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疏氧还蛋白融合的形式,利用PTxFus表达载体,高效地表达了其可溶性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与硫氧还原蛋白融合形式,利用PTxFus表达载体,高效地表达了其可溶性融合蛋白,该融合蛋白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6-BA对大豆茎尖诱导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6,他引:5  
以大豆茎尖作为材料,采用MSB5(MS无机 B5有机)培养基附加不同浓度的6-BA诱导不定芽分化,建立了以茎尖为外植体的大豆组培高效再生植株体系。不同品种研究结果表明;预培养时的6-BA浓度对不定芽分化的数量以及芽的伸长有直接影响,低浓度的6-BA产生芽数量少,变异系数小,有利于不定芽的伸长,高浓度的6-BA产生芽数量多。变异系数也小,不易伸长,在3.0mg/L浓度的6-BA处理比较理想。变异系数较大,有效芽多。不同品种对6-BA的耐受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合适的6-BA浓度有使差异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大豆子叶节、胚尖再生植株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为了获得高效的大豆再生体系,以大豆品种合丰35和北京小黑豆的成熟种子为材料,利用氯气和升汞两种消毒方法,研究不同浓度6-BA和2,4-D对子叶节和茎出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大豆萌发时,加入1.0 mg L-1 6-BA和2.0 mg L-2,4-D,每个外植体分化的芽数较高;在茎尖再生系统中,6-BA和2,4-D诱导茎尖不定芽形成的最佳浓度是3.0 mg L-1和3.5 mg L-1,最佳诱导时间是24-48 h.  相似文献   

5.
在大豆生产实践中,人们常发现由于气候异常、病虫害或者机械损伤等原因,使大豆子叶节上部主茎幼芽生长停止,从子叶节叶腋长出双茎植株。一般由于双茎植株生长纤细,易倒伏,荚数增加不明显,未被利用。我们近几年在大豆田间选种时发现大豆某些材料出现双茎植株,又参阅了刘书凯等(1992,1993)有关芝麻双茎高产栽培新技术的论述,受到启迪,做了早期大豆形成双茎植株与正常植株相比是否能提高单株产量的试验。一、材料和方法试验是在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大豆试验田进行的。供试大豆是1998年育种地中选出的双茎植株98-20-1、98-20-2、98-20-3和9…  相似文献   

6.
7.
卡那霉素对大豆生长的抑制及筛选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用3个大豆品种作为研究材料,研究了卡那霉素对种子萌发、子叶节培养、茎尖和组培苗生根的抑制效应。结果表明不同的外植体对卡那霉素的反应存在较大的差异,用卡那霉素浸泡种子,浓度最好是1000ppm,而种子在含卡那霉素培养基上萌发,一般为100—200ppm效果较好,子叶节在生长培养时卡那霉素可采用50—100ppm。而茎尖、子叶节组培苗,一旦放入含有卡那霉素培养基内,不论浓度多少,无一生根。不同的基因型亦稍有差异。所以在筛选转化子之前一定要进行临界浓度的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8.
美国扁茎大豆的扁茎性状是由一个隐性主茎因控制的,与普通大豆杂交的F2代中非扁茎株与扁茎株的比例为5∶1。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全部为扁茎。而F2代正常株或株高超亲株中,纯合显性(FF)的后代无扁茎株,杂合显性株的后代大多数不符合3∶1的理论值,表现出扁茎株比例大大减少。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除一个主茎基外,还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中国扁茎大豆的植株可按扁化程度的大小分为六类。其中扁化程度较小和茎部分扁化的四、五类植株占52%,扁化程度呈中间类型的三类株占20%,扁化性最强的一、二类株占15%,正常株约占15%。其中三-四类植株的丰产性最好。扁茎性状在肥沃地更易表现出来。中国扁茎大豆与普通大豆的杂交F1代呈正常型。不同组合的F2、F3代中有40-90%的系统可出现扁茎株,扁茎株的出现机率为总株数的3-12%;不同组合间最多扁茎株系统中的扁茎株数F3代大大多于F2代,分别为13-70%,6.6-23.0%,F3代扁茎性状的纯合和程度比F2代大得多,选择比中国扁茎大豆更为纯合的扁茎品系是有可能的。中国扁茎大豆的扁化性状可能由一个主基因及多个微效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9.
田佩占 《大豆科学》1998,17(2):95-100
中国扁茎大豆是个不稳定的分离群体。与普通大豆品种相比较,节数较多,节间较短,叶数较多,叶柄较短。群体中也有与美国扁茎大豆相似的顶端花序类型,开花结英密集,但植株中下部仍然有大量花序。中国扁茎大豆可能是吉林20号大豆品种的空变体。  相似文献   

10.
田佩占  袁全 《大豆科学》1999,18(2):95-100
美国扁茎大豆的扁茎性状是由一个隐性主茎因控制的,与普通大豆杂交的F2代中非扁茎株与扁茎株的比例为5:!。F3代系统中,扁茎株的后代全部为扁茎。而F2代正常株或株高超亲株中,纯合显性(FF)的后代无扁茎株,杂合显笥 后代大多数不符合3:1的理认值,表现出扁茎株比例大大减少。说明控制这个性状的基因除一个主茎基外,还有少数修饰基因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bZIP基因在植物响应非生物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前期试验已经从大豆中克隆到一个bZIP基因GmbZIO60(Genebank Accession No:DQ787038),并成功转化到拟南芥中。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qRT-PCR和GUS组织化学染色法研究了高温(37℃)、低温(4℃)、干旱(PEG6000)、NaCl(200 mmol·L~(-1))和ABA(100 mg·L~(-1))处理对GmbZIP60卻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髙温、低温、干旱和NaCl胁迫处理下,CznbZIP60表达量显著降低,分别变为对照组的0.07,0.25,0.36和0.13倍,而ABA处理对GmbZIP60表达量影响不显著,GUS染色结果与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研究认为,GmbZIP60可能以负调控的方式参与大豆抗高盐、干旱、高温、低温等非生物胁迫的应答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鉴定和克隆大豆逆境应答关键基因、揭示大豆抗逆分子机制和大豆抗逆性基因工程改良提供了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hG-CSF) can serve as valuable biopharmaceutical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the human blood cancer. Transplastomic plants have been emerged as a new and high potential candidate for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biopharmaceutical proteins in comparison with transgenic plants due to extremely high level expression, biosafety and many other advantages. Methods: hG-CSF gene was cloned into pCL vector between prrn16S promoter and TpsbA terminator. The recombinant vector was coated on nanogold particles and transformed to lettuce chloroplasts through biolistic method. Callogenesis and regeneration of cotyledonary explants were obtained by Murashige and Skoog media containing 6-benzylaminopurine and 1-naphthaleneacetic acid hormones. The presence of hG-CSF gene in plastome was studied with four specific PCR primers and expression by Western immunoblotting. Results: hG-CSF gene cloning was confirmed by digestion and sequencing. Transplastomic lettuce lines were regenerated and subjected to molecular analysis. The presence of hG-CSF in plastome was confirmed by PCR using specific primers designed from the plastid genome. Western immunoblotting of extracted protein from transplastomic plants showed a 20-kDa band, which verified the expression of recombinant protein in lettuce chloroplasts. Conclusions: This study is the first report that successfully express hG-CSF gene in lettuce chloroplast. The lettuce plastome can provide a cheap and safe expression platform for producing valuable biopharmaceuticals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Key Words: Plastid,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hG-CSF), Biolistics, Gene targeting  相似文献   

13.
大豆GmWRKY20基因表达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s WRKY20基因是从野生大豆中挖掘到的非生物胁迫相关基因,该基因可以提高转基因拟南芥与苜蓿的抗旱性,并使拟南芥提前开花。栽培大豆中的Gm WRKY20是Gs WRKY20基因的同源基因,序列相似度达到99%。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栽培大豆中Gm WRKY20基因表达特性,结果表明:Gm WRKY20基因在不同栽培品种间的表达没有显著差异;仅在大豆发育的特定阶段上调表达,其上调表达与大豆开花的起始相关;主要表达部位在叶片;不受光周期影响,但受到多种非生物胁迫影响。  相似文献   

14.
大豆SBP转录因子家族的预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SBP 转录因子基因家族是一个植物的特异转录因子家族,SBP基因都含有一段保守的核苷酸序列即DNA结合结构域,又称为SBP盒(SBP-box),SBP盒编码的蛋白质序列称SBP结构域(SBP-domain),含79个氨基酸残基,并具有高度保守性.该研究通过对拟南芥、水稻等植物已知的转录因子与大豆基因组数据比对,并设置一...  相似文献   

15.
大豆翻译延伸因子GmEF1A干扰载体的构建及大豆遗传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GmeEF1A与大豆花叶病毒的P3蛋白存在互作关系,并且参与SMV在大豆体内的繁殖。通过大豆GmeEF1A基因5个拷贝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比对,确定其保守区间,克隆得到180 bp的干扰片段GmeEF1Ai。利用GATEWAY技术构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表达载体pB7GWIWG2(II)-e EF1Ai,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子叶节转化法导入到受体大豆品种天隆1号中。测序结果显示重组质粒中插入的干扰片段GmeEF1Ai与目标序列完全符合,通过PCR和酶切验证表明GmeEF1Ai是以反向重复形式插入到表达载体中。经转化获得组培苗8株,PCR、除草剂涂抹和PAT/bar试纸条多重检测确认7株为阳性。绝对荧光定量结果显示,阳性苗中4株为单拷贝。GmeEF1A基因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GmeEF1Ai载体对GmeEF1A的5个拷贝基因有不同程度的阻抑。这不仅为验证GmeEF1A基因在大豆受SMV侵染时的功能提供试验材料,也为大豆抗病育种提供新的种质。  相似文献   

16.
转录调控基因GmLEC1转化大豆及转化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高油大豆中豆30开花后30 d的发育种子为材料,根据已报道的拟南芥脂肪酸合成相关转录因子LEC1序列设计简并引物,采用同源序列法从大豆种子中分离了大小为850 bp的cDNA片段;采用Gateway技术构建RNAi表达载体pHGlec;分别利用大豆子叶节和胚尖为外植体进行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抗性芽获得率,PCR检测阳性率为指标,对转化系统进行优化。确定了6.0 mg.L-1的6-BA为胚尖转化法最佳激素配比;经PCR鉴定,优化后的胚尖转化法阳性苗获得率为7.58%,子叶节转化法转化率为1.86%。  相似文献   

17.
大豆过氧化物酶(Soybean peroxidase,SBP)是一类主要催化过氧化氢的氧化还原酶,具有耐热性高和 pH 适用范围宽等优点.利用已构建好的重组表达载体pPICZα-A-sbp,通过氯化锂化学转化法将重组质粒转化进入毕赤酵母GS115中,并在甲醇诱导下进行表达.利用SDS-PAGE法和愈创木酚法测定了重组菌株的SBP表达活性.结果显示,重组毕赤酵母表达了分子量约为40 KD的SBP蛋白,同时发酵24 h后SBP表达活性开始迅速增高,发酵72 h SBP表达活性达到最大,并筛选出表达活性高的菌株.  相似文献   

18.
大豆GmGST12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中的活性氧(ROS)作为细胞内或细胞间的信号起重要作用,但其浓度过高可能会导致植物出现雄性不育,而谷胱甘肽S-转移酶类(GSTs)对于解除ROS对细胞的毒害具有重要作用。前期在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与其保持系NJCMS1B的比较转录组学研究中发现一个差异表达基因Gm GST12。本研究通过同源克隆法从NJCMS1A和NJCMS1B花蕾中克隆了Gm GST12基因,其编码区序列(CDS)全长均为708 bp,且核苷酸序列相同,编码含235个氨基酸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系统发生分析表明,Gm GST12与拟南芥At GSTU9的同源性最高,二者氨基酸序列相似度为52%;组织表达分析表明,Gm GST12在NJCMS1A花蕾中的表达水平极显著地高于NJCMS1B花蕾中的表达水平,而在根、茎和叶中的表达水平差异不显著;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Gm GST12定位于细胞核和细胞质中;此外,还构建了植物过表达载体p CAMBIA3301-Gm GST12,以用于下一步转基因功能验证研究。以上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的分子机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在大豆基因组数据库中检索拟南芥AtMP(ARF5)在大豆中的同源基因,获得了GmMP基因序列。对GmMP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及启动子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GmMP基因CDS序列全长2 802 bp,编码933个氨基酸。GmMP编码的蛋白为疏水性蛋白。结构域分析表明:GmMP含有B3和AUXIN RESPONSE FACTOR结构域,同时该基因是ARF家族的成员。GmMP预测的启动子区域含有与激素、胁迫、光应答、生物钟调控和转录因子结合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系统进化分析表明MP在豆科植物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显示GmMP在叶片中表达量最低,在茎尖中表达量最高,推测其可能参与生长素的代谢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亚精胺是在大豆中发现的又一功能性营养因子,作为一种无毒的天然物质,可通过诱导自噬作用发挥抗衰老和延长寿命的功能,同时对神经变性还具有抗氧化和消炎作用。大豆种子中亚精胺含量水平较一般谷类、蔬菜、块根农作物等植物高,研究表明大豆食品中亚精胺含量更高,说明大豆品种亚精胺含量对大豆食品保健功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亚精胺的营养保健作用、亚精胺含量检测方法、亚精胺在植物抗逆中的生理作用和大豆及其制品中亚精胺的研究进展4个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高亚精胺含量大豆材料的筛选、开展大豆亚精胺基因挖掘、选育高亚精胺含量大豆品种及开发大豆保健食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