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香鲜花香气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吸附采集结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 Lindl.)鲜花的香气成分,用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结香鲜花的香气成分,鉴定出γ-萜品烯56.41%、乙酸苄酯10.77%、β-苯乙基乙酸酯9.58%、3,7-二甲基-2,6-辛二烯-1-醇乙酯5.61%、水杨酸甲酯3.91%、苯甲酸甲酯2.85%、反式罗勒烯1.80%、苯甲醛1.75%和3-甲基-3-癸烯-2-酮1.40%等30种化合物。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是一种可用于鲜花香气成分分析的简单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2.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质联用(GC-MS)对5个芳香月季品种(‘香粉蝶’‘杰·乔伊’‘粉和平’‘紫红香’和‘月月粉’)的花朵香气成分进行了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SPME对上述月季花朵香气成分的有效提取率在97.54%—98.57%之间,共有45种香气成分被检出。其中,烯烃类物质种类最多,为12种,主要由单萜与倍半萜组成,其次为醇类物质,数量为10种,酯类、醛类分别为9种与6种,酸类、酮类、酚类等其他物质含量较少;从分子结构类型看,45种香气成分中萜类物质共23种,苯环类化合物共12种,脂肪酸及衍生物5种,其他类型化合物5种。供试月季花朵香气中重要的成分有乙酸叶醇酯、3,5-二甲氧基甲苯、1,3,5-三甲氧基苯、樟脑、香叶醇等,其中乙酸叶醇酯在所有供试品种中都为主要成分,3,5-二甲氧基甲苯为‘香粉蝶’中特有的主要成分,樟脑为‘月月粉’中特有的主要成分。  相似文献   

3.
采用GC-FID分析茶籽油中脂肪酸组成,采用GC-MS鉴定挥发性风味物质成分。结果表明:茶籽油中检测出包括2种饱和脂肪酸在内共12种脂肪酸,含量最高的是油酸;鉴定出53种挥发性风味物质,而醛类化合物对茶油的特殊风味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白丁香鲜花在不同开花期的香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吸附采集白丁香鲜花的挥发性成分。并用GC-MS及总离子流色谱法定量分析了白丁香鲜花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丁香醛A~D、丁香醇A~D、α-蒎烯、桧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桉树脑、顺式罗勒烯、苯甲醛、异松油烯、芳樟醇、苯乙醛、α-松油醇、对甲氧基茴香醚、茴香醛、(Z,E)-α-金合欢烯、(E,E)-α-金合欢烯等39种化合物。其中所含的4个丁香醇异构体和4个丁香醛异构体是白丁香鲜花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并考察了白丁香在不同开花期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SPME-GC-MS是一种可用于分析不同开花期的鲜花香气成分变化的简单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秋子梨品种完熟果实的香气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3个秋子梨品种的完熟果实为试材,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3个品种完熟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并结合谱库检索技术、人工解析和相关资料对化合物进行鉴定,用内标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3个秋子梨品种完熟果实中分别鉴定出41种、16种和34种香气成分,其果实香气成分主要由烯烃类、酯类、烷类、醛类等化合物组成;3个品种主要香气成分种类数及其质量分数、主要香气类别质量分数与香气总量均存在一定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十六烷、α—法尼烯、萘、乙酸己酯、丁酸己酯、乙酸2—苯基乙酯含量对果实香气程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吸附采集竹醋液烟熏气的成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鉴定,并用GC/MS总离子流色谱峰的峰面积进行归一化定量分析竹醋液烟熏气成分,鉴定出愈创木酚11.36%、苯酚10.6%、4-乙基苯酚8.23%、2-甲氧基-4-甲基苯酚7.08%、4-乙基-2-甲氧基苯酚6.6%、2-乙基苯酚5.65%、糠醛5.51%、5-甲基糖醛1.47%、乙酸1.42%、3-甲基-1-戊烯-3-醇1.42%、2,3-二甲基甲苯1.35%、2-糠酸甲酯1.35%、苯甲酸甲酯1.11%、2-甲基-2-环戊烯-1-酮1.44%、2,3-二甲基-2-环戊烯-1-酮1.31%、2-环戊烯-1-酮1.02%等74种化合物。竹醋液烟熏气的所有成分是竹醋液化学成分的特征性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种源北美香柏和北美乔柏叶挥发油成分的组成及相对含量,为进一步合理开发和利用崖柏属植物资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大小相同、长势一致的健康2年生幼苗为材料,通过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提取幼苗相同位置新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质谱进行定性,并通过峰面积归一化法求得各挥发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不同种源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幼苗叶挥发油中共鉴别出156种成分,北美乔柏鉴定出74种,北美香柏鉴定出95种。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叶挥发性成分均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北美乔柏的平均相对含量(80.258%)高于北美香柏(69.445%),而倍半萜类及其他萜类化合物相对含量相反。两树种挥发油成分组成差异明显,不同种源北美乔柏幼苗特有成分27种,北美香柏35种; 10个种源共有成分仅6种且含量差异显著,共有成分分别为α-崖柏酮、γ-松油烯、(8β,13β)-13-methyl-17-Norkaur-15-ene、α,α-4-三甲基-3-环己烯-1-甲醇乙酸酯、石竹烯和棕榈酸甲酯。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的主要成分差异明显,相同主成分仅有α-崖柏酮和β-水芹烯,但两树种均以α-崖柏酮含量最高。【结论】不同种源北美乔柏和北美香柏挥发性成分组成和含量差异明显,但两树种均以α-崖柏酮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8.
采用固相微萃取技术和气质联用分离技术(SPME/GC-MS)对云南蒸酶茶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鉴定,从云南蒸酶茶共检测出30种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醇类化合物为主,包括芳樟醇、橙花叔醇、香叶醇、邻氨基苯甲酸甲酯、B-紫罗酮、莰烯、香叶基丙酮等绿茶中常见的香气成分。其中,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类物质的含量(27.22%)和橙花叔醇类物质(2.79%)较高,是云南蒸酶茶香气的主要呈味成分,对蒸酶茶香气的形成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究腥臭卫矛花发育过程挥发性成分的变化及腥臭味的成因。 方法 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SPME-GC-MS)分别对腥臭卫矛(Euonymus sanguineus Loes. var. paedidus L. M. Wang)花不同发育时期及开花时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并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与聚类分析法(HCA)分析其特征挥发性成分。 结果 共鉴定出58个化合物,以醇类(11.93%~69.66%)和烃类(14.47%~57.94%)为主,主要为芳樟醇(0.15%~70.79%)、叶醇(0.41%~65.51%)、苯乙腈(0.04%~62.20%)、2-乙烯基-1, 1-二甲基-3-亚甲基环己烷(0.02%~32.99%)、(E)-β-罗勒烯(0.25%~21.26%)、α-蒎烯(0.02%~20.41%)、D-柠檬烯(1.01%~11.74%)和水杨酸甲酯(0.14%~6.14%)。腥臭卫矛花不同发育时期(V1~V5期)和开花期花瓣(Y1)、花盘(Y2)中的挥发性化合成分差异较大。基于PCA和HCA分析,腥臭卫矛花发育的5个时期与开花时(V5期)不同部位的挥发性成分被聚成4大类,V1和V2期属于叶醇型;V3与V4期聚为1类,成分复杂,化学型不明显;V5期和Y1为芳樟醇型;Y2属于苯乙腈型。 结论 腥臭卫矛花不同发育时期挥发成分差异较大,腥臭味来源于花绽开时花盘释放的大量苯乙腈。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香青兰(Dracocephalum moldavica)资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SPME)对香青兰叶和花组织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富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各挥发性成分的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香青兰叶和花中共鉴定出83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烯炔类、醇类、醛类、酯类和酮类等7大类。叶和花中分别有64和65种挥发性成分,共有挥发性成分46种。叶中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有18种,占其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3.96%;花中特有的挥发性成分有19种,占其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7.26%。含量较高的挥发性成分为紫苏醛、紫苏醇、桉树醇、松油烯和石竹烯等。香青兰叶和花中挥发性成分丰富,具有药用及工业开发和利用价值。SPME-GC-MS能全面、快速获得香青兰挥发性成分信息,可用于香青兰挥发性成分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选择木荷15个代表性种源,以研究火险期鲜叶主要抑燃性和助燃性化学组分的种源差异及地理变异模式。结果表明,木荷叶片含水量、灰分、木质素、粗脂肪和苯-乙醇抽出物5个化学组分在种源间存在显著的差异,其最高和最低种源测定值分别相差5%、31%、80%、66%和33%,尤以灰分和粗脂肪两组分的种源差异最大。木荷种源鲜叶的上述5个化学组分都呈现随纬度变化的地理模式,木质素和粗脂肪质量分数还与产地经度有关。较之于分布区北部的种源,木荷南部种源鲜叶的含水量、灰分等抑燃性组分质量分数高,粗脂肪、苯醇抽出物等助燃性组分质量分数低。木质素作为一种不易燃烧但燃烧时能释放大量热量的组分,呈与产地纬度显著正相关的关系,有异于含水量和灰分两个抑燃性组分的地理变异模式。结合苗期种源试验结果,可以初步判定分布区南部的种源生长快,根系发达、叶片数量多,鲜叶抑燃性组分质量分数高,助燃性组分质量分数低,因此防火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2.
宁化县木荷混交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木荷与杉木、马尾松不同混交方式、混交比例的混交林、木荷纯林的生长效果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木荷更适宜种植混交林,杉木×木荷3∶1比例混交林的木荷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及林分生长量均比杉木×木荷2∶1混交林及木荷纯林更好,具有显著性差异。混交方式以水平带状混交林分生长更好,水平带状混交木荷的平均胸径、平均树高、单株材积、平均冠幅均比垂直带状混交及木荷纯林高。杉木与木荷混交应控制好木荷的混交比例,否则会影响混交效果,而且到一定年龄时对林分应进行间伐,控制好林分密度,促进林分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土壤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对氮沉降的响应,本研究以马尾松和木荷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氮水平(5.6、15.6和20.6 g·m^-2·a^-1)和两种氮添加方式(土壤施氮和叶面施氮),通过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分析植物土壤VOCs对不同氮水平和氮添加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释放的总VOCs通量为19.50~70.94 pmol·g^-1·h^-1,以含氧VOCs(乙醛、甲醇和乙烯酮)和含氮VOCs(甲酰胺和丙胺)为主,分别占总VOCs的22.04%~47.71%和3.31%~38.68%。两种氮添加方式均显著地促进马尾松和木荷幼苗根系土壤含氮VOCs释放,这与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显著相关。叶面施氮处理下马尾松根系土壤总VOCs释放显著增加,不同幼苗根系土壤释放的不同种类VOCs对氮水平和氮添加方式的响应不一致。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土壤VOCs对大气氮沉降增加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Schima superba is a pioneer species for forestation inwildland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zones. It can growwell in arid and barren sites and has a strong power ofsprouting from stools. The species has been widelyused for fuelbreak in southern China. In China thefuelbreak is often created by planting broadleaf treesalong the ridge,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conceptdiscussed in some papers (Agee, et al, 2000; Green,1977; Omi, 1996). In these studies, the shaded fuelbreakwas created by alte…  相似文献   

15.
对广东省16个木荷群体叶片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叶片长、叶片宽、叶面积、长宽比、叶脉数和叶脉密度6个性状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木荷叶片6个表型性状在群体间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11.44%,在群体内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88.56%,说明群体内变异是木荷叶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从木荷(Schima superba)优树树龄结构、选优林分起源和表型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由于人为破坏,木荷大龄资源较少,仅有40%的优树处于最佳采种年龄;选优林分起源相对合理,天然林选出的优树株数占比达52.1%,次生林和人工林选出的优树株数分别占24.9%、22.9%;树高、胸径生长性状分析认为五株优势木法选出的木荷优树是合理、有效的,通过比较,在现有资源中选出最优的种质材料,作为遗传改良的基础材料,本批优树胸径与5株优势木平均胸径差异幅度大于20%以上的优树有146株,占比达69.52%;优树胸径年均生长量达速生指标的有173株,占86.43%,而树高生长量达速生指标的优树有175株,占68.05%;从形质性状分析结果显示,优良树干尖削度,即高径比在50以上的优树有114株,占比达61.63%;在冠幅方面,优良冠幅的优树,即冠幅小于等于6 m的有128株,占总株数的53.56%.木荷优树的叶果性状在个体及种源间均呈极显著差异(P<0.01),聚类分析显示木荷优树叶果有4种类型.在以后深入研究中,应对生长量大、尖削度小且为窄冠型优树的研究与利用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采用聚集度指标、Iwao的回归法及Taylor法则研究了木荷种群幼苗的分布格局及动态,并分析形成原因,结果表明:各样地木荷幼苗的空间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随着演替的进展,木荷幼苗的集聚强度增加,反映了木荷的生态生物学适应性。  相似文献   

18.
木荷人工林干物质积累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0年生木荷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等因子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木荷人工林各器官生物量可用W=a(DH)b模型来估计,模拟方程为W干=0.0168(D2H)1.0221,W枝=0.00062(D2H)1.2422,W叶=0.0276(D2H)0.5829,W根=0.2102(D2H)0.5751,W全树=0.0648(D2H)0.9185;不同坡位木荷人工林个体和林分生长差异显著,下坡平均木树高、胸径、材积、单株生物量分别比上坡增加了37.7%、32.2%、135.5%、137.6%,良好的立地条件促进了干物质在干、枝的积累,林木干、枝生物量的比例增大,叶、根的比例减小;林分蓄积量,单位面积生物量、树干重、树枝重、树叶重、树根重下坡分别是上坡的1.58倍、1.59倍、1.66倍、2.11倍、1.06倍、1.03倍;林分单位面积养分积累量为C>N>Ca>K>Mg>P,C、N、P、K、Ca、Mg的积累量立地条件好的下坡分别比上坡增加了58.99%、25.17%、31.0%、25.70%、18.12%、59.05%,分别达149.23t/hm2、641.58kg/hm2、47.06kg/hm2、475.13kg/hm2、470.41kg/hm2、144.23kg/hm2。  相似文献   

19.
木荷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表的编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胸径一树冠法编制木荷人工林合理经营密度, 结果表明其经营密度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木荷无性繁育技术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木荷进行扦插和嫁接育苗试验,扦插试验结果表明:采用体积比为1∶1的黄心土+河沙作为插床基质有利于插条生根;扦插前用ABT-6或IBA处理插条均有显著的促根效果,其中用浓度为50 mg/L的ABT-6溶液浸泡插条基部10 h,扦插生根率达72%;带顶芽的插条抽梢率显著高于不带顶芽的插条。嫁接试验的结果表明:顶芽接穗嫁接的成活率达76%,且其抽梢率显著大于侧芽嫁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