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低碳经济时代下的森林碳汇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碳汇在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应对经济与环境的双重危机过程中,发展低碳经济成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共识。森林碳汇是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力量。在论述了低碳经济、森林碳汇等相关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国内外关于森林碳汇问题的研究现状,并对森林碳汇的经济属性和森林、二氧化碳、经济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基于森林碳汇角度,对低碳经济下林业未来发展提出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2.
陈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74-5376
立足于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以及大学校园环境在城市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类需要改变传统的"高碳"城市模式,需要通过低碳城市规划探索可持续的低碳城市发展之路,以应对全球变暖的挑战,重点对我国低碳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进行探索和研究。从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的理念、校园规划、功能布局、景观与建筑设计、交通组织、能源节约、扩大碳汇等方面,对我国低碳大学校园整体设计进行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3.
低碳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低碳园林的设计理念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介绍低碳的相关概念及低碳园林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园林建设中碳的主要来源及问题,提出了低能耗、高碳汇的低碳园林营造要则,并以湖南长沙既望园景观设计为例,从建筑、材料、植物和水资源等方面提出了低碳景观营造措施。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低碳经济的含义和森林碳汇的概念,重点分析了森林碳汇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指出发展低碳经济,必须关注森林碳汇。  相似文献   

5.
我国老城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老城区成为碳排放集中点,低碳规划迫在眉睫。以南京市下关区为例,总结下关区建设低碳城市存在的问题,结合下关区山水城林特色资源,提出下关区低碳城市规划的相关理念与模式,以此挖掘下关区特色景观资源、打造山水城林格局、打通景观廊道、提高绿化碳汇能力,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慢行交通绿道网,以TOD、P+R、邻里单位、绿网+水网+路网棋盘规划模式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复合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6.
天津低碳农业发展的必然性及其发展方向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低碳农业内涵的分析,探讨了天津发展低碳农业的必然性,并提出天津低碳农业主要向碳汇农业、生态有机农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循环农业等方向发展,以确保天津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福建低碳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农业是环境友好型农业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探讨了当前福建发展低碳农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快低碳农业宣传教育、因地制宜发展低碳农业模式、建立福建农业碳汇交易平台、促进闽台低碳农业交流与合作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揭示低碳土地利用含义的基础上,利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低碳土地利用的形成机制,把低碳经济分为低碳生产模式与低碳消费模式。分析了其对城市整体景观、建筑、道路以及绿地景观产生的影响,为编制科学的低碳城市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
低碳农业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低碳经济出发概述了低碳农业的内涵及发展思路,归纳了农业碳源、碳汇的效果和产生机理,研究认为碳源有三类研究方向,碳汇有四种实施途径;低碳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是农业生物资源充分利用,管理手段的核心是增加有机碳固定;提出发展低碳农业应深化经济领域研究、加强技术与社会应用的结合、推进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10.
对福建省新兴低碳产业发展进行SWOT分析,认为福建省新兴低碳产业虽然具有碳汇能力强、政策扶持等优势,但也面临能源转换效率低、低碳技术研发较难等问题,对此提出了发展福建新兴低碳产业的对策:建设低碳产业集群、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大低碳科研的投入力度、改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  相似文献   

11.
陈晓刚  罗文艳  林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2,(5):2788-2789,2876
解析了人类行为和低碳景观的内涵,根据行为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出发,探讨行为与低碳景观的内在关联,认为低碳景观与人类行为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互为前提而存在的,合理的景观环境承载着人们对自然的向往,不同景观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征。提出了从景观设计理念、景观设计方法、景观施工过程及景观后期管理等途径构建低碳景观,以期为倡导节能环保、创造绿色生态的低碳景观构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海峡两岸低碳农业发展战略与技术对策研讨会》于2010年6月19日在福州召开,两岸学者提交论文近百篇,涉及低碳理论与发展策略、低碳技术与模式、碳汇技术与模式、低碳产业与推广应用等4个方面,其内容包涵了理论、技术和应用等10多个主要方向。会议论文在低碳农业理论研究取得新的突破,认为低碳理论在农业领域应用研究前景广阔,两岸低碳农业协同发展互补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农业休闲园区碳循环问题,为其他类似园区提供碳循环评估方法框架以及低碳管理示范。【方法】以文献分析结合农业休闲园区能源消耗类型归纳切实可行的碳源及碳汇评估框架。【结果】顺义国际鲜花港年碳排放约488 t,碳汇232 t,净碳排放为256 t。【结论】碳源与碳汇评估框架能够满足农业休闲园区的碳估算需求。顺义国际鲜花港年碳汇约为碳排放量的一半,为提高降碳固碳效率,园区应提高自身固碳能力,控制内部各环节碳排放,从规划、能源、交通以及管理等角度固碳降碳。  相似文献   

14.
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森林旅游发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森林旅游是一种新的低碳旅游发展方式,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产物,在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最大限度地增加森林碳汇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倡导低碳消费方式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在界定低碳旅游与森林旅游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森林旅游与低碳旅游的关系,提出通过发展森林旅游实现低碳旅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量逐渐增多,日益受到各国重视。低碳经济是倡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经济模式,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兼具碳源和碳汇功能,平衡农业生产碳源排放和碳汇量可以促进农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运行机理,运用BP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评价模型,并采用我国区域农业面板数据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表明,低碳经济视角下区域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环境协调水平呈反向变化,我国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资源环境协调度较差,而资源环境禀赋优良区域的经济发展较慢,社会协调度间差异较小。从创新农业技术减少碳源,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增加碳汇,推动农业碳排放权交易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可提高低碳经济下区域农业协调发展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减少农业碳排放,提高农业碳汇能力,是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也是潜力所在,故厘清农业碳问题的研究现状及其特征具有重要意义。为助力我国“双碳”目标早日实现,本文基于农业碳排放、农业碳汇以及农业低碳发展驱动因素3个维度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全面梳理:首先,明确了农业碳排放的基本概念并介绍了常见的测算方法,同时基于时序演变、空间分布、效率特征、减排路径等视角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其次,界定农业碳汇的基本概念,进而引申出森林碳汇、土壤碳汇和海洋碳汇并介绍各自的测算方法,而后则围绕农业净碳汇与碳汇市场化展开重点阐述;最后,从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探讨影响农业低碳发展的主要因素,其中前者着眼于政策、经济、社会等方面,而后者则侧重于户主的内在因素和农户面临的外部环境。针对未来农业碳问题的研究方向,本文认为可重点围绕以下4个方面,即农业碳达峰的科学预测与差异化减排路径设计、农业减碳固碳潜力的科学评估与实现路径探讨、农业碳市场的构建与碳汇价值变现的思路探索以及农户低碳生产技术供需匹配探究与其制度优化。  相似文献   

17.
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应付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选择。低碳农业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分析我国实施低碳农业经济的必要性出发,探讨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困境,提出制定各地发展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低碳宣传、加快技术开发应用和发展森林碳汇等措施以保证我国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全球环境日益变化的今天,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如何营造一个低碳的风景园林,为城市环境做出贡献,也是设计师们很感兴趣并长期讨论与实践的一个课题。本文利用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环境改造这一契机,对低碳风景园林营造做出了初步的尝试。主要从增加碳汇量,废旧材料重复利用,创造和谐完善的城市局部生态系统等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种气体不断的排入大气中,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的出现。人们也更加的关注气候的变化。各个国家也达成了一定的共识,也就是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来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而农业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最基础产业,其在生产过程中会碳汇和进行碳的排放。若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对其碳汇作用进行利用,发展低碳农业,能够给低碳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低碳经济是一场能源革命,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反思。森林由于具有强大的碳汇功能而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得到重视。文章在分析林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中所起作用的基础上,阐述了林业低碳经济的理论基础,并为今后的林业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