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常年菜地蔬菜生长及氮素径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蔬菜生产超量施肥现象十分普遍,由此导致的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研究探讨常年菜地的合理施肥技术,明确蔬菜合理的氮肥投入阈值范围,从污染源头控制氮的迁移、流失,对于降低氮肥对水体的污染风险具有积极意义。【方法】本试验采用大田小区试验方法,设置不施肥对照和不同用量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N0,化肥氮空白;CON,习惯施肥;OPT,优化施肥;OPT+N,优化增氮;OPT+P,优化增磷;OPT+NPK,优化增氮磷钾),研究了不同养分管理措施对常年菜地甘蓝—茄子—甘蓝轮作模式下蔬菜生长及氮素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连续三茬、为期一年的蔬菜试验,共采集径流样品18次。整个试验期间,不同处理的菜地地表径流铵态氮浓度均低于2.0mg/L的地表水V类水标准限值,且施肥对铵态氮的影响无明显规律性。地表径流硝态氮和总氮具有相似的浓度变化特征,浓度范围分别为0.03 28.43 mg/L和1.06 31.79 mg/L,硝态氮是土壤矿质氮流失的主要氮素形态。施氮不同程度增加总氮和硝态氮浓度,且化肥氮的作用尤为明显。几乎所有径流样品的总氮浓度均超过2.0 mg/L的地表水V类水的标准限值,OPT+NPK处理总氮浓度及硝态氮超标率均最高。对照处理的菜地总氮年流失负荷为30.8 kg/hm2,化肥氮空白处理与对照间无显著差异。其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中CON、OPT、OPT+N、OPT+P和OPT+NPK处理总氮年流失负荷分别为69.81、54.95、76.6、55.45和90.73 kg/hm2,分别较对照显著提高126.51%、78.29%、148.54%、79.92%和194.39%,且以OPT+NPK处理的流失负荷(90.73 kg/hm2)最高、OPT处理负荷较低(54.95 kg/hm2)。菜地施肥处理的氮肥流失系数在1.47%3.44%之间,总体随化肥氮用量增加而升高。施肥显著增加蔬菜产量,化肥氮空白处理的甘蓝和茄子产量较相应对照处理分别增加67.50%和114.20%,其他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两种蔬菜产量的增幅分别为5.1 5.5倍和4.5 5.9倍。相同有机肥用量条件下,施用氮、磷、钾化肥对蔬菜的增产作用明显,且以氮、磷、钾肥用量均最高的OPT+NPK处理的蔬菜产量增幅最大。【结论】从兼顾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角度出发,综合分析蔬菜产量、肥料投入成本及总氮流失负荷,优化施肥(OPT)处理可作为常年菜地推荐施肥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菜地磷、钾养分径流流失特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设置对照(CK)和有机肥配施不同用量化肥处理(N0,化肥氮空白;CON,习惯施肥;OPT,优化施肥;OPT+N,优化增氮;OPT+P,优化增磷;OPT+NPK,优化增氮磷钾)。结果表明,不同处理下可溶性总磷、颗粒态磷和总磷径流浓度分别为0.015~0.500、0.004~0.623 mg·L~(-1)和0.093~0.876 mg·L~(-1),施磷明显增加径流水可溶性磷浓度,对总磷和颗粒态磷浓度影响较小。不同处理径流水总磷浓度均不同程度超地表水Ⅴ类标准(GB3838—2002),且施磷量最高的OPT+NPK处理总磷超标率高达56%。总磷年流失负荷为4.37~4.93 kg·hm~(-2),施肥处理磷流失负荷均低于对照,不同处理间总磷流失负荷无明显差异。不同处理的钾径流浓度为4.7~83.0 mg·L~(-1),年流失负荷为176.9~331.7 kg·hm~(-2),流失系数为4.5%~15.7%。施钾显著增加菜地钾的流失负荷,施钾量最高的OPT+NPK处理钾流失负荷最高,肥料N/K2O比例最高的OPT+N处理钾流失负荷最低。研究表明,不同养分管理措施下菜地磷径流损失无明显变化,而OPT+N处理钾流失负荷及流失系数均最低,蔬菜实际生产中氮、钾合理配施有利于降低钾的流失。  相似文献   

3.
水肥管理措施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在天然降雨条件下,采用田间径流小区实地监测的方法,通过3年6茬水稻的试验,研究6种不同水肥管理措施(不施肥+常规灌溉、常规施肥+常规灌溉、优化施肥+常规灌溉、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增量施磷+常规灌溉、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对水稻产量、养分吸收及稻田氮磷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6种处理下的水稻干物质年产量为11 629~19 709 kg/hm2,氮、磷、钾年吸收量分别为90~174 kg/hm2,36~62kg/hm2,151~288 kg/hm2,地表径流总氮和总磷年流失量分别为14.0~42.9 kg/hm2和0.244~0.559kg/hm2;其中,增量施氮+常规灌溉处理的水稻产量,氮、钾养分吸收量及径流水总氮流失量相对最高;而“优化施肥+节水灌溉”处理的水稻产量、养分吸收量与“常规施肥+常规灌溉”处理相当,但可明显降低稻田地表径流的氮、磷流失量,同时每年可节省(比常规灌溉处理)灌溉水量900.5 m3/hm2,并能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农田氮和磷的流失威胁水环境质量及人体健康,化肥减施和节水是减少氮和磷流失的有效手段。在河南省北部农区,采用2014年建设的田间渗漏池和径流池,综合研究了2018年不同施肥及节水对小麦玉米轮作农田氮、磷流失及作物产量的影响。设置常规施肥(CON)、优化减肥(JF)和优化减肥加节水(JFJS)3个处理,不同处理总氮淋失量为42.0~81.9 kg·hm-2,硝态氮淋失量为21.5~72.4 kg·hm-2,总磷淋失量为0.05~0.06 kg·hm-2。硝态氮淋溶量占总氮淋溶的比率为51.1%~88.4%。总氮淋失系数为7.9%~10.4%;总磷淋失系数为0.02%~0.04%。JF比CON处理降低硝态氮淋失63.8%,JFJS比JF处理可进一步降低17.9%硝态氮淋失,不同处理磷的淋溶损失没有显著性差异。玉米季是氮素淋失的关键时期,占整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的91.8%~94.6%。一个小麦玉米轮作周期总氮径流损失量为0.14~0.20 kg·hm-2,总磷径流损失量为0.02~0.03 kg·hm  相似文献   

5.
习惯施肥对菜地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菜地进行连续3年的定位监测试验。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对照相比,菜农习惯施肥处理显著提高降雨径流中的总氮(TN)和硝态氮(NO3--N)流失质量浓度及流失量,3年监测期内总氮(TN)径流流失负荷为321kg/hm2,总磷(TP)流失负荷为134kg/hm2,分别占氮、磷养分投入总量的13.6%和13.2%,氮肥的流失系数约为5.6%。菜地氮素流失以硝态氮(NO3--N)形式为主,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PP)形式为主。菜地氮、磷养分径流流失与径流量呈显著线性关系,菜地每流失1kg的总磷(TP),可溶性总磷(TDP)、总氮(T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所需要的径流量分别为77.5,322,52.5,67.5,404m3。  相似文献   

6.
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以太湖流域典型蔬菜地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径流池法进行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蔬菜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特征。结果表明: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为45.76~60.45 kg/hm^2,总磷流失量为2.67~3.95 kg/hm^2。与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可使地表径流氮磷流失量分别减少2.48,0.31 kg/hm^2;而增氮施肥和增磷施肥处理的地表径流总氮流失量分别增加了7.76%,3.83%,总磷流失量增加2.84%,9.55%。总氮、总磷流失量与径流量呈显著线性相关,且总磷流失量与径流量的相关性更强(R2=0.913)。应加强汛期时段的田间管理和对磷的监控,减少磷流失量。有机肥与化肥以1:1配施,可有效降低菜地氮磷排放,提高蔬菜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5%,23%。  相似文献   

7.
江汉平原棉田地表径流氮磷养分流失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8年和2009年连续2年设置田间试验,采用径流池收集对照与农民习惯施肥2种处理的地表径流,研究江汉平原区棉花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产生规律,氮、磷流失规律,肥料氮、磷流失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汉平原地区地表径流主要发生在3-8月降雨比较集中的时期,径流产生量随产流时段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年降雨产流系数平均为26.0%。2008年和2009年农民习惯施肥处理的氮流失量分别是36.14,89.52kg/hm2,磷流失量分别是0.42,10.07kg/hm2,氮、磷流失量的年际间差异较大。氮流失的主要形态是硝态氮,其2008年和2009年的流失量分别占氮流失量的92.8%和64.2%,其次是颗粒态氮,以铵态氮形式流失的只是极小一部分;磷主要以颗粒态磷形式流失,其次是可溶性磷,尤其在产流时段降雨量大的年份,颗粒态磷的流失量占到总磷的90%以上。综合2008-2009年的结果,肥料氮、磷的流失率分别为5.4%和3.1%。氮、磷的流失量主要受施肥、产流时段降雨量和作物覆盖率影响,施肥导致氮、磷养分流失量增加,产流时段降雨量越大,作物覆盖率越低,则氮、磷养分流失量越大。  相似文献   

8.
不同施肥雷竹林氮磷径流流失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研究了太湖水系源头小流域优化施肥和施用微生物肥对雷竹林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优化施肥和施用微生物肥的雷竹林径流水中总氮浓度分别下降35.3%和39.2%,总磷浓度下降27.2%和55.9%,氮流失量分别减少3.63,4.88 kg/hm2,磷流失量分别减少0.49,0.93kg/hm2,但并未减...  相似文献   

9.
以南四湖过水区农田为研究对象,在麦玉轮作夏玉米季内设置地表径流水收集装置,探索减少养分径流损失、提高湖区水质的有效施肥模式。结果表明,有机物料覆盖和与土壤混合可有效降低地表水径流量,泥沙径流损失量与径流水量无直接关系;试验区降水的分布和强度特点使农田径流水无机态氮、总氮、可溶性磷和总磷浓度在玉米不同生育阶段内无显著规律,但其浓度在不同处理间受施肥量、品种及类型的影响差异显著;无机氮径流损失以硝态氮(NO3--N)形式为主(NO3--N占无机氮径流总量的82.9%~90.8%);可溶性磷和颗粒磷基本各占流失总磷一半的比例,地表径流水NO3--N浓度对水质产生潜在威胁;玉米生育季内农民习惯施肥处理总氮径流损失量可达11.89kg/hm2,氮磷钾平衡施用、控释氮肥应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以及秸秆还田等处理径流水无机氮和总氮损失量(率)以及磷素地表径流量均显著低于农民习惯施肥(FP)。在保证玉米产量前提下(四个处理较FP分别增产7.7%、5.9%、3.6%和1.5%),为降低养分随地表径流造成的水质污染,上述施肥模式均可在沿南四湖区农田使用,其中控释氮肥的应用综合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0.
安徽省园地氮磷径流流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茶园、桑园和葡萄园在安徽省分布面积较广,果园的施肥量一般较大,但利用率低,很大一部分氮、磷随地表径流流入水体,给水体污染带来严重威胁。研究安徽省园地径流氮磷流失规律,对于控制安徽省农业面源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径流池收集降雨径流的方法测算出安徽省园地在常规施肥条件下,总氮的年径流流失量为1.85~13.70kg/hm2,其中茶园为2.127kg/hm2,桑园为8.380kg/hm2,葡萄园为7.940kg/hm2;总磷的年径流流失量为0.202~1.770kg/hm2,其中茶园为0.261kg/hm2,桑园为0.263kg/hm2,葡萄园为1.148kg/hm2;总氮的径流流失率在0.049%~0.453%之间,总磷的径流流失率在0.046%~0.416%之间;且铵态氮和硝态氮是园地中氮素径流流失的主要形态,约占总氮的58%,大多数园地中磷素主要以可溶磷的形态径流流失,但在桑园中却只有29.77%的磷素以可溶磷的形态流失。  相似文献   

11.
滇池流域农田土壤氮磷流失分析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采用实地调查与田间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滇池流域沿湖15个乡镇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污染负荷很高,年均流失量差异较大,总氮为5.07~113.16 kg/hm2,总磷为0.15~10.14 kg/hm2。高强度的化肥施用是造成农田径流氮、磷流失量大的主要原因,同时也与土地利用方式、水肥管理方式及种植制度有关;不同坡度农田径流中氮、磷的输出量不同,从6°~12°氮、磷流失急剧增大,12°以后流失量增加减缓;无论在一次降雨中,还是在作物生长周期内,径流中氮、磷流失速率均表现出随时间参数增加而递减的趋势;施肥处理不同,氮、磷流失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尿素与普钙配合施用可减少氮、磷流失,同时获得较高的白菜产量。  相似文献   

12.
巢湖流域麦稻轮作农田径流氮磷流失研究   总被引:22,自引:8,他引:22  
采用田间径流池法,在巢湖流域麦稻轮作种植条件下,研究农田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麦稻轮作农田径流总氮流失量为45.27~101.38kg/hm2,总磷流失量为0.302~0.612kg/hm2。总氮的66%以上是在麦季流失的,总磷的89%以上是在稻季流失的。常规施肥条件下麦稻轮作农田氮肥流失率在6%左右,磷肥流失率在0.45%左右。水稻和小麦氮肥减施30%和磷肥减施50%能够减少氮磷的径流流失量,分别减少总氮径流流失量2.83kg/hm2,减少4.1%左右,减少总磷径流流失量0.055kg/hm2,减少10.7%以上。氮肥减施30%对第一年的作物产量没有造成较大减产,可以实现减量不减产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混播草带控制水源区坡地土壤氮、磷流失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坡地土壤氮、磷流失是湖库型饮用水源区污染的主要来源。本文以云南最大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为研究区域,在昆明云龙水库库区周边的坡耕地红壤上开展了混播草带防治土壤氮、磷流失效应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选择适宜草种进行混播,所形成的草带控制水土及氮、磷流失效果优于自然植被;对地表径流量、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均为:混播黑麦草+紫花苜蓿>混播黑麦草+白三叶>自然植被>无草带种植;草带对土壤侵蚀量的控制效果要好于地表径流量。其中处理混播黑麦草+紫花苜蓿、混播黑麦草+白三叶径流量分别比无草带种植降低35.19%、46.26%;侵蚀量比无草带种植降低73.51%、78.13%;坡耕地地表径流中氮素流失形态主要以泥沙中氮流失为主,占到80%~85%左右,磷素流失以颗粒态磷流失为主,占到90%~95%左右;对地表径流中的氮、磷流失量控制效果均为:混播黑麦草+紫花苜蓿>混播黑麦草+白三叶>自然植被>无草带种植,对总氮流失量的控制效果要好于总磷流失量;混播黑麦草+白三叶处理中径流中总氮、总磷流失量分别降低59.96%、48.57%;混播黑麦草+紫花苜蓿处理径流中总氮、总磷流失量分别降低63.31%、56.91%;自然植被处理中径流总氮、总磷流失量分别降低29.46%、26.03%。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土槽模拟径流试验,在自然降雨条件下不施肥、常规施肥(化肥)测土配方施肥(减肥)、秸秆还田施肥和有机肥与化肥混施(资源再利用)对东北地区黑土玉米地表径流氮磷流失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泥沙所携带的养分是养分流失的主要途径;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还田和有机肥能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氮磷流失负荷。在整个玉米生长期间,常规施肥径流氮磷流失负荷为2.0kg/hm2和0.2kg/hm2;测土配方为1.7kg/hm2和0.18kg/hm2;秸秆还田为1.5kg/hm2和0.17kg/hm2;有机肥为1.7kg/hm2和0.23kg/hm2。常规施肥肥料氮、磷流失率为3.02%和0.58%。减肥和资源再利用对黑土玉米地养分流失具有减缓作用。  相似文献   

15.
紫色土坡耕地不同施肥水平下氮随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径流小区定点监测,研究了紫色土坡耕地“冬小麦-夏玉米”种植模式下不同施肥水平处理氮随径流流失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产流量与降雨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同等施肥水平下(583.20 kg/hm2),常规处理(农家肥+化肥)中,总氮、硝态氮及氨态氮的浓度变化不显著,各处理氮流失系数分别为:常规处理1.82%,优化处理2.66%,横坡垄作0.51%,横坡垄作中总氮、硝态氮及氨态氮流失量较优化处理相应减少了60.4%,73.2%,53.9%,较常规处理总氮、硝态氮相应减少28.8%,10.4%,氨态氮增加2.4%。在同等种植模式下(顺坡),增量处理(施肥量增加50%),氮流失系数为2.46%,总氮、硝态氮及氨态氮流失量较优化处理相应增加23.3%,11.1%,69.1%。在外界因素如“前期降水较少、施肥后短期内出现较大强度降雨等”强力干扰下,各形态氮素流失量显著增加,且有随施肥量增加而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6.
不同施肥对雷竹林径流及渗漏养分流失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探明减量施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对雷竹氮、磷流失的影响,在浙江省临安市雷竹产区,设置对照(CK)、常规施肥(CF)、减量无机施肥(DI)和减量有机无机施肥(DOI)4个施肥处理.通过建立径流场和土壤渗漏水收集装置,研究不同施肥雷竹林的氮、磷流失规律.结果表明,施肥后采集的水样中氮、磷浓度都有所提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下降;不同施肥雷竹林径流水中,总氮、总磷浓度分别为5.61~10.22mg/L和0.99~1.93 mg/L,总氮平均浓度为CF>DOI>DI>CK,总磷平均浓度为DOI>DI>CF>CK;渗漏水中氮、磷浓度分别为32.23~111.54 mg/L和1.05~5.06 mg/L,氮平均浓度为CF>DI>DOI>CK,磷平均浓度为DI>CF> DOI> CK.渗漏小区中,DI和DOI处理氮流失量相对于CF处理分别减少了58.35,158.96 kg/hm2,即19.14%,52.13%;磷流失量分别减少了22.53%和59.66%;径流小区中,DI和DOI处理全氮流失量相对于CF处理分别减少了2.11,1.04 kg/hm2,即46.85%,23.12%,DOI处理全磷的流失量相对于CF处理增加了0.28 kg/hm2.  相似文献   

17.
湖南双季稻田不同氮磷施用量的径流损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双季稻田不同施肥量处理的氮磷降雨径流损失规律,对于指导双季稻合理施肥、保护水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结合径流小区监测方法,对湖南双季稻田不同氮、磷施用量的径流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单次径流事件中径流水的氮、磷含量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大;基肥和追肥后10d内发生的3次径流事件中径流水的氮磷含量较高,其中总氮含量最高达10.880mg.L-1,总磷含量最高为0.202mg.L-1;铵态氮和硝态氮是稻田总氮径流损失的主要形态,水稻生长前期以铵态氮为主,后期则以硝态氮为主;可溶性磷占总磷比例为11.0%~94.0%;整个双季稻期间不同施肥量处理的总氮流失量为3.710~7.290kg.hm-2,流失系数为1.870%~3.771%,总磷流失量为0.200~0.320kg.hm-2,流失系数为0.327%~0.966%;氮、磷流失量与其施用量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8和0.997。氮、磷流失系数随氮、磷施用量增加而下降。适当减少双季稻田氮磷施用量能有效控制稻田的氮磷径流损失量,减小对地表水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在优化施肥和采取横坡耕作条件下,缓坡耕地的氮磷流失特征和土壤肥力变化,为减少氮磷流失,控制面源防治提供依据,为保护耕地资源、保持土壤肥力质量提供参考。[方法] 以云南省山地丘陵区缓坡地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采用建立地表径流监测小区的方法,设置顺坡耕作+常规施肥;横坡耕作+常规施肥;横坡耕作+优化施肥3种处理,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不同耕作与施肥方式下氮、磷流失特征进行了连续监测,采用灰色关联法分析土壤肥力质量。[结果] 氮、磷流失量与降雨量、径流量间存在极显著(p<0.01)线性相关关系,横坡耕作相比于顺坡耕作可以减少20.46%~40.74%的地表径流,19.12%~33.71%的总氮流失量,33.33%~60.08%的总磷流失量;优化施肥相比于常规施肥可以减少1.20%~51.71%的总氮流失量;各土壤肥力因子除硝态氮和有机质含量减少外,其他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提高;各处理下的灰色关联度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提高,横坡耕作、优化施肥处理下灰色关联度提高显著(p<0.05),提高幅度达26.63%。[结论] 横坡耕作对于拦截地表径流和减少氮、磷流失具有良好的效果。采用横坡耕作+优化施肥处理对于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以及减少氮、磷流失量效果最优。  相似文献   

19.
重庆市农田氮磷流失系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重庆市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全市设置监测点12个,以一个种植季为监测周期,采集每次降雨后产生的径流和淋溶水,测定其产生量和氮、磷浓度,测算出氮磷流失系数。结果表明,氮主要以地下淋溶途径流失进入水体,磷主要是以地表径流途径流失进入水体。各监测点总氮流失系数在0.011%~10.82%之间,总磷流失系数在0.013%~0.894%之间。氮的流失以硝态氮为主,最高占总氮流失的61.214%。从地表径流看,氮磷流失系数与地面坡度、施肥量成正相关,坡度越高、施肥量越大,氮磷流失系数就越大。从地下淋溶看,养分流失主要受土壤性质的影响,砂质土壤在灌溉或者降雨后,更容易造成养分的流失。  相似文献   

20.
天然降雨条件下水稻田氮磷径流流失特征研究   总被引:44,自引:15,他引:44  
采用具有单排单灌的试验小区,对水稻田在多次天然降雨条件下形成的径流中氮磷的流失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几次降雨径流的累积量中总氮的最高浓度达到22.15mg/L,总磷的浓度达4.84mg/L,可溶态氮是天然降雨径流流失氮素的主要形态,约占总氮的70%~92%,尤其是硝态氮,约占总氮的40%~80%,而径流流失中氨态氮的浓度较小,仅占总氮浓度的3.4%~27%,颗粒态磷在径流流失磷素中占到较大的比重,可达76%~79%;几次降雨事件中总氮的累积流失负荷约在0.23~0.80kg/hm2,总磷的累积流失负荷约在0.07~0.15kg/hm2,两者都小于当季施肥量的1%;降雨和施肥是影响氮磷素径流输出的主要因子,对降雨、施肥量、氮磷素输出负荷运用二元一次方程进行拟合,结果表明相关性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