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抗旱节水剂对果树生长及灌溉制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保水剂和旱地龙这两种抗旱节水剂在苹果生长上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抗旱节水剂集成应用对土壤含水率、苹果产量、苹果品质(主要指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抗旱节水剂可增加土壤含水率和果实品质,增产达13365 06~19036 58kg/hm2,增加纯经济效益20570~34750元/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每1hm2节水892m3,同时对抗旱节水剂应用条件下的果树灌溉制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降雨年型的灌溉制度。  相似文献   

2.
植物抗旱生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植物抗旱生理研究进展。其内容包括渗透调节作用,在干旱条件下生物膜结构的变化和膜脂过氧化、干旱诱导蛋白的研究和作物生理生态及抗旱节水增产。  相似文献   

3.
江淮丘陵地区玉米农业保水(抗旱)剂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允青  何传龙  许浒  刘英  况晶 《土壤通报》2005,36(2):277-279
通过几种农业保水(抗旱)剂对江淮丘陵地区玉米的节水及提高肥料利用率进行田间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施用土壤保水剂(苗乐宝)、抗旱保水剂(旱地龙)玉米增产7.6%、6.4%;氮吸收量提高7.6%、5.1%;磷吸收量提高13.2%、8.7%。节水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节水增产灌溉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断改进节水灌溉的优化模式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提高科学用水内涵不断挖掘节水增产潜力,对提高有限水的利用效率十分重要。采用科学的节水灌溉方法;根据不同植物不同的需水临界期;优化耕作制度,选用节水抗旱植物品种等措施,则可以起到显著的节水增产效果,那么在现有的水库存水数量基础上可以扩大灌溉面积50%,甚至增加1倍以上。粮食单产可翻几番,达到节水高产少种多收。  相似文献   

5.
针对海河低平原水资源严重不足,干旱日趋加剧的现状,以节水为主线,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水增产增收为目的,系统研究了限水灌溉农田土壤水分消长动态,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需肥需水规律及水肥配合原则。在节水种植机理研究的基础上,以又系统研究了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方式,筛选抗旱喜肥型品种,调控水肥运用,采取抗旱节水耕作措施等,形成限水灌溉农田节水种植系列技术。产量稳定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倍左  相似文献   

6.
抗旱节水剂在葡萄栽培上的应用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通过保水剂、旱地龙、BGA土壤激活剂3种抗旱节水剂在葡萄种植上的田间试验,分析多种抗旱节水剂集成应用对土壤含水率、葡萄产量、葡萄品质(主要指可溶性固形物)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旱地龙、BGA土壤激活剂在旱地果园的抗旱保墒中均有一定的效果,对于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起着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对海河低平原水资源严重不足,干旱日趋加剧的现状,以节水为主线,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为中心,以节水增产增收为目的,系统研究了限水灌溉农田土壤水分消长动态,主要作物生长发育特点、需肥需水规律及水肥配合原则。在节水种植机理研究的基础上,又系统研究了调整作物布局,优化种植方式,筛选抗旱喜肥型品种,调控水肥运用,采取抗旱节水耕作措施等,形成限水灌溉农田节水种植系列技术,产量稳定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倍左右。  相似文献   

8.
植物抗旱生理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植物抗旱生理研究进展。其内容渗透调节作用、在干旱条件下生物膜结构的变化和膜脂过氧化、干旱诱导蛋白的研究和作物生理生态及抗旱节水增产。  相似文献   

9.
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增墒抗旱节水技术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辽西半干旱区旱作农业发展实际,结合国内外农田增墒抗旱节水研究进展情况,对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增墒抗旱节水技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增墒抗旱节水集成技术模式体系。主要包括:农田补水增墒抗旱节水技术模式、农田蓄水增墒抗旱节水技术模式、农田保水增墒抗旱节水技术模式。实践表明,此项抗旱技术在旱田生产中平均可节约(增加)水资源630 m3/hm2,水分利用效率达到55%以上,可新增粮食产量1 786.35 kg/hm2。  相似文献   

10.
1989-1992年以河北南皮试区为基点,研究了冀中缺水盐渍区节水型农业模式。此模式主要概括为:建立一个节水型农业种植结构,建设一套完整的深浅井结合、咸淡水混用的节水工程,完善以种、肥、栽培、耕作为主的农艺节水高产配套技术,建立有限水分亏缺条件下的节水增产灌溉制度。经4年的试验、示范、推广研究,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深受农户欢迎。此研究不仅是缺水区进行农业生态建设行之有效的战略措施,而且具有广阔的实用价值和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1.
关于建立田间墒情监测网信息系统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建立田间墒情监测网的方法步骤,以及旱情评估的几种理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墒情监测网信息系统的方案,该方案主要为地方(灌区或县、市)灌溉农业的用户服务,以期达到省水增产目的,同时与全国抗旱信息系统兼容为抗旱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12.
<正> 种子包衣技术是播前对种子进行处理的一种高新技术,我国种子包衣剂以药型、肥型和药肥型居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气象研究所主持研制的抗旱型种子复合包衣剂独具特点,针对我国干旱缺水的现状、农作物保苗困难及田间农事操作繁琐等问题,研制成功了抗旱型种子复合包衣剂.它集多种技术于一体、多种功能于一身:①抗旱防旱技术;②植物生长调节技术;③微量元素技术;④稀土微肥技术;⑤微肥技术;⑥农药技术.它具有抗旱节水、防病灭虫、补充营养、促进生长和优质增产的功能.其关键作用是保苗,可提前2~3d出苗,提高出苗率15%~20%,且苗齐苗壮,增产率8%~15%.被农民誉为“庄稼人的救命神”.  相似文献   

13.
蓄水坑灌法及其水土保持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我国北方山丘区存在着干旱和水土流失这两个突出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果林灌溉的蓄水坑灌法。与传统灌溉方法比较,该方法不仅具有节水灌溉、保水抗旱等特点,而且能截蓄当地降雨径流,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促进良性水循环。主要阐述了蓄水坑灌法的原理、水土保持作用及其田间工程内容。  相似文献   

14.
通过中科院栾城农业生态试验站3种不同降水年型的田间灌水试验,研究了不同供水条件对冬小麦根系分布、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为华北地区冬小麦建立优化灌溉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达到节水增产目的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冬小麦根系主要集中分布在80 cm以上土层,随土层深度的增加,根长密度呈指数下降;综合分析根系对不同土层的水分吸收、作物耗水组成及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总耗水的关系,提出华北地区冬小麦最佳灌水方式是:丰水年灌0水、平水年灌1水(拔节水)、枯水年灌2水(拔节水和抽穗水),次灌水量60~75 mm,具有明显的节水增产效益。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一种丘陵山区旱地抗旱的新工程措施--暗沟贮水。该措施具有保墒、蓄水、调节土壤湿度的功能,使作物明显增产。这一新工程措施在我国南方排球队山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结合荒漠地节水灌溉试验,对具有典型代表性的3种沙生先锋植物进行了土壤含水量,植株相对含水量以及生物量的测定,进一步掌握了沙生植物极其抗旱的特性,总结了水分对沙生植物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渭北旱作节水农业的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渭北旱作农业粮食生产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粮食生产潜力的抗旱节水新技术,并对抗旱保苗、覆盖栽培、有限灌溉、膜上灌溉和化学节水等这些新技术的抗旱节水原理和效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8.
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我国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适水种植、选育抗旱节水高产品种、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耕作保墒、化学调控节水和抗旱灌溉等。旱地农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应从具体生产的各个环节入手 ,综合各种技术手段 ,形成适合各地自然、经济条件的旱地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9.
延安市旱作梯田水分有效保持与高效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延安地区坡耕地上水土流失引发的水分亏缺和养分下降是影响作物生产潜力的主要因素。坡耕地的水分、养分是在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过程中流失掉的。梯田是坡地水土保持工程的重要措施,通过扩大梯田面积,加大农田投入,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粮食单产,是粮食生产潜力开发的主攻方向。因此,认为梯田是解决水土流失治理与粮食生产矛盾的结合点。通过对延安地区的调查研究,提出了以实现作物对有限水分高效利用为核心,改善作物生长环境和挖掘作物抗旱节水潜力二者同时并举,传统旱作技术与新技术、新方法有机结合,以品种改良、土壤培肥、覆盖栽培与抗旱节水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旱作梯田水分有效保持与高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20.
地下滴灌专用滴头的研制及初步应用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一种既具有防负压堵塞性能又具备较佳压力补偿性能的地下滴灌专用滴头的设计思路和结构,通过室内试验,对滴头的防负压性、出流均匀性及压力—流量补偿关系等进行测试,并在田间进行实际应用考核。结果表明,这种滴头的结构不仅可以有效地防止因系统负压引起的滴头流道堵塞,同时滴头自身还具有良好的水力学性能。与传统的枣树穴灌方法对比,采用地下滴灌技术可节水约42%,增产26%,节水增产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