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品种混种对条锈病发生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生产上应用品种混种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依据。【方法】于2003~2004年和2004~2005年在田间自然发病条件下,比较了繁19、引11-12、川麦107、靖麦10号、青春55、46548-3和安96-8这7个小麦品种单种,及在感病品种繁19的基础上依次加入上述其余6个品种分别形成组分为2~7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后,条锈病的发生程度。【结果】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的条锈病病情指数与其组分单种病情指数的平均数相比,平均减少57.7%,减少幅度为37.2%~72.2%。在2003~2004年,不同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显著性都不高,但在2004~2005年,包含4、6、7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均为显著(P<0.05),包含3、5个组分的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也比较显著(P<0.10)。对于2005年试验资料作进一步分析发现,小麦品种混种群体的条锈病病害防治效应,有随组分数目的增加而提高的趋势。【结论】利用品种混种可以使小麦条锈病的病情指数降至一定程度。  相似文献   

2.
多样性种植能够有效地控制小麦条锈病。本文通过6对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条中33,条中32,条中31,条中29,条中23和水源型)特异分子标记分析采集自不同种植模式下自然发病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和群体结构。结果表明:川麦107与蚕豆(或者豌豆)间作时单个病斑检出多个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的比例略高于川麦107净作,其余种植模式差异不明显。另外,以采集自各小区的小麦条锈菌样品为1个群体,利用POPGENE 1.32分析小麦条锈菌群体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净作靖麦14的3个小区的3个小麦条锈菌群体与净作川麦107的3个小区的3个条锈菌群体分别聚在了2个大的群体中,而且3个小区相同种植模式下的3个群体也几乎聚在一起,说明种植模式可能对小麦条锈菌的群体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不同小麦品种按不同比例混种,研究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的田间效果,以期为利用品种多样性防治小麦条锈病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甘肃省甘谷县和北京市上庄镇当地对条锈病具不同抗性的小麦品种,按照不同混种比例布局了25个混种处理和7个单种处理,比较了品种混种对条锈病的控制效果和对小麦产量的影响,以相对抗病性指数(RRI)把品种抗性加以分类,并以相对混种效果参数(REM)比较各混种处理的效果。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品种混种对小麦条锈病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混种处理相对于感病品种单种病情指数平均下降30.5;混种对小麦的增产效果比较明显。在25个小麦品种混种处理中,有14个处理有增产效果(REM>1),占56%,在甘谷试验地抗病(R)品种和高感(HS)品种按质量比5∶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而在上庄试验地,高抗(HR)、中感(MS)和感病(S)按质量比1∶1∶1混种时相对感病品种单种处理抗病增产效果最好。品种混种作为综合治理小麦条锈病的措施之一,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正> 1 高效种植模式 与蚕豆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蚕豆中间种一行豌豆;与油菜间作,每1.5~1.6米为一组合,两行油菜中间种一行豌豆;与大蒜、菠菜等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豌豆中间种(栽)两行蔬菜,蔬菜小行距为0.16~0.2米;与小麦混种,豆、麦播种量比例以3:7为好。 2 品种选择 可选用中豌3、4、5号及白玉豌豆等,这些品  相似文献   

5.
利用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与四川小麦杂交、回交,育成高抗条锈小麦新品种川麦38(99-607)。为明确川麦38抗条锈性状的遗传规律,将川麦38与绵阳26、绵阳335、SY95-71、川育12等5个高感条锈小麦品种杂交,获得杂种F1、F2群体;利用条中32对抗×感杂种F1、F2群体接种鉴定抗性分析表明,川麦38对条锈病新小种的抗性受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将川麦38与含Yr13的德国小麦8661及源于硬粒小麦-节节麦人工合成种的3个抗病新品种(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杂交,分析川麦38与4个抗病品种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结果发现抗×抗F2群体中均分离出一定比例的感病单株,表明川麦38与德国小麦(Yr13)、川麦42、川3736、复小穗小麦等的抗锈基因不等位,为不同的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6.
在墨西哥(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TOLUCA试验站)人工接种诱发田间条锈病的条件下,对源自中国四川的抗条锈病小麦品种川麦107与国际上条锈病研究广泛使用的感病品系Avocet-YrA杂交组合F5代的148个随机自交系(R ILs)进行抗病性鉴定分析,发现川麦107具有6对独立遗传的微效抗条锈病基因,其中4~5对以上的抗病基因叠加在一起可即达到高抗—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7.
将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致病类型Su-12菌株接种不同小麦品种和及其混合组合,连续繁殖3代和9代后收集夏孢子接种小麦条锈病菌生理小种鉴别寄主,发现病菌毒性发生了显著变化。连续繁殖3代后,Su-12未再检出,但出现了1个对水源11和Hybrid46均不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以及4个对水源11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连续繁殖9代后,条中33和2个对水源11具毒性的新未知致病类型分别出现在绵阳31、川麦107和川农10号上,而条中32、Hy-4和4个对Hybrid 46具毒性的未知致病类型则分别发生在川麦36、川麦37、川育18、混I、混II和铭贤169上。起始菌株对川麦36具毒性,但在川麦107、川育18、川农10号、铭贤169和上述6个品种的等比混合上继代培养9代后对川麦36失去毒性。将不同品种和混合组合上继代培养后C1、C3和C9代的夏孢子经铭贤169繁殖后,提取DNA经酶切、连接和预扩后,利用对四川小麦条锈病菌能够显示AFLP多态性的引物对E7(GTAGACTGCGTACCAATTCAT)/M5(GACGATGAGTCCTGAGTAAAT)和E7/M3(GACGATGAGTCCTGAGTAATC)选扩产物电泳后,各样品间未观察到AFLP多态性。以上结果表明小麦抗性品种含有的抗性基因具有定向选择作用,而在感病品种上繁殖多代后,小麦条锈病菌病菌毒性有可能减弱,多品种混合组合上繁殖的小麦条锈病菌毒性弱于绵阳31和川麦36单播,可能与高抗品种的定向选择作用被稀释有关。  相似文献   

8.
不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潘大桥 《农技服务》2009,26(6):58-58,154
为了研究不同小麦品种时条锈病的抗性,选择绵阳31、川麦107等12个小麦品种进行条锈病抗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间抗条锈病性差异明显,其中绵阳31、思麦早、一根株属高感品种,川麦107、西科276、绵阳28、雅安早、大豆黄属中感品种,绵阳30属中抗品种,黔麦16属高抗品种,绵农6号、黔麦15属免疫性品种。  相似文献   

9.
<正> 1 高效种植模式:与蚕豆间作,每1.3m为一组合,两行蚕豆中间种一行豌豆;与油菜间作,每1.5-1.6m为一组合,两行油菜中间种一行豌豆;与大蒜、菠菜等问作,每1.3m为一组合,两行豌豆中间种(栽)两行蔬菜,蔬菜小行距为0.16~0.20m;与小麦混种,豆、麦播种量比例为3:7为好。 2 品种选择:可选用中豌3、4、5号及白玉豌豆等,这些品种生长势强,豌豆苗、青豆荚产量高,质量、适口性好,抗寒性较  相似文献   

10.
1.高效种植模式:①与蚕豆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蚕豆中间种一行豌豆;②与油菜间作,每1.5~1.6米为一组合.两行油菜中间种一行豌豆;③与大蒜、菠菜等间作,每1.3米为一组合,两行豌豆中间种(栽)两行蔬菜,蔬菜小行距为0.16~0.2米;④与小麦混种,豆、麦播种量比例以3:7为好。  相似文献   

11.
选用2008—2018年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的16个小麦品种,在绵阳通过田间自然诱发,评价小麦抗条锈性,意在选择较抗条锈病小麦品种,为四川小麦生产降低条锈病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小麦育种提供优良的种质资源。对小麦几个生育期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川育26、川麦59、川麦67、绵麦51、川育23、西科麦9、绵麦112表现为中抗,绵麦367表现为中感,其他品种均表现为高抗。不同生育期小麦的抗条锈性表现不一致,部分小麦品种的反应型、普遍率、严重度、病情指数存在差异性,且各抗性组分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结果表明,川育26、川麦67、川育23、绵麦112、绵麦367抗条锈性减弱,且绵麦367出现感病,已不适合于该地区,其他品种依旧表现出较好抗条锈性,同时生产上及时防治条锈病才能减缓病情加重、减少产量损失。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条锈病在陕西省宁强县发生频率高,每年发生早且重,推广抗(耐)条锈病品种是有效防控小麦条锈病的关键措施之一。为进一步了解宁强县主栽小麦品种抗(耐)条锈病性能,开展了小麦不同品种抗条锈病对比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7 d调查1次,详细踏查每个小区,调查发病情况,至乳熟期为止。试验结果表明,特来繁、川育25、蓉麦2号苗期不易发病;特来繁、川育25、蓉麦2号、商高2号4个品种穗期发病较轻或不发病,表现出较好的抗病性;蓉麦2号、商高2号、川育25、绵阳31产量表现较好,折算产量均超过450 kg/亩,最高为523.9 kg/亩,最低为453.7 kg/亩。综合各品种苗期和穗期条锈病、白粉病发病情况及产量表现,生产中建议推广种植抗病高产品种蓉麦2号、川育25,适度种植商高2号,淘汰高度感病、产量表现欠佳的绵阳19。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小麦与大麦、小麦与蚕豆间栽和不同小麦品种混播,研究不同栽培技术在控制病害中的作用。选用不同的抗小麦锈病品种,与生产上常用的大麦品种和蚕豆品种进行间栽和混播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间栽和混播技术都能持续有效地控制和降低小麦条锈病的危害。在小麦全生育期,间栽对小麦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28.02%~65.5%之间,并推迟条锈病的发生3~25d;小麦混播对条锈病的控制有效率在40.94%~62.57%之间,推迟14 d发病。小麦与蚕豆间栽,蚕豆叶斑病的病情指数下降,控制有效率在29.3%~57.9%之间。间作和混播对作物产量也有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2001—2010年铜仁地区小麦条锈病监测与防控研究结果表明,贵州铜仁地区小麦条锈病病原为外来菌源,主要来自贵州西部和云南小麦越冬区。孢子始见期早,田间发病始见期早,当年菌源量大是条锈病流行的重要条件。当年3—4月发病中心点在160个以上,4月降雨量在100 mm以上,降雨日数在15-17 d,为大流行;当年3—4月发病中心点在40-160个,4月降雨量在40-90 mm,降雨日数在10-15 d,为中等流行;当年3—4月发病中心点在20-40个,4月降雨量在40 mm以下,降雨日数在10 d以下,为轻流行。该地种植的小麦品种中绵阳30、绵阳31、川麦107、思麦早、西科276、早一根株、大头黄表现为高感品种;绵阳26、绵农6号为中感品种;西科2号、雅安早、黔麦16、黔麦15为抗性较强的品种。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大于44%,条锈病将大流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在29%-44%将中等流行;感病品种种植面积在29%以下为轻流行。防控小麦条锈病,铜仁地区以10月下旬末左右播种最佳;种子处理以药剂湿拌效果为好,而拌种药剂以15%三唑酮为好,田间药剂防治以15%三唑酮和50%代森锰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条锈菌侵染后小麦体内蛋白质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双向电泳技术研究了条锈菌侵入后,小麦体内蛋白质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慢锈型抗病品种和感条锈病品种在条锈菌侵入前和侵入后,体内蛋白质差异显著。病源菌侵入后,抗病和感病品种都被诱导产生新的蛋白质。同时也比病源菌侵入前减少了一些蛋白质。慢锈型抗病品种川麦107比感病品种80—8多诱导出一个新的特异性抗性蛋白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小麦条锈病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主要病害.其综合防治技术如下. 一、选用抗病品种 据小麦品种抗性试验结果,推荐使用绵阳29、渝麦7号等抗病品种,有计划地扩大面积,以减轻条锈病的侵染.减少感病的品种如绵阳系列、西农335、川麦28等的种植面积,逐步淘汰;面包麦不宜在病发区推广.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6个不同抗性水平的小麦品种进行不同组合的混播,系统调查了各品种净作和多品种混播田小麦条锈病的病情发展动态。1材料与方法参试品种。选择不同抗性水平的3大品系6个小麦品种川农10号、绵阳31号、川麦107号、川麦37号、川育16号、川育18号。其中,川农10号为高感品种;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出全生育期抗条锈病的小麦品种。[方法]分别在实验室进行人工接种和大田自然诱发发病对6个生产常用小麦品种进行苗期和成株期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各品种间抗性存在显著差异,供试品种苗期和成株期抗条锈病结果不完全一致。全生育期均表现为抗病的品种有川麦107、豫麦18、绵麦28,其中,川麦107全生育期抗病且综合性状优良,建议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豫麦18和绵麦28因为苗期表现为近免疫,而成株期分别表现为高抗和中抗,结合综合性状,建议在生产上适度种植。扬麦11、晋麦54、济麦20虽然苗期表现为抗病,但成株期均表现感病,建议在生产上停止使用。成株期各鉴定因素相关性分析得出,各因素均呈正相关。[结论]试验结果为四川省小麦生产的选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不同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2007年对毕节地区主栽的16个小麦品种进行了条锈病抗病性研究.结果表明,各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16个参试品种中,毕麦17号、黔麦15号、川农19号、毕麦16号、毕引88、毕燕普3号和黔麦16号对条锈病抗性表现为中抗至高抗,阿波、川麦107号表现为中感至高感,光头麦、吨半麦表现为高感,抗性表现较为稳定;川农18号、川农16号对条锈病抗性表现为中感至高抗,贵麦2号表现为高感至中抗,绵阳29号、内麦8号表现为中感至中抗,抗性表现不同年度间存在明显差异,生产上进行品种布局要根据当地实际进行科学选择.  相似文献   

20.
小麦地方品种“宜章赤面小麦”成株期对中国条锈病新小种条中30,31和32为免疫-高抗。为分析“宜章赤面小麦”的抗性遗传规律,组配了“宜章赤面小麦”×感病品种台长29的杂交组合,通过杂种F1、F2对条锈菌小种CYR32抗性表型分析,F2群体抗感分离比例为1∶15,结果表明“宜章赤面小麦”的抗性受2对隐性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