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大豆孢囊线虫病新品系垦86-6331我所在培育两个抗线虫品种的基础上,又培育出抗线虫的新品系垦86-6331.该品系是1980年用丰收2号为母本,高抗线虫的PI90763为父本杂交于1986年育成。该品系主要特征特性是:无限习性,高大繁茂,株高90...  相似文献   

2.
3.
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大豆孢囊线虫病综合防治技术徐伟钧(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哈尔滨市150086)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寒地大豆的主要病害之一,受害面积大,常年发生面积超过70万hm2,其中严重发生面积在20万hm2右。危害严重,一般减产10%~20%,严重的可达5...  相似文献   

5.
1957年美国Brim发现引自中国的Peking(北京)等黑豆抗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glycines),用作抗源。到1967年先后育成Pickett、Dyer等抗1、3号生理小种的抗线大豆品种。1960年日本从美国引去Peking抗源,于70年代末育成抗1、3号小种  相似文献   

6.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对我省大豆生产为害较重的病害之一,近年来由于不合理轮作,大豆重茬面积增加,导致该病有加重和扩大的趋势。我省应从选育抗线品种、改善农艺措施等方面进行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治。  相似文献   

7.
为了筛选出对大豆花叶病毒(SMV)病具有抗性的大豆新品系,以1108份新选育的大豆品系为材料,人工接种SMV优势株系SC3和SC7,通过调查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以考察其抗性,同时分析其亲本来源和抗性.结果显示,有356和326份大豆品系对SMV株系SC3和SC7分别表现高抗,占比为32.13%,29.42%,同时对这2个株系均表现高抗的品系有252份,占22.7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942和r=0.956).线性回归结果显示,SC3和SC7发病率与其病情指数呈线性关系,线性关系显著,其发病率可以分别解释其病情指数变异的88.75%,91.47%.从亲本来源可以看到,母本来源于河北育成的品系数最多,有97份;父本来源于国外育成的品系数最多,为85份.抗性分析显示,来源于河北的母本抗性的病情指数相对较低,其后代品系平均发病率和病指指数也均相对较低.研究结果为SMV病情预测和大豆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8.
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局搜集的从000到X熟期组的大豆PI品系大约有9000多份。这些品系大部分都已经进行了抗大豆孢囊线虫3号小种的筛选,从中鉴定出45份抗和中抗的品系。1972年对3000多份PI品系进行抗4  相似文献   

9.
垦秣一号是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作物所通过系统选择培育成的一种豆科饲料——秣食豆新品种。1979年从黑龙江省西部大豆孢囊线虫重病区秣食豆农家品种田中选择出抗病单株,在病圃中连续系选,后经品比、区域和生产  相似文献   

10.
<正>1转基因大豆1.1转基因大豆的概念转基因大豆是一个非常广义的概念,它的含义是,凡是人为的将外来基因转入大豆基因组中形成的大豆,都是转基因大豆。近缘杂交、远缘杂交都属于引入基因的过程。但狭义上讲的转基因大豆则是指,利用实验室基因工程技术将目的基因进行修饰改造导入大豆中形成的能够遗传下去的大豆。因此从理论上讲,任何物种或品种的基因都可以利用转基因的手段转入大豆中去,形成新的大豆品种。而常规的杂交,包括近缘杂交、远缘杂交应归属于非转基因之列。  相似文献   

11.
12.
“抗病值”大豆抗孢囊线虫病遗传研究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抗病值表示大豆单株对孢囊线虫的抗性,探讨其在大豆对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 研究中的应用。在所研究的4个高感×高抗杂交组合中,直接用孢囊数作为抗性的参数,不分离群体 具有较大的方差,群体平均数与方差有较强的正相关;而采用抗病值表示抗性,不分离群体有较小的 方差,但F_2分离群体方差较大。与原始数据相比,经平方根转化后,单株孢囊数的群体平均数与方差 的高度正相关只有轻微的下降;而单株抗病值的群体平均数与方差的相关性则明显降低。4个组合单 株抗病值的广义遗传力为57.49%~71.79%,高于单株孢囊数的48.42%~65.96%;根据抗病值推导 出的最小基因数目为3~4,比用孢囊数推导为2~3的结果更接近按质量性状遗传估算出的结果。对 F_2单株频次分布研究表明,采用抗病值标准品种法分级统计的高抗株数,与按全国抗性分级标准下< 10个孢囊/株的株数完全一致,而且得到了更广泛的中间类型分布。按质量性状遗传模式对4个高感 x高抗组合F_2分离群体研究表明,灰皮支黑豆和元钵黑豆对SCN4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可能由三 对隐性基因和二对显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3.
Phytophthora root rot is one of the destructive diseases affecting soybean production, which is a great threat to soybean production. Planting resistant soybean cultivars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control this disease. Henan province was located in the hinterland area of the summer-sowing soybean production region of Huang-Huai in China, which had the potential threat region of phytophthora root ro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screen effective resistance cultiva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resistance breeding by phenotypic identification and molecular detection of resistance gene. Sixty-four new soybean lines bred in Henan were evaluated for their resistance responses to two Phytophthora sojae isolates PsJS2 and Ps41-1 using the hypocotyls inoculation technique. The result showed that 35 lines and 16 lines were resistance to Ps41-1 and PsJS2, respectively. Sixteen lines and 10 lines were intermediate to Ps41-1 and PsJS2, respectively. And there were 16 lines resistance to both Ps41-1and PsJS2, accounting for 25% of tested lines. Sixty-four lines was detected for Phytophthora resistance gene by using molecular marker WZInDel11 co-segregating with a resistance gene RpsZheng.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13 of 16 lines resistant to both PsJS2 and Ps41-1 contain target band of WZInDel11, while 5 lines resistant to one of two P. sojae isolates show segregating to P. sojae produced heterozygous bands. The homozygous resistant plants of these lines segregating for resistance could be accurately detected by marker WZInDel11, and further were directly developed into homozygous resistant lines. Combining the results of pedigree analysis, it was speculated that two lines might contain the resistance gene RpsZheng, two lines might contain RpsYD29, and 14 lines might contain RpsZheng or its allele. In conclusion,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ew soybean lines cultivated in Henan Province had excellent resistance sources to P. sojae. This study provides important information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resistance breeding.  相似文献   

14.
大豆疫霉根腐病作为影响大豆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对大豆生产威胁很大。种植抗疫霉根腐病的大豆品种是控制该病害最有效的途径。河南省位于我国黄淮夏大豆产区的腹地,具有大豆疫霉根腐病发生的潜在威胁。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河南省新育成的大豆品系进行抗性鉴定和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以明确大豆新品系对大豆疫霉根腐病的抗性水平和抗病基因。采用下胚轴创伤接种法对64个河南省培育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接种,鉴定其对2个具有不同毒力的大豆疫霉分离物PsJS2和Ps41-1的抗性。结果显示,对分离物Ps41-1和PsJS2抗病的分别有35个和16个品系,对Ps41-1和PsJS2为中间反应型的分别有16个和10个品系,其中对2个分离物均抗病的有16个品系,占鉴定品系的25%。使用抗疫霉病基因RpsZheng共分离标记WZInDel11进行新品系的基因型鉴定发现,对2个大豆疫霉分离物均抗病的16个品系中有13个含有标记WZInDel11,对1个或2个大豆疫霉分离物表现为中间反应型的5个大豆品系,分子检测结果表明,其为杂合基因型,这些品系中的纯合抗病单株可直接选育成纯合抗病品系用于抗病育种。综合系谱分析结果推测,有2个品系可能含抗疫霉根腐病基因RpsZheng,2个品系可能含RpsYD29,14个品系可能含有RpsZheng或其等位基因。表明河南省培育的大豆新品系中含有优异的大豆疫霉根腐病抗源,该研究结果将为病害防控和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是我国大豆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黑龙江省约有1500万亩大豆受害,其中严重受害面积200余万亩(减产30%以上)。近年由于大豆经济价值高,农民不断扩大大豆种植面积,迎茬面积逐年增加(可高达20~30%),致使大豆孢囊线虫病区扩大,危害日趋严重。大豆孢囊线虫是土传病原物,幼虫入侵感病大豆根系后,由表皮而达皮层,在寄主根系组织内吸  相似文献   

16.
N2000-2系河南省镇平县星火良种研究所从原柏香大豆中经过三分离技术(分离花色、分离叶型、分离棵型)分离出来的一个集优质、高产、高抗、高油(含油率22%)于一体的大豆新品系,属亚有限结荚类类型,春播130d,夏播95~100d.在一般水肥条件下株高达1.2m,平均667m2产300kg;在高水肥条件下株高可达1.5m,高产田可达400~500kg.该品系茎秆坚韧、直立,节间短、基部分枝1.3个.单株结荚数60~90个,最多可达300个以上.三粒荚占84.6%、四粒荚占11.3%、二粒荚占4.19%.百粒重22g.种子金黄色、褐脐、商品性好.在2000-2003年南阳大豆新品系对照区试中,分别比豫豆22、豫豆8号、9007等增产18.8%、34.6%、54.2%、44.3%,达到显著水平.该项目在2003年度南阳市科技进步奖评审中被评为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河南省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示范类科技进步奖评审中被评为科技进步一等奖.该品系耐旱性强,高抗重茬、叶斑病、根腐病、霜霉病.该品系适宜黄淮、江淮双季作地区栽培.河南夏播最佳播期为6月15日前,晚播不迟于6月25日,667m2播量3.5~4kg.每667m2苗1.2万~1.5万株.NPK配合,增施有机肥,不宜施含硝酸类肥料,结荚至鼓粒期,遇旱要浇水,防止干旱影响减产,及时喷打生物农药防治病虫害,达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7.
“抗病值”在大豆抗孢囊线虫病遗传研究中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汉华  刘旭 《作物学报》2000,26(1):20-27
以抗病值表示大豆单株对孢囊线虫的抗性, 探讨其在大豆对孢囊线虫4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研究中的应用。 在所研究的4个高感×高抗杂交组合中, 直接用孢囊数作为抗性的参数, 不分离群体具有较大的方差, 群体平均数与方差有较强的正相关; 而采用抗病值表示抗性, 不分离群体有较小的方差, 但F2分离群体方差较大。 与原始数  相似文献   

18.
正为明确小麦有芒品种鲁麦21和无芒品种济南17对燕麦孢囊线虫平度群体侵染的反应差异,青岛农业大学农学与植物保护学院和中国农科院植保所研究人员合作,于2014~2015年小麦生长季开展了田间小区试验。通过小区定期取样、土壤中线虫分离和根组织中线虫染色后镜检,测定2个小麦品种上Ha不同虫态群体密度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鲁麦21与济南17的  相似文献   

19.
摘 要: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种质资源的抗灰斑病情况,本研究于2019年在黑龙江省农科院佳木斯分院大豆灰斑病病圃内,采用孢子悬浮液人工喷雾接种鉴定方法在大豆R 3 ~R 4 阶段对黑龙江省2019年新育成的大豆新品系进行抗大豆灰斑病鉴定筛选研究,为抗病品种的审定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共鉴定出18份高抗大豆灰斑病的品系,占供试材料的2.7%;抗病材料100份,占供试材料的15%;中抗材料458份,占供试材料的68.9%;感病和高感材料占供试材料的13.4%。结果表明特用豆的抗病材料比例明显低于普通品种。  相似文献   

20.
1990年,我们从[沪麦1Q号×(鹿岛×18-2)]×YBPN-210组合第5代中,选育成1个具有突出抗倒能力的大麦新品系75-4。1991年,在相同株高的品系倒伏30%~50%的情况下,75-4未发生倒伏,且无倒伏的迹象。我们把75-4与相邻种植的6063品系作比较,75-4株高、茎秆平均长度、节间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