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为了降低邵武纸厂的D1/C段有效氯用量,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在马尾松硫酸盐法纸浆OD1/CEopD2漂白工艺过程中,进行了碱性木聚糖酶辅助漂白(X)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原有OD1/CEopD2漂白流程相比,碱性木聚糖酶用量为5.50 IU.g-1,在其它漂白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OXD1/CEopD2漂白流程,马尾松硫酸盐浆漂后白度由85.3%(ISO)提高至87.3%(ISO);在漂后浆目标白度为85%(ISO)时,与OD1/CEopD2漂序相比,OXD1/CEopD2漂序的D1/C段有效氯用量减少31%,漂白废水中AOX可降低25%。  相似文献   

2.
嗜碱芽孢杆菌木聚糖酶在苇浆漂白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嗜碱芽孢杆菌NT-9产生的木聚糖酶对苇浆进行生物漂白预处理,并分析了酶处理苇浆的理化性能。结果表明,在酶剂量5-25IU·g-1样品、50℃、pH8.6条件下处理120min,苇浆失重率随酶剂量的增加而上升,苇浆的白度也有一定提高。X-衍射分析显示,酶处理苇浆纤维的相对结晶度降低了2.43%,扫描电镜也证实酶处理苇浆纤维表面形貌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将碱性木聚糖酶应用于造纸工艺中,使传统的化学漂白向着生物漂白改进,以减少废水中含氯有毒物的排放,有利于环境保护.用麦草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碱性木聚糖酶预处理麦草浆的条件研究(浆浓、时间、pH、温度及酶用量)和生物漂白工艺条件研究.碱性木聚糖酶用于纸浆生物漂白的工艺条件:5%浆浓,1h,pH9.6,50℃,20IU/g绝干浆,5.5%有效氯用量.  相似文献   

4.
以欧美杨107为试材,在进行硫酸盐法制浆后,采用木聚糖酶进行预漂白试验,探讨通过对杨木浆木聚糖酶漂白时酶用量、温度、处理时间、pH值以及浆浓的筛选,摸索出其漂白的适宜条件.结果表明:(1)木聚糖酶可以影响杨木浆的卡伯值和粘度;(2)木聚糖酶对杨木硫酸盐浆处理的最佳条件是酶用量为5 wU·g-1、温度为50℃、时间为90 min、pH为6.0和浆浓为8%.(3)酶用量和pH值对卡伯值和粘度的影响比其它因子大.  相似文献   

5.
木聚糖是麦类、谷物等作物中含有的一种抗营养因子,其能增加食糜的黏性,降低养分的消化和吸收率。日粮中添加木聚糖酶,可以提高营养成分消化率,减少仔猪腹泻发病率,改善仔猪生长性能,文章就木聚糖酶及其在仔猪生产中的应用作以概述。  相似文献   

6.
微生物的木聚糖酶及其生物漂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微生物用来代谢木聚糖的酶系是研究自然界中第 2种最丰富的多聚糖 (木聚糖 )的重要工具 .近年来 ,国际上对微生物分解木聚糖系统的研究日益关注 ,主要研究工作集中在不同条件下微生物木聚糖酶的诱导产生和调节机制 ,酶的提纯、鉴定 ,木聚糖酶基因的分子克隆和表达 ,以及木聚糖酶在加工工业上 ,尤其是纸浆漂白方面的应用 .该文综述了木聚糖复杂的结构 ,微生物木聚糖酶的生物合成、固定化、固态发酵、酶的协同作用、基因的分子克隆以及其潜在的应用价值 ,并简要综述了微生物木聚糖酶的生物漂白机制、选择标准以及木聚糖酶技术的应用前景 .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木聚糖酶的作用机理及其在水产动物养殖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为木聚糖酶在水产动物生产中的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木聚糖酶在畜禽营养中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木聚糖酶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畜禽营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嗜热真菌耐热木聚糖酶的活性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NBS ,WRK ,DTNB ,PMSF ,Phenylgloxalhydrate,DEPC等化学修饰剂对嗜热真菌所产的耐热木聚糖酶进行了化学修饰。分别作用于色氨酸残基和谷氨酸 (或天冬氨酸 )残基的NBS和WRK可使耐热木聚糖酶活性显著降低 ,而其他几种修饰剂无明显作用。木聚糖对NBS的修饰有抑制作用 ,3 0mg·mL-1的桦木木聚糖底物可完全阻止NBS对耐热木聚糖酶的修饰作用 ,但木聚糖底物不能阻止WRK对耐热木聚糖酶的失活作用。实验结果表明 ,色氨酸残基和谷氨酸 (或天冬氨酸 )残基位于酶的活性中心 ,且色氨酸残基位于酶的底物结合中心 ,而谷氨酸(或天冬氨酸 )残基可能位于酶的催化中心。  相似文献   

10.
木聚糖酶在黄河鲤鱼饲料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程会昌  霍军  宋予振  高春生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3):3077-3077,3079
选用80尾当年黄河鲤鱼鱼种[初始体重(48.83±1.44)g],随机分为4组(即对照组、I组、II组、III组,每组20尾)进行饲养。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I组饲喂基础饲料+0.05%木聚糖酶,II组饲喂基础饲料+0.10%木聚糖酶,III组饲喂基础饲料+0.20%木聚糖酶,每天投喂4次,试验期共饲养49 d。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木聚糖酶,黄河鲤鱼增重率提高,饵料系数降低;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粗纤维消化率都提高;体成分没有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11.
采用对比方法研究了草浆地膜覆盖对青稞(Hordeumvulgare)农田土壤的保水作用,以期明确草浆地膜的农田保水理论依据和保水效果。结果表明:草浆地膜覆盖下的土壤表面相对湿度、土壤紧实度和土壤含水量等指标均低于塑料地膜覆盖处理,其中土壤含水量指标显著低于后者(n=3,P<0.05);与对照相比,草浆地膜覆盖下0~5cm土层内土壤紧实度显著降低,但土壤温度与对照相比相差不大,同时土壤表层水分散失明显减少,土壤含水量增加7.59%,达到显著差异水平(n=3,P<0.05)。草浆地膜覆盖保水效果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2.
稻秆与鸡粪制作堆肥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声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40-641
[目的]为稻秆的科学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将稻秆切成2、4、6、8、10cm长的段,浸泡10、30、60、120、180、240min,然后与鸡粪按1∶1、1∶1.5和1∶2进行堆肥,测定堆肥的温度、pH值、含水率和成分。[结果]切割长度6cm,浸泡时间180min时,稻秆含水量接近饱和。3种配比堆肥的温度55℃以上的天数达10d以上。随着堆肥天数的增加,含水率呈下降趋势,但一直在适宜范围内,不需要加水。3种配比的物料pH值在堆肥初期迅速升高,然后回落,最后稳定在7左右。鸡粪的比例越高,堆肥中N、P含量越高,堆肥的品质越好。3种配比的堆肥均腐熟,N、P含量均达到堆肥的品质要求。[结论]稻秆是堆肥的好材料。综合考虑,稻秆与鸡粪按1∶1.5进行堆肥最好。  相似文献   

13.
稻草秸秆硫酸水解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化稻草秸秆浓硫酸水解法的条件。[方法]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固定稻草秸秆粒度为20~40目,以液固比(V/W)、硫酸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结果]4个因素对稻草秸秆水解率的影响程度为:硫酸质量分数〉液固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稻草秸秆的最佳水解条件为:硫酸质量分数70%,液固比(V/W)12∶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稻草秸秆水解率达77%以上。[结论]该研究为综合开发利用稻草秸秆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饲用木聚糖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木聚糖酶作为饲料添加剂的角度出发,综述了木聚糖酶在家禽饲料、家畜饲料以及水产养殖饲料中的应用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砷污染地下水体的修复研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稻草秸秆作为吸附剂,研究稻秆长度、稻秆用量、pH值、干扰离子等因素对饮用水中五价砷去除的影响。[结果]当五价砷浓度为300μg/L,稻草秸秆长度为2 mm,秸秆用量为10.0 g/100 ml溶液,最佳pH值中性,吸附时间为24 h时,稻草秸秆对五价砷的去除率可达99%以上,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结论]利用稻草秸秆去除饮用水中五价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稻草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影响稻草秸秆厌氧生产生物沼气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产气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秸杆原料利用率。[方法]采用单因素法对南京工业大学沼气站生产沼气的接种量、总固体含量、碳氮比进行分析。[结果]沼气站厌氧发酵的最优条件为接种量34%,总固体含量6%,碳氮比25:1。经验证,最优配比下的总产气量比目前常用的发酵条件(接种量50%,总固体含量5.6%,碳氮比22:1)下的总产气量提高了27.60%。[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利用秸秆发酵产沼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稻草秸秆厌氧发酵产沼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影响稻草秸秆厌氧生产生物沼气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以提高产气率,最大限度地提高秸秆原料利用率。[方法]采用单因素法对南京工业大学沼气站生产沼气的接种量、总固体含量、碳氮比进行分析。[结果]沼气站厌氧发酵的最优条件为接种量34%,总固体含量6%,碳氮比25∶1。经验证,最优配比下的总产气量比目前常用的发酵条件(接种量50%,总固体含量5.6%,碳氮比22∶1)下的总产气量提高了27.60%。[结论]为进一步研究利用秸秆发酵产沼气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马立安  马琴  陈启武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658-16659
[目的]探讨混合微生物发酵稻草降解稻草木质素等非纤维素成分的最佳发酵工艺。[方法]利用Aspergillus sp.(CRC04)、Amphibacillus xylanus (ACCC10262)和Pleurotus osteatus (P802)3种微生物菌株对稻草进行发酵,降解稻草中果胶、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运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研究周期、接种量、pH值与温度对木质素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影响稻草发酵效果的主要因素中周期>接种量>pH值>温度。最佳的微生物发酵稻草制浆工艺条件为:周期10 d,pH值6.0,接种量2.00%,温度28或30 ℃,CRC04∶P802∶ACCC10262=1∶2∶2。[结论]该研究可为生物发酵法释放纤维素制造草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Straw of seven rice varieties with early-, middle- and late maturity was collected fro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in Hubei. A study was carried ont for rice straw in the aspects of the characters of straw silicification and extraction biogenic silica (EBSi),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aracters of EBSi and kinetic characteristics of degradation of fibrous components in fistulated cows, as well as the effect of urea treatment on rice straw desilicification. Although total silica content (ADISi) in rice straw was similar, the efficiency of extraction biogenic silica (EEBSi) and cellulose in early varietie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middle (18.9% and 9.1%) and late ones (26.1% and 11.2%). The degradability of EBSi and cellulose of early varie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middle by 70.0% and 17.5%, and of late varieties by 47.8% and 23.7%, respectively. The in sacco degradability and in vitro VFA production of early varieties were also higher than those of middle by 14.5% and 19.0%, and late by 12.9% and 14.8%.Comparing the morphological fractions of the rice straws, EEBSi, cellulose content, and in vitro VFA production were different with the order of blade < sheath < stem.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as found between the contents of EBSi and cellulose (r = 0.86), and the two contents were remarkably correlated with the potential straw degradability (a + b) by r = 0.90 and 0.84 respectively. Therefore, EBSi in rice straw was a main factor affecting the potential degradability of rice straw, rather than the ADISi of straw. Urea treatment improved rice straw degradability, degradation rate and potential degradability by 10.8%, 27.9%,and 10.1%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untreated straw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