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牛年话羚牛     
牛年话羚牛我国是羚牛(Bado。astaxicolor)的最大拥有国,尤其是四川亚种(B.t.tibetana)和秦岭亚种(B.t.bedfordi),还是我国的特产呢!它们只分布在邓峰山和秦岭的峡窄地区内,所以种群数量很少。在国外,只有少数几家博物...  相似文献   

2.
秦岭羚羊     
一般人都知道秦岭山区哺育着大熊猫和金丝猴,但对另一种奇兽——羚牛,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其实这三种动物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为世界所瞩目。目前国外大动物园有羚牛的只有极少数几个,至于金黄色的秦岭羚牛,据说还没有任何一家动物园有幸得到过。  相似文献   

3.
秦岭羚牛     
一般人都知道秦岭山区哺育着大熊猫和金丝猴,但对另一种奇兽--羚牛,知道的人就很少了.其实这三种动物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同为世界所瞩目.目前国外大动物园有羚牛的只有极少数几个,至于金黄色的秦岭羚牛,据说还没有任何一家动物园有幸得到过.  相似文献   

4.
秦岭羚牛属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野生牛科大型动物,是我国4种羚牛亚种之一,生活在秦岭高海拔地区,由于距离人们生活的环境较远,人们对其了解甚少,本文通过对秦岭羚牛特性的介绍,剖析特殊气象因素雷雨天气对秦岭羚牛的影响,以期对羚牛这一野生动物的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秦岭羚牛生活在秦岭高海拔地区,属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野生牛科大型动物,是我国4种羚牛亚种之一,由于距离人们生活的环境较远,人们对其了解甚少.本文通过对秦岭羚牛野外特性的剖析,介绍人工饲养秦岭羚牛的设施和日粮组成,人工饲养注意事项,以期对羚牛这一野生动物的冬季野外天气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国内一些专著都称秦岭羚牛亚种栖息在秦岭海拔2200米至2800米之间。《陕西珍贵、经济兽类志》(陕西省动物研究所主编,陕西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年11月第一版)称秦岭羚牛:“在秦岭一般栖息于2000米以上的中、亚高山针阔叶混交林或针叶林中”。本文根据1986年至1990年间安康  相似文献   

7.
近些年来,陕西秦岭的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频繁出现下山进村攻击人的事件。本文作者通过走访事件的当事人,并收集了相关资料,通过分析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认为羚牛下山进村攻击人的事件都发生在秦岭山外的平原地带;羚牛进村攻击人的原因就是在陌生环境中的防御反应的结果,羚牛所攻击的人正是挡在羚牛进村的路上,遇到其它动物挡道,羚牛也会攻击。  相似文献   

8.
作者通过对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 1 996 -2 0 0 1年在秦岭山区野外抢救的 47头离群下山羚牛的情况进行统计表明 :( 1 )冬末春初因饲草缺乏野生羚牛群体体质下降 ,发病率较高 ,占统计总数的 59.57% ( 2 8/4 7) ;( 2 )下山的雄性个体较多 ,占统计总数的6 3 .83 % ( 3 0 /4 7) ;( 3 )成体羚牛占统计总数的42 .55% ( 2 0 /4 7)。疾病和年老体弱是羚牛离群下山的主要原因 ;争偶导致部分羚牛受伤离群 ,也是一种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通过观察比较秦岭羚牛与黑斑牛羚(Connochaetes taurinus)运用头上2只洞角的争偶攻击行为,采用野外观察与录像观察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描述了2种动物的部分攻击行为,通过比较攻击行为差异,证明秦岭羚牛的角在争偶攻击行为中还有瞄准对方角的作用,可以准确的将自己的角顶到对方的角。  相似文献   

10.
陕西牛背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目前唯一以羚牛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调查表明,保护区内分布有羚牛206~224头,呈片段化分布在6个生境斑块内,以210国道为界,保护区内羚牛的分布格局为西多东少。虽然保护区内羚牛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均呈缓慢增长的趋势,但频繁的人为干扰,尤其是保护区内公路、铁路建设和由此导致的生境分割,仍威胁着保护区内羚牛种群的持续生存。  相似文献   

11.
秦岭羚牛及其保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亚洲特产,我国政府已将其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羚牛秦岭亚种(B. t. bedfordi)从未在国外展出过,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所公布的红皮书(Red date book)上将其列入珍贵(Rare)级内,由于对该亚种的情况所知甚少,1979年日本出版的“世界动物”一书中,曾称之为“探险家羡望的目标”。  相似文献   

12.
圈养秦岭羚牛夏季昼间活动时间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秦岭羚牛进行有效的迁地保护和揭示圈养条件下秦岭羚羊的夏季昼间的时间分配状况,更好地加强饲养管理,2006年7月,在陕西省珍稀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内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对13头圈养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的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夏季白昼羚牛的活动以休息为主,采食次之,同时,羚牛的饮水、排尿、排便量均较低,分别为每头每天1.92次、0.54次、0.92次。羚牛每天的活动节律与气温的变化相关。年龄对羚牛活动节律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羚牛的活动节律和时间分配方面的差异。此外,从羚牛群体进行观察,同一群中的羚牛个体的活动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相似文献   

13.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Hodgson)是大型稀有珍贵的偶蹄目动物。共有四个亚种,我国全部都产。其中模式亚种(B.t.taxicolor)产于西藏东南部、云南北部和四川西南部,也产于印度和缅甸的局部地区。不丹亚种(B.twnite)产于不丹和与它相邻的西藏山南地区。四川亚种(B. t.tibetana)产于四川西部、北部和青海南缘。秦岭亚种(B. t. bed ford)产于陕西秦岭和甘肃南部的珉山山中。后两个亚种是我国特有的。其中秦岭亚种被国际自然资源及自然保护联盟(IUCN)所公布的红皮书(Rad date book)上列入珍贵稀有(Rare)级内。羚牛秦岭亚种,体形粗壮,外形似家牛,一般体重200—250公斤,体长2米左右,雄兽体重可达200—300公斤。尾较短,吻鼻部高而弯起,似羊。肩高于臀,角较粗,先弯  相似文献   

14.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向日本出口展览用羚牛的卫生要求》,我们对赠送日本的4头秦岭羚牛实施为期90天的隔离检疫,并完成了对口蹄疫、蓝舌病、牛肺疫等12种疫病实验室检疫工作,4头羚牛检疫合格,均符合日本提出的要求,于2011年1月25日由西安咸阳机场启程到日本落户。  相似文献   

15.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向日本出口展览用羚牛的卫生要求》,我们对赠送日本的4头秦岭羚牛实施为期90天的隔离检疫,并完成了对口蹄疫、蓝舌病、牛肺疫等12种疫病实验室检疫工作,4头羚牛检疫合格,均符合日本提出的要求,于2011年1月25日由西安咸阳机场启程到日本落户。  相似文献   

16.
自然珍闻     
最近在秦岭山区一只失去母亲的小羚牛(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饥饿难挨,被好心的农民发现后,送到陕西省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野生动物救护中心。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秦岭羚牛的野外观察发现,秦岭羚牛头上长有2只洞角,在与雄性同类个体争偶打斗时,角的使用方式与非争偶的打斗不同;在争偶打斗时,角的前缘具有瞄准对方的作用,通过分析计算羚牛角的前缘也证明了不争偶的雌性与争偶的雄性此处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简迅十四则     
《野生动物》2005,26(1)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准备合作建设的全国首个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近日通过了专家论证。佛坪秦岭大熊猫野外研究基地立项建成后,将为国内外研究人员提供野外研究大熊猫的平台,并为大熊猫保护培养科技人才。在以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为主的佛坪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约占整个秦岭地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35%,野外种群分布密度居全国之首。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平均每1.5平方公里就有一只大熊猫。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十分有利于大熊猫研究工作。(摘自中国熊猫网)  相似文献   

19.
野幼羚牛的饲养与繁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羚牛(Budoreas taxicolor Hodgson)又名扭角羚。属偶蹄目、牛科、牛羚属动物。分布于四川、西藏、甘肃、陕西等地,是我国的高山特产动物。羚牛的吻、鼻宽大而裸露,前额向上隆起,双角扭曲奇特,在动物园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对动物学的研究也有重大的科学意义。在野外分布地区狭窄,数量不多,人工饲养困难,繁衍后代难度更大,至今,只有少许动物园有羚牛的饲养,繁衍成功的事例亦是少数。它被视为国家第一类保护的珍稀动物。  相似文献   

20.
经汉中行署批准,汉中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于1986月1月11日在汉中市成立。汉中地区,位陕西省南部,北接秦岭、南倚巴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类型复杂,野生动物资源种类较多,有鸟类288种,兽类115种,还有一些两栖爬行动物,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陕西有六种,汉中就有五种,其中的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种类,闻名中外。1980年重新发现的“秦岭一号朱鹮群体”,是现存的唯一朱鹮种群,该种群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保护下,由当时的7只已繁衍到21只,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朱鹮的保护,经林业部批准,已建立了洋县朱鹮保护区。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