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播州区稻+鸭综合种养技术进行了归纳总结,为生产实践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稻虾生态种养是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近年来发展迅速,2019年小龙虾产量达到177.25万t,养殖面积110.53万hm2。稻虾生态种养具有明显的减肥减药、减虫减害、提高土壤肥力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生态效应。不仅可提供优质的稻米和丰富的小龙虾,提高农民收入,还可以满足人们休闲观光的需求。本文综述了稻虾生态种养的产量、面积和主要技术模式现状,从稻虾生态种养对土壤、稻田水体环境、温室气体排放、稻田病虫草害影响方面综述其生态效应,从成本、收益和投产比等方面综述其经济效应,从增收和产业升级等方面综述其社会效应,为我国进一步研究与实践稻虾生态种养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稻渔综合种养发展较快,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其中政府的推动作用不可忽视。调查发现,目前江苏稻渔综合种养以稻虾为主,与单纯的水稻种植模式相比,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文章结合江苏省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江苏省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稻渔综合种养可使农业从单一经营转变为复合经营,从平面生产转变为立体生产,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发展方向。为进一步促进稻渔综合种养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应用,综述了中国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发展概况,阐明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增产增效作用及与之配套的稻田工程技术、安全植保技术、安全施肥技术、鱼病防治技术、水质管理技术的实施过程,指出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展望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发展前景,并提出了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稻虾共生的种养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种养模式,它是一种生态高效的种养模式,能够提升种养效率、保护环境以及生产出适销对路的生态食品。采用此种模式不仅能够保护环境,还能增加农户的经济收入,进而提高整个养殖业和种植业农户的收入,特别适合在现代农业中应用并推广。详细介绍了稻虾共生种养模式的内容及注意事项,并探讨了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为了增加稻农的收入,通过几年的栽培实践,从稻蟹种养的产地环境、田间工程、综合种养技术、病虫草害防治、收获等方面,总结出了唐山地区稻蟹种养绿色高效新技术,旨在为盐碱地稻蟹共生的优质高效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刘兰 《种子科技》2024,(5):51-54
稻田综合种养是以水稻种植为基础,并与水产养殖结合形成的一种复合型生态模式,可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生产出更安全、更优质的稻谷和水产品,提高稻田综合效益。稻田综合种养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稳粮增收实现一举多赢,既破解了国家稳粮和农民增收的矛盾,又解决了养殖业发展空间的问题,已发展成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绿色循环农业模式。2020年洪泽区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9.5万hm2,约占洪泽区稻田综合种养面积的75%,占洪泽区水稻种植总面积的23.8%。基于此,分析洪泽区稻虾不同种养技术模式的经济效益,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8.
稻蟹种养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生态效益。本研究对辽宁省盘锦市盘山县稻蟹种养基地的大气、灌溉水(养殖水)和土壤污染元素含量进行检测分析,并根据《绿色食品产地的环境质量条件》(NY/T391-2000)规定,进行环境质量评价。结果证明,该生产基地的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水稻和河蟹生产的要求。同时对其产出的水稻和河蟹,按照绿色食品大米(NY/T419-2007)和无公害食品淡水蟹(NY/T5064-2005)标准要求进行检测和评价,结果证明,该基地所生产大米符合绿色食品大米(NY/T419-2007)标准规定的要求;因重金属镉超出限量(镉<0.05mg/kg),所产河蟹没有达到绿色食品蟹(NY/T841-2004)标准的要求,但达到了无公害食品淡水蟹(NY/T5064-2005)标准。  相似文献   

9.
我区温光条件适宜多熟制,水田稻稻连作是我区主要的种植模式,但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1998年,我区开始试种连作晚稻套种榨菜并取得成功。2000年以来,我们又在早稻中推行稻鸭共育试验示范,形成了早稻稻鸭共育、晚稻套种榨菜新模式。这种模式既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充分利用了温光资源,又提高了种田收益,成为我区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高效种植模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李杰  李妍  季美娣  张娜 《中国农学通报》2021,37(20):160-164
水稻+龙虾是稻渔综合种养的一种典型模式,在推进种植结构调整和提高稻田复合收益上作用明显.结合生产调研和查阅文献,分析了水稻+龙虾综合种养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阐述了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并根据试验示范和生产实践,提出了稻田全程养殖龙虾、5-6月捕捞一季的水稻+龙虾综合种养模式稻田选择、田间工程、苗种放养前准备工作、...  相似文献   

11.
推广稻鸭共生技术 培育富硒优质大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铎云 《作物杂志》2005,21(3):45-46
2004年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富硒区示范推广稻鸭生态种养技术,稻田放养鸭子210只/hm2,稻鸭共生期65天。鸭子能防病、杀虫、除草、施肥,减少了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用量,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减少了环境污染,生产出无公害富硒大米。应用该技术纯收入增加了5516.3元/hm2,经济效益较高,技术效果较好,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2.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安、融水三县,结合实施柳州市贫困山区“超级稻+再生稻+油菜”生产模式及高产稳产技术研究与示范科技攻关项目,在稻田示范推广“稻-稻-鱼-油”立体种养模式,获得明显的增产增收效果。超级稻头季平均亩产558.5千克,再生稻平均亩产221.2千克,冬油菜籽平均亩产165.4千克,鲜鱼平均亩产27‘3千克,全年平均亩产值超过2000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稻虾生态种养对太湖区域优良食味粳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以期为稻虾复合种养模式提供决策参考.选用5个优良食味粳稻品种(系),进行稻虾复合种养和宽窄行两种栽插密度处理,分析水稻产量与品质形成特点.与常规大田栽培比较,稻虾种养显著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有效穗数显著增加,但茎蘖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产量显著降低;稻虾...  相似文献   

14.
和万忠 《种子科技》2019,(12):156-156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迅速发展,农业实现了精细化、机械化管理,同时也促进了农业发展。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灌溉问题一直是农业发展的关键,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但是,在传统技术下农业灌溉技术水平较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基于此,在研究现代农业中,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策略非常重要,有助于大力发展农业,节约水资源。  相似文献   

15.
针对韩城市玉米品种推广的现状与成效,分析了玉米种子市场存在的问题,从种子管理部门、种子企业、相关从业人员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6.
福泉市2012年在水稻秧田发现了稻水象甲成虫.通过调查和分析,确认稻水象甲是通过交通运输和灯光吸引传入我市.从而提出了严格植物检疫、推广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合理应用农业防治技术措施、强化预警建设,抓好化学应急防治的福泉市稻水象甲综合治理技术措施与防控策略[1~2].  相似文献   

17.
万叶红 《种子科技》2021,(11):47-48
秋亚家庭农场在长期的稻鸭米生产经营实践中,以稻鸭共作技术为核心集成应用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重点示范推广了稻田套播紫云英高效栽培技术、基于稻鸭共作的水稻机插秧技术、稻鸭共作技术、频谱式太阳能杀虫灯技术,在此基础上,创建了秋亚牌稻鸭米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18.
钟文明 《种子科技》2022,(7):80-82+132
文章以辣椒为研究对象,合理引入以及科学推广辣椒高产栽培技术,推动钦南区经济稳定发展,增加农民收益,助力乡村振兴,提出了加强种苗培育、加强水肥管理、引入现代化技术与设备、增强农民培训等措施,制订了辣椒高产栽培的科学方案,为带动钦州市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9.
当前,高产栽培技术成了玉米种植过程中所使用的重要技术之一,能够有效提高玉米的产量以及种植品质,从而提升玉米的销售效益。为了能够促进玉米种植行业的稳定发展,需要重点针对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推广,使得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范围能够得到扩大。基于此,以下内容对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高产栽培技术的推广策略,提升玉米的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20.
廖春勇  陶先兰 《种子科技》2023,(14):136-138
近年来,我国在种植水稻方面获得了新的突破,提升水稻产量的同时,水稻的安全性也有了保障。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能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基本的粮食保障,同时国家也更加注重绿色、健康的粮食标准。绿色水稻同普通水稻相比价格更高,但是获得的经济收益也更高,并且绿色水稻种植有其自有的一套标准体系,种植流程更加规范且容易获得消费者的青睐。文章分析了绿色水稻种植的特点,讲解了绿色水稻种植技术要点,并指出如何正确推广绿色水稻种植技术,目的是使绿色水稻种植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使农产品及绿色作物可以兼具安全性及生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