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豌豆(Pisum sativumL.)苗叶片为试材,提取其类囊体膜并利用不同增溶剂研究PSI蛋白复合物的分布以及不同凝胶浓度的DOC-PAGE分离特性。结果表明:6%的分离胶对PSI具有较好的分离特性;低浓度的毛地黄皂苷能够增溶间质类囊体上的PSI蛋白复合物,并能够获得大量的含有PSI的类囊体膜碎片。高浓度的毛地黄皂苷能够获得全部的PSI复合物;Tween-20能够分离不同区域的类囊体膜,结合毛地黄皂苷处理均能够获得PSI复合物。证明了PSI异质性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该文综合并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光合作用光反应中心、类囊体膜的特性、光系统Ⅰ的异质性及其在类囊体膜上的分布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不同研究从离等植物叶绿体中可分离得到在体积、结构与组成上存在差异的光系统Ⅰ色素蛋白复合物,它们在类囊体膜上分布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3.
该文综合并分析国内外有关文献,对光合作用光反应中心、类囊体膜的特性、光系统I的异质性及其在类囊体膜上分布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讨论.不同研究从高等植物叶绿体中可分离得到在体积、结构与组成上存在差异的光系统I色素蛋白复合物,它们在类囊体膜上分布是不均匀的.  相似文献   

4.
用含有PEG的提取介质有效地提取和分离了油松、毛白杨、豌豆及菠菜的类囊体膜片,经改进了的增溶方法增溶光合色素蛋白复合物,有效地、完整地将PSI从膜结构上溶解下来.溶解液经DOC PAGE分离,均可得到迁移率相近的具光系统Ⅰ活性的两条稳定的绿带,经超速离心及不同浓度毛地黄皂苷和Tween 20处理,证明它们是两种PSI,称为PSI 1和PSI 2.SDS PAGE分析证明这两种复合物多肽种类相同,部分多肽的组成在比例上存在差异,证明在高等植物中存在两种PSI,而且这种存在具有一定普遍性  相似文献   

5.
对豌豆类囊体及其两种PSⅠ复合物 (PSⅠ 1和PSⅠ 2 )的类脂及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它们均含有MGDG ,DGDG ,SQDG ,PG和PC 5种酰基脂 .两种PSⅠ复合物的类脂与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根据PSⅠ 1和PSⅠ 2类脂与脂肪酸组成特性推论 ,PSⅠ 1主要存在于类囊体膜的非垛叠区 ,PSⅠ 2可能主要分布在垛叠区 ;PSI 1的结构比PSⅠ 2稳定 .  相似文献   

6.
水分胁迫对小麦叶绿体光化学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小麦幼苗经-0.2 MPa PEG溶液根际胁迫处理24h后,类囊体膜叶绿素发射荧光强度F685/F735的比值上升;叶绿体PSI相对电子传递活性明显下降;同时PSI叶绿素蛋白复合体发生了显著降解。因此,推测PSI活性的降低可能与其叶绿素蛋白复合体的降解有关。水分胁迫也导致叶绿体Ca~(2+)-ATPase和Mg~(2+)-ATPase活性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浓度的去污剂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和聚乙二醇辛基苯乙醚(Triton-X 100,TX)对菠菜类囊体膜的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DS处理的类囊体膜叶绿素a与b的比值、光系统Ⅰ(PSI)的耗氧活性、光系统Ⅱ(PSⅡ)的放氧活性以及室温吸收光谱的下降程度等要明显大于TX处理.这说明SDS与类囊体膜蛋白相互作用.微环境变化更为明显,SDS对菠菜类囊体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要大于TX.  相似文献   

8.
用5%Tween-20处理油松针叶类囊体,将基粒类囊体的基粒片层和间质类囊体间质片层的侧端部位(margins部位)膜(curvedmembrane)“切”下来,把散开的基粒片层和margins部位光合膜中镶嵌的PSⅠ大分子颗粒离心分离,并分别进行SDS电泳,分离获得镶嵌在油松光合膜不同区域中的PSⅠ大分子两条电泳带。对两条电泳带中PSⅠ大分子分别进行光吸收特征的物理测定,确定出两条PSⅠ电泳带的光吸收特征曲线基本一致〔1~3〕。同时,将SDS电泳分离得到的PSⅠ两条带中PSⅠ大分子分别进行各自结合脂类的TLC分析测定。得出油松针叶类囊体的光合膜中,随着PSⅠ大分子复合颗粒在类囊体光合膜中镶嵌区域的不同,结合在PSⅠ大分子上的脂类数量和种类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探讨脂类物质在类囊体膜及其蛋白复合物中的分布及作用,该研究提取了经DOC-PAGE分离的豌豆光系统Ⅰ中的脂类物质,采用 RP-HPLC-UV梯度洗脱分析方法,以乙腈与水为流动相组成,在25 min内进行了较好的分离. 所得的色谱图基线平稳、分离度高. RP-HPLC-UV分析图上有6个主要色谱峰,通过所对应的紫外吸收光谱图,确认它们均属于脂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0.
应用温和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从苋菜和大豆类囊体膜中分离出10种叶绿素—蛋白复合物。按迁移率由小到大的顺序,命名为CP1a,CP1b,CP1,LHCP~4,LHCP~5,LHCP~1,LHCP~2,CPa,LHCP~3和CPx。其中,CP1b,LHCP~4,LHCP~5和CPx属于新增加的复合物,而CPx还未见报道。经鉴定表明,CPx可能就是光系统I的捕光叶绿素—蛋白LHC-I。两种植物叶绿素蛋白复合物的类型相似,与大豆相比,苋菜有更多的叶绿素与光系统Ⅰ和光系统Ⅱ反应中心叶绿素蛋白复合物结合,存在于捕光叶绿素a/b—蛋白中的叶绿素相对较少。同时还发现,苋菜捕光叶绿素a/b—蛋白复合物的多肽组成比大豆更复杂。两种植物间相应各复合的光谱性质、P—700含量和氨基酸组成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本实验以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从大麦叶绿体类囊体膜中得到了五条色素带,其中三条为捕光叶绿素蛋白 LHCP1,LHCP 2和 LHCP3。三种 LHCP 的室温吸收光谱的红区最大吸收在670nm 和654nm,蓝区吸收峰在439nm-140nm 和464-466nm。室温荧光发射在680nm 附近。它们的叶绿素 a/b的比值为0.7-1.0。LHCP 1由59KD 和27KD 的多肽组成,LHCP 2由59KD 和53KD 和27KD 的多肽组成。LHCP 3由33KD 和27KD 的多肽组成。三种捕光叶绿素蛋白(LHCP)经胰蛋白酶消化后所得到的肽谱十分相似,表明它们可能有非常相似的一级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分离纯化的C型肉毒毒素抗原性分析,提供快速鉴定动物因C型肉毒梭菌中毒的理论基础.[方法]对分离纯化的C型肉毒梭菌的肉毒毒素灭活后通过SDS - PAGE测定浓度,确定浓度后与弗氏佐剂乳化后免疫家兔,免疫结束后采家兔血液并分离血清.[结果]将不同稀释倍数的肉毒毒素经SDS -PAGE电泳分离后,转移至HybondNC膜,家兔三免后提取的血清作为一抗,用二抗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大约在98.0和53.0 kDa处出现特异反应带;抗原与抗体在琼脂凝胶上结合时,会形成清晰的沉淀带.[结论]分离纯化的C型肉毒毒素,经免疫后家兔可见:C型肉毒毒素具有免疫原性和反应原性,抗体的效价为1∶8.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柴胡单体皂苷的分离条件,采用超声波提取,正丁醇萃取,硅胶GH柱层析分离,层析检测方法。结果表明乙酸乙酯:95%乙醇(8:2)分离出三个单体化合物,说明硅胶柱层析可用于柴胡皂苷的制备性分离。  相似文献   

14.
叶绿体的空间结构有6个区隔:外膜、膜间隙、内膜、基质、类囊体膜和类囊体腔。重点介绍了运输蛋白的跨外膜转运和跨内膜转运的运输机制,分别在叶绿体外膜易位子TOC和内膜易位子TIC的协助下实现跨膜转运。同时,介绍了分子伴侣的作用,它可提供前体蛋白运输的动力。  相似文献   

15.
范远景  余芳芳  张平  鲍庆刚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2):13400-13403
[目的]探讨利用微滤和超滤膜技术分离加工枸杞多糖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用2540型模设备采取微滤和超滤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枸杞多糖浸提液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多糖定量检测结果评价操作压力、操作温度、料液浓度、操作时间等相关因子的膜分离工艺影响因素。[结果]超滤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操作压力0.65 MPa,操作温度45℃,原料液中多糖浓度为0.72 g/L。微滤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操作压力在0.20~0.22 MPa之间,操作温度50℃。[结论]与传统的真空浓缩法相比,膜分离法制备枸杞多糖时能够提高多糖产品的纯度,降低能耗,适合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笋竹茎秆的光合特性和光系统的发育情况。  方法  以当年生毛竹叶片和笋竹茎秆为材料,采用蓝绿温和胶电泳(BN-PAGE)分析茎秆和叶片类囊体膜蛋白,同时测定了光合色素含量和77 K低温荧光发射光谱。  结果  茎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显著低于叶片(P<0.01),随着茎秆发育,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质量分数显著升高。茎秆和叶片类囊体膜PSⅡ核心复合物较完整,捕光色素较多;叶片和茎秆基部PSⅠ核心复合物分离主要得到PsaA/B和PsaD亚基,茎秆中部得到PsaA/B,茎秆顶部未发现PsaA/B。叶片和茎秆77 K低温荧光发射光谱在685和745 nm处有2个明显主峰,四阶导数光谱出现6个极大值,主要是PSⅡ和PSⅠ核心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峰以及由PSⅡ外周捕光天线(LHCⅡ)、PSⅡ内周捕光天线(CP47)、PSⅡ内周捕光天线(CP43)、PSⅠ反应中心复合体(RCI)、PSⅠ捕光天线(LHCⅠ)的发射荧光峰引起的肩峰,其中茎秆顶部LHCⅡ和PSⅡ核心复合体的特征发射峰与叶片相比有明显蓝移现象。  结论  毛竹茎秆中PSⅡ核心复合体已形成,随着茎秆发育,笋衣逐渐脱落,色素大量合成,内周天线蛋白CP47和CP43以及外周捕光天线蛋白逐渐形成;同时,茎秆受到光照后PSⅠ核心蛋白PsaA和PsaB开始形成,逐渐组装合成PSⅠ核心复合体。图4表2参45  相似文献   

17.
小麦叶片蛋白质组的2D-LC分离及Nano LC-MS/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二维液相色谱(2D-LC)与双向电泳(2-DE)技术具有互补性,本文旨在探讨利用2D-LC和纳升级液相色谱串联质谱(Nano LC-MS/MS)技术分离鉴定小麦叶片蛋白质组的新方法。【方法】小麦叶片蛋白经提取、脱盐后,进行第一维阴离子交换分离;收集洗脱组分进行SDS-PAGE分析,并对非高丰度蛋白组分进行第二维反相液相色谱分离;随机选择含较低吸收峰的部分组分经胰蛋白酶水解后进行Nano LC-MS/MS 分析;将串联质谱数据通过MASCOT搜索NCBInr和EST数据库,并对二级质谱获得的蛋白序列进行MS BLAST分析。【结果】经第一维阴离子交换色谱分离,收集得到15个组分,其中第15组分包含小麦叶片丰度最高的蛋白——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其余14个组分经反相液相色谱分离,共收集1 551个组分,获得1 867个色谱峰;随机对其中6个含较低吸收峰的收集组分酶解和Nano LC-MS/MS 检测,9种蛋白得到鉴定。【结论】结果初步表明,利用2D-LC和Nano LC-MS/MS技术可有效地分离和鉴定小麦叶片蛋白质组,为更深入全面地研究小麦叶片蛋白质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同工酶的酶谱特征,研究辣椒种类间的亲缘关系。[方法]以12个辣椒材料为试材,进行POD同工酶电泳,对不同浓度分离胶进行选择,并应用POD同工酶对12个辣椒材料,进行亲缘关系的鉴定。[结果]POD同工酶以浓度10%的分离胶分离效果最好,得到的酶带最清晰,有利于进行相关分析。12个辣椒材料遗传距离在0~0.51范围内,当遗传距离为0.36时,可以将其分为3类;当遗传距离为0.16时,可以将其分为6类。[结论]利用POD同工酶进行分类,分类结果与根据辣椒果实性状进行的分类基本一致,说明利用同工酶分类法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