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对我国水稻雄性不育系分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李泽炳 《作物学报》1980,6(1):27-34
我国已选育出不同质源的水稻雄性不育系30多种。本文是试图对水稻雄性不育系的分类所进行的初步探讨。按恢保关系分类:目前可以明显判断为不同质类的有野败型、红莲型和滇一型。按细胞质源分类:大致可分为种间核置换、野生稻和栽培之间的核置换、栽培稻和野生稻之间的核置换、籼稻和粳稻之间的核置换、籼稻和粳稻之间的核置换  相似文献   

2.
回顾了云南多年生稻品种选育历史,即通过把栽培稻和长雄野生稻杂交,培育出具有多年生性的中间品系,成为多年生性供体,再把这些供体与云南主栽品种杂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技术,把长雄野生稻无性繁殖特性的遗传位点转移到水稻主栽品种中,选育多年生水稻品种。根据种子相关法律法规,制订云南省多年生稻品种的试验审定办法和审定标准,并审定了3个多年生稻品种。介绍了云南省已经审定的多年生稻品种以及云南多年生稻品种在云南省各地和全国部分省(区)的试验示范情况。  相似文献   

3.
中国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种SSR多样性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48对SSR引物对288份我国普通野生稻和栽培稻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 共检测到505个等位基因, 每个位点的等位基因数变幅为5~20, 平均10.5个; 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He)为0.731, 变幅为0.384(RM409)~0.905(RM206)。普通野生稻遗传多样性高于栽培稻种, 栽培稻等位基因数和平均Nei基因多样性指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70.2%和88.2%, 其中, 栽培稻地方品种和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分别为普通野生稻的65.4%和53.0%, 选育品种等位基因数仅为地方品种的81.1%。AMOVA分析表明, 总变异的10.3%是由于种间SSR遗传差异所引起的, 不同SSR位点种间的分化程度不同, 在0.7%~46.3%之间, 有43个位点种间遗传分化达到显著水平, 其中以RM427分化最为明显, 达46.3%。聚类分析表明, 中国普通野生稻总体偏粳, 极少数广东、海南材料偏籼。  相似文献   

4.
栽培稻种内核糖体基因的ITS序列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戴小军  梁满中  陈良碧 《作物学报》2007,33(11):1874-1878
以普通野生稻(O. rufipogon)为外类群,对栽培稻(O. sativa)籼亚种(O. sativa ssp. indica)和粳亚种(O. sativa ssp. japonica)18个材料的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 ITS)全序列进行比较分析。供试材料中有籼亚种品种(系)9个,粳亚种品种(系)6个,爪哇稻2个和陆稻1个。结果发现,栽培稻种内总变异位点23个,占总碱基数的5.41%;8个信息位点,占总碱基数的1.82%。籼亚种ITS全序列的长度为425~430 bp,G+C含量为74.25%~75.59%;粳亚种ITS序列总长度为425 bp,G+C含量为74.25%~75.59%。以ITS全序列构建的系统树能将栽培稻区分为籼、粳2个亚种群,爪哇稻与籼稻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这对研究栽培稻的演化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辽宁省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杂草稻是指在稻田间或周边作为杂草类型而伴随栽培稻生长的水稻植株, 现已严重发生于中国辽宁省。2003—2005年对中国辽宁稻区的杂草稻进行了初步的考察、收集和整理, 对其植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利用收集到的部分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 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其遗传多样性和群体分化进行了初步研究。发现杂草稻植物学特性变异较大。SSR分子标记结果表明, 中国辽宁杂草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 30对SSR引物中有26对在杂草稻中扩增出多态产物, 多态性位点所占比例为86.67%, 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62。杂草稻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平均为0.843, 杂草稻群体间的遗传分化较大, 遗传差异明显。中国辽宁杂草稻与当地粳型栽培稻血缘关系很近, 与籼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关系较远, 很可能起源于当地栽培稻品种, 是栽培稻种个体间自然杂交、回复突变等产生的退化类型,远距离种子调运促进了它的进一步扩散。  相似文献   

6.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陶片中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参照系, 用扫描电镜对彭头山遗址陶片中的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观察拍照, 根据双峰乳突的纵距、横距及其纵横比分析了古栽培稻的属性, 认定8000年BP的彭头山古栽培稻的双峰乳突性状已向粳稻类型方向演化.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对来自世界不同稻区的29份亚洲栽培稻和7份野生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 POX1编码区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Os POX1编码区序列中存在6个变异位点,Tajima's D检验表明符合中性进化规律,所有供试材料可归为六种单倍型。籼稻和粳稻均有优势单倍型,粳稻优势单倍型是H1,籼稻优势单倍型是H3,两个亚种在此位点上已发生明显的遗传分化;所有热带粳稻与温带粳稻共同享有单倍型H1,不存在明显的分化,Os POX1位点的变异与温度并不存在明显的关联;多数香稻(ARO)和AUS型品种具有H1单倍型,偏粳稻;4份O.nivara共享籼稻的优势单倍型H3,而3份O.rufipogon分别独享3个H4、H5、H6单倍型,与栽培稻不同,表明O.nivara与栽培稻亲缘关系更近,而与O.rufipogon较远。进化树分析表明H2单倍型与其他单倍型存在显著的差异。各单倍型编码蛋白并不存在差异,表明该基因功能在水稻进化中比较保守,与各水稻类型的分化形成无关。  相似文献   

8.
对栽培稻与野生稻(下称栽野稻)杂交后代进行花药培养,从获得的花粉植株中,经农艺性状和抗病性鉴定,筛选出一批具有野生稻抗病性强、米质优特性,又具有栽培稻丰产性的稳定品系。研究表明,栽野稻杂交花培育种技术是克服栽野稻杂交后代稳定难、育种周期长和加速野生稻优异资源利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多数杂草稻的果皮是红色,该特征可用于稻田中杂草稻的早期的初步鉴定,也可用于水稻果皮Rc/rc基因的起源进化研究。本研究利用红色果皮Rc基因第六外显子的In Del标记RID14对来自亚洲不同稻作区的199份杂草稻(O.sativa f.spontanea)、24份栽培稻(O.sativa)和9份野生稻(O.rufipogon)进行基因型鉴定并与表型比对;同时对9份代表性杂草稻Rc-b HLH位点的DNA序列进行测序,并将其与下载的29份栽培稻(籼,粳)和14份野生稻的对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亚洲杂草稻的果皮颜色的表型多样,多数(84.4%)为红色或褐色(由浅至深)、少数(15.6%)为白色,其基因型与表型鉴定结果高度一致;杂草稻红色果皮Rc基因第六外显子均为无14 bp缺失的类型,仅有一份中国东北杂草稻除外(为14 bp缺失型),揭示用RID14标记可以早期快速的鉴定稻田中红色果皮杂草稻;(2)测试的9份杂草稻其Rc-b HLH位点的DNA序列均较为保守,其中出现4个突变位点;(3)在Rc-b HLH部分区域(1~115 bp),红色果皮的籼型栽培稻、杂草稻和野生稻的DNA序列相同,但红色果皮粳型栽培稻与白色果皮籼型栽培稻和杂草稻在106 bp处存在一个A/G替换;(4)通过对比野生稻和栽培稻,杂草稻在Rc-b HLH位点核苷酸多态性多态性最高,但是野生稻在该位点Tajima'D检验值呈显著,说明Rc-b HLH位点在野生稻中有选择性;通过聚类分析发现分为2个类群,类群1由白色果皮的杂草稻、籼型栽培稻和红/白果皮的粳型栽培稻组成;类群2由红色果皮的栽培稻(籼型)、杂草稻和野生稻组成。该结果暗示:在粳稻区,白色果皮的亚洲杂草稻可能由栽培稻退化返祖而形成的;在籼稻区,红色果皮的亚洲杂草稻可能经由栽培稻及野生稻杂交(如籼籼交或栽野交)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10.
Sano  Y 徐宗俦 《种子》1995,(3):60-62
用具有Wx1的“Taichung65”(T65wx1栽培稻粳型品种)为轮回亲本和多年生近缘野生稻种(Oryxarufipogon)回交,考察了它们在第6染色体上的遗传差异,野生稻携带的配子排除(gamete eliminator)基因S6证明了第6染色体上的Wx基因具有松散的连锁关系。S6相对位点基因S6^a会导致配子败育,只有杂合体(S6S6^a)以及非S6^a的配子能产生后代。基因排列顺序为W  相似文献   

11.
出米率是米厂及储粮库点评判稻谷优劣的重要指标。在实际检验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国家标准及检验方法,因此稻谷出米率值的检验结果准确性有待考量。通过比较不同操作方法对粳稻净稻谷出米率值的影响,以出米率值最大为依据,根据碾磨出大米达到三级精度为判定标准,确定测定粳稻出米率的规范化操作方法为:待测试样为净稻谷140 g,碾磨时间30 s,卡槽位置为第5格,过筛方式为顺时针筛30 s,逆时针筛30 s,同时精米机中心轴温度过高会降低出米率值,为提高出米率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集了籼糯米、粳糯米和大米样品各5个,在同一发酵条件下酿造黄酒,同时使用电子舌、色度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和常规理化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黄酒品质进行评价分析。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典型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多元方差分析发现不同原料酿造黄酒滋味品质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籼糯米和粳糯米酿造黄酒滋味较为相似。通过方差分析发现,以大米为原料酿造的黄酒其涩味、后味A(涩的回味)和L*值均显著高于籼糯米和粳糯米酿造的黄酒(P0.05)。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发现,柠檬酸和乳酸为黄酒中的主要有机酸,且籼糯米酿造的黄酒样品中酒石酸含量显著偏低。由此可见,以籼糯米和粳糯米为原料酿造的黄酒其产品品质要优于大米。  相似文献   

13.
海南省富硒杂交水稻品种筛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对海南杂交晚稻品种(主栽品种和一些即将推广试种的品种共63个)和早稻品种(主栽品种共12个)进行富硒品种筛选,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不同晚稻和早稻品种的糙米、精米硒含量差异都极显著,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相差4~5倍,表明进行富硒品种筛选的必要性。以精米的硒含量达到富硒食品标准(0.1~0.3 mg/kg)作为富硒品种筛选指标,富硒晚稻品种主要有谷丰优8312、博Ⅱ优510、南丰优61208、捷丰优629、京5优182、热香1号、南丰优/6256和博Ⅱ优629;富硒早稻品种主要有红泰优996、Ⅱ优128、丛优629、Ⅱ优202和特优57353。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是探索在干旱应激下水稻转录因子的变化及可能的调控机制。本研究整合GEO数据库中关于水稻耐旱研究的基因芯片数据,通过TAC软件对基因芯片数据分析筛选出差异基因,利用在线数据库DAVID 6.8 和Plant TF DB筛选出相应的转录因子。敏感品种有9个转录因子表达方向一致(同时上调表达的有7个转录因子,下调的有2个转录因子),耐旱品种有34个转录因子表达方向一致(同时上调表达的有23个转录因子,下调表达的有11个转录因子)。敏感品种和耐旱品种间有8个表达方向一致的重叠转录因子。干旱胁迫会显著影响转录因子的表达,不同水稻品种中,这些转录因子的表达既有较强的品种特异性,也有部分相似性。水稻可通过诱导和抑制转录因子的表达,来提高自身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15.
米糠的综合利用及其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米糠中的米糠油、米糠蛋白、米糠多糖和米糠植酸钙等被提物的提取方法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16.
同源四倍体和二倍体水稻香味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宋文昌  陈志勇 《作物学报》1989,15(3):273-277
本研究用1.7%KOH 溶液浸泡叶片法分析了同源四倍体水稻和二倍体水稻的香味遗传。采用的香稻品种:香籽、香芒糯、京香1号和早香17。包含1个香稻品种的各种杂交组合的 F_1植株均无香味。在 F_2代,4个四倍体杂交组合无香味与有香味植株的分离比例符合35∶1,5个二倍体杂交组合的分离比例符合3∶1,而且正反交的分离比例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17.
水稻旱育秧不同方式的试验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安徽江淮和沿江地区对中稻采取不同旱育秧方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采用无盘旱育秧,秧苗素质好,前期分蘖快,个体发育健壮,且群体发育协调,增产、节本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以粳米为主要原料,利用微波对粳米进行前处理以抑制其返生,添加富含营养的莲子、红枣、桂圆和甜玉米,通过对比试验确定了软包装即食米粥的最佳工艺条件及配方,筛选并确定了合理的复合添加剂及用量,开发出风味好、营养价值高的即食米粥。选用PET/AL/NY/CPP(由外向内)复合蒸煮袋,保证了产品的品质。  相似文献   

19.
大米淀粉回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近几年来国内外大米淀粉回生的研究,分别介绍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不同成分比例的大米淀粉及蛋白质和脂质对大米淀粉回生的影响机理。  相似文献   

20.
大米淀粉是一种重要的谷物淀粉,它是大米中最主要的成分,含量高达80%左右,并且大米淀粉以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食品、纺织等行业。简要概述了大米淀粉的提取方法,介绍了大米淀粉和大米变性淀粉的性质及其应用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