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煎茶”品后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郑启五澄碧的汤色,气味仍骚动着新茶刚出锅时的鲜香,口感则掠过适宜的青涩。我不太情愿但又不得不承认这区区“煎茶”不凡的造化。我品出了它悦目润喉舒心的性味,也品出了日本友人真田岩助先生赠茶时脸上浮现的那一丝捉摸不定的表情。...  相似文献   

2.
“煎茶”一词,一般来说,现在基本上只保留在日本的煎茶道用语中。所以,大多数人会以为煎茶只存在于日本。其实不然,我们中国人日常冲泡的茶也同样可称之为“煎茶”。并且,早在唐代,中国已出现“煎茶”之词。但是,往往同样的名词,有时可指称多种不同的事物。而有时,不同的名词又可指称同一桩事物。这就涉及到名实相符,或者说名实求符的问题。鉴于中国现在虽有煎茶之实,却无煎茶之称的状况。并且存在对“煎茶”一词的理解和解释、使用的混乱不清的问题。本文即以日本的煎茶概念为煎茶的认辨模式,旨在认同、辨析中国的煎茶,纯清煎茶的根本含义,从而进一步考证煎茶的内容、形式、大致面貌及其渊源流派。  相似文献   

3.
历史上有诸多茶叶的饮用方式,茶圣陆羽将茶叶磨末,采用不同水温(即“一沸”、“二沸”、“三沸”)冲泡茶叶,并添加盐来调节口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陆羽式煎茶法。通过现代科学试验以及博物院的器具,模拟陆羽式煎茶法对顾渚紫笋茶进行冲泡制备茶汤,并以现代玻璃杯泡法的茶汤为对照,分析煎茶法茶汤的品质。结果表明 “三沸”的温度分别为75 ~ 86℃、86 ~ 94℃和94℃以上。“一沸”时加盐调和,按照每600 mL水、6 g茶的煎茶法茶汤中,投入1.2 g盐可获得协调适口的茶汤滋味,该茶汤的水浸出物含量显著高于玻璃杯泡法,但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儿茶素等呈味物质含量低于玻璃杯泡法的茶汤。  相似文献   

4.
散茶在日本称为“煎茶”,和日常生活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本文从生活美学角度探讨了日本人对散茶的感官审美、文人煎茶的审美情趣和生活饮茶促进和美的社会功能,展现了日本饮茶文化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新茶上市话泡茶李盛仙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一天到晚离不开茶,但怎样泡壶好茶却知之甚少。要泡一壶好茶,不仅要有好的茶叶、好的水和一付适当的茶具,还要有泡茶的技巧。我国人民对泡茶十分讲究。古有“煎茶四要”、“试茶三要”规则,强调泡茶不仅要择水,还要讲究烹调得...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品茗场所称之为“茶寮”、“茶室”、“茶肆”、“茶坊”、“茶屋”、“茶楼”、“茶摊”,以及如今盛名称呼的“茶馆”。称谓各异,但内容却大同小异。“茶寮”,也可叫“茶室”。一般是指个人专辟的煎茶、品茶,乃至于读书的“斗室”。这种“茶寮”,唐代已有。唐宣宗年间,洛阳有一和尚活到130岁,平时特别爱饮茶.宣宗问何药能如此长寿?僧答曰:“臣少也贱,素不知药,性惟嗜茶,凡履处惟茶是求,或遇百碗不以为厌。”(《旧唐书·宣宗本纪》)。宣宗将他留下,住在京城的保寿寺。他日常煎茶、饮茶的小房子,就称之为“茶…  相似文献   

7.
从茶史文献可知,我国清代叶隽撰写了茶书《煎茶诀》,但该书在我国失传,朱自振教授等近在日本发现由日人编辑、删改后出版的“明治本”和“宽政重刻宝历本”两个版本,分别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和大阪中央图书馆。本文介绍《煎茶诀》的这两个版本,旨在为国内茶叶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一、“明治本”《煎茶诀》现藏于日本国会图书馆。附(一):王治本序,明治十二年小田诚一郎训点本全文:藏茶初得茶,要极干脆。若不干脆,须一焙之,然后用壶佳者贮之。小有疏漏,致损气味,当慎保护。其焙法:用扌卷张纸散布茶叶,远火焙之,令渐干。其壶如尝为…  相似文献   

8.
早在唐宋时期我国已注意到煎茶的水质优劣问题。唐代陆羽的《茶经》说:“点茶,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出者上,其瀑涌湍漱勿食之,久食令人有颈疾”;“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多汲者。”宋代蔡襄的《茶录》说:“水泉不甘能损茶昧。”这些论茶名著中都言及煎茶的水品问题。唐代张又新的(煎茶水记)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唐代宗时,李季卿去湖州当刺史,路过扬州,遇到陆羽,李季卿说:“陆君善于茶,盖天下闻名矣。况扬子南零水又殊绝。今者二妙千载一遇,何旷之乎?”于是,让诚实可靠的军士,携带水瓶,…  相似文献   

9.
李思义 《世界农业》1998,(10):26-27
日本人把日常生活饮用的茶分为两类,一是对鲜叶或蒸或炒,使茶叶中的氧化酶钝化作用后,制造的不发酵茶(绿茶),二是使氧化酶作用后制造的发酵茶。日本现时生产的茶多是绿茶,约占煎茶的80%。茶—不发酵茶(绿茶)—蒸制—煎茶(普通煎茶、浓煎茶)玉露末茶粗茶玉绿...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中叶在大阪淀川下游的青湾举办的两次煎茶大会,是具有博览会性质的日本煎茶文化的盛会,对于确立卖茶翁的煎茶道始祖地位,明确煎茶道精神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关系,提升煎茶道社会认知度,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记录两次茶会的《青湾茶会图录》具有多方面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茶     
年末岁首,寄贺卡祝福是人际间极好的一种交往形式。寄走了一份愿望思念,收到了一种温馨欢慰,有时还会闪出了一种惊喜:啊!他(她)会想到我?!随之而来的又是自己的歉疚自责,赶快给予补偿回报……这一切,我想人人都体会得到的。面对历年积攒下来的一包又一包贺卡,我常对自己说:看,这么多人牵挂你,可别辜负了人生啊!贺卡有自已彩笔画的、布贴做的、特意印的,更多的是邮政部门对奖的那种。不论哪一类,都是一颗真诚的心。有一年,日本的小川流煎茶道家元小川后乐给我寄来一份对奖的那种贺卡,几个月后又来了一封信说:“……真遗…  相似文献   

12.
杨连正 《农业考古》2005,(2):123-129
二十九 湖北宜昌陆游泉,陆游泉位于湖北宜昌市西约lO公里处三游洞风景区的下牢溪南岸边。泉水出褥自西陵山腰的岩壁石罅中,从三游洞前拾级而下百余步,在半山腰的悬崖下有一座半壁亭内有一石砌方池,长宽各1.5米,深约1米的泉池其后墙石壁上书“陆游泉”三字。泉亭两边石柱上刻有“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亭旁立一石碑上用中英文镌刻的碑文:“陆游泉,宋代爱围诗人陆游于孝宗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十月八日。因被贬到夔州(今重庆奉节)去任通判路经夷陵游览三游洞时,取该泉泉水煎茶,故名为陆游泉”,又称三游洞潭水。  相似文献   

13.
陆羽论水:“山水上、江水次、……”按这种理论标准评天下之水,当以“庐山康王谷谷帘泉”为第一,是于理不悖的。“杨子江中水”即中泠泉排位第七“也就不足为怪。唐张又新《煎茶水记》引当时高级官员刘伯驺之说,以“中治水为第一泉”。当然评分的标准主要是主观判断,标新立异,原无不可。但中泠是长江在金山附近的水域,并不是这一带的“水”都是“泉水”,据清人张潮永《中泠泉记》真正的中泠泉应在金山郭璞墓前“石窟中”,并且要用特制的汲水工具(形似葫芦的钢瓶)才能取得。因此“天下第一泉”确是难得。爱评泉者也只能“望江兴叹…  相似文献   

14.
我们日本煎茶道清泉幽茗流家元一同衷心的祝贺第六届国际茶道联合大会的开幕。和郑相九会长、郑南伊校长、韩国茶道协会会员以茶交流都有十多年的历史了。到如今继续和韩国。中国的茶人交流茶文化,在二十世纪末期聚在一起,我感受很深。各国茶文化练磨后表演的国际茶道每回都有新变化,以丰富的技巧铭记在我们的心里。被多样化价值观所摇晃的现时代里与传统文化共存并不容易,但这才可以表现综合艺术,内涵精神性和历史性的煎茶道……将要到来的千年继承发扬茶道,负有新时代文化的责任。新千年——对世纪到来之际,希望以大家共同力量一起…  相似文献   

15.
孙晓艳 《农业考古》2001,(2):308-315
(一 )代序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和精髓 ,是日本民族文化中最辉煌的一章。日本茶道分为两大部分 :一是抹茶道 ,二是煎茶道。它们都是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产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对于前者 ,因为历史较长 ,声势浩大 ,几乎无人不晓 ;而作为后者的煎茶道则鲜为人知。这恐怕是由于煎茶道在形成过程的初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不利因素的压制所致。本文在进入正文之前 ,拟对中日两国茶文化交流史作一简述。中国茶文化交流史的回顾 回顾 12 0 0年的中日茶文化交流史 ,可以勾画出以下的脉络 : 中 国    日 本唐 (6 18~ 90 7)煎茶法…  相似文献   

16.
乐在一煎中──记日本煎茶小川流家元小川后乐湖州寇丹小川后乐家元是我认识的第一位日本茶人。自八十年代末他只身来湖州考察茶史遗迹以来,他本人或带学生来湖就有6次之多,还一年几次地到中国各茶区进行研习。印象最深的头一点就是他绝对没有日本有些茶人的那种可敬不...  相似文献   

17.
品茶,到了宋代,已日渐趋于工艺化,不仅讲究茶叶的品质、茶具,更讲究用水。“茶神”陆羽在《茶经》中提出,煎茶用水,以“山水为上,江水次之,井水为下”。他认为“江水以甘胜,井水以冽胜,山水则兼而有之”。天下第十八泉,在湖南省郴州市南面7.5公里处的“会胜寺”,该寺建于汉代,主殿早已坍塌;侧殿上有宋理学家朱熹写的“清风明月”四字,字迹已模糊不清。“圆泉”因泉水从石壁的圆孔中流出,汇为圆潭。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中说:“圆泉一边暖,一边冷,冷处极清绿……暖处水白且浊”形成非常奇妙的自然景观,人们称之为“圆…  相似文献   

18.
茶道散论     
马守仁 《农业考古》2004,(4):103-104,107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 :“一饮涤昏寐 ,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饮清我神 ,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 ,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 ,唯有丹丘得如此。”另据唐·封演《封氏闻见记》卷六“饮茶”条载 :“楚人陆鸿渐为茶论 ,说茶之功效 ,并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 ,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倾慕 ,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 ,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 ,王公朝士无不饮者。”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 ,茶可以 :“利礼仁、表敬意、可雅心、可行道”等。可见早在我国唐代 ,就已经饮…  相似文献   

19.
隐元茶趣事     
隐元茶趣事浙江省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寇丹陆羽在湖州生活时间最长,《茶经》又完成于湖州,作为日本文化总代表的日本茶道界,对湖州和陆羽的敬仰是很明确的。可是在日本煎茶道的研究著作中,提到福建和隐元这个人,远比湖州和陆羽多。因为日本把煎茶饮法称为隐元茶。...  相似文献   

20.
茶声之诗     
钱时霖 《农业考古》2001,(4):170-172
古代的文人墨客 ,往往喜欢自己动手煎茶 ,这主要可能是由于两个原因 :其一 ,自己煎起来的茶好吃 ,至少是更合乎自己的口味。其二 ,当作一种享受 ,换言之 ,就是享受煎茶的乐趣。在煎茶中 ,文人墨客们颇为快意和悦耳的是茶声。茶声 ,即是煎茶水时水进入沸腾阶段所发出的声音 ,根据他们的不同感受 ,于是茶声变成为风声、雨声、水声、车声、虫声、乐器声等。出现在为数众多的茶诗词中。一、风声(一 )松风 :风吹松树林所发出来的声音 ,诗家最爱用。例如《伯坚惠新茶》(金代刘著诗 ) :“建溪玉饼号无双 ,双井为奴日铸降。忽听松风翻蟹眼 ,却疑春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