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加拿大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栽培品种Roblin对叶锈病(Puccinia recondita Rob.ex.Desm.)和秆锈病(Puccinia graminis Pers.f.sp.tritici Eriks和E.Hemn.)均具有抗性。用Roblin同叶锈病易感品种Thatcher及秆锈病易感品系RL6071进行杂交以研究这种抗性的遗传。从每一杂交组合中随机选出一套F_6品系。在大田锈病圃中随机种植该品系及其亲本,再用叶锈病和秆锈病分离混合物进行人工接种并鉴定锈病反应。用叶锈病和秆锈病专化小种对同样的材料进行了接种试验。结果表明,Roblin携带有抗叶锈病的基因Lr1、Lr10、Lr13、Lr34和抗秆锈病的基因Sr5、Sr96、St11。另外,Roblin也可能携有Sr7a和Sr12。在Thatcher背景下.Lr34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对秆锈病的抗性;Roblin也同样有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普通小麦栽培品种Roblin对叶锈病和秆锈病均具有抗性。用Roblin同时锈病易感品种Thatcher及秆锈病易感品系RL6071进行杂交以研究这种抗性的遗传。从每一杂交组合中随机选出一套F6品系。在大田锈病圃中随机种植该品系及其亲本。再用叶锈病和秆锈病分离混合物进行人工接种并鉴定锈病反应。用叶锈病和秆锈病专化小种对同样的材料进行了接种试验。结果表明,Roblin携带有抗叶锈病的基因Lr1,  相似文献   

3.
陈举林 《玉米科学》1994,2(1):018-020
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具有变异范围较广泛,单基因或少数基因变异的情况较多,因此适合于用来对现有品种进行有限的修饰与改良,这种变异是作物改良又一新的变异来源.自60年代以来,由于细胞组织培养的迅速发展,已可获得多种植物的再生植株,其后又不断发现再生植株广泛地存在着遗传变异,即体细胞无性系变异.现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已被确认为一种新的遗传变异来源,可作为植物品种改良的有效手段.我国自70年代末开始对细胞组织培养中的变异进行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品种改良,其后又进行了抗性突变体的筛选,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大麦叶锈病是由叶锈病菌PucciniahardalG。tth引起的。此病在美国的东南部和中西部有零星发生。但已是大麦上相对重要的病害之一。在美国除了在弗吉尼亚州种植的大麦品种不发病外,其余在大多数州种植的品种都易感叶锈病。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弗吉尼亚州立大学首先进行将抗锈基因结合到栽培品种中,并推出了多个抗性品种。在弗吉尼亚州,抗锈基因RPh7对控制叶锈病菌十分有效,在大田种植的品种中很少或几乎见不到叶锈病的发生。一度以来,Rph7被认为是继Estate中Rph3基因对欧洲叶锈菌小种的抗性丧失以来最有效的抗锈基因。近年来在弗…  相似文献   

5.
152个黄淮地区小麦主要品种(系)的多抗性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抗病抗虫育种提供依据,于2004~2006年在山东济南对152份来自黄淮地区的小麦主栽品种(系)进行了抗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及蚜虫鉴定.结果表明,在供试品种(系)中表现高抗条锈病的品种(系)占46.71%,中抗品种占25.66%;高抗叶锈病的品种占23.68%,中抗品种占24.34%;高抗白粉病的品种占28.29%,中抗品种占55.92%;高抗蚜虫的品种(系)占5.26%,中抗品种占13.16%.综合来看,对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表现中抗以上的品种(系)47个,占30.92%;兼抗(中抗以上)小麦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和麦蚜的有5个品种(系),占3.29%.  相似文献   

6.
卡杜拉7号等小粒种咖啡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海南西北部地区小粒种咖啡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卡杜拉7号产量较高,适应性、抗叶锈病能力较强,其他性状也比较优良,在没有更优良的品种之前,可作为海南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种植材料。  相似文献   

7.
冬黑麦与矮化品种杂交,可以获得抗倒伏的育种材料,但是这种材料却感染白粉病和叶锈病.1976年B.?和B.B.?在严重感病区从? 60×K-10028的F_3群体选出了17个抗白粉病的矮化植株,培育出具有矮化显性基因Hl的抗病群体"抗76".并研究了以抗76为亲本与综合农艺性状优异而感病的高秆品种KycTpo(ΦΡΓ)  相似文献   

8.
发酵力是红茶品质育种中最重要的性状之一.红茶的品质潜力受发酵力和单宁含量(多酚类中的儿茶素类)影响较大.据以前估计,这两个变量作用了各品种的红茶品质变异的50~60%.氯仿发酵法作为一种简便的红茶品质鉴定法,其比用单宁含量更为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春小麦杂种在灌溉和大量施用无机肥料(N_(150)P_(120))的条件下,抗叶锈病的基因型控制以及变异性的研究结果。把下列不同生态-地理来源的具有某些宝贵性状的品种引入杂交组合。品种米隆诺夫春麦、基涅利、突变型1368/43、早熟米隆诺夫等具有很高的生产潜力,但在当地高感叶锈病,而且它们杆  相似文献   

10.
叶锈可能是世界上为害最严重的小麦病害,也是我国小麦的一种主要病害。在许多小麦生产国家,品种的抗叶锈病能力直接关系到品种的兴衰,关系到品种的更新换代。由于叶锈病菌的生理小种变化复杂,因此要不断地培育新的抗病品种,这就需要丰富的叶锈抗源。小麦叶锈的抗病基因符号为Lr(leaf rust),1946—1988年,世界上正式命名的抗叶锈基因共有35个。在小麦的各类基因符号中仅次于秆  相似文献   

11.
为给防治中国小麦叶锈病和培育抗叶锈病小麦品种奠定基础,本研究以36个携带已知抗病基因的载体品种和71个河南主栽小麦品种为材料,在苗期接种16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基因推导,并利用系谱分析和分子标记检测对推导结果进行验证,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保定小麦试验田及2014-2015和2015-2016两年度在河南周口黄泛区农场进行田间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发现,71个河南小麦品种中,36个品种在苗期共鉴定出7个抗叶锈病基因( Lr1 Lr2b Lr10 Lr26 Lr17 Lr34 Lr39 ),其中27个品种含有 Lr26 ,4个品种含有 Lr39 ,2个品种含有 Lr10 ,含有 Lr1 Lr17 的品种各有8个,含有 Lr2b Lr34的品种各有1个。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仅有7个品种具有成株期慢锈性,可能含有成株期抗性基因,可进一步用于培育抗叶锈病品种和抗叶锈病基因的合理布局。  相似文献   

12.
基于DUS测试性状的玉米标准品种形态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DUS测试指南中的36个形态性状对53份玉米标准品种进行形态性状多样性的分析。结果表明,本研究所选用的玉米标准品种具有较为丰富的形态变异,36个形态性状在53个玉米标准品种中检测到193个等位变异,平均每个性状检测到5.361 1个,有效等位变异平均为3.575 6个(1.121 4~6.834 5),平均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为1.309 4(0.253 5~2.046 1)。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3个标准品种间的形态性状多样性丰富,相似系数介于0.74~0.85,具有标准品种性状描述的示例和校正作用;取相似系数0.80为阈值,可将53份玉米标准品种分为31类,由此可将标准品种的数量调减为31个。  相似文献   

13.
与玉米杂交获得小麦双单倍体系统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来,继花药培养和种间杂交后,利用小麦×玉米的属间杂交,获得小麦单倍体的方法,正在引起人们的重视.利用种间杂交法难以获得单倍体品种,但通过与玉米杂交可获得再生植物体,这种方法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本文,笔者就如何高频率地获得稳定的单倍体及其具体方法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甘肃冬小麦农家品种和改良品种HMW-GS变异及品质效应,为小麦品质改良和亲本选用提供依据,采用SDS-PAGE法和近红外反射光谱法检测340份品种的HMW-GS和其中252份的沉淀值、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结果表明,340份品种在Glu-1位点共有14种亚基变异,34种亚基组合形式.Glu-A1位点共有3种变异,亚基缺失(null)的频率最高,1和2*亚基出现的频率改良品种(36.9%)比农家品种(12.0%)高;Glu-B1位点共有7种变异,7+8亚基出现的频率最高,改良品种比农家品种降低36.1个百分点;Glu-D1位点有4种亚基变异,2+12亚基出现频率最高,改良品种比农家品种降低11个百分点,5+10亚基的频率改良品种较农家品种提高17.6个百分点.含5+12亚基的农家品种及含14+15亚基的改良品种综合品质较优.从供试改良品种中筛选出在2个以上基因位点具有优质亚基的品种46个,其中10个品种在3个位点上都具有优质亚基.  相似文献   

15.
茶树是异交率高的植物,基因型基本是杂合的。杂交育种使基因重组,系统选择则分离较优基因型,由此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的新品种。在基因型是杂合的情况下,采用有性繁殖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变异,长期无性繁殖又会降低品种的生活力。综合两种繁殖利  相似文献   

16.
香蕉是一种重要的果树,在热带地区几乎都有种植和分布.除了有限的自然变异可能性外,已知可食香蕉品种大约有200个栽培种(De Langhe,1969).任何育种项目的进展取决于现存种群中遗传变异程度,因此,研究这些基本种群的变异性是迫切需要的.由于经济上重要的大多数植物性状是数量遗传,并且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很大,因此,判断所观察到的变异性是遗传的还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是很困难的.适用于生  相似文献   

17.
抗叶锈育种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地区的一个重要课题,抗病品种在叶锈病防治中起着主要作用。然而,叶锈菌的生理专化性可使叶锈菌能侵害以前的抗病品种。和秆锈病、条锈病一样,叶锈小种已威胁到许多小麦品种抗性的稳定性。切斯特(1946)在叶锈专著中指出,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后期被列为高抗品种的Turkey,在1938年成为美国俄克拉何马州和堪萨斯州最感病的品种之一。Turkey变为感病的原因,在于能克服该品种抗性的叶锈变异型日益增多。 Kanred是最早的抗叶锈品种之一,该品  相似文献   

18.
Rao  GK 于莉 《杂粮作物》1991,(4):52-54
高粱炭腐病病原菌为Macrophomina phaseolina(Tassi)Goid,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土传真菌。这种病害对高粱特别是对引入的高产高粱品种生产已构成严重的威胁。在灌浆期如植株遇到高温及土壤水势低时,病原菌就可在植株的根部和茎部定殖,从而导致寄主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一些较为重要的商品番荔枝种的有性与无性繁殖方法。一般说来,多数番荔枝种可通过嫁接及芽接而繁殖。然而,实生砧木性能的变异乃是造成接穗产量及果质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无性繁殖可大大消除此变异。除少数品种外,对番荔枝、南美番荔枝及杂种番荔枝用扦插或高压法进行无性繁殖,成活率还不够高。用微形繁殖及改良压条技术对一些番荔枝品种进行无性繁殖,技术上是可行的。当前已开始通过在实生树群体中选择具有理想性状的种与品种,并结合杂交试验选育改良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纯系育种     
纯系育种是利用现有品种(群体)中的自然变异,通过系统选择而培育出新品种的方法,具有简单易行、见效快的特点。我国一些著名水稻良种,例如早籼矮脚南特、矮南早1号,中籼扬稻1号和2号,北方粳稻辽盐2号,南方晚粳鄂宜105、沪选19等都是通过系统育种获得的。(一)纯系育种的理论基础1.自然变异论自然变异在作物中普遍存在,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天然杂交引起的基因重组,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而导致的基因突变,以及农艺性状尚未完全真实稳定的品种引入不同生态地区而出现的“环境分离”和“微小差异积累”等可遗传的变异。虽然自然变异发生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