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问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产量很高,为什么不推广杂交小麦?答杂交小麦没有获得推广的原因有3个:第一,小麦的祖先已经杂交了两三代了,所以它的亲本已经是杂交的品种了,所以现在的小麦亲本杂交后,优势不像  相似文献   

2.
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因素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小麦的杂种优势现象是普遍的、明显的和有利用价值的.目前小麦杂交制种的主要途径是三系配套和化学杀雄.影响三系杂交制种产量的主要因素是:优良亲本的选择以及异交栽培措施的搭配.本文就影响小麦杂交制种产量的因素及杂交制种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龙溪小麦育种成效与早熟育种经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漳州市农科所育成的均已获得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的龙溪35、龙溪18、龙溪6号3个小麦品种,在“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生产成效和育种经验分析,研究表明:根据漳州的耕作制度和气候条件,小麦育种必须突出“早熟”,才能适合当地耕作与生产要求,达到小麦丰产、稳产。龙溪系列小麦品种的育成充分证明:选用适应当地生态条件的推广品种作为主体亲本;根据器官发育不平衡的规律,选择不同熟期,遗传背景丰富的亲本资源与主体亲本杂交,并加强杂种后代早熟与经济性状、早熟与抗逆性的选择,实现优良性状的基因重组,可育成早熟、丰产、抗病的优良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杂交小麦研究历经20余年,在国内外率先创制了冬性二系杂交小麦新品种京麦6号和京麦7号,构建了二系杂交小麦制种技术体系,在北京、天津、河北、新疆、安徽等地共示范杂交小麦近2.6万公顷,平均增产15.7%。该技术体系被庄巧生、程顺和、刘旭等院士鉴定认为是我国小麦育种领域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使我国杂交小麦研究达到世界  相似文献   

5.
日前,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小麦杂交育种工作全面结束,今年做小麦杂交组合3000个。近年来,为充分利用皖垦组织化、规模化优势,全面提高皖垦种业的小麦育种水平和档次,农场积极开展小麦规模化育种,把常规杂交育种技术与现代分子生物技术相结合,在亲本选配、后代选择、抗性检测、产量品比、多点鉴定、布点推广、示范宣传等方面逐步完善,形成了完备的小麦育种体系,全面推进小麦育种。  相似文献   

6.
西藏小麦育成品种的系谱及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育成品种杂交系谱构成及其应用情况的比较研究,分析总结了西藏冬春小麦杂交育种亲本选择与组配的经验与教训,并就冬春杂种,推广品种的杂交地位,吸收外来种质,墨西哥小麦的利用,亲本选配,组合方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尤其对突破小麦杂交种徘徊的途径和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小麦杂种F1代和部分亲本单核中晚期的花药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杂交组合,不同培养等几个因素对F1花粉植株再生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F1花粉植株再生频率在不同组合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植物生长调节剂4PU-30和C17,K3,W143种培养基对花药的花粉出愈率,绿苗分化率和绿苗产量也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存在组合间的差异。在对F1代父母中扔调查中发现,花粉植株的再生能力与两个亲本密切相关,有的还与父母本的互  相似文献   

8.
<正> 河北省杂交小麦协作组经六年连续攻关,成功地研究出EK、ES两种新型化学杀雄剂,并申报了国家专利。1993年10月,“冬小麦化学杀雄配制杂种技术”获全国第七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制种面积由1988年的11亩发展到1993年的3500亩,同时制种单产也由72.25公斤提高到289公斤。单产最高的制种户达到320公斤。从而使本项研究走向应用阶段。化杀杂交小麦已被省政府列入我省农业高新技术重点推广项目。化杀杂交小麦制种田的栽培管理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9.
杂种小麦是提高小麦单产的一个重要途径,强优势组合亲本选配与杂种优势预测又是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目前,杂交小麦强优势组合亲本的选配都是依据农艺性状的观察以经验而定,这需要大量的田间工作和较长的时间.本研究通过对9个化杀杂交小麦组合RAPD指纹图谱的分析,试图在分子水平上,研究RAPD技术在杂交小麦亲本选配及杂优预测中应用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许多人知道杂交玉米,更知道杂交水稻,但很少有人听说过杂交小麦。专家认为,如果中国杂交小麦应用面积达到杂交水稻的应用水平,那么将创造一个巨大而崭新的高技术种业市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我国科研人员成功育成世界独特的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推广2亿亩.可增收300亿元。目前,山西省已经启动了以杂交小麦研发为核心的运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力争在“十二五”末实现F型杂交小麦产业化。  相似文献   

12.
棉花杂交制种几种方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在棉花杂交制种方法研究上,由于选用的亲本材料不同,所以采取的制种途径也有所不同,但各种制种方法各有特色,现对各种制种方法作一简要评价。 1 人工去雄授粉杂交制种 此方法研究最早,而且最为成熟,是目前最为常用的方法。由原来的选花杂交,挂线标记,改进为现在的去早、晚蕾,集中时期,全株制种,每667m~2产量由原来40~60kg提高到现在90~110kg。用此种方法选配杂交组合,亲本不受限制,选配自由,较容易筛选到高优势杂  相似文献   

13.
用不同抗性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杂交后代的单株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特性。田间鉴定结果,小麦品种间杂交中用抗性强的品种作父本或作母本,它们的F2代抗、感单株出现数量一致。对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抗赤性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及中抗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大于感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从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不同抗性单株出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随机选取了15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亲本与人工合成小麦CA57进行杂交,研究其杂交亲和情况。结果表明:人工合成小麦CA57与CA41、矮抗58、偃展4110、周麦11、周麦16、百泉3039、百农9310、高优503和陕182等9个亲本杂交亲和,而与郑农7、豫麦34、温麦6号、中优9507、4HN1133和郑麦9023等6个亲本杂交不亲和。经系谱分析表明,普通小麦品种的遗传背景影响其与人工合成小麦CA57杂交的亲和性。人工合成小麦CA57与部分普通小麦的杂交不亲和性可以通过桥梁亲本(与人工合成小麦CA57杂交亲和的小麦品种)解决。  相似文献   

15.
K型杂交小麦901及亲本籽粒灌浆的生长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为准确了解杂交小麦901的籽粒灌浆特性,用Matlab程序Richards 方程 对杂交小麦901及其亲本的籽粒灌浆资料用进行计算机拟合。结果表明,杂交小麦901籽粒活跃生长期比常规小麦陕229长约6 d,其最终粒重(43.7 g?1000粒-1)也比陕229(36.3 g?1000粒-1)高。杂交小麦和父本R205的N值均小于1,其灌浆前期籽粒生长迅速,中后期生长逐渐减慢。常规小麦陕229的N值大于1,灌浆前期生长较慢,中期生长迅速。从灌浆阶段的划分来看,杂交小麦901灌浆前期历时较短,中后期历时较长,而陕229与之相反。亲本中,父本R205的灌浆特性与杂交小麦901较相似,母本不育系K3314A却与陕229相似。用Richards方程拟合4个小麦品系的灌浆过程比用Logistic方程更适合。  相似文献   

16.
提高杂交稻制种产量是降低水稻种子生产成本、加速杂交稻推广的有效途径之一。试验选用杂交粳稻"秋优金丰"亲本-R44和秋丰A为材料,对两亲本的生育特性和开花习性进行观察,开展了一系列杂交粳稻"秋优金丰"相关制种技术和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机插秧、割叶处理、适宜的肥水,以及"920"农药对制种亲本的穗位差和花期的调节等处理有利于杂交制种产量的提高。这为该品种的大面积推广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利用普通小麦与大麦杂交培育小麦新品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普通小麦与大麦杂交,所获杂种经与普通小麦回交,克服了杂种自产不孕,从回后代选出了具有大麦某些特性或超亲性状的异附加系,异代换系,异系等小麦新类型或新品系。以其中的新类型作桥梁亲本与普通小麦杂交,亦培育成功了一些小麦新品系。育成的这上麦新品系分别具有早熟,抗旱,结实性好等特性。  相似文献   

18.
从小麦人工杂交技术操作的范围、规范性引用文件和用品、术语和定义、杂交袋、亲本种植、杂交前准备、人工去雄、采粉、授粉、挂牌标记、田间检查及收获脱粒等方面规范了小麦人工杂交技术操作。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两系法杂交小麦育种研究的现状,针对限制两系杂交小麦大面积生产应用的主要因素,从提高杂种优势幅度、保证制种纯度、降低杂交种生产成本、提高杂交F1的恢复度等方面进行探讨与分析,并对两系杂种小麦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近些年来,我国小麦条锈病生理小种的出现,使原有的抗病亲本失去抗性。在小麦育种缺乏新抗源利用的情况下,采用国内小麦资源与法国抗源材料V.P.M.991复合杂交的方法,成功地培育出了我国小麦育种可直接利用的新的抗源亲本——宛抗号系列材料,共47个类型。株高55~90cm,农艺性状与国内小麦品种接近,对三锈病和白粉病高抗至免疫。国内利用宛抗号选育出一个小麦新品种正在推广利用,多个新品系正参加省级和国家级区域试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