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小麦分蘖成穗对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川麦107在不同地点以不同播种量种植,去分析分蘖发生情况、分蘖成穗情况以及主茎穗、分蘖穗对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在小麦生产上,在适期播种下,采用小窝密植(按20 cm×10 cm播),播种量以每穴播4~5粒,基本苗195~225万/hm2,能保证一、二次分蘖按期发生,并有足够分蘖成穗,且成穗率高,其主茎穗与分蘖穗的比重达到5.5∶4.5,产量在6000 kg/hm2以上。  相似文献   

2.
秧龄对机插早稻秧苗素质、分蘖能力及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浏阳稻区机插早稻高产所需最佳秧龄,2015年春在浏阳永安镇以适宜湖南稻区的常规稻中早39和杂交稻株两优211为供试品种,开展了早稻秧龄弹性试验。结果表明:中早39及株两优211均以20 d秧龄的处理结实率最高,分别达到83.8%和80.9%;实际产量也以20 d秧龄的最高,分别为7.0 t/hm~2和8.0 t/hm~2。秧苗的分蘖能力及产量与品种和秧龄有密切关系,在浏阳地区秧龄以15~25 d为宜,秧龄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秧苗的分蘖能力及产量。  相似文献   

3.
4.
浅析小麦分蘖成穗的限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中下地力、优化施肥、冬前基本没有分蘖的晚播冬小麦,密度在25-38万/mu时,秦季最高单株茎蘖3.3-4.3个,限拔节期浇1水,可成穗1.6-2.2个,个别成穗率极低的品种,单株成穗1.3个左右。密度在15万左右时,单株茎蘖3.6-4.8个,成穗数2.3-2.8个。品种间有较大差异,但分蘖发生率与分蘖成穗数和分蘖成穗率相关不密度,共同表现出能成穗的分蘖基本上是返青前冻融期出生的蘖,以I蘖为主,Ⅱ蘖  相似文献   

6.
从肥料运筹、基本苗数、3籽苗情况、冬季气温和田管等方面分析影响小麦分蘖成穗的因素,提出具体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8.
再生稻不同节位分蘖穗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再生稻不同节位分蘖穗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节人闰分蘖穗与产量间的差异达极显著,对产量的贡献大小依次是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用不同经验模型分析比较,y=114.02-20.72x的理论值与实测值较为一致,相关关系为极显著。  相似文献   

9.
“油-稻-稻”栽培模式是长江中下游主要耕作制度,但生产季节紧张,通过对中熟早稻与秧龄的研究结果表明,40d秧龄的产量最高,产量为9375kg/hm^2,比对照(25d秧龄)增产16.8%,经过LSR分析产量差异极显著。45d和50d秧龄的产量也比25、35d秧龄的高、适当延长秧龄,有利于茬口在安排和缓解生产季节紧张。  相似文献   

10.
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适当提高水稻分蘖成穗率提高水稻群体质量,从而提高水稻产量的理论依据;综述了水稻分蘖成穗率遗传及在育种上应用研究进展;对水稻分蘖成穗率在育种方面应用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水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插秧量与行距配置对杂交稻和常规稻分蘖及穗重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插秧量对水稻茎蘖消长规律存在明显影响,插单苗的在整个分蘖过程中茎蘖量比插3苗的少,最终的成穗数明显要少。其茎蘖消长规律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辽粳326和笹优418最高分蘖量和最终有效穗数高于辽优3225,而辽优3225分蘖力较低,则是由于该品种分蘖峰值提前,分蘖两极分化早所致。各种处理成穗率相近,但在不同蘖位的成穗机制上存在差异,插3苗的成穗蘖位较为集中,而插单苗的成穗蘖位分布分散,并造成插3苗的穗重分布比插单苗的分散。杂交稻的穗重变异性大,分布较常规稻分散,具有产生大穗的潜力,而插单苗更利于杂交稻大穗潜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2.
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关系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水稻分蘖成穗与产量组成数量关系的分析表明:(1)提高成穗率即可提高产量及其组成因子;(2)群体穗数与产量多呈负相关,单株穗数与产量多呈正相关;(3)群体的苗、茎(蘖)、穗与成穗率多呈负相关,单株的茎(蘖)、穗与成穗率多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有序群体可以使弯穗型群体穗角增大、穗长增加,有利于大穗形成。直立穗型品种比弯曲穗型品种更适合于无序栽培方式。分布方式对产量及生物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有序群体的产量显著高于无序群体。  相似文献   

14.
以春季播种、2年生南方红豆杉苗(S2-0),春季播种、3年生南方红豆杉苗(S3-0),春季播种、1 a后移栽、再培育2 a的3年生南方红豆杉苗(S1-2)为对象,在福建明溪研究分析不同苗龄型苗木质量与造林成效的差异。结果表明:与S2-0对比,S3-0苗高、地径、质量指数、单株生物量分别显著增加85.51%、50.00%、132.26%、210.88%。S3-0较S2-0造林成活率提高19.81%,造林后幼树树高、树高生长量、地径、地径生长量分别提高82.86%、61.86%、75.16%、104.76%。与S3-0相比,S1-2质量指数、根生物量、造林成活率、幼树地径、地径生长量、树高生长量分别显著提高49.54%、16.53%、5.37%、6.37%、16.28%、13.78%。苗木根生物量、质量指数分别与造林成活率、树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呈显著正相关。因此,建议采用S1-2苗木进行南方红豆杉造林。  相似文献   

15.
不同苗龄砧木嫁接对黄瓜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瓜威盛为砧木,研究了不同苗龄砧木嫁接黄瓜对嫁接苗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叶期砧木嫁接苗成活率和产量最高,随着砧木苗龄增加,嫁接苗成活率和产量降低明显。  相似文献   

16.
发展杂交粳稻对增加稻农收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水稻是我国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提高稻农收入有2种方式:增加水稻单产和提到稻谷品质。杂交粳稻兼具高产和优质的特点,发展杂交粳稻对增加稻农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杂交粳稻已经不存在重大的技术问题,大面积推广杂交粳稻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研究杂交水稻新组合浙优18的适宜秧龄.[方法]通过相同播期、不同秧龄移栽处理,调查其对浙优18的生育期及产量影响.[结果]浙优18的始穗期、齐穗期随秧龄增长而延迟,并对分蘖及成穗产生较大影响,同时秧龄影响浙优18的叶龄增长动态,尤其在生育早期表现为秧龄长叶龄指数增长慢.但在秧龄45d范围内,对产量未造成较大影响.[结论]浙优18秧龄弹性较好,有利于大面积推广生产.  相似文献   

18.
秧龄和密度对水稻的产量影响及其数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用较少次数试验实现对较多水平的考察,主要研究水稻秧苗移栽时期和移栽密度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构成因素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分析了产量构成因子对产量影响的差异,建立了水稻品种98-122产量与秧龄和密度的二次回归模型。根据回归模型求出了获得最高产量时,秧龄和密度的取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杂交籼稻品种新优188和粳稻品种华粳295不同移栽秧龄对其产量的影响规律。[方法]采用裂区试验和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新优188和华粳295两种水稻的实际产量均随着秧龄的增加而下降;在相同秧龄的情况下,晚籼品种新优188的实际产量均高于华粳295。[结论]以产量为指标,新优188比较适宜在京山地种植,其最佳秧龄为15 d,在此条件下,水稻新优188的实际产量可以达到8 289.0 kg/hm2。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