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983年开始,如东、海安等县用久效磷防治水稻害虫,经3年多点防治试验和市郊区大面积示范结果,一致认为防治效果好。1985年全市大面积推广南通农药厂生产的40%久效磷,取代“1605”、甲胺磷防治稻纵卷叶螟,全市销售近160吨,用于防治稻纵  相似文献   

2.
对水稻中热品种生长期的物候学研究表明,水稻在大田的生长分为三个明显的生育期,即分蘖期或营养生长期(移栽后5—40天),生殖生长期或稻穗发育期(移栽后40—75天),成熟期(移栽后75—105天)。在目前新的水稻栽培制度下,造成产量损失的害虫主要有三种:分蘖期的稻瘿蚊、生殖生长期的三化螟和成熟期的褐飞虱。15年来,为了防治这三种害虫,选育了许多抗虫品种,但由于这些品种并非在各生育期  相似文献   

3.
双灵可湿粉防治几种水稻害虫的效果余金保,马云海,贾志顺(南京保丰农药厂,210000)江苏省7月中至8月下旬,水稻病虫害多发生重叠,防治时采用多种农药边混配边用,非常不便。为方便农民,南京保丰农药厂与江苏省农药研究所等有关单位,共同协作开发研制了21...  相似文献   

4.
《湖北植保》2007,(4):54-54
1 如何科学防治稻飞虱 问:稻飞虱的防治适期怎样? 答:一般在低龄若虫期,当分蘖期虫口密度达1000头/百丛以上,穗期虫口密度在500头/百丛以上,应进行药剂防治。  相似文献   

5.
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是目前水稻上的三大主要害虫。为了筛选高效、低毒、低残毒农药品种,以取代有机氯。我们于1981—1982年进行了三次药剂防治试验,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一、试验方法 供试药剂为近年推广的新品种和常用农药甲较好的共14种。分别在两螟幼虫二龄高峰期、飞虱若虫高峰期  相似文献   

6.
水稻害虫上三种病原镰刀菌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9~1982年间,作者在对湖南水稻主要害虫病原微生物资源调查中,发现鳞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中的许多种害虫被镰刀菌属的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燕麦镰刀菌(F.avenaceum)及本色镰刀菌(F.Concolor)所寄生。尤其是在每年3~4月间对越冬螟虫尸体上的病原物分离中,镰刀菌占90%以上。用这些菌种对二化螟、大螟越冬幼虫进行生物测验,其寄生死亡率在50~100%之间;对褐稻虱和黑尾叶蝉的寄生率为50~80%。三种镰刀菌发酵物的浸提液对害虫都有一定的毒力,其中以燕麦镰刀菌的最强。用该菌在玉米粒上培养一年的发酵物,以湿重5克加水150毫升的浸提液饲养中华大蟾蜍的蝌蚪,3~4小时内全部死亡。用此液处理稻苗饲养二化螟幼虫,死亡率为64%左右;用处理的甘蓝叶饲喂菜青虫,死亡率为70%左右。将燕麦镰刀菌发酵物浸提液在-16℃下冷冻5~6天和在100℃时煮沸5~10分钟仍不丧失其毒力。  相似文献   

7.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害虫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水稻“三虫”的防治技术要点。 1水稻螟虫   近几年来,水稻三化螟、二化螟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发生为害十分严重。二化螟每年一般发生 3代,以一、二代为害严重;三化螟每年一般发生 3~ 4代,以二、三代为害严重。发生时间大致为:第一代螟虫从 5月中、下旬至 6月上、中旬;第二代螟虫为 7月上、中旬;第三代螟虫为 8月中旬前后。 对螟虫的防治,一是要根据县植保站发布的虫情预报,及广播或电视媒体传送的虫情信息,结合本地情况,选好最佳施药时期及时进行防治。二是要选好对口农药。①锐…  相似文献   

8.
傅龙顺 《植物医生》1998,11(4):26-26
锐劲特是氨基吡唑类新型杀虫剂,具触杀、胃毒和内吸作用。为探讨锐劲特对水稻害虫的防治效果,及对天敌蜘蛛的安全性,于1996晚季进行本试验。一、试验方法试验田土壤类型为紫色壤土,肥力中等,水稻为协优46组合。试验设3个处理,3次重复。即0.3%锐劲特颗粒...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安全有效的防治水稻穗部害虫黑尾叶蝉和灰飞虱的防治药剂,2012年进行了有关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吡蚜酮25%悬浮剂在试验剂量下对水稻灰飞虱有较高的防效和较长的残效期,对黑尾叶蝉有较好的兼治作用;烯啶虫胺50%可溶性粒剂在试验剂量下对黑尾叶蝉有较好速效性和较长的残效期,苦参碱0.5%水剂对黑尾叶蝉和灰飞虱具有一定控制效果,可作为有机稻种植过程中应急用药选择.  相似文献   

10.
水稻害虫防治安全使用农药专家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电脑技术,将水稻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农药理化性质、稻田生态学特性和虫害防治经济指标等有关知识和数据经提炼形成电脑可处理的规则、知识和数据库,编制专家系统。通过人—机对话的形式来指导农药使用者安全使用农药防治水稻虫害。  相似文献   

11.
稻螟发生演变及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螟为浙江省水稻的主要害虫。近50 a 来稻螟发生的演变是:50 年代后期,三 化螟随着单季稻改为双季稻,而发生量大增,采用“六六六”药剂防治得到控制,至1965 年,因产生抗药性而再度严重。二化螟在50 年代经过一度下降后,至60 年代初又有回升,随着三熟制的推广,迟熟早稻扩大,其发生受到抑制,至70 年代中期, 杂交稻面积扩大,发生 为害随之加重。80 年代后期,因种植业 结构调整,二化螟和三化螟又一次回升。发生上述演变的原因是耕作制 度改变、品种的更换、种植 业结构调 整、防治措施的发展和气候的变化等。防治对策应采取:适时灌水耕耙 等农业防治为基础,优 化药剂防 治策略,选用对口农药等科学用药为重点的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对几种螟害调查取样方法进行比较试验,并研究必要的样本数目。在不同栽植密度、不同螟害种类和螟害程度的田块中,一致麦示平行线取样法螟害率平均数的代表性误差最小,平均仅0.1,变异系数亦最小,平均23.56%,显著性测定结果:t 值亦最小,平均为0.6639,与对照的差异最小,可见平行线取样方法具有最大的准确程度。对角线和棋盘式取样法均显著差于平行线取样法,这两种取样法之间,基本上没有明显的差别。将样本数由240丛减少至120丛的平行线取样结果:240丛表现了明显的准确度;120丛在经验值螟害率0.8%以下的密度内,显现得很不准确;而在螟害率0.8%以上的密度尚勉强可用。根据大数定律原理,从理论上算出192丛即能满足所要求的准确度。根据试验结果,认为可以把目前螟害调查办法中的样本数240丛改为200丛。  相似文献   

13.
转苏云金杆菌毒蛋白基因水稻抗螟性的离体叶片测定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提出了转苏云金杆菌crylAb基因水稻抗螟性的快速离体叶片测定法,并用该方法评价了转cry1/Ab基因水稻对二化螟、三化螟和大螟的抗性程度。结果表明,3种螟虫蚁螟取食纯合株系PR16及分离株系PR18、PR57或PR58中抗性植株中片后,食叶量与对照和分离株系中的非抗性植株相比极显著下降,接虫后第4d的幼虫死亡率高达100%。该方法评价转cry1/Ab基因水稻对3种螟虫的抗性结果与活化成株测定法评  相似文献   

14.
乙虫脒对水稻螟虫的作用方式和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室内生物测定和田间试验 ,较系统地研究了乙虫脒对水稻螟虫的内吸、触杀和杀卵活性以及田间效果 ,同时评价了其对天敌的安全性。结果表明 :1)乙虫脒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内吸活性很好 ,且对二化螟的活性高于三化螟 ,2 5mg/ L乙虫脒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内吸杀虫效果分别为 90 .9%和 50 .0 % ,10 0mg/ L乙虫脒对三化螟的杀虫效果为 92 .3%。 2 )触杀活性高 ,对三化螟和二化螟的接触 L D50 值分别为 6 .4×10 -5μg/头和 2 .13× 10 -5μg/头 ,大大低于甲胺磷的 L D50 值 (1.331× 10 -3 和 1.781× 10 -3 μg/头 )。 3)综合活性好 ,对二化螟和三化螟分别只需 2 0和 2 5mg/ L即可达到 85%以上的防治效果。 4 )有一定的杀卵活性 ,2 0 0mg/ L对二化螟和三化螟的杀卵效果分别为 83.4 %和 0 .7% ,50 0 mg/ L对三化螟的杀卵效果为 93.4 %。 5)田间试验表明 ,112 .5g/ hm2 (a.i.,下同 )乙虫脒可有效控制三化螟枯心 ,在江苏省高淳地区 30 0 g/ hm2 可有效控制三化螟白穗 ,而在江苏省如东地区 6 7.5g/ hm2 即对三化螟和大螟白穗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此外 ,112 .5g/hm2 还对飞虱有较好的控制作用。 6 )对寄生蜂和蜘蛛较安全。  相似文献   

15.
稻茎毛眼水蝇是一种水稻害虫。为阐明该虫的发生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作者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茎毛眼水蝇在江西1年发生7代,以幼虫越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均在白天进行。羽化高峰在7:30~10:00之间。1对成虫一生平均交配7.83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4分48秒,经过交配的成虫比未交配的成虫每雌产卵量多10.77粒,产卵前期和寿命分别缩短68.2小时和42小时。成虫产卵喜选择矮秆品种。卵大多数产在叶片下部,单粒产,卵全天24小时均可孵化,孵化盛期在22:00至次日4:00。幼虫取食叶肉和幼穗,在叶鞘内化蛹。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调查结果认为,由于水稻抛秧栽培避 过或缩短早、晚稻秧田遇 第一、三代三化 螟卵的机会,致使第一、三代三化螟种群数量下降,从而降低第二、四代三化螟的发生量和为害程度。抛秧地区秧田和本田三化螟的药剂防治次数可以减少。  相似文献   

17.
稻茎毛眼水蝇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茎毛眼水蝇是一种水稻害虫。为阐明该虫的发生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作者采用室内饲养观察和田间定期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稻茎毛眼水蝇在江西1年发生7代,以幼虫越冬。成虫羽化、交配、产卵均在白天进行。羽化高峰在7:30~10:00之间。1对成虫一生平均交配7.83次,交配持续时间平均4分48秒,经过交配的成虫比未交配的成虫每雌产卵量多10.77粒,产卵前期和寿命分别缩短68.2小时和42小时。成虫产卵喜选择矮秆品种。卵大多数产在叶片下部,单粒产,卵全天24小时均可孵化,孵化盛期在22:00至次日4:00。幼虫取食叶肉和幼穗,在叶鞘内化蛹。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复合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田间对比试验结果,嘉兴地区单季稻田二代二化螟和五(3)代稻纵卷叶螟混合发生时,其复合为害的产量损失率y=0.0159X1+0.2456X2-0.2227(式中X1为二化螟枯鞘团密度,X2为稻纵卷叶螟虫口密度)。按照当前水稻生产水平,计算得经济允许损失L=2.3464。由满足0.0159X1+0.2456X2-0.2227=2.3464,测得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混合为害的1组动态的复合防治指标。  相似文献   

19.
水稻恶苗病近年来成为陕西汉中地区影响水稻产量的严重病害。1979年前后,曾在早金凤5号等品种上严重发生,病苗率高达43.40%。1981年又在杂交稻的威优系统上严重危害,勉县东风公社发病面积占插秧面积的76%,较重田块病株率20~30%。1982年全地区发病较重面积16.2万亩,严重地威胁着水稻生产,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汉中地区恶苗病的诊断1982年,很多社队从秧田阶段起就陆续出现数量较多的徒长苗、矮化苗及高度虽基本正常,但苗黄瘦弱等多种类型。移栽大田后,仍不断出现苗期类似症状及早穗型,枯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为害水稻产量损失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89年在重庆巴县白市驿设置了三种不同肥力水平180个一代二化螟自然为害及18个控制螟害的隔离小区,4月30日至6月29日每隔5天系统调查了苗数、枯鞘株数和枯心株数的发生情况,收获时考种,建立了不同生育期苗数、枯鞘、枯心数对产量损失的二次回归模型。详细讨论了苗数、枯鞘和枯心数的消长规律及对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