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卢山 《绿色科技》2023,(13):167-170+177
为探究贵州红托竹荪高海拔林下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技术措施及种植效益。选择在高海拔林下试验种植林地进行种植,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的主要技术措施有选择适宜种植林地地块、选择适宜林下种植品种(菌株)、选择优质菌包、整地及土壤消毒、脱袋覆土种植、做好发菌和出菇管理、做好病虫害防治管理、采收及加工处理。结果表明:林地面积利用率25.8%,分2年试验种植样方综合测算数据显示,鲜荪平均产量2.093 kg/m2,亩均鲜荪产量360 kg。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是贵州红托竹荪目前技术最为先进、产量高且稳定的人工栽培模式,开展高海拔林地区菌包脱袋覆土种植技术研究,并进行大范围推广,有助于提高红托竹荪产量。  相似文献   

2.
红托竹荪母种分离培养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不同培养基培养红托竹荪母种,探明红托竹荪母种培养基的最佳营养条件,为红托竹荪生产提供母种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3.
连续2 a在盛产期锥栗Castanea henryi林下进行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培养料基质配方和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等栽培措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棘托竹荪基质配方、栽培时间、栽培用料量及施肥与不施肥对棘托竹荪产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开沟与不开沟栽培对棘托竹荪产量无显著性差异。在林下栽培棘托竹荪,宜采用发酵料;栽培时间以2月为宜;单位面积栽培料以37.5 kg·m~(-2)为宜;林地土壤肥力条件较差的林地宜适量施肥;土壤疏松度较好的林地水平梯带上可不开沟栽培。  相似文献   

4.
《技术与市场》2003,(6):32-34
竹荪,学名Dictyophora indusia(vent expers)Eiss-cher商品名竹笙,别名竹参、竹萼、网纱菌、仙人笼,鬼打伞、僧笠蕈等。英文名Long Net Stinkhorn。竹荪一名始于清代宫庭官员薜宝辰的《素食说略》。“荪”又称“荃”是一种香草,薜氏以其命名。本品属于担子菌亚门、腹菌纲、鬼笔目、鬼笔科、竹荪属,已被描述的有11个品种,包括:红托短裙竹荪,棘托长裙竹荪,朱红竹荪、纯黄竹荪,皱盖竹荪,棒竹荪等。现有作为商业性生产的主要是棘托长裙竹荪和红托短裙竹荪两种。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福建省顺昌县岚下乡路下自然村村民利用毛竹山种植的竹荪已进入第二轮采收期。从6月中旬开始采收的第一批竹荪,平均亩产干货10公斤,现已基本销售一空。目前,全村10多户竹农种植的林下竹荪,已经为竹山增加产出70多万元。顺昌县有林地面积237万亩,发展林下经济潜力巨大。政府部门充分利用林地资源优势,积极申请项目资金扶持,发展林菌、林药、林苗、林下养殖等林下经济,并通过示范带动,让广大林农、  相似文献   

6.
林下郁闭度对竹荪产量影响分析与效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林分生态环境中郁闭度对林下栽植竹荪产量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林分生态环境对林下栽植的竹荪产量影响具有共性,郁闭度为0.6的环境中竹荪产量最高,郁闭度为0.8的竹荪产量其次,竹荪产量最低的为郁闭度为0.4林分生态环境。应用Tukey分析方法对不同林分生态环境中郁闭度因子对竹荪产量影响进行方差分析,郁闭度为0.6的生态环境与郁闭度为0.8、郁闭度为0.4的生态环境间均存在1%的极显著差异,郁闭度为0.8的林分环境与郁闭度为0.4的林分环境之间对栽植的竹荪产量也存在1%的极显著差异。相同郁闭度生态环境中不同林分条件下竹荪产量大小为:阔叶树>竹林>针叶树。林下栽植竹荪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竹荪产量可达480.00kg/hm^2,纯收入可达30750元/hm^2。  相似文献   

7.
指出了毛竹林、板栗林林下种植竹荪既利用林地资源,又带动竹材加工下脚料的综合利用,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对生态效益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是发展林下经济的有效途径。对毛竹林、板栗林林下种植竹荪的技术、效益进行了探讨分析,以期对发展林下经济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介绍竹荪林下的栽培技术,包括栽培地概况、栽培种制作、培养料处理、种植方法、发菌期、出菇期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加工等技术措施,为竹荪林下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据丽水地区科委叶华福等介绍,目前所知竹荪有十多个种,经人工驯化栽培成功的短裙、长裙、红托竹荪的栽培,由于受生态特性和栽培条件的局限,养菌时间长、抗逆能力低、产量不高,至今难以形成规模生产。1991年以前,全国竹荪的产量只有几t。后来由于棘托竹荪的推广,促进了竹荪生产的发展,至1991年达40~50 t。但市场价格大幅度降低,每kg120元左右,加之没有正规的销售渠道,播种面积已开始收缩,“竹荪热”已呈降温趋势。  相似文献   

10.
曾佩玲 《广西林业》2012,(12):43-44
林下套种食用菌既能以短养长,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降低种菌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一举两得。笔者从事食用菌工作十几年,2003年承担广西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竹荪产业化示范》,取得良好的效果。现将林下套种竹荪及近期开展的林下套种袋装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总结如下,供参考。林下套种竹荪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食用菌类,它口味鲜脆、营养丰富,药用于降血压、降血脂、减肥、防治糖尿病,并有抗癌和抗炎  相似文献   

11.
试验研究了不同竹林郁闭度(郁闭度分别为0.6、0.7、0.8和0.9)、竹荪品种(长裙竹荪D89和D1)和竹林类型(散生竹和丛生竹)对林下竹荪生长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竹林郁闭度对林下竹荪生长的影响极为显著,以郁闭度为0.7的竹林竹荪生长最好,出荪期达2个多月,产量达41.0 kg/667 m2,净利润为9 120元/667 m2;竹林套种不同品种的竹荪其产量和经济效益差异不明显;不同类型的竹林对于竹荪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也不明显。因此,竹林适宜于套种竹荪,同时竹林套种竹荪还可带来减少环境污染、增加就业岗位以及促进竹林可持续经营等多重效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食用菌人工栽培基质重复利用的可行性,促进食用菌人工栽培的低碳环保化发展。【方法】开展了以灵芝(Ganoderma lucidum)栽培废菌棒辅以毛竹屑为栽培基质的棘托竹荪(Dictyophora echinovolvata)栽培研究。【结果】以废竹屑为基质栽培棘托竹荪,产量为12.59 kg·m-2;在废竹屑基质中添加30%、50%的灵芝废菌棒,棘托竹荪的产量无显著性变化,分别为13.08 kg·m-2和12.73 kg·m-2,但棘托竹荪的现蕾时间会延迟8 d、11 d,采收期会延长3 d、7 d,同时竹荪采收期的产量肩峰会被削减,采收期产量主峰的时间段覆盖范围会被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竹荪采收期内产量的波动幅度。【结论】灵芝废菌棒成本远低于竹屑,采用灵芝废菌棒作为棘托竹荪栽培基质配料,相对于竹屑有一定的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13.
为筛选适宜广东地区棘托竹荪栽培的主要方式与技术,对比了竹林下棘托竹荪不同栽培方式(床栽、箱栽、棒栽)及覆土配方、基质施用尿素、林分郁闭度等对棘托竹荪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覆土为蚯蚓粪与表土1∶1混合的棘托竹荪产量最高,达到8.52 kg/1.5 m2;其生物转化率也最大,为37.9%。2)基质喷施尿素后可显著提高子实体产量,与对照相比总产量增加153%,子实体数量增加159%。3)竹林郁闭度为0.8、覆土方式为凹凸形时,棘托竹荪产量最高,达到12.51 kg/m2;其生物转化率最大,为99.3%。4)在床栽、箱栽、棒栽3种栽培方式中,棒栽方式棘托竹荪采摘周期较长、子实体产量较高、投入较低。研究结果可为广东地区竹荪栽培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棘托竹荪(Dictyopora echino-volvata Zang Zheng et Hu)是我们上世纪80年代于湖南省会同县发现的竹荪新种,也是会同最先推出新产品.至今,会同生产的棘托竹荪仍是最地道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15.
科学测算比较不同模式的林下经济项目的成本效益,对规划和指导地方林下经济具有重要应用价值。通过对福建省建瓯市林下经济4种主要林菌项目香菇、木耳、竹荪和金线莲抽样调查数据,采用净现值分析方法研究表明,不同林下经济模式经济效益有明显的差距,市场需求和林菌产量是决定林菌项目净收益的重要因素,菌种费对项目成本影响较大,雇佣人员费投入次之。因此,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选择适当的模式,并开拓市场需求,广开销售渠道,推广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竹林下日温湿度变化对棘托竹荪出菇动态及产量的影响,揭示出菇过程中温湿度的调控机制,为竹林下棘托竹荪的科学种植提供参考依据和技术指导。【方法】以棘托竹荪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湖南省的炎陵县和永州市竹林下开展相关研究,记录棘托竹荪出菇期日产量和竹林地表空气温度和相对湿度,拟合日产量动态曲线,并对其日产量与温湿度变化的相关性及不同温、湿度梯度下出菇日产量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出菇期竹林地表日均温度范围为21~32 ℃、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5%,且棘托竹荪日产量的变化较符合阻尼正弦函数的动态拟合曲线。虽然林地日均温、湿度及其昼夜差与竹荪日产量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不同平均日温、相对湿度的梯度间竹荪的日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其日产量在日平均温度为26~28 ℃和平均相对湿度为85%~90%时达到最大;除永州点的空气昼夜温差梯度之外,炎陵点的昼夜温、湿度梯度和永州点的昼夜湿度差梯度间的日产量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在出菇阶段,林地地表空气日平均温度为26~28 ℃、相对湿度保持在85%~90%,且相对小的温湿度变化更有利于棘托竹荪子实体的分化。  相似文献   

17.
利用阔叶树枝桠栽培织金竹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自 1983年接受本县野生清香型红托竹荪进行驯化栽培试验的任务 ;1985年取得栽培成功 ;1986年“织金竹荪人工栽培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列为毕节地区星火科技项目 ,在推广中逐步形成利用阔叶树枝桠进行仿野生环境畦床栽培与砂锅栽培技术 ;1991年形成规模并荣获贵州省星火科技三  相似文献   

18.
油茶林下套种竹荪管理技术及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油茶低产林下套种竹荪栽培技术进行总结,并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式具有以种代抚、以短养长、提高土地利用率、节省劳动成本、增加土壤肥力的优势,不仅改善了油茶的林分结构、提高油茶的质量及产量,而且增加竹荪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9.
林下栽培食用菌能够充分利用林地空间资源,获得优质食用菌农产品产出,是实现绿色发展、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以林下食用菌产业的积极意义为切入点,归纳论述了不同林分类型下食用菌的栽培情况和林下食用菌的主要栽培模式,列举了5种典型的林下栽培食用菌案例(黑木耳、大球盖菇、竹荪、灵芝、羊肚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目前我国林下食用菌栽培产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发展林下食用菌产业的对策:(1)建立林下复合经营共同体;(2)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3)加强林下经济产业人才培养,促进林菌专业合作组织建设;(4)出台扶持政策,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5)完善林下经济相关标准、导则的制定。综上结果,以期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棘托竹荪(Dictyonhora echinovolvata Zang Zheng et Hu)是近年发现的竹荪新种,它含有19种氨基酸,主要成分含量比长裙竹荪高45—82%。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棘托竹荪的形态特征和生态习性,总结出一套适合于生产推广应用的制种和简易栽培技术,同时,提出了采收及加工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