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1957—2001年期间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洛川、半干旱区延安和半干旱偏旱区榆林油松林地水分生产力演变规律和深层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结果表明: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逐年生物量模拟值在9~17年生达到最大值(平均值分别为4.29,3.62和2.73t.hm-2),之后随降水量年际波动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降低趋势;1~22年生期间油松林地平均年耗水量高于同期年降水量,导致林地0~10m土层土壤强烈干燥化,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波动性降低,洛川14~20年生、延安9~20年生和榆林6~19年生期间是油松林地土壤强烈干燥化阶段,年均土壤干燥化速度分别为176,111和69mm,此后油松林地土壤有效含水量在0~150mm范围内的较低水平上随降水量变化而波动;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0~10m土层土壤湿度剖面分布变化剧烈,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分别从15,10,6年生开始土壤干层厚度超过3m,在19年生时均已超过10m,20年生以后2~10m土层土壤湿度保持相对稳定的干燥化状态;洛川、延安和榆林油松林地水分生产力和土壤干燥化效应区域差异显著,林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年限约30年。  相似文献   

2.
▲我国北方第一个油松种子园—兴城磨盘山油松良种园建成。该园始建于1973年,多年来从河北、内蒙、辽宁等省(区)的100万亩松林中选引油松优树1040株,现已建成良种园2500亩,于1987年完成国家“六五”期间建园任务,经部、省同行专家验收合格。目前,油松良种园初具规模,已见成效。1975年定植的154亩51个无性系4 000株母树,全部开花结实,年产良种250kg,穗材10万条,可产苗200万株.无性系幼树长势喜人,10年生平均高386cm、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丰宁县油松飞播造林已进行了10年,成功率为31.7%。油松成活率主要与降水量有关,特别是与飞播当年7月份的降雨量关系至为密切;其次是草本植物盖度。分析表明,影响油松单位面积保存株数的因素是坡向、封禁程度和灌木盖度等。  相似文献   

4.
中华鼢鼠俗称"瞎老",在大宁县分布较广.近10多年来,随着全县油松林地面积的增加,大面积危害油松林木,咬断根系,吃掉根皮,使整株油松死亡.据对全县几个乡镇的调查,危害油松幼树死亡率达到15%~31%,破坏了整个林分结构.而且,树龄10年、树高3m的大油松常被咬死,危害十分猖獗.此外,鼢鼠还啃食林地其他植被和草类.在鼢鼠分布密度较大的坡地,由于林地植被被啃咬,使植物生态群落衰退,土壤有机质减少,夏季雨水冲刷洞边系统,造成新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5.
<正> 1973年河北省林科所和东陵林场协作,在开展建立油松无性系种子园的试验过程中,对油松的嫩枝嫁接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研究。同时,并较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实践证明,此法嫁接,成活率高,稳定可靠、降低成本、效益提高。 本文将10多年的油松嫩枝嫁接试验、推广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期在建立油松种子园的过程中,得到更广泛地应用。  相似文献   

6.
辽西地区营造的大面积油松纯林,其缺点现已暴露无遗,究其本质,是概念开发上的严重失误,亦即决策失误。为探讨半干旱地区造林适宜的混交松种,于1987年7月对国家喀左县中三家林场10年生油松、侧柏混交林和油松纯林进行了调查对比,结果表明,油松、侧柏混交林,无论从造林成活率、生长状况或害虫发生情况  相似文献   

7.
油松-沙棘混交模式对生境和油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以油松纯林为对照,对油松与沙棘行状混交、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带状混交、宽行混交和宽行混交沙棘平茬林地的沙棘郁闭度、高度、光照强度、土壤水分、土壤密度、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及油松的存活率、高度、地径、顶梢年生长量等进行13年的监测研究.结果表明:行状混交与宽行混交的沙棘郁闭度、高度均高于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林地的光照强度为油松纯林的较高,带状混交、宽行混交沙棘平茬、行状混交沙棘平茬的居中,宽行混交和行状混交的较低;土壤储水量在11年后表现为行状混交与宽行混交的较高,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带状混交与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居中,油松纯林的较低;土壤密度、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表现为沙棘郁闭度、高度越高,土壤密度越低,土壤空隙度、土壤养分越高.与油松纯林相比,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油松的高度和地径在6年以后明显较低,存活率在7年以后显著降低;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与带状混交的油松高度在7年以后较高,行状混交沙棘平茬与宽行混交沙棘平茬的油松高度在10年以后高于带状混交的油松;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与带状混交的油松地径在9年以后大于油松纯林的油松地径;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的油松顶梢年生长量在6年以后较大,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的较小.油松与沙棘混交,行状混交沙棘平茬、宽行混交沙棘平茬和带状混交促进了油松的生长,行状混交和宽行混交降低了油松的存活率,抑制了油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冀北山地坡位条件对油松生长的影响,对分布于坡面和坡顶的油松优势木的生长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坡面上油松的树高连年生长量、平均生长量和总生长量都明显高于坡顶,二者树高年平均生长量相差约9cm,但是地形对油松胸径生长没有明显影响;两种地形条件下,树高连年生长量随年龄的增长相对稳定,而胸径连年生长量都是在10年之前呈增加的趋势,而后下降,在20年生左右降至最低。两种地形条件下,油松树高和胸径的连年生长量的年际变化都具有明显的同步性,表明树高和胸径的生长都对年际的气候变化反应敏感;油松的树高年生长量与前1年的胸径生长量具有更高的相关性,表明前1年气候条件对油松的树高年生长有明显影响。油松高生长主要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径生长则受林分因子和气候的影响;坡面地形更适宜于油松的生长,分布于坡面的油松林可用于培育优质木材,而分布于坡顶的油松林则宜作为生态林来进行保护和经营。  相似文献   

9.
我场管辖面积81万亩,灌木林面积很大。为了改造这类林分,1974年我们在阳坡进行了油松造林试验,成活不错。但由于阳坡土壤瘠薄,干旱,条件较差,油松造林技术复杂,成本太高,不宜大面积生产造林。1975年我们又进行了杜梨阳坡造林试验,面积10亩,成活率达100%,生长情况也比油松好(表1)。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油松建筑材林木材性质及生长过程,为油松建筑材高效培育提供理论指导,提高油松建筑材林高效培育技术措施。【方法】选取河北平泉黄土梁子林场的油松作为试验材料,开展不同树龄油松在木材物理力学性质间的差异研究,并分析油松建筑材林树高、胸径生长过程。【结果】50年生油松木材基本密度达到0.449 g/cm3,径向干缩率、弦向干缩率、顺纹干缩率、体积干缩率、差异干缩比分别为3.8%、5.7%、0.5%、9.7%、1.459,端面硬度、弦面硬度、径面硬度分别为4 005.75、3 136、3 247.75 N,抗弯强度为119.94 MPa,抗弯弹性模量为13.79 GPa,顺纹抗压强度为78.61 MPa。各项指标均优于30年、40年、60年生油松,且50年生油松木材各项指标等级均处于中等或较高级别,满足建筑用材的需要。油松树高连年生长量在5~20 a时达到峰值,峰值为0.36~0.40 m·a~(-1),平均生长量在10~30 a达到峰值,峰值为0.31~0.35 m·a~(-1)。油松胸径连年生长量在5~10 a时达到峰值,峰值为0.51~0.55 cm·a~(-1),平均生长量峰值在5~15 a,峰值为0.51~0.63 cm·~(-1)。【结论】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随着树龄增加有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50年生油松木材各项物理力学指标均优于其他树龄,且差异显著。油松在0~20 a时生长最快,20~30 a时林内竞争加剧,林木生长受到抑制,生长速度减缓,且树干容易产生弯曲、节子、裂纹等现象,50 a以后生长速度再次下降。从油松木材物理力学性质和生长过程考虑,应在50 a时对油松建筑材进行采伐利用,期间为了保持良好的木材品质,应及时进行抚育间伐。  相似文献   

11.
以油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浓度水杨酸处理对油松株高和地径的影响。结果表明,10mg·L-1水杨酸处理效果最佳,油松株高和地径分别比对照提高33.91%和38.77%。因此,用水杨酸处理油松幼苗根系时,建议水杨酸浓度采用10mg·L-1。  相似文献   

12.
1979年开始,我们在薛家庄林场进行了油松枝条扦插繁殖试验,经过二年的试验获得油松完整植株,以清水浸条24小时的生根率最高,达48.6%,并摸索出了油松扦插繁殖的一些方法,为今后油松无性繁殖提供了依据,现简结如下。一、试验方法及条件1.方法:(1)生长激素的种类及浓度处理:吲哚丁酸(IBA)200ppm 浸条2分钟及300ppm 浸条1分钟;萘乙酸(NAA)300ppm 浸条1分钟;清水浸条24小时的为对照。(2)母树年龄:分别采集7、10年生油松人工林的1年生枝条。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延安树木园引种的奥地利黑松的生长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奥地利黑松叶芽开放期比乡土树种油松早8 d;展叶期比油松晚11~16 d;新梢开始生长期,奥地利黑松与油松相差近1个月时间,封顶期9月6~10日。奥地利黑松幼苗根系发达,直根长、侧根粗壮、层次明显,鲜质量大,苗木地径生长量显著大于油松,与油松形成鲜明对照,是荒山造林的好树种。31 a生奥地利黑松高生长速生期出现在第15~20 a,生长量占树高的32.1%,比较而言,奥地利黑松树高生长较慢,胸径大于油松,材积年生长量是油松的2倍。  相似文献   

14.
子午岭国有林场自1997年以来,开展了以油松为主的容器苗繁育和推广,不但打破了长期以来常规裸根育苗的束缚,而且为提高油松在干旱地区荒山造林成活率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经过10年的繁育,累计培育油松容器苗近3.5亿袋。本人在生产实践中总结了从圃地选择、种子处理、整地作畦、营养土配制及装袋、灌水点种、搭建塑料小拱棚与揭棚通风和苗期管理等七个方面的适宜子午岭林区的油松容器苗繁育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毛乌素沙地沙漠研究中心樟子松、油松人工林的生长状况,选取可能影响其生长的气候因子并运用双重筛选逐步回归的方法,对樟子松和油松高生长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樟子松树高生长量的主导气候因子依次是前一年的降雨量、≥10℃积温、年蒸发量;影响油松生长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前一年降雨量与当年降雨量;该区樟子松的生长表现明显好于油松,并且在干旱年份表现出更强的抗旱特性,所以该地区的气候条件更适合樟子松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正> 我省建油松种子园最早的遵化县东陵国营林场,其种子园的产种量,去年一跃为410多斤。自产种以来是产量最高的一年。为尽快实现油松造林良种化,1974年省林研所与东陵林场合作试建油松种子园144亩,其中实生区占21.3亩,无性系区占122.7亩,植株栽后年龄10年——14年。目前生长旺盛,结实正常。近几年来,由于狠抓了球果螟虫害的防治和抚育管理措施,种  相似文献   

17.
油松麻栎混交林土壤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麻栎油松混交林为研究对象,油松纯林为对比,分析两种林分情况下的土壤物理性质,通过对比发现:1)油松麻栎混交林的下层土壤紧实度更利于透水透气;油松纯林和油松麻栎混交林对比毛细孔隙度和总孔隙度在0-10cm层表现出显著差异;油松麻栎混交林的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大于油松纯林的持水量。可见油松麻栎混交林利于土壤结构的改善,土壤蓄水能力的增强,为辽西地区的造林任务提供可行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是川西林区速生乡土树种之一。在天然林内50年生的胸径可达24厘米以上。1957年在理县米亚罗的大石包、丘地两处,人工植苗造林的油松,14年生树高7—8米,胸径10厘米左右。1958年在宝兴新寨沟,直播油松林约6公顷,16年生树高4—8米,胸径5—10厘米,每穴1—8株,长势喜人。  相似文献   

19.
<正> 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 Carr)是辽宁省西部干旱地区荒山造林的主要树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关于油松造林密度问题,多年来,一直是生产上存在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为此,我们于1978年10~12月和1979年10月,对这个地区的各种造林密度类型,以及现有不同密度条件下的10~16年生油松人工林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以供参考。一、辽宁西部的自然特点辽宁西部地区,虽然东南部邻接渤海,但因沿海有松岭山脉的屏障,西北部有努鲁儿虎  相似文献   

20.
为尽快给建立落叶松种子园开辟门路,把高寒地区生长不良的油松改造为速生丰产的落叶松,我们从1973年起,进行了油松嫁接落叶松试验。1974年用髓心接触形成层法嫁接20株,成活4株,当年长出新梢14.9厘米,7月里又用方块芽接法嫁接10株,成活4株。成活率虽然不够理想,但却指明了油松和落叶松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亲和能力,只要嫁接技术应用得当,成活率显然可以大大提高。因为油松在低山和平原是常见树种,通过嫁接,落叶松下山也将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