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4 毫秒
1.
日铸茶诗话     
“日铸茶”产于绍兴日铸山,又名“日注茶”。为许多诗人所吟咏,亦被载入许多史籍。最早记载日铸茶的书是北宋欧阳修撰的《归田录》,对日铸茶作了高度的评价。书云:“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为第一。”北宋词人晏殊《烹日注茶》诗:  相似文献   

2.
分瓜瓟斝去年“红楼热”中,红学名家周汝昌先生以88岁米寿之年,目失明,耳失聪,仍出版专著15部。随笔集《红楼夺目红》中的一篇《品茶是奇笔》说“:雪芹写‘品茶栊翠庵’一回书,文情繁复,含义甚丰,至今寻绎,不能尽晓,还特通灵之士揭其奥隐。”还说:“在栊翠庵妙玉照应了太君、姥姥之后,单把钗黛二人招呼进作特别款待——宝玉是不请自到,随人后跟的。”为何“她单单不招呼湘云。”对此“纳闷“”存疑”?周先生的所谓“品茶是奇笔”,是对人,不是对茶?是以艺术人物做为研究的学术见解。对此,不容置喙。但是“红楼热”据说是周汝昌为纪念曹雪芹逝…  相似文献   

3.
茶具小史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拢翠庵”,说的是拢翠庵有个修女叫妙玉很讲究品茶和茶具。她用海棠式的雕漆填金“云龙献寿”茶盘和白瓷盖碗沏茶招待贾母,又用“绿玉斗”茶碗沏茶招待宝玉。茶是“老君眉”,水是隔年梅花上的积雪,喫在嘴里,幽香扑鼻,清醇无比。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对品茶和茶具非常注意,把茶具作为品茶重要条件。我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茶叶的国家。同时我国陶瓷业发展历史更加悠久,驰名中外。自古至今,我国茶具丰富多  相似文献   

4.
60 鲁迅品茶句 :“色情而味甘 ,微香而小苦。”6 1  1 994年元月陈毅同志在《过太行山书怀》诗中写有 :“我行半中国 ,廿年不暖 ,五岭度三载 ,罗霄岁馀寄 ,武夷品新茶 ,仙霞曾游击……。”6 2 国家副主席董必武写有《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诗一首 :“共庆新年笑语华 ,红岩士女赠梅花。举杯互敬屠苏酒 ,散席分尝胜利茶。只有精忠能报国 ,更无乐土可为家。陪都歌舞迎佳节 ,遥称延安景物华。”6 3 林伯渠写有《和柳亚子先生》诗一首 :“骇浪惊涛四海哗 ,新时世事叹花花。百年岁月流如矢 ,几度兴亡话与茶。士到危时方见义 ,国无净士忘…  相似文献   

5.
顾渚,地名也。紫笋茶,以其色紫而形似笋得名。根据历史记载,早在唐朝时期已成为有名的贡品茶。据唐朝陆羽著的《茶经》(公元780年)中提到:“蒙顶第一,顾渚第二”。唐朝时由陆羽等人的推崇,成为皇朝的贡品。元代《牟(山献)陵阳集》中有旬“唐中叶以后,顾渚茶岁造万八千斤,谓之贡焙”。可见当时顾渚茶不仅质量高  相似文献   

6.
品茗话茶德     
自从神农发现和利用茶之始,古代茶人就不断探索茶的本性和茶文化的内涵。茶作为清素高雅之品,灵魂之饮,又偏出在以道德仁礼制,厂有“以孝治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给茶的性灵赋予了浓厚的道德色彩,久而久之,便物化为“茶德”之理念,也便有了茶人之品德了。品茶与人  相似文献   

7.
乐素娜 《茶叶》2006,32(4):55-58
《西湖茶思录》;《茶经(上、下)》;《品茶说茶》;《图说中国茶艺》;《没事来喝茶》……  相似文献   

8.
十三、晏殊、苏辙——日铸茶北宋词人晏殊有《烹日注茶》诗:“稽山新茗绿如烟,静挈都篮煮惠泉。未问人间杀风景,更持醪醑醉花前。”北宋散文学家苏辙有《宋城宰韩文惠日铸茶》诗:“君家日铸山前住,冬后茶芽麦  相似文献   

9.
余姚瀑布茶     
绝迹百年的浙江余姚瀑布茶,别号仙茗、香茗,今已恢复生产。这名茶出在万壑争流的浙东四明山上,野生于岩石缝中,不施农药、化肥。茶叶汲瀑布水气,浴云霞雾霭,色香味俱佳,有其特独的天然丰姿,形若罗汉树枝叶。据文字记载,瀑布茶在汉朝时已有名望,唐朝时,陆羽《茶经》上对余姚瀑布茶已有明确记述。若余姚之瀑布兮,尤《茶经》之所夸。历代骚人墨客为之称颂。明朝思想家黄宗羲深夜品茶,写有诗句“炒青已到更阑后,犹试新分瀑布泉。”美国出版的《茶  相似文献   

10.
一、“茶艺”本义茶艺 ,就是人类种茶、制茶、用茶的方法与程式。所谓“艺” ,其义主要有六 :(一 )种植。《说文》作“” ,或作“” ,种也。《诗经·小雅·楚茨》 :“我黍稷。”《茶经·一之源》 :“凡艺而不实 ,植而罕茂。”(二 )才能 ,技艺。《论语·雍也》 :“求也艺。”朱熹《注》 :“艺 ,多才能。”(三 )艺术。《后汉书·伏湛传》 :“永和元年(136) ,诏……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艺术。”(四 )准则 ,限度。《左传》有“陈之艺极 ,引之仪表”语 ,艺 ,准也。《国语》有“贪欲无艺”语 ,艺 ,极也 ,引申为法度、限度。(五 )艺…  相似文献   

11.
现今武夷工夫茶艺是在继承古人煎茶、斗茶、点茶、分茶、鉴茶、品茶的传统品饮方法基础上的延伸和发展 ,特别是明代崇尚品饮真味散茶 ,“盖杯茶”饮法的出现和清代风行泡饮鉴尝乌龙茶(“工夫茶”)壶杯泡饮法的继承和挖掘整理。形成总结出一套当今古朴典雅高尚的“武夷茶艺” ,也就是“工夫茶艺”。通过武夷茶艺这个载体 ,来体现茶道精神和茶文化的深厚含义 ,有益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新风尚的树立。《武夷茶艺》其程序二十有七 ,合三九之道 :恭请上座 焚香静气 丝竹和鸣叶嘉酬宾 山泉初沸 孟臣沐汤乌龙入宫 悬壶高冲 春风拂面…  相似文献   

12.
一信一诗武夷茶出了山。茶史确认,茶始于唐而盛于宋.茶叶为福建名产之一.唐韩偓避乱入闽,福州荔枝已列贡品,而无茶品,他的诗中有“遐方不许贡珍奇,密诏惟教进荔枝.”(《吴评韩翰林集》)而李肇在《唐国史补》说:“当时风气重品茶,福州方山(原属建州,俗称五虎山,今属闽候)有露芽为第一”当时福建名茶之一种.《三山志》载:“元和间,诏方山院僧怀恽,至麟德殿说法,赐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盖建茶未盛前也.”  相似文献   

13.
喜欢品茶,更喜欢品茶时那种清幽淡雅或悠长回甘的气氛,于是,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午后,我走进了素有“东方红茶之都”美称的云南省凤庆县,切身感受茶的神秘.凤庆是全国十大产茶县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凤庆人的祖先百濮人就种茶以作贡,并将其运用到医药、祭祀、食用之中.《滇海虞衡志》就有“顺宁(凤庆)太平茶,细润似碧螺春,能经三瀹,尤有味也.”的记载,《滇南新语》、《徐霞客游记》记载,早在明代,凤庆就能用手工制造出太平茶、玉皇阁茶,其色、香、味可与龙井茶相媲美.清末,顺宁(凤庆)知府琦璘倡导民间大量种茶,制茶业空前发展,于是,凤庆茶引着幽幽的的茶马古道,源源不断的远销东南亚国家,1938年,“滇红”名茶的诞生,为凤庆赢得了世界滇红之乡的美称,茶叶从此成为凤庆闪光的名片.  相似文献   

14.
王春华 《福建茶叶》2011,33(2):52-53
1 古代茶书中的茶水关系 古代有许多茶书都有关于“水之于茶”的记述,如:“品茶需理水”,“名茶名水,两全则美”;杭州有“龙井茶,虎跑泉”之说,广东也有“榕树茶,琉璃水”之唱,王安石有诗云:“水甘茶串香”等。爱品茶之人能悟出这样一个道理:同样的茶不同的水,泡出的茶的香气、滋味、色泽等高下悬殊。  相似文献   

15.
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同样的泡茶,“饮” 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品” 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 和“艺术”的根源。自古以来,我国爱茶、懂得品茶的人,被称之为“茶人”,他们用茶修身养性,陶冶情操,通过品茗品味人生,以茶味先苦涩而后回甘,发扬传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精神;善品茶,重视道德修养,倡导无私奉献的精神,提倡“清茶一杯” 的精神,以茶代酒,…  相似文献   

16.
茶事典故     
《广东茶业》2004,(4):29-29
四才子品茶联诗 茶事趣闻之一。《吴门四才子佳话》载:明代唐、祝、文、周四才子一日游览至泰顺(属浙江温州)境地,酒足饭饱,皆昏然欲睡。唐伯虎道:“久闻泰顺茶叶乃茶中上品,何不沏上四碗,借以提神。”片刻,香茶端上。祝枝山说:“品茗岂可无诗?今以品茗为题,各吟一句,联成一绝。”唐伯虎接着便吟:“午后昏然人欲眠”,祝枝山续道:“清茶一口正香甜”,文征明说:“茶余或可添诗兴”,周文宾作结:“好向君前唱一篇”,邻座一位客官听完,连称“好  相似文献   

17.
明代是茶书画创作的高峰期,其中唐寅是成绩斐然的重要代表人物,其题诗画《事茗图》、《品茶图》等是广受称颂的茶艺术佳作。本文在考察唐寅人生经历的基础上,立足茶审美视角,对《事茗图》中淡泊隐逸的审美情趣进行赏析,发现这种茶审美趣味虽然沿袭自唐风宋韵,却有其鲜明的时代特色,反映了明代文人独创的茶审美观:通过世外桃源般的品茶氛围的营造,似"高山流水"的事茶心志的表达,日常"市隐"生活中的茶事同样可以充满高雅的情趣。这种隐逸之趣是画家对自我和现世生活方式、生命价值的积极探索,值得当代茶美学建设者借鉴和弘扬。  相似文献   

18.
谢萍娟 《福建茶叶》2000,(Z1):26-28
中国是茶的故乡 ,是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国家。《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 ,日遇七十二毒 ,得茶而解之” ,从远古神农时代至今 ,中国茶叶发展已经有 50 0 0多年的悠久历史。茶叶的利用由单纯药用发展到被普遍饮用 ,逐渐上升为有讲究的品饮 ,成了一门艺术。茶的品饮是茶文化中最直观的部分。品茶与简单的饮茶解渴层次上是不同的 ,同样是泡茶 ,“饮”只为了满足生理上的需求 ,而“品”则包涵了精神上的追求 ,且远胜于物质上的需求 ,从饮茶发展到品茶用水、选茶、择具、环境种种的考究 ,是茶的品饮被冠以“文化”和“艺术”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茶宴,就是以茶代酒款待宾客之举。它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三国时代,西晋陈寿所著《三国志》中的《吴书·韦曜传》记载:“孙皓(注:吴国君主)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以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茶荈以当酒。”《晋中兴书》记载:“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尝欲诣纳……安既至,纳所设唯茶果而已。”又据《晋书》的《桓温列传》载:“温性俭,每讌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可见,以茶代酒,茶点作宴,晋代就开始了。不过,茶宴一词的最早文字记载,首见于刘宋·山谦之的《吴兴记》,提到“每岁吴兴,昆陵二郡太守采茶宴会于此。”到了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又加  相似文献   

20.
武夷岩茶名闻国内外,说它好的不计其数。清·梁章钜在他所著的《归田琐记·品茶》(卷七)中写道:“余尝再游武夷,信宿天游观中,每与静参羽士夜谈茶事。静参谓茶名有四等,茶品亦有四等……”接着又写道:“至茶品之四等,一日香,花香、小种之类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为无上妙谛矣,不知等而上之,则日清,香而不清,犹凡品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