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序影响因素的多维灰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维灰评估理论,提出了分析了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影响因素的多类多因素灰色关联法,并以《全国农垦农业机械化管理年度统计报表》中江苏新洋农场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机械和农机具的配套程度和收获机械动力这两个因素对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场是发达国家农业环境政策的主要实施对象,是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单位,成为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抓手。本文依托跨时7年的生态农场调查数据,结合农业农村部5年的生态农业基地建设经验,得出了我国4个区域和3类生态农场的经济参数,进一步依据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规划,按照3%~5%生态化转型比例,评估了生态农场在区域和全国尺度的发展空间,分析了生态农场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产业价值,从战略层面提出我国近期生态农场建设的最新要求和政策建议。结果显示:1)从区域看,华南地区生态农场投入产出效率最高,东北地区生态农场投入产出效率最低;从类型看,种养结合单体产投比和利润率最高,养殖型和种植型单体产投比、利润率较小。2)到2022年,国内生态农场将达到3万~5万家,生态农场区域规模排序为: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可有效带动市场投资和提供就业机会。3)近期应在"长三角"地区和部分重点区域,率先建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引领作用的生态农场,逐步向全国推广生态农场评价工作,优化生态农场补偿政策,打造生态农场大数据系统,培育生态农场产业化平台,创设生态农场产业投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3.
台湾山坡地作为农业利用之面积甚为广大,为加强山坡地之保有与利用,促进坡地农业之发展,有关方面近二十多年来大力推展坡地农场机械化。推展坡地农场机械化所行之方法可分为三方面:一为推行坡地机械施工作业,改进施工技术,有效进行水土保持处理,兴建坡地农场基本设施,及改善坡地利用环境;二为改良及研发适于坡地作业之农业机械与机械设施,以节省劳力,增加农业生产,三为建立坡地农场之机械化作业体系,藉整合水土保持,土地利用,作物栽培,及机械作业,以求坡地农业之现代化与永续发展。经由有关单位与人员之协办参与,台湾坡地农场机械化已获致多方面之成效,其最显为:1.使政府各年度山坡地保育利用计划下之水土保持处理与公共设施之工作量得以顺利完成,并保持良好之工作品质。2.已完成改良及研发一系列之坡地农业机械与机械设施,使坡地重要作物之栽培管理作业均得以机械化。3.配合坡地保育利用方式与作物栽培方法,已建立多种坡地农场机械化作业体系,可供农民参考采行。  相似文献   

4.
加入WTO后甘肃省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调整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加入WTO后,在解决温饱的基础上,经济效益成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主要依据。通过对气侯条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分析,提出了甘肃省农业种植结构的战略调整方向:中部地区应大规模退耕还草,发展畜牧经济;陇东南特别是陇南地区应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的粮食和特种经济作物;河西地区应发展成为优质瓜果及商品粮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5.
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引发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的主要动因,概述目前四种主要创新“模式”;两田制,农场经营、股份合作制和“四荒”拍卖;指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农地制度创新对农业发展贡献巨大,而土地规模经营则是我国农寺制度创新演变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阳信县优质小开发的主要做法:一是立足农业,依托科技,选好品种;二是集中连片,规模种植,确保商品化生产;三是农商联手,优质优价,提高农民积极性;四是扩大市场,培育龙头,探索产业化经营;五是领导重视,政论协调,为优质小麦开发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7.
"家庭农场"是一个外来概念,在我国指"拥有较大经营规模,能保证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以来,我国各地掀起了推行家庭农场试点的新一轮热潮。简介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成功模式。浅析我国推行家庭农场存在"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交易机制;人均耕地资源太少,流转出去有顾虑;土地费用有待消解;农业比较收入太低;缺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等问题。提出"(1)城镇化比率高的地区可率先推行家庭农场;(2)家庭农场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不定期集中投入、收益不确定性矛盾的最佳途径;(3)家庭农场能有效破解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困境;(4)政府支持扶助力度在加大;(5)中国式家庭农场——多业并举"等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8.
"家庭农场"是一个外来概念,在我国指"拥有较大经营规模,能保证农户家庭主要劳动力充分就业的,以农业收入为家庭收入主要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提出关于发展家庭农场的意见以来,我国各地掀起了推行家庭农场试点的新一轮热潮。简介加拿大、美国、法国等国家发展家庭农场的成功模式。浅析我国推行家庭农场存在"缺乏完善的土地流转交易机制;人均耕地资源太少,流转出去有顾虑;土地费用有待消解;农业比较收入太低;缺乏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等问题。提出"(1)城镇化比率高的地区可率先推行家庭农场;(2)家庭农场是有效解决农业生产劳动力不定期集中投入、收益不确定性矛盾的最佳途径;(3)家庭农场能有效破解农民老龄化、农业兼业化的双重困境;(4)政府支持扶助力度在加大;(5)中国式家庭农场——多业并举"等未来展望。  相似文献   

9.
屋顶农场利用城市空间与休闲农业相结合,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走进自然享用绿色食品。针对屋顶农场的景观设计,以武汉R-farm天空农场为例进行实例研究。主要根据屋顶农场景观设计中的空间功能性以及硬质景观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农场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农场作为生态农业的落地载体,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市场灵活性,在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绿色化生产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新形势下,各地已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农场典型案例。2016-2017年,作者重点围绕面源污染防控与农业清洁生产,以我国东部15个省市的468家生态农场为研究对象,制定调查问卷开展典型案例调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90%的农场成立时间在15年以下,生态农场经营者的平均年龄为47.5岁,土地面积在6.6~16.6 hm2的农场占到40%,土地平均租金为11 040元·hm-2·a-1;以公司、合作社和家庭农场为组织形式的农场各占23%、40%和30%;进行了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农场占到73%;生态农业措施采用率排在前5位的是有机肥/堆肥、人工/机械除草、轮作、清洁田园、杀虫灯/秸秆还田;养殖农场的生态意识较为淡薄,生态措施的采用情况也不乐观。在农场投入方面,种植农场的肥料投入和养殖农场的饲料投入最高,劳动力工资平均在3~4万元·cap.-1·a-1;种植农场收益率为-21%~70%,养殖农场为13%~337%,种养结合农场为-21%~152%;50%的农场获得过农业补贴。从调研结果看,我国生态农场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还处于初级阶段,缺乏相应的指导。文章在调研的基础上还从技术应用、产业融合、成本收益、销售途径及补贴政策等方面分析了生态农场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对我国生态农场健康有序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和优质食品需求的增加,生态农场在我国蓬勃兴起。如何设计和建造生态农场成为新的研究领域。其中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整合到生态农场设计被认为是保障生态农场可持续生产的关键。本研究在回顾生态农场发展历程,分析生态农场中生物多样性的内涵,总结生态农场的景观结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关系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提升和利用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为目标的生态农场景观结构优化的设计原则。研究建议生态农场的景观设计应主要包括农场与周围景观的关系、种植系统设计和有益生物栖息地的保护和重建3方面的内容,并具体提出了每个方面需遵循的一般设计原则。同时,研究以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新建水稻生态农场设计为例,印证了上述原则和方法在实践中的可行性。研究表明,为了更好地将生物多样性整合到生态农场建设中,未来需要深入认识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认识生物多样性与农业产量和收益的关系,开发利用能够促进有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植物,并推动生态农场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补偿政策的制定。本研究对推动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服务管理整合到生态农场设计提供了方法指导和实证,对生态农场的发展建设具有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何园球 《土壤》1997,29(4):176-179
分析了红壤低丘岗地区的自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红壤低丘岗地区农业发展的战略及主攻方向中建立一个布局合理、结构协调的综合农业生态体系;实施立体种植,种养结合模式以及配套的农业增产一旦产季农业资源,充分利用旱地,努力绿化山丘岗地,实行链式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荆门市主要农产品竞争力和收益潜力,在此基础上,提出4点对策:一是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三是以科技创新为重点,增加农业科技含量;四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相似文献   

14.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无人农场是实现智慧农业的重要途径。为了探索和推广无人农场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华南农业大学对大田无人农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无人农场作业环境、作业对象和作业机械装备信息的数字化感知技术;土地整治、耕整、种植、播种、田间管理和收获方案的智能化决策技术;农机自动导航和农机精准作业的精准化作业技术;农作物生长、农机运维和农场经营管理的智慧化管理技术。2020年在广东增城创建全球首个水稻无人农场,实现了五大功能,包括耕种管收生产环节全覆盖,机库田间转移作业全自动,自动避障异况停车保安全,作物生产过程实时全监控,智能决策精准作业全无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2021 年广东增城水稻无人农场种植的优质丝苗米十九香产量达到9934.35 kg/hm2,比当地的平均产量高32%;2023年湖南益阳千山红镇再生稻无人农场两季产量达到18625.5 kg/hm2,说明了人不下田也能种地,也能种好地。截至2023年11月,在国内15个省启动了 30 个无人农场的建设,包括水稻、小麦、玉米和花生4种作物,实践结果证明了无人农场和智慧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为解决“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提供了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大豆不同密度栽培的小气候效应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不同密度栽培的小气候效应与产量的关系程万银赵力非程吉吉党淑春王丽娟(吉林省农业学校,吉林132100)(吉林市昌邑区政府)1试验材料与方法1.1试验条件试验在吉林省农业学校实习农场试验地进行,试验前茬为玉米,土质为沙壤土,pH值为7;基肥:农家肥...  相似文献   

16.
宋羽  刘伟平  谢臻 《农业工程学报》2023,39(17):227-235
为评估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农业种植结构的影响与政策的传导路径,利用2005—2017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连续型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s-in-differences model,DID)和两阶段估计模型,检验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政策效应与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高标准农田建设政策对种植结构“趋粮化”有正向促进作用,平均提高7.5%的粮食作物种植比例;2)政策的动态影响分析表明,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范围和规模扩大,政策效应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增强;3)作用机制分析表明,政策实施通过扩大农地流转规模、新增农机总动力和提高粮食种植专业化水平3条路径,推动种植结构“趋粮化”。因此,地方政府应严格落实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稳健发展农地流转市场,提升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鼓励粮食种植专业化,以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藏粮于地”的政策效应。  相似文献   

17.
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影响因素的多维灰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多维灰评估理论,提出了分析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影响因累的多类多因素灰色关联法,并以《全国农垦农业机械化管理年度统计报表》中江苏新洋农场为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动力机械和农机具的配套程度和收获机械动力这两个因素对农场农业机械化程度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吕梁地区属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重灾区,农业面向市场必须走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之路。农业发展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种植结构不合理、基础设施条件差、传统农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与自然灾害频繁。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认真落实农村经济政策,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确立小杂粮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产业化开发经营;加大退耕还林还草步伐,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绿色农业理论体系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形式。由此,主要基于绿色农业理论体系下,以无公害种植蔬菜农业技术为切入点,探讨农业技术推广,包括前期种植及病虫防治等技术重点。  相似文献   

20.
作物营养从有机肥到化肥的变化与反思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二十世纪前,农业生产主要靠施用有机肥为作物提供营养,维持地力不衰,这一时期一般称为“有机营养”阶段。之后,化肥逐渐取代有机肥,成为作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农业生产进入以化肥养分供应为主的“无机营养”阶段。化肥的连续大量施用在作物增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也带来了不少问题,以致近年来出现了怀疑或否定农业生产中施用化肥的思潮。为此,本文回顾了植物营养学科的发展历程和我国化肥使用的历史,指出仅靠施用有机肥、种植豆科作物等传统的营养作物的方式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对养分的需求,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正确道路。目前生产中,化肥施用存在不合理和过量问题,有机肥施用方面,主要是集约化养殖业与种植业的不合理布局,存在种养分离,难以农业利用等养分管理问题。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除采取已有的合理施肥技术及方法外,还应改变从植物营养角度只重视氮磷钾等无机养分的供应,拓宽为重视碳、氮、磷及钾等不同元素间的时空平衡关系;以农业生态系统养分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为核心,采取不同方式实现有机–无机营养的结合,应避免陷入有机与无机营养的争论;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角度看待养分利用与管理问题,关注养分在田块、流域及区域尺度的流向及对土壤、水体及大气的影响;将科技与政策等有效结合,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减少养分损失,保障我国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