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显性雄性不育小麦为材料,采用改良半姊妹和混合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同一基础群体C_0进行了四轮选择.结果表明,对主穗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两种方案均有较显著的改良效果.遗传进展比较,改良半姊妹方案所取得的进展较大,但两方案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准.对降低群体植株高度,用改良半姊妹方案的效果极显著,而混合轮选较差.同一方案逐轮间各性状的增进值较小,呈波浪式进展趋势.群体变异程度比较表明,两种方案逐轮群体的变异系数皆呈下降趋势,改良半姊妹方案的下降幅度略大于混合轮选.  相似文献   

2.
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利用太谷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Tal选育小麦新品种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蒋国梁  吴兆苏 《种子》1991,(3):10-15
太谷雄性不育基因Tal,是小麦遗传改良极为有用的工具,利用它特别适于多亲本聚合杂交和轮回选择育种。经过几年的研究,已初步育成一批各具特色的优良新品种和新种质。通过抗赤霉病基因库建拓育成了长江8809、长江8863、TFSL037、长江8807、长江8810、长江8862等,产量比对照扬麦5号增产或相当,抗赤、抗锈性明显优于扬麦5号,对赤霉病抗扩展性达抗病(R)级,大多对白粉病、纹枯病及湿害还兼具较好抗耐性,株高80~90cm,抗性与丰产,矮秆结合较好。经复合杂交育成的长江8877(红壳)和长江8877(白壳)平均亩产400公斤左右,比扬麦5号增产100公斤左右,籽粒白皮,容重较高。通过简单杂交育成的长江8802、长江8853和长江8897,各具特异优良性状。长江8802白皮抗穗发芽,长江8853早熟优质,长江8897特早熟大穗大粒,品质好。  相似文献   

4.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作物育种便开始了轮回选择方法的应用,在异花授扮作物玉米上成为一种新颖的育种手段,并取得了可观的成就。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杂合的群体将按(1-(1/2~q))~r公式逐代分离迅速纯化,……  相似文献   

5.
探讨太谷核不育小麦细胞质效应的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4个具太谷核不育(Ta)小麦细胞质的回交4代可育材料与其相应核遗传组成的正常细胞质普通小麦轮回亲本品种间的正反 NCⅡ杂交(或由核遗传称为复式双列杂交),探讨 Ta 细胞质对产量等有关性状的遗传效应。试验证实两组亲本核遗传组成相对一致;Ta 细胞质与正常细胞质相比,对粒数、粒重、千粒重、结实率等性状具有不良效应;Ta  相似文献   

6.
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用于抗逆性育种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采用改良半姐妹和混合轮选及隔代回交轮选三种方法进行抗逆性育种。结果表明,改良半姐妹和混合轮选对群体主穗粒数、单株粒重、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和抗干热风能力均有显著改良效果。改良半姐妹比混合轮选改进幅度大,且对降低群体株高有极显著效果;而混合轮选对降低株高效果不明显;两群体各主要经济性状有向选择目标集中,变异度下降的趋势。用隔代回交轮选法改造丰抗2号效果显著,升选系抗干热风,抗寒性  相似文献   

7.
进一步为太谷核不育小麦寻找恢复源刘秉华,王山荭,杨丽(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北京100081)杂种优势利用是提高农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杂种优势利用研究中,从利用胞质雄性不育性的“三系”法,逐步向利用核雄性不育性的“两系”法发展。在已有...  相似文献   

8.
利用太谷显性核不育基因育成冬小麦新品种京核三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核三号是利用我国特有的珍贵种质资源-太谷核不育小麦培育成功的高产、优质、高效冬小麦新品种,其亲本系谱血缘关系复杂,遗传基因丰富;衣种方法新颖;品种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诸多方面的突出优点。已通过北京市偿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委员会审定并命名,被列入北京市“126”种子工程,正在生产中推广。  相似文献   

9.
对回交转育的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可育株、不育株、T型不育小麦植株及回交亲本植株的茎、叶、叶鞘的解剖学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通过对数量化的解剖结构特征的单一自由度方差分析表明.茎、叶、叶鞘组织和维管束在发育过程中受到了不育基因的影响.初步证明不育基因不仅影响小麦生殖器官的发育,并引起败育.而且也影响营养器官的发育.  相似文献   

10.
群体改良工具:从太谷核不育小麦到矮败小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相似文献   

11.
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受单个显性雄性不育基因控制的遗传特点,建立了一系列的育种方案,并付诸实施,已选育出21个品系和一大批优异单株材料.其中Ta_186221品系两年比对照冀麦7号分别增产24.2%和13.7%,且早熟6天.  相似文献   

12.
表型轮回选择和混合选择改良小麦群体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吴兆苏等(1984)创建的小麦基础群体中,采用不同的选择方案,对不育株和可育株分别进行两轮选择。结果表明两轮选择显著地降低了可育株和不育株群体的株高。可育株群体株高的下降速率大于不育株群体。单株产量和单株穗数没有得到显著的改良。相关性状穗长、千粒重等出现负向间接选择效应。轮回选择通过选株间的互交,维持了不  相似文献   

13.
周菊红  李轲  何蓓如  胡银岗 《作物学报》2010,36(12):2045-2054
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的不育基因被定位在1Bs染色体片段上, 但已发现的相邻分子标记与该基因的遗传距离较大, 达10 cM以上。为寻找与该基因连锁更紧密的分子标记, 以YM型温敏雄性不育系ATM3314与恢复系中国春杂交的F2代200株为作图群体, 从1Bs的22个SSR引物中筛选出5个在亲本和F2代中分离的SSR引物, 构建了1个包含5个标记的1Bs局部遗传连锁图谱。结合F2代个体的育性调查, 采用复合区间作图法在YM型温敏雄性不育系的1Bs染色体上检测到不育基因的1个主效QTLrfv1-1和1个微效QTLrfv1-2。rfv1-1位于SSR标记Xgwm18和Xwmc406之间, 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0 cM和4.6 cM, LOD值为8.80, 加性效应23.87, 显性效应10.44, 可解释表型变异的23.91%; rfv1-2位于Xwmc406和Xbarc8之间, 与两标记的遗传距离分别为4.0 cM和3.4 cM, LOD值为3.10, 加性效应17.59, 显性效应5.99, 可解释表型变异的7.78%。本研究初步定位了YM型小麦温敏雄性不育系1Bs染色体片段上不育基因的QTL, 为进一步准确定位该基因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雄性不育小麦BS210育性转换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系法杂交小麦属我国原创性成果,温光敏雄性不育小麦是二系法杂交小麦应用的核心。BS210是本课题组选育的小麦雄性不育材料,2012—2014年通过3个生态区分期播种试验和人工气候箱温光调控试验,研究了BS210的育性转换特性。在不育制种生态区,适期播种条件下,BS210的不育度可达95%~100%,其安全制种播种时期为安徽阜阳9月30日至10月10日、云南丽江9月30日;在可育繁种生态区,晚播条件下,BS210的自交结实率可达70%以上,其安全繁种播种时期为北京海淀11月10日、北京顺义9月30日至11月10日。BS210以温度敏感为主,光照时长对BS210育性影响较小,温度转换敏感期为药隔至单核期。在光照10.0~12.5 h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10~12?C;在光照14 h时,其温度转换阈值为8~10?C。在短日低温条件下,花粉粒碘染以染败为主,表现为不育;在长日高温条件下,花粉粒碘染为圆形、黑染,表现为可育。通过明确BS210育性转换特性,为指导BS210安全制繁种生态区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一种普通小麦光温敏雄性不育种质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83(1)-44/3/Chun18/Bau//Seri杂交组合的后代中发现PTS不育株,通过分期播种初步推断其不育与温度、光照生态因素有关。低温是造成其育性下降的主要因素,光长也影响其育性,短日照时其育性下降,长日照时育性上升。低温造成的育性下降不能通过光照时间的延长来补偿,而短日造成的育性下降高温可以补偿。  相似文献   

16.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大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含不育基因Ms的大白菜细胞核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两用系AB01的可育株(MsfMs)为供体亲本,以高代自交系‘a20’(msms)为轮回亲本,采用杂交和连续回交转育方法,利用与不育基因Ms连锁的SCAR标记syau_scr01辅助不育基因Ms选择,成功地将不育基因转育到可育品系‘a20’中,育成了不育度和不育株率均为100%,植物学性状与自交系‘a20’相近的新核不育系GMS4。选择结果表明syau_scr01选择的准确率为100%,验证了该标记可以用于大白菜核不育系转育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