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株型大豆品种的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本项研究,确定在吉林省中部区域无限结荚习性分枝型大豆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5万株/hm2,亚有限结荚习性主茎型大豆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20万株/hm2。  相似文献   

2.
采用裂区设计,选择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洛玉1号、丰玉8号、延科288和1个平展型玉米品种临奥1号,设置42 000、54 750和67 500株/hm~2 3个密度,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穗位高、空秆率、秃顶度逐渐增加,而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和单穗粒重逐渐降低;在不同种植密度下,不同株型玉米品种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且品种和密度互作达到极显著水平;3个紧凑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67 500株/hm~2,平展型玉米品种最适密度为42 000株/hm~2。  相似文献   

3.
以常规稻辽粳212和杂交稻辽优9906为试材,设置2.22、1.66和1.33万穴/667m~2 3个种植密度水平,分析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品种株型性状、病害发生程度和产量的影响,以确定最适宜的种植方式。结果表明:随着插秧密度增大,两个品种的发病率均增大;辽粳212在种植密度为2.22万穴/667m~2和1.33万穴/667m~2时产量均较高,而辽优9906同样在2.22万穴/667m~2种植密度下产量最高,因此,常规稻品种辽粳212可以适当稀植,而杂交稻辽优9906适当密植,同时加大病害防治,可确保产量优势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4.
申卓  朱哲 《安徽农业科学》2012,(13):7687-7688,7719
[目的]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下3种不同类型玉米(Zea mays L.)杂交种的产量,从而确定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在铁岭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方法]试验采用2因素裂区设计,小区行长8.0 m8,行区,行宽0.6 m3,次重复。A因素品种为主区,A1:连玉16(平展型品种)、A2:丹玉39(过渡性品种)、A3:郑单958(紧凑型品种)。B因素密度为副区,B1:3.298 4万株/hm2、每行种植16棵,B2:3.898 0万株/hm2、每行种植19棵,B3:4.797 7万株/hm2、每行种植24棵,B4:5.697 2万株/hm2、每行种植28棵,B5:6.746 7万株/hm2、每行种植33棵,B6:7.496 3万株/hm2、每行种植37棵。试验测产收中间4行3,次重复全部收回,统一脱粒。[结果]产量在品种间、密度间和年份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并且品种×密度互作亦达到显著水平,而品种×年份互作和密度×年份互作未达到显著水平。综合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和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表现为中高密度下的产量水平较高,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产量的提高。[结论]不同株型玉米杂交种在铁岭地区的适宜种植密度,连玉16为4.797 7万株/hm2左右,丹玉39和郑单958均为5.697 2万~6.746 7万株/hm2。  相似文献   

5.
3个不同株型玉米适宜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当地3个不同类型的主栽玉米品种为试材,在7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个玉米品种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提高,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生育期略有延长;平展型品种正大999的适宜种植密度为4.8万~5.4万株/hm2,半紧凑型品种正大619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4万株/hm2,紧凑型品种玉美头105的适宜种植密度为5.4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贵州高原山区特定生态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3种株型玉米产量和群体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638、S9914、方玉2号的适宜密度分别5.985万~8.50万株/hm2、6.12万~9.6万株/hm2、5.37万~8.355万株/hm2;种植密度对3种株型玉米的叶面积系数、干物质分配比例、光合势和净同化率等群体质量也有不同的影响;紧凑型玉米和半紧凑型玉米对密度的压力反应小,而平展型玉米对密度的压力反应大。  相似文献   

7.
3个不同株型鲜食糯玉米适宜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3种不同株型鲜食糯玉米品种的适宜种植密度,为鲜食糯玉米的种植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双因素裂区设计,主处理设5个密度,副处理设3个品种,调查鲜食糯玉米生育期、株高、穗长和产量等性状。【结果】随着密度的增加,穗长、穗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逐渐减小,秃尖长、株高和穗位高逐渐增加,生育期略有延长。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种植密度为48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787.7 kg/ha;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种植密度为60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0473.0 kg/ha;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种植密度为54000株/ha时产量最高,达12214.4 kg/ha。【结论】高秆大穗型品种京科糯2000、矮秆型品种都市丽人和紧凑型品种玉美头601的适宜种植密度分别为48000~54000、54000~60000和54000~60000株/ha。  相似文献   

8.
本试验以有亚有限结荚习性大豆品种辽豆14号为试材,在三种不同种植密度(165000株/hm~2、222 000株/hm~2、330 000株/hm~2)下研究其株型性状和产量,结果表明,密度不同,大豆植株经济性状也不同。不同种植密度下各处理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种植密度222 000株/hm2的处理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9.
探索不同间作方式与种植密度对木薯生长及产量效益的影响,为木薯高产栽培和耕地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木薯品种NZ199和46-14为试材,设1 m×0.8 m、1 m×0.7 m、1 m×0.6 m三个种植密度,按照二因素随机区组排列,设置密度试验;以GR911单作为对照,设GR911木薯间作糯玉米、GR911间作木薯4...  相似文献   

10.
随着玉米产量的不断提高,对种植密度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尤其土地流转种粮大户在玉米种植密度上无法掌握,特进行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空秆率增加、穗粒数减少、倒伏率加大,且在一定范围内玉米产量增加;建议郑单958的种植密度以6.00万~6.75万株/hm~2为宜。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不同种植密度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铃薯是毕节地区主要粮食作物,其产量、播种面积均居全区第二位,提高其种植水平,对于毕节地区粮食生产、食品加工及种植业结构调整意义重大.为此,在国家下达的"专用马铃薯生产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项目的实施中,2002年在贵州省纳雍县对单作条件下马铃薯的种植密度进行了试验研究,为指导马铃薯生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初步探讨了木薯不同密植规格与产量的关系,提出8641品种在福建清流县的合理密植规格。试验表明,木薯栽植密度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若偏离合理密度,栽植密度增大或减少,其产量均表现下降趋势。栽培合理密度以每亩种植850~1050株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3.
对木薯主栽品种GR911进行密植规格和施氮量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地条件下,GR911以每667 m2种植800株,施纯氮10.5 kg,N∶P2O5∶K2O=3∶1∶5,效果最佳,可取得较为理想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而倒伏是限制玉米种植密度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试验以正大999、正大619和宜单629为材料,研究在一系列种植密度条件下玉米产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这3个玉米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产量都有增加的趋势,但当密度达到66000株/hm2以上时,这3个品种的倒伏现象都比较严重.因此,综合考虑产量和植株抗倒伏能力,这些品种推荐种植密度为54000~60000株/hm2.  相似文献   

15.
以龙单38号、垦单10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玉米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的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秃尖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垦单10号产量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加,龙单38号密度为6万株/hm2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甘肃省通渭县把藜麦种植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的富民产业来大力发展.为进一步摸索出更为合理的种植密度,设置藜麦不同种植密度试验,探讨不同播种密度对藜麦产量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研究结果表明,在陇中旱作区藜麦种植密度以667 m2种植4167株为宜,藜麦产量显著高于其余4个处理,较66...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讨了白芦笋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在株距0.33m情况下,行距1.3m,1.5m1.7m3年总产量显著高于行距1.9m的对照,并以行距1.3m的总产量和一,二级品产量为最高;在行距1.5m情况下,株距0.30m,0.35m比株距0.40m(对照)的产量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在行距1.5m,株距0.33m情况下,双行种植比单行种植产量也有提高趋势,但随着种植年限的延长,增加幅度逐年减少。适当密植能  相似文献   

18.
脱毒甘薯不同种植密度对比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9.
进行不同种植方式对木薯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鲜薯、薯干和淀粉的产量均表现为直插单茎平放单茎"八"字斜插双茎斜插单茎。其中,直插单茎比其余3个处理增产33%~86%,与斜插单茎达显著差异;薯干率和鲜薯淀粉含量均表现为平放单茎斜插单茎直插单茎"八"字斜插双茎,差异不大;"八"字斜插双茎会导致茎叶徒长,显著降低单株的鲜薯重、收获指数和结薯数。在起垄种植中,宜推荐直插单茎,"八"字斜插双茎种植法在当地不可取。  相似文献   

20.
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水平条件下华南8号木薯干物质积累、分配的规律及其对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密度低施氮水平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高密度高施氮水平处理;低密度低施氮水平处理的单条薯重显著高于高密度高施氮水平处理,并且交互作用显著;低密度和低施氮水平处理虽然前期干物质生产速率较低,但后期干物质生产速率及其向块根的分配比例明显高于高密度和高施氮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