用气相色谱分析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大米横断面胚乳细胞形态,探索脂类及横断面胚乳结构导致大米品质陈化的机理及品质劣变后淀粉颗粒微观形态的变化规律。【结果】①储藏过程中,编织袋及自然密闭缺氧包装的大米游离脂肪酸及总酸含量皆呈现急剧上升趋势,当品质劣变严重时两者含量反而下降;抽真空包装的大米游离脂肪酸及总酸含量均保持在较稳定的水平,且储藏温度对其含量影响不显著;②脂肪酸组成中含量最多的是亚油酸、油酸和棕榈酸,这3种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90%以上。包装方式及储藏温度对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同。除了花生酸(C20:0)及二十二烯酸(C22:1)外,其余脂肪酸受包装方式影响较大;而储藏温度仅与豆蔻酸(C14:0)和山嵛酸(C22:0)有显著性关系,对其余脂肪酸影响不大。脂肪酸变化规律符合: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具体表现为硬脂酸(C18:0)与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油酸(C18:1)与亚油酸、亚麻酸皆呈现明显的“此消彼长”现象。③新鲜大米淀粉粒以复粒形式存在,形状较大,表面有较厚的膜,排列整齐有序,两侧以片状的细胞间断面居多,放射状结构清晰可见。陈化加剧的大米胚乳细胞横断面结构松散无序,细胞内断面多于细胞间断面,横断面上可观测到“小孔”及一些分散在淀粉体周围的蛋白体和脂肪滴;细胞壁的完整性受到破坏致使复粒崩解并可见大量单粒细胞,一部分单淀粉粒形状近圆型,棱角较钝;细胞间的棱角模糊,放射状结构变得模糊甚至消失。【结论】编织袋及自然密闭缺氧包装的大米陈化劣变较为严重,储藏过程中其脂肪酸值、总酸值急剧上升后下降,胚乳表面光滑度变差、小孔数量及表面蛋白质膜的翘起变多,辐射状趋势渐渐消失。抽真空包装可以有效延缓大米品质劣变进程。  相似文献   

16.
城市污泥中有机酸在厌氧消化过程中的稳定性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厌氧消化作用对深圳污泥中有机酸的降解作用,消化过程中有机酸的稳定性受分子结构决定,羟基酸〈烯酸〈正烷酸〈芳香酸〈甾酸,具有稠环、苯环和共轭双键结构者稳定性较高,而含有羟基和孤立双键者稳定性较低,且羟基基团越多,结构越不稳定,厌氧消化对能选择降解高碳数羟基本是选择保存低碳数基酸,某些民政部下,有机酸的稳定悸也可能受生物代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山羊乳品质,创制乳汁中富含n-3不饱和脂肪酸的奶山羊育种新材料,首先构建了一种山羊乳腺特异性表达载体,以实现n-3不饱和脂肪酸合通路中4种脂肪酸合成酶基因(fat-1,fads2,elovl5和scd-1)的共表达。为初步验证该载体的有效性,通过脂质体法转染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系C127,经G418筛选收集阳性C127转基因细胞,并对其进行反转录PCR(RT-PCR)检测。结果表明,4种基因均可在C127细胞转基因中表达。将该多基因共表达载体转染奶山羊成纤维细胞,通过G418筛选获得了稳定转染的细胞系。PCR结果显示,4个目的基因均成功整合到奶山羊成纤维细胞基因组中。总之,本研究成功构建了乳腺特异性共表达4种脂肪酸合成酶转基因载体及其山羊转基因细胞系,为创制乳腺特异性表达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转基因奶山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植物种子油脂储存的主要形式是三酰甘油。在植物生长发育中,脂肪酸和三酰甘油具有重要功能。分析了植物种子油脂合成代谢过程调控研究进展,总结了改良植物种子油脂策略:①调节碳源分配,抑制碳源流入蛋白质合成路径的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增强碳源流入脂肪酸合成路径的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②干预油脂合成,促进脂肪酸生物合成,提高三酰甘油组装过程的关键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③提高种子油脂的品质:改变植物脂肪酸组成,调节脂肪酸脱氢酶基因的表达,引入外源超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④调控油脂合成代谢途径的转录因子表达,提高种子油脂含量。还讨论了植物油脂合成的三酰甘油前体转运机制及合成途径多基因共同调节合成途径等。  相似文献   

19.
雌性阿根廷滑柔鱼性腺发育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阿根廷滑柔鱼是典型的头足类,资源生物量与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积累及生殖投入密切相关。为了获知雌性阿根廷滑柔鱼性腺发育各阶段的脂肪酸组成及其变化特点,研究采用氯仿甲醇法和气相色谱法检测分析胴体、消化腺和卵巢的脂肪酸种类及其含量。结果表明,雌性阿根廷滑柔鱼胴体、消化腺和卵巢3个组织的脂肪酸均以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为主,饱和脂肪酸(SFA)次之,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总含量最低。胴体组织的脂肪酸种类最全面,共检测出28种脂肪酸,消化腺和卵巢分别检测出21种和17种脂肪酸。检测发现3个组织中SFA均以C16∶0脂肪酸最为丰富,MUFA以C18∶1n9c和C20∶1脂肪酸为主,PUFA的DHA(C22∶6n3)最丰富,EPA(C20∶5n3)次之。胴体的SFA和MUFA在成熟期达到最大值,在产卵期显著降低;消化腺的PUFA保持相对稳定水平,但是其含量显著低于胴体和卵巢;卵巢持续积累脂肪酸,在产卵期时MUFA和PUFA显著降低。研究表明,雌性阿根廷滑柔鱼胴体、消化腺和性腺3个组织的脂肪酸种类具有组织特殊性,而主要脂肪酸具有一致性。性腺发育过程中,胴体的SFA和MUFA可能转化为能量供给卵巢发育,消化腺的PUFA则向胴体和卵巢转移,卵巢则持续积累脂肪酸供给卵子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利用气质联用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低温锻炼期不同光周期处理对笃斯越橘(Vaccinium uligiuosum L.)枝条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影响,探究抗冻性与脂肪酸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关系,阐明抗冻性形成生理生态机制。文章以3年生笃斯越橘苗为材料,将苗木分别置于4℃低温下短日照(10 h)和长日照(14 h)人工环境,处理21 d后测定枝条相对电导率、脂肪酸、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结果表明,低温和短日照共同作用显著降低饱和脂肪酸含量,提高总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和脂肪酸不饱和度。硬脂酸含量和脂肪酸不饱和度与抗冻性有关。低温锻炼期蔗糖、葡萄糖、果糖和总可溶性糖含量显著提高,主要与低温诱导作用有关,受光周期影响较小。低温锻炼期短日照处理对淀粉积累诱导作用显著高于长日照。低温锻炼期温度对笃斯越橘抗冻性起主要作用;短光周期可提高低温锻炼效果,主要与脂肪酸不饱和度提高及淀粉含量增加有关。研究揭示笃斯越橘抗冻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为越橘属植物抗寒栽培、种质筛选和新品种培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