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 毫秒
1.
板栗果实酶促褐变相关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笔者对板栗中引发褐变的多酚氧化酶,过氧化物酶及多酚类物质进行了提取研究。对板栗中的多酚提取方式采用单因素实验筛选最佳条件;粗提物经聚酰胺柱纯化,使用紫外光谱扫描,高效液相色谱进行鉴定。对板栗中多酚氧化酶以及过氧化物酶进行提取,并对其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板栗果实中多酚提取的最佳工艺为:用60%的丙酮溶液采用超声提取法提取60min,提取温度4℃;粗提物经聚酰胺柱分离纯化,光谱扫描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鉴别纯化后可获得两种组分,初步鉴定为黄烷-3-醇组分;多酚氧化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25~30℃,最适作用pH为5.0~6.0;过氧化物酶的最适作用温度为30℃,最适作用pH为4.0。  相似文献   

2.
研究与板栗非酶促褐变有关的基础物质和褐变产物,以确定板栗非酶促褐变的主要反应类型及褐变产物特征。测定板栗在加热前后葡萄糖、果糖、还原糖、15种氨基酸、维生素C、总酚、5-羟甲基糠醛(5-HMF)、类黑精和蒽醌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板栗发生非酶促褐变后,葡萄糖和果糖平均减少了53.25%和32.07%,还原糖平均减少35.78%,15种氨基酸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维生素C平均减少41.85%,多酚平均减少了40.50%,5-HMF和类黑精平均增加了100%,蒽醌平均增加70.11%。试验证明板栗非酶促褐变反应包括美拉德反应、抗坏血酸氧化反应、多酚氧化反应,初步判断5-HMF、类黑精和蒽醌是非酶促褐变的反应产物。  相似文献   

3.
董乐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8):174-181
为了研究龙眼果皮酶促褐变产物的最佳提取工艺、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以样品中总蒽醌含量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的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4个因素对应用回流法提取褐变产物的影响,探讨提取龙眼果皮中酶促褐变产物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分光光度法对褐变产物的稳定性和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回流法提取酶促褐变产物最佳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为70%,提取时间为8 h,料液比为1:2,提取温度为40℃。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酶促褐变产物比较稳定;但对光照比较敏感,尤其是在紫外光下稳定性较差;在酸性条件下的稳定性比在碱性和中性条件下好;在4种不同种类添加剂影响下,其稳定性均变差。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龙眼果皮总蒽醌浓度为9.55 μg/mL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清除率为74.1%;浓度为4.55 μg/mL时,羟基自由基(?OH)清除率达81.6%;浓度为6.70 μg/mL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清除率达86.1%。回流法可提取龙眼果皮中酶促褐变产物。温度对酶促褐变产物稳定性影响不明显,光照、pH、食品添加剂因素影响其稳定性。酶促褐变产物具有一定的清除DPPH?、?OH和?O2-自由基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李娟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5):114-118
通过四季豆-瓢瓜-早稻轮作制不同氮肥用量的3年定位田间试验,探讨土壤无机氮解吸特性和模拟模型,解吸特征值和菜稻轮作对田间渗漏水硝态氮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土壤无机氮存在形态较简单,解吸过程满足 (0相似文献   

5.
针对华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氮肥用量大、损失严重而控释尿素成本高、推广难的问题,基于3 a 6季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田间定位试验,探究不同减氮条件下普通尿素配施控释尿素对氮素利用的影响,以期在前期明确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适宜配比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施氮量,进而为华北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区化学氮肥减量增效和控释尿素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参考。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CK)、农民习惯施氮(FH,冬小麦季施氮270 kg/hm2,夏玉米季施氮240 kg/hm2,基追比为1∶1)和不同减氮条件下配施控释尿素的处理(N1、N2、N3和N4:冬小麦季分别施氮243,216,189,162 kg/hm2,其中控释氮占40%;夏玉米季分别施氮216,192,168,144 kg/hm2,其中控释氮占30%;均一次性基施)。结果表明:与FH处理相比,仅N1处理可实现冬小麦和夏玉米的连年增产增收,可使冬小麦在2017—2018年,2019—2020年分别显著增产4.0%,5.4%,即使在2018—2019年其他减氮处理均减...  相似文献   

6.
控释氮肥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孙磊 《作物杂志》2009,25(2):76
控释氮肥作为一种新型肥料近年来影响不断扩大,但控释氮肥在黑龙江省水稻生产上的应用研究报道较少。本试验在黑龙江省中部黑土区对控释肥在水稻生产上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控释尿素与普通尿素搭配施用,与等养分普通尿素比较,可使水稻增产7.3%~15.7%,提高氮肥利用率17.7%~25.5%。搭配比例以控释尿素占总氮量的30%~50%为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农民习惯施肥、优化施肥以及普通尿素和控释尿素在不同配比条件下对冬小麦茎蘖动态、冬小麦产量、土壤硝态氮动态和氮素平衡等影响。试验共设7个处理,分别是对照(CK)、农民习惯施肥(Ncon)、优化施肥(Nopt)、控释尿素(100%)(CRU1)、普通尿素(33.3%)+控释尿素(66.7%)(CRU2)、普通尿素(66.7%)+控释尿素(33.3%)(CRU3)和普通尿素(100%)(CRU4)。试验结果表明:2个生长季内,各施肥处理之间冬小麦群体动态没有显著差异,施用控释肥也并没有显著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尽管施氮处理之间冬小麦产量没有显著差异,但CRU2处理的产量、氮肥利用效率(RE)、农学效率(AE)和偏生产力(PP)略优于其他处理。因此,控释尿素和普通尿素配合施用(比例为2∶1)仍然是一种较佳的施肥方法。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探讨控释尿素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 于2006—2007年在防雨棚中, 应用郑单958进行了池栽试验。在不同水分条件下, 比较了施用常规尿素和控释尿素后, 玉米各生育阶段的根系活力、植株生长及籽粒产量。与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和基施+小喇叭口期追施)相比, 地上部干重、叶面积指数开花前较低, 开花后较高;成熟期籽粒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对照和两个常规尿素处理, 生物产量显著高于不施氮对照和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处理。从籽粒产量看, 维持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时, 控释尿素处理分别比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处理和分次施处理高27.3%和12.1%;维持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时, 分别比常规尿素全部基施处理和分次施处理高17.4%和8.1%。相同氮肥处理, 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维持75%处理比维持50%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平均分别高20.6%和17.0%, 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与常规尿素处理相比, 控释尿素处理花前根系数量、活性和根冠比均较低, 但花后三者能维持较高水平。可见, 控释尿素对玉米生长具有明显的“前控后保”效果;控释尿素与水分对玉米产量的耦合效应高于常规尿素, 其原因是生育后期能维持较高的根系数量及活性, 促进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和转移。  相似文献   

9.
采用响应面法对枸杞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并测定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枸杞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最佳提取条件为:乙醇浓度31%,料液比1∶20(g/m L),提取温度46℃,提取时间1.4 h,此条件下非酶褐变反应产物提取率为46.40%。按照最优提取工艺分离得到的组分LB-Ⅰ和LB-Ⅱ,抗氧化性测定结果表明,LB-Ⅰ和LB-Ⅱ对羟自由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能力,随着提取物浓度的升高,其抗氧化能力增强,其中组分LB-Ⅰ的抗氧化能力优于LB-Ⅱ。  相似文献   

10.
苹果汁酶促褐变抑制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简述了苹果汁酶促褐变的机理,从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对当前苹果汁酶促褐变的抑制方法进行了比较,进而提出了苹果汁酶促褐变抑制方法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燕山板栗和太行山板栗品质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外观品质、营养品质和风味品质对燕山板栗和太行山板栗品质的差异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燕山地区和太行山地区的板栗品质间存在显著差异,主要表现在燕山组的板栗单果重、还原糖、矿质元素Zn,Cr含量明显低于太行山组,而燕山组栗果中的蛋白质、矿质元素P,Cu含量明显高于太行山组。  相似文献   

12.
Membrane lipid degradation catalyzed by phospholipase D (PLD) results in postharvest browning and senescence of litchi fruit. The effects of n-butanol, a specific PLD inhibitor, on enzymatic browning and oxidative stress during storage of litchi fruit at room temperature were evaluated. n-Butanol-treated fruit had a lower browning index and disease index than untreated fruit. n-Butanol treatment also decreased PLD activity. As a result, the decompartmentalization of litchi polyphenoloxidase and substrates was reduced. The conversion of substrates (−)-epicatechin and procyanidin A2 into quinones was slowed down and enzymatic browning of litchi pericarp tissues was lower after 6 d storage. Additionally, n-butanol-treated fruit possessed significantly lower malondialdehyde contents than untreated fruit after 4 d storage. Analysis of antioxidative enzyme activities showed that n-butanol treatment inhibited oxidative stress mainly by maintaining high catalase activity in litchi pericarp tissues. Consequently, senescence of litchi fruit during storage was moderated.  相似文献   

13.
鲜切荸荠保鲜工艺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新鲜荸荠经过清洗、挑选、去皮,在复合护色剂溶液中浸泡10min分钟后,甩干并包装,在温度4℃的条件下贮藏12d,测定其褐变度(BD)和多酚氧化酶活性(PPO)。通过用不同的包装材料对荸荠进行包装实验,结果表明,LDPE袋不适合于荸荠贮藏保鲜,样品表面色泽与风味都无法保持;PA/PE袋可以极好地保持荸荠色泽洁白与风味正常。同时还发现,PA/PE包装荸荠在低温(4℃)下贮藏1个月内可保持不胀袋;鲜切荸荠经紫外光照射50min后,在温度4℃下贮藏21d,经微生物培养,样品菌落总数为4.78×105cfu/g,在温度25℃下贮藏7d,经过微生物培养,样品菌落总数为4.86×105cfu/g,均不超过食品菌落总数的安全标准值5.0×105cfu/g。  相似文献   

14.
台湾桤木外植体褐化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台湾桤木组培褐变中的几个相关酶活性和总酚含量变化的影响进行研究,为台湾桤木组织培养技术做前提。以台湾桤木的腋芽或顶芽为外植体,研究Vc浓度、培养基pH值和外植体采集时间对褐化的影响。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与外植体褐化相关。其中添加0.1 g/L Vc的培养基、pH为(5.0~5.8)的培养基、上午10:00采摘外植体都能有效抑制褐化。通过不同的处理抑制总酚含量及相关酶的活性,从而减轻台湾桤木外植体的褐化。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测定了9种不同品种/基因型柑橘胚性愈伤组织的多酚含量和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 PPO)的活性,对其与柑橘愈伤组织褐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不同柑橘品种/基因型间多酚含量和PPO活性有明显不同;多酚含量高的宽皮柑橘类胚性愈伤组织容易褐化,葡萄柚与甜橙类的次之,说明柑橘胚性愈伤组织褐化与多酚含量成正相关;PPO活性与柑橘愈伤组织褐化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宣化马奶葡萄采后果实褐变机理的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宣化马奶葡萄为试材,测定采后果实的褐变指数、5-羟甲基糠醛(5-HMF)、相对电导率及果皮硬度等指标,以明确马奶葡萄的褐变类型及易发生褐变的原因。结果表明:酶促褐变是马奶葡萄采后褐变的主要类型;马奶葡萄细胞膜透性的增大是酶和底物接触反应的关键;果皮硬度较小导致其极易受损,活性氧清除酶活性下降导致自由基的增加,促进了膜脂过氧化进程,加速了膜系统完整性的破坏,为酶和底物接触反应创造了条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升高也加快了马奶葡萄的褐变。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果蔬酶促褐变的物质条件与发生机制,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果蔬酶促褐变控制措施的研究,发现酶促褐变主要发生在果蔬采后贮运加工过程中,是酚类物质、酚酶和活性氧共同作用的结果,通过控制氧气含量、减少酚类底物以及抑制酶活性等均可有效地减轻或抑制酶促褐变的发生。由于引起褐变的因素是复杂的,且不同物种的酶促褐变所涉及的主要酶、酚类物质、活性氧代谢等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对果蔬酶促褐变发生机制以及褐变调控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是今后研究的一个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