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1.症状发病初期在下部叶片、叶鞘形成褪绿黄斑,不久产生鲜黄色或红褐色粉疱,似铁锈一般,即夏孢子堆。一叶有数行病斑不等。随着气候的适宜,在3~7天内迅速扩展至全株、全丛乃至全田,丛发病率达80%以上。感病麦株,人或物体一碰,粉孢破裂,大量鲜黄色夏孢子散落或粘附在人或物体上。2.危害小麦感病后,由于养料被病菌夺取,叶绿素遭受破坏,光合作用面积减少,叶片表皮破裂,水分蒸腾量增加,呼吸作用加强,至使麦株生长发育受阻。感病轻的,麦粒不饱满,影响产量,出粉率差;感病重的,麦粒不能灌  相似文献   

2.
四川小麦条锈病发生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影响小麦条锈病流行的气象因子依次为雨量,日照时数,温度。特别是3月中,下旬到4月上旬的降雨量对条锈病的发生流行至关重要据此建立了中长期预测预报模式。小麦锈病的发生期大多在1-2个月,最早的在12月中,下旬。2-3月份为病害高峰期,4月份为严重危害期,播种期越早发病也越早。病害流行扩展快。目前我省条锈病菌的优势小种为条为30,31号,新小种水源类型正在迅速上升,已达20%。  相似文献   

3.
由于去冬我省和甘肃秋苗发病早、病情重,积累了大量越冬菌原,加之今春气候适宜,小麦条锈病呈大发生态势,预计全省发病面积将达1000万亩以上。截止3月4目统计,全省已有89个县(区)发生小麦条锈病,发病面积168万亩,比2月25日增加68万亩,重发区域集中在攀西地区和嘉陵江、涪江、沱江、岷江流域。目前病害正在各地迅速蔓延危害,严重威胁全省小春粮食生产。  相似文献   

4.
小麦条锈病最佳防治时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采用人工接种模拟小麦条锈病自然发病状况 ,再进行分期喷药 ,从而得出不同时期喷药对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效果。在本试验条件下的结果表明 :在条锈病发病初期的小麦拔节期和孕穗期用药都能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而二者相结合防治效果更佳 ,可比不防治增产 16 7 5 5 % ,并能达到较高的产投比和将对环境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另外 ,研究还表明 ,小麦条锈病的过早发生 ,对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中的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都会产生严重影响 ,依次为 :穗粒数 >千粒重 >有效穗 ,因此 ,对于不抗病的小麦品种 ,应对其条锈病进行全程监控 ,做到早发早治 ,再发再治较好 ,才能夺取最后丰收  相似文献   

5.
6.
小麦是阳谷县的主要农作物,种植范围较广,但在生长期间易发生病害,尤其是小麦条锈病,严重时可导致小麦绝收。本文总结了小麦条锈病发生的症状、规律、特点,并提出了防控措施,以期为小麦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8.
9.
小麦属于十分重要的一种农作物,在我国有着十分广泛的种植范围及较大规模。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很多方面因素均会对其产量及品质造成不良影响,而小麦条锈就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因此,在小麦种植过程中,为能够使小麦种植产量及品质得到较好效果,应当对小麦条锈病发生进行积极分析,并且应当积极进行防治,从而使其产量及品质均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0.
<正>一、症状识别小麦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其次是叶鞘和茎秆,穗部、颖壳  相似文献   

11.
条锈菌侵染后小麦体内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条锈菌侵入后,小麦体内蛋白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慢锈型抗病品种和感条锈病品种在条锈菌侵入前和侵入后,体内蛋白质差异显著。病源菌侵入后,抗病和感病品种都被诱导产生新的蛋白质。同时也比病源菌侵入前减少了一些蛋白质。慢锈型抗病品种川麦107比感病品种80—8多诱导出一个新的特异性抗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提高小麦条锈病危害程度分级精度,开展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自动化、准确、快速识别方法研究。方法 在复杂田间条件下,使用手机拍摄图像,构建含有不同等级条锈病的小麦叶片数据集,利用GrabCut与YOLOv5s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小麦叶片与复杂背景自动化分割。为了增强ResNet50对表型特征的提取能力,增加Inception模块,依据划分的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标准,对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进行识别。采用准确率、查全率、查准率等评价指标分析改进的ResNet50模型(B-ResNet50)在数据集上的表现。结果 GrabCut与YOLOv5s相结合对大田复杂背景下的小麦叶片图像实现了自动、准确、快速地分割。B-ResNet50识别小麦条锈病叶片的平均准确率为97.3%,与InceptionV3(87.8%)、DenseNet121(87.6%)、ResNet50(88.3%)相比,准确率大幅提升,比原始模型(ResNet50)高出9个百分点。结论 利用深度学习对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进行识别,对防治小麦条锈病的精准施药具有重要意义,可为田间复杂条件下小麦条锈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小麦苗期接种条锈菌(PucciniastriiformisWest.)后,分别采用高温(21±1)℃和常温(14±1)℃处理,测定了陕西、甘肃两省主栽品种及抗源的高温抗条锈性。结果表明,陕927、陕897、兰天1号、豫麦21和钱保德等品种具有高温抗条锈性,陕农757、西植9420、M8003-06、绵阳11、繁6、天选36和里勃留拉等品种可能具有高温抗条锈性。  相似文献   

1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图像识别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解决生产中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症状难以区分的问题,提高识别率和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和多特征参数的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图像分类识别方法。利用图像裁剪方法获取典型症状的子图像,采用中值滤波算法对图像进行去噪,利用K_means硬聚类算法实现病斑分割,提取病斑区域的形状、颜色和纹理特征空间的50个特征参数,设计支持向量机分类器进行分类识别。根据优选的26个特征参数,利用以径向基函数作为核函数的支持向量机对这2种小麦锈病图像进行识别。结果表明:训练样本识别率均为96.67%,测试样本识别率均为100%;与其他核函数相比,径向基核函数最适合于这2种小麦锈病的识别。所提出的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方法可有效地进行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的图像识别。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条锈病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程度,利用充分接种与药剂保护作比较,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接种与药剂防治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参试材料减产幅度达1.07%~29.16%,减产明显;条锈病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发生的严重程度是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除免疫、近免疫材料外,产量构成因素穗粒数、千粒重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处理间达极显著水平;小麦减产与穗粒数下降有关,但与千粒重下降关系更大.该研究说明条锈病对小麦产量的负向作用显著,对小麦的危害严重;同时也证实了利用化学药剂适时防治小麦条锈病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几个小麦持久抗条锈品种病情扩展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在我国小麦条锈病常发易变区的陇南,对抗条锈性上分属不同类型的9个品种进行田间成株期病害发生特点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参试的9个品种条锈病的反应型均为感病类型,主要差别表现在普遍率和严重度上。Libellula和N. Strampelli的普遍率和严重度保持最低水平,咸农4号与清农3号保持低严重度与普遍率,但在发病20 d后普遍率有一快速上升,其它品种均在发病后10 d左右达到较高的普遍率与严重度。Libellula、N. Strampelli和咸农4号同为持久抗性品种,但抗病机制不同。感病反应型、低普遍率与低严重度是持久抗病性的表型特点,但反之是否成立,以及持久抗病性表现的分子机制等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源于叙利亚小麦抗条锈性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用小麦条锈菌优势小种条中31号和条中32号接种,对源于叙利亚的ICA31I、CA70分别与川麦28杂交的F1、F2和BC1群体进行抗病基因分析,研究了它们在成株期抗性表现及杂交后代的抗感分离情况。结果表明,ICA31对条中31号和条中32号均表现出由1对显性纯合基因控制;ICA70对条中31表现出由1对显性基因和1对隐性基因的互补作用控制,而对条中32表现为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8.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次加入上述其余6个品种分别形成组分为2~7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后,条锈病的发生程度。【结果】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的条锈病病情指数与其组分单种病情指数的平均数相比,平均减少57.7%,减少幅度为37.2%~72.2%。在2003~2004年,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显著性都不高,但在2004~2005年,包含4、6、7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均为显著(P<0.05),包含3、5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也比较显著(P<0.10)。对于2005年试验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有随组分数目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利用品种混种可以使小麦条锈病的病情指数降至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19.
从六倍体小黑麦和普通小麦杂交后代中选育了9个具不同抗条锈特性的新种质,对其细胞学和主要性状特点进行了初步鉴定。结果表明,抗条锈新种质材料的田间表现无不良的农艺性状;细胞学初步鉴定表明,WT341为小麦-黑麦代换系,其余8个材料为小麦-黑麦易位系,并且这一易位不同于1B/1R易位。  相似文献   

20.
小麦条锈病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ASD地面非成像光谱仪对小麦条锈病进行了单片病叶及冠层的光谱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健康、发病及处于潜育期的小麦植株在某些特定波段的光谱反射率存在显著差异;并且不同孢子堆密度的小麦单片病叶的反射光谱曲线也存在相应差异;对小麦条锈病冠层光谱的研究发现,在930nm附近,病情指数(y)与冠层光谱反射率(x)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二者之间的回归模型为:y=-2.5173x+1.2217(R2=0.948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