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感染潜育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角体新毒蚁蚕食下感染,主要在一、二龄发病。经药剂和自然致弱的病毒多角体,蚁蚕食下感染潜伏期明显延长,能跨过三个龄期,造成4—5龄暴发脓病。游离病毒新毒给蛹体接种,病毒增殖可分四个时期:减少期、潜隐期、高速增殖期和平稳期。在25℃条件下潜育期为8天;但经0.5%福尔马林处理致弱的病毒,体皮接种的潜育期为17天,主要是潜隐期明显的延长。  相似文献   

2.
基因组中的基因和基因密码子组成不同使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间不能交叉感染。通过计算有效密码子数(ENc)、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RSCU)、GC含量、GC3s含量、密码子适应指数(CAI),比较分析ApNPV和BmNPV同义密码子使用模式差异。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均较弱,但二者的ENc值和GC含量差异显著;除碱基组成外,还存在其它因素影响密码子使用模式,但各影响因素的贡献率均较低,在基于密码子使用频率的对应分析中BmNPV的第1、第2向量轴贡献率均低于ApNPV;ApNPV的基因表达水平与GC含量、GC3s含量以及ENc值极显著相关(r分别为0.418、0.735、-0.628,P=0.000),而BmNPV的基因表达水平只与GC3s含量呈弱相关(r=0.214,P=0.010)。分析结果显示,ApNPV和BmNPV的密码子偏好性虽均较弱,但同义密码使用模式及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NPV对柞蚕幼虫的脂肪、血球、真皮、气管及中肠等组织细胞的侵入、增殖和细胞的变化。 观察到进入血液中的病毒粒子,随着血液的循环首先聚集于侵染细胞的周围,并以它的先端部吸附于细胞膜上,以它的外膜和细胞膜融通,病毒便钻入细胞质中。 被感染的细胞核内,首先出现染色质凝集现象,接着核膨大,并生成“网状构造”,看到了杆状病毒粒子的复制、成熟和多角体堆积的过程。 经口接种NPV的柞蚕幼虫,中肠皮膜细胞同其它易感细胞一样,容易被侵染;病毒在中肠皮膜细胞核内复制的过程,并不晚于其它易感细胞,但多角体的形成却晚于其它组织细胞。  相似文献   

4.
用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表达家蚕促前胸腺激素基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贡成良  小林淳  金伟 《蚕业科学》2000,26(3):150-154
携带有家蚕促前胸腺激素PTTH基因的重组转移载体pHcMU1PTTH(含有麻蝇毒素IA信号序列 )与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HcNPV)基因组DNA共转染SPIM细胞 ,经 2轮空斑纯化 ,筛选出重组病毒HcNPVPTTH+ ,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表明 :在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PTTH的存在 ,说明麻蝇毒素IA信号序列可被SPIM细胞识别。用抗PTTH的兔血清进行Westernblot分析可显示分子量为2 0ku左右的 2条带 ,但当培养液内加入衣霉素时 ,仅出现 1条分子量小于 1 8ku的信号带 ,推测 2条信号带的产生与糖基化修饰不一致有关  相似文献   

5.
苜蓿银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AcNPV)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载体表达系统的建立,使数百种外源基因得到高效的表达.该系统的产业化开发如大量培养昆虫细胞,存在成本高、技术难度大等问题.建立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 ,ApNPV)载体表达系统,是利用柞蚕蛹为宿主进行外源基因表达.我国柞蚕资源丰富,柞蚕的蛹体大,以蛹滞育越冬,能够满足工厂化生产的需求.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有3个不同亚株,本实验研究了ApNPV A株系[简称ApNPV(A)]对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品种的柞蚕蛹的感染性,为利用柞蚕蛹表达外源基因的产业化开发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四角形多角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mNPVt是从BmNPVh中筛选出的一株四角形多角体病毒突变株。研究表明:BmNPVt的潜伏期、致病力、寄生部位、细胞病变同BmNPVh无甚差异;BmNPVt和BmNPVh之间存在干扰现象;Bm-NPVt的增殖类似于BmNPVh,但囊膜的形成方式两者之间不同。四角形多角体表面粗糙,具有小孔;它的外层电子密度较高,有一厚度为1500A的中间层。多角体蛋白晶格间距离为48A,分子量为29000dolt。同六角形多角体蛋白相比,四角形多角体蛋白的Glu含量较低,Tyr含量相对较高,胰酶酶切图谱两多角体蛋白存在差异。此外,多角体蛋白中Cu、Fe的含量和对酸碱溶解性,两多角体间也存在差异。BmNPVt为杆状,大小为330—340×85nm,纯病毒具有典型的杆状病毒紫外吸收特性,BmNPVt—DNA的变性温度为83℃,分子量为6.94×10~7dolt。镇江株、苏州株、日本株之间病毒DNA的EcoRI酶切图谱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及抗病育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介绍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发现、性状、复制机制以及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的防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家蚕对NPV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高抗NPV的家蚕特优种质,探明了家蚕对BmNPV抗性的遗传规律。以306和NB为亲本,组配了近等基因系,筛选了与常染色体上抗NP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并以NB为素材,育成了一批新种质。  相似文献   

8.
胸腺素(THY)在动物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并在许多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感染家蚕5龄幼虫后,分别提取蚕体及不同组织的RNA和蛋白质,检测Bm THY基因的转录及蛋白质表达的变化,并探究利用重组胸腺素r Bm THY增强家蚕抗病毒能力的可行性。qRT-PCR检测结果表明,感染Bm NPV后的家蚕5龄幼虫,其血淋巴、脂肪体、丝腺和气管中的Bm THY基因mRNA转录水平不同程度上调,而马氏管、中肠和头部组织中Bm THY基因mRNA转录水平则呈下调趋势;Western blotting检测家蚕5龄幼虫感染Bm NPV后72 h,蚕体内Bm THY蛋白的表达水平下降42.3%。家蚕5龄幼虫接种Bm NPV后,分别添食质量浓度为340μg/m L(高剂量)、34μg/m L(中剂量)和3.4μg/m L(低剂量)的r Bm THY溶液,调查3组幼虫的发病率为43.8%、54.0%和57.6%,而对照组幼虫分发病率为62.2%。研究结果初步证明Bm NPV感染可降低蚕体及部分组织中Bm THY的基因转录与蛋白质表达水平,高剂量r Bm THY添食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家蚕抗Bm NPV病毒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杆状病毒(baculovirus)多角体蛋白(polyhedrin)是晚期高水平表达的蛋白质,对于维持病毒粒子在自然环境下的稳定性和在宿主之间的传播至关重要。PCR扩增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 NPV)多角体蛋白基因polh,亚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 ET32,获得重组质粒p ET32-polh,并转化至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表达菌株进行原核表达,诱导表达的融合蛋白带His标签,经镍柱纯化后用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抗多角体蛋白的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检测该多克隆抗体能够特异识别Bm NPV的多角体蛋白。利用该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分析多角体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表达时相,结果显示多角体蛋白定位于细胞质,且在病毒感染后48 h才可以被检测到。该多克隆抗体可用于Bm NPV多角体蛋白的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10.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是蚕业生产上最常见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类蚕病,给蚕业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多年来,蚕业科研人员一直致力于筛选抗性家蚕品种资源、阐明抗性分子机制和发现抗性基因,并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转基因RNA干涉技术等现代分子育种手段选育抗性新品种,本文对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一种新的病毒多角体提取方法,对BmNPV和PcrNPV的多角体进行了提取,提取出的多角体分别用光学和电子扫描两种显微镜进行观察并拍照.同时从提取出的BmNPV多角体中提取其基因组DNA并电泳检测.发现DNA纯度较好.结果表明,可以用此方法大量制备病毒多角体.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家蚕核型多角型体病毒的发现、性状、复制机制以及对家蚕核型多体病毒的防治方法,不同的研究者用不同的材料研究了家蚕对NPV的抵抗性及其遗传规律,得到了不同的结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了高抗NPV的蚕特优种质,探明了家蚕对BmNPV抗性的遗传规律,以306和NB为亲本,组配了近等基本系,筛选了与常染色体上抗NPV基因连锁的RAPD分子标记,并以NB为素材,育成了一批新种质。  相似文献   

13.
蓖麻蚕核型多角体病毒(Phcy NPV)是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pe NPV)的变种,不能感染柞蚕。通过病毒基因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相对同义密码子使用度、密码子偏好参数的计算及ENc-plot分析、中性绘图分析、对应分析等,比较Phcy NPV和Anpe NPV的密码子使用模式。Phcy NPV、Anpe NPV分别只有1个和4个ORF的密码子偏好性较强。与Anpe NPV比较,Phcy NPV少数ORF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量和密码子偏好参数变化较大,但2种病毒ORF组间的GC含量、GC3s含量、有效密码子数和密码子偏好参数均无统计学差异(P=0.135、P=0.189、P=0.192、P=0.200)。2种病毒ORF组间,由同义密码子编码的18种氨基酸的密码子使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鉴定的17种偏好性密码子也均相同。GC碱基组成是影响2种病毒ORF组密码子使用模式的主要因素,而自然选择对GC碱基组成的影响大于突变压力,但2种病毒间自然选择的影响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770)。Phcy NPV在适应新宿主蓖麻蚕的进化过程中密码子使用模式变化较小,尚不能通过密码子使用模式分析解释杆状病毒在不同宿主间的交叉感染机制。  相似文献   

14.
彭建新 《蚕业科学》1992,18(4):259-261
<正> 关于家蚕(Bombyx mori)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已是研究较为深入的一种杆状病毒。家蚕细胞系统是研究病毒与宿主相互关系,病毒的特异性,病毒基因表达的理想实验材料。最令人感兴趣的是:这一材料已发展成为表达外源基因的载体宿主系统。目前国内正积极利用该材料,从事各种研究。系统地研究BmNPV在离体细胞中的复制增殖,特别是在较大规模培养细胞水平探索病毒增殖规律方面,对于进一步开发应用这一病毒资源,拓宽其应用价值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在静止培养70毫升细胞规模下,研究了BmNPV的离体增殖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15.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几丁质酶基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序列分析表明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苏州株 (BmNPVsu)编码的ChiA基因的ORF为 16 5 6个核苷酸 ,编码 5 5 1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 :杆状病毒编码的ChiA基因在DNA水平上、氨基酸水平上都具有较好的同源性 ,与灵菌的ChiA在氨基酸水平上的同源性达 47 8%~ 5 8 5 % ,推测杆状病毒编码的ChiA基因由细菌通过基因的水平转移而来。在杆状病毒ChiA的系统树中 ,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LdNPV)为一单独分枝 ,处于进化树的最根部 ,其余可分 2组 ,其中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 (HaNPV)ChiA、谷实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 (HzNPV)ChiA为一组 ,其它杆状病毒的ChiA构成了第二组  相似文献   

16.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BmNPV)属于杆状病毒,是一类对家蚕具有高致病性的病原体。对家蚕Bm-NPV的生物学特性以及新的BmNPV蛋白的鉴定和抗BmNPV的研究发现进行综述,并指出当前BmNPV蛋白质组学的研究阶段,为BmNPV的蛋白质组学的进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的抗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 byx m ori nuclearpo1yhedrosisvirus,Bm NPV)是昆虫病毒史上首先发现的,由Bm NPV引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是养蚕业三大病毒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该病在世界养蚕业国家常有暴发,传染性极强,难以控制,危害最为严重在生产上,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蚕业界学者多年来一直希望寻找抗病基因、阐明抗性机理、培育抗性品种,目前在很多领域己取得一定的进展。1杆状病毒及其侵染途径1.1杆状病毒分类及其相关基因的研究杆状病毒(baculovirus)是一类单分子双链闭合环状DNA病毒,基因组大小为88-160kb,因病毒粒子呈杆…  相似文献   

18.
本文应用电子显微镜、离心分离沉淀和不连续的垂直板 SDS-PAGE等生物化学的分析方法和技术,对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myi NuclearPolyhedrosis Virus 简称 APNPV)的多角体蛋白、病毒粒子的结构多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纯化的多角体形态完整,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昆虫杆状病毒紫外吸收特征;经 EDTA 和热处理的多角体蛋白仅有一条主带,其分子量为29,500±500d;多角体蛋白的氨基酸组成中富含 Asp 和 Glu,而 His 的含量较低(Cys 和 Met未精确测定);病毒粒子至少有23种结构多肽,其分子量范围在17,000~77,900d之间,其中有5条主要的结构多肽。  相似文献   

19.
柞蚕蛹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蛹增殖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谢秉泉,周怀民,郑作运(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在Smith(1983)、前田进(1984)取人干扰素基因分别与苜蓿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DNA(Au-tographacalifornicaNPV-DNA)和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相似文献   

20.
2019年5月,我国辽宁省丹东市某柞蚕养殖户发生柞蚕大量死亡,疑似发生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该病为柞蚕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一直以来对我国柞蚕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实验首先通过病蚕临床症状和病理切片观察进行初步鉴定,然后进行PCR鉴定,检出了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pNPV),同时通过细菌培养发现没有细菌感染.因此,该养殖户柞蚕所患疾病确诊为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