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6 毫秒
1.
甘肃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旱作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我们总结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正在旱作农业区引发着一场新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农业技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90年代,甘肃在旱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或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早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得到重视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为提高粮食产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自贡市充分挖掘粮食增产潜力,依靠科技,整合项目,扎实推进高产创建,辐射带动大面积平衡生产,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基于此,运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自贡市粮食生产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发展自贡市粮食产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甘肃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做法及启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介绍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甘肃推广的基本情况,提出该技术在甘肃成功地大面积推广,对提高我国北方旱地综合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具有典型示范意义,对保障甘肃区域粮食安全,摆脱缺水制约,促进全省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意义重大,旱作区群众接受度高,推广速度快。同时建议解决该技术的持续性应用问题,建立残膜回收利用机制,用办工业的思路和投入加大推广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做好农民技术培训。  相似文献   

5.
旱作区示范推广的地膜覆盖技术发挥了显著的抗旱增产作用,为我国粮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地膜覆盖存在残膜污染、成本高、耗能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在我国的粮食需求得到基本满足的新时代,有条件、有精力建立并推行以调整种植制度、选育抗旱品种、培育农田抗旱能力、实施抗旱耕作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型旱作农业技术体系,逐步压缩地膜覆盖技术的推广面积,以适应生态建设和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甘肃梯田建设有力推进全省脱贫攻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40年来,甘肃始终把梯田建设作为治理水土流失、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措施常抓不懈,截至2017年底全省累计兴修梯田211.67万hm2。在梯田建设中,甘肃大力弘扬"领导苦抓、部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和"实事求是、崇尚科学、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的庄浪精神,充分利用规模化的梯田资源,发展旱作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成功走出了一条"修梯田、调结构、兴产业、促增收"的发展路子。梯田建设有力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渭北旱作节水农业的新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分析渭北旱作农业粮食生产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开发粮食生产潜力的抗旱节水新技术,并对抗旱保苗、覆盖栽培、有限灌溉、膜上灌溉和化学节水等这些新技术的抗旱节水原理和效果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8.
秦安县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经验是整体规划、整流域推进,整合涉农资金、调整产业结构、集中连片配套建设,创建旱作农业生产模式、提高农田综合利用水平,做到了梯田、果园、路网、水利、水保设施和农路绿化五配套,逐步形成了"梯田+林果+全膜+节灌+路网"的旱作农业发展模式,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旱作农业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发展旱作农业,随着旱作农业研究的不断深入,现代旱作技术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70~90年代,我国在旱作农业、农田整治、种植制度的选择、培肥地力、蓄水保墒、抗旱节水和耐旱作物的品种选育及旱作保护性耕作技术等都得到重视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旱作区农业生产条件。这些旱作技术的发展和推广,对旱作地区稳产、高产和生态环境治理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耕作方法对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产量和土壤水温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全膜双垄沟播是黄土高原旱作玉米主要生产技术,但此技术的土壤耕作主要依赖传统耕作和旋耕,在形成犁底层的同时造成耕层变浅,影响玉米生长、产量形成以及土壤健康。本文以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提高黄土高原旱地玉米(Zea may L.)产量和有限降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布设大田定位试验,比较研究了深松耕、免耕、旋耕和传统耕作对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土壤水分、温度、土壤容重、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膜双垄覆盖条件下,深松耕和免耕较旋耕和传统翻耕能有效增加0~30 cm土壤贮水量,其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较翻耕、旋耕分别增加50.0%、43.7%和14.8%、10.3%;深松耕能有效降低5~30cm土层土壤容重,其5~10 cm和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深松耕较传统耕作分别降低10.9%和12.9%,随着土层的加深,深松耕、免耕的土壤容重呈降低趋势,旋耕和传统翻耕呈增大趋势;深松耕在苗期、拔节—抽雄期较传统翻耕分别具有明显的增温和降温作用,有利于玉米生长和产量提高;2个平水年,深松耕处理的玉米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较传统翻耕增加6.1%~5.6%、18.6%~28.8%和28.1%~32.9%,具有明显的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同等降雨条件下,深松耕能有效增加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的土壤贮水量,改善土壤结构,协调水温关系,有利于增产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是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一项理想的土壤耕作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优化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生产技术,2020 — 2022年在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研究了玉米减穴增株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试验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设每穴留苗1株(对照)、留苗2 株、留苗3 株、留苗4株4个处理,观察各处理下玉米经济性状、生育期和产量。结果表明,在密度相同的情况下,全膜双垄沟播玉米每穴留苗3株、4株主要性状明显优于每穴留苗1株。每穴苗4株玉米折合产量为7 723.48 kg/hm2,较每穴留苗1株增产723.48 kg/hm2,增产率10.34%;每穴留苗3株为7 549.24 kg/hm2,较每穴留苗1株增产549.24 kg/hm2,增产率7.85%,增产效果明显。该种植模式适宜在海拔2 000 m以下、年降水量350~500 mm的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应用。  相似文献   

12.
临夏州位于甘肃中部西南面.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属大陆性温带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现有耕地14.34万hm2.其中山旱地10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0%。平均海拔2000m,年平均降雨量500mm左右,且时空分布不均.降雨季节与主要农作物需水关键期错位。雨养农业特征明显,春旱和初夏旱的发生频率高,干旱是长期以来制约临夏州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集膜面集雨、覆盖抑蒸、垄沟种植技术于一体,实现了雨水富集叠加、就地入渗、蓄墒保墒的效果。该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旱地作物产量。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山西省吕梁地区柳林县锄沟村应用机械旱作技术进行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天然降水的利用效率,使耕地平均每毫米降水所生产的粮食提高3倍,由0.25kg增加到1kg,为吕梁山区农业彻底摆脱十年九旱的被动局面提供了宝贵经验,给我国黄土丘陵山区发展种植业,实现稳产高产找到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4.
我们晋东南地区,位于太行、太岳、中条山脉之间,大部是旱塬、丘陵和山地。水源缺乏、地形复杂、经济实力不足。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发展灌溉工程投资大,见效慢,把农业抗旱的重点,从发展灌溉转移到推广有机旱作上来,把发展旱作农业作为发展农业的根本措施,使农业生产有了较快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长,从1979-1983年,多数县的年降水量不到450毫米,春、伏旱严重,但全区粮食产量却创出了历史最高水平。现在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建立,粮食专业户大量涌现,我们把传统的精耕细作方法同现代的农业技术结合起来,把生物措施同工程措施结合起来,创造和总结了各种抗旱耕作经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合理的有机旱作的耕作方法。出现了许多粮食产最翻番的典型。  相似文献   

15.
立足于通渭县旱作农业的生产实际,分析了目前旱作农业生产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多年来发展旱作农业的科技成果及经验,提出发展旱作生态农业必须要健全政府引导及保障机制、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健全轮作休闲制度、培肥地力、推广应用环保型生物降解地膜、开展技术培训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6.
应用地中膜农业技术在吐鲁番沙地进行了蔬菜、小麦、棉花及瓜类作物种植试验 ,结果表明 ,蔬菜平均增产 64.9% ,小麦增产 65 .0 % ,瓜类增产 79.0 % ,各类作物每季平均节水分别为 10 6.2 % ,5 6 .3% ,162 .1%。正确使用地中膜农业技术可以增产、节水、节肥 ,地中膜技术是一项经济易行的沙漠改良技术  相似文献   

17.
甘肃旱作农业区聚居着70%以上的农村人口,区内生态环境脆弱,农业生产条件差,大量的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源地,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备资源。加快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推进梯田化建设,对于提高旱作农业区综合生产能力意义重大。从区域环境条件入手,分析了甘肃的区位优势和土地资源潜力,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土地资源利用、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进生态修复工程等对策,旨在建立保障该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适宜覆膜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播前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未能最大限度保蓄土壤水分,实现秋雨春用.以秋季、顶凌、播前3个时间覆膜为处理,进行了为期3a的小区试验,探讨了甘肃省旱作区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适宜覆盖时间.结果表明,秋季全覆膜、顶凌全覆膜较播前全覆膜在播前→出苗→拔节期0-1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增加2.7%和1.5%;1 m土壤贮水量分别相当于增加245~501 m3/hm2,138~317 m~3/hm~2;降水利用率分别增加了8.5%和5.6%;水分利用效益分别增加了5.54和2.88 kg/(mm·hm~2).秋季和顶凌全膜双垄春季沟播技术是海拔2 300 m以下,年降雨350~500 mm的干旱、半干旱旱作农业区玉米降水高效利用的技术模式.以秋末土壤封冻前(一般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及早春土壤昼消夜冻时(一般3月上中旬)覆膜为宜.  相似文献   

19.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它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随着本区农业的发展 ,水资源短缺问题成为阻碍进一步提高农业产量的最大问题 ,本文在分析淮河流域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条件的基础上 ,重点分析了与水稻旱作的谐适关系 ,提出麦茬水稻旱作在淮河流域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西北地区粮食生产及其持续发展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在对西北地区多年粮食供需状态分析和实验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域粮食总量相对平衡线标准。现阶段西北地区粮食供需仍处在阶段性的、低水平的紧度平衡,自给率为84%左右。气候土壤生产潜力大小排列次序是: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而现实农地生产力大小次序则是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西北地区最大粮食潜在产量为676.24亿kg,增产潜力强度大小次序为新疆、甘肃、陕西、宁夏、青海,近期(2030年前)粮食增产潜力为200~240亿kg。干旱缺水和土地退化是制约粮食生产潜势开发的主要因素。作者提出了西北地区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