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甘蓝型油菜 97TZ1 92的单株无性系试管苗为材料 ,探讨了油菜茎段培养中腋芽生理学下端茎切段长度对腋芽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 ,培养 2 4h后 ,有 80 .7%的茎段从叶腋露出幼小生长点 ;5 d后已有93 .2 %茎段出芽。但培养过程中 ,随着茎切段长度的减小 ,幼芽生长发育明显减慢 ,正常率和成活率降低。培养 3 0 d后统计 ,幼苗平均苗高和生根率降低 ,平均每株幼苗的根数、根长以及叶片数也出现减少的趋势 ,其中茎段长度以 1 mm≤ x<4mm的变化较明显。因此认为 ,茎切段培养中叶腋生理学下端茎切段长度至少应大于 4~ 6mm。  相似文献   

2.
以甘蓝型油菜97TZ192的单株无性系试管苗为材料,探讨了油菜茎段培养中腋芽生理学下端茎切段长度对腋芽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培养24 h后,有80.7%的茎段从叶腋露出幼小生长点;5 d后已有93.2%茎段出芽.但培养过程中,随着茎切段长度的减小,幼芽生长发育明显减慢,正常率和成活率降低.培养30 d后统计,幼苗平均苗高和生根率降低,平均每株幼苗的根数、根长以及叶片数也出现减少的趋势,其中茎段长度以1 mm≤x<4mm的变化较明显.因此认为,茎切段培养中叶腋生理学下端茎切段长度至少应大于4~6 mm.  相似文献   

3.
栗元君  李山 《农技服务》2005,(10):16-16
有人工栽培野生蒲公英经验的,可以自行留种或留种根来年种植。无栽培历史且无种源的,可在5月下旬~6月上旬。到山沟荒坡、地头路边采集成熟的野生种子,或于9-11月挖取野生的种根,还可以到市场购买野生种根。蒲公英种子繁殖率高.  相似文献   

4.
文章介绍了绿色食品蒲公英日光温室直播促成栽培技术以及利用野生蒲公英根株进行立体塑料帐软化生产技术,供广大栽培者享用。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绿色食品蒲公英日光温室直播促成栽培技术以及利用野生蒲公英根株进行立体塑料帐软化生产技术,供广大栽培者享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叶青不同类型茎段进行扦插繁育,并进行了相关栽培技术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带1芽与2芽茎段的扦插成活率无明显差别,有无叶片对成活率有显著影响,带有叶片茎段的扦插成活率比不带叶片高196.8%;不同品种三叶青在不同的基质下生长发育差异不大,栽培密度对其产量与成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以每个控根容器种植3株最佳。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省花叶丁香等8个野生花卉品种进行人工引种栽培、驯化繁育试验,均生长良好,繁育成活率达85%以上。且大面积推广应用于生态绿化中,均表现出耐干旱、耐贫瘠、耐养护管理、花色艳、花期长等优良性状。  相似文献   

8.
以野生和栽培蒲公英为材料,采用PEG(聚乙二醇)溶液模拟土壤干旱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PEG溶液对蒲公英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含量、质膜透性、保护酶活性以及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和栽培蒲公英在抗旱适应性上存在显著差异。随着PEG浓度的增加,野生蒲公英叶片含水量、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下降幅度,质膜透性、抗氧化酶活性、游离脯氨酸以及可溶性糖含量的上升程度均小于栽培蒲公英,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性强于栽培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旱能力。  相似文献   

9.
蒲公英具备药用和食用的功能,有望在保健蔬菜方面进行深层次开发,因野生蒲公英资源连年枯竭,发展人工栽培势在必行本文以蒲公英为例详细论述了药用保健型蔬菜的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不同处理对罗布麻无性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吉林左家罗布麻引种驯化无性繁殖试验,对其根段进行药剂处理和栽培土质、越冬防寒的研究,得出用浓度为100 mg/kg的ABT生根粉浸泡过的罗布麻根出苗最好,栽培在煤灰土和砂土中的根段出苗及长势较好,用塑料布覆盖的罗布麻成活率最高,植株最高。  相似文献   

11.
野生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甘无毒,可食用,其抗逆性强,易于人工栽培.种植方式可选春季栽种根或秋播种子,在良好的间苗、除草、覆膜、肥水管理等栽培措施下。每年每平方米田地可收割嫩茎叶产品6~12kg,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了保护珍稀濒危的土家族药胡豆莲药材资源,开展胡豆莲的人工繁殖研究。方法 采用种子繁育和扦插繁育进行胡豆莲的人工育苗研究,运用人工配制基质模拟野生环境条件栽培胡豆莲,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胡豆莲栽培成活率的影响。结果 使用刚成熟的胡豆莲种子进行人工育苗,种子发芽率可达100%。不同浓度NAA和IBA都能显著促进胡豆莲的扦插生根和提高扦插的成活率,其中效果最好的处理为50 μg/L NAA+50 μg/L IBA组合,扦插成活率高达86.7%。采用配方为椰糠:黄壤:河砂:有机肥=5:3:1:0.5(体积比)的基质栽培效果最好,胡豆莲苗一年成活率和二年成活率较高,均为93.3%。结论 胡豆莲的人工繁殖可以较好地解决胡豆莲繁殖力低下及药材资源匮乏问题,有利于保护珍稀濒危的野生胡豆莲资源。  相似文献   

13.
蒲公英为菊科药食兼用的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蒲公英在欧美及日本早已进行人工栽培.近年来,在我国也有人工种植的,作为保健蔬菜,逐渐走上了百姓和宾馆的餐桌。  相似文献   

14.
台湾峦大杉扦插育苗及其栽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将台湾引进的峦大杉与杉木进行扦插繁育比较,结果表明:随着ABT处理浓度的升高,峦大杉的成活率先升后降,在80 mg.L-1时成活率最高;不同NAA处理浓度的峦大杉成活率均比杉木高,在120 mg.L-1时二者成活率的差距最大,随着NAA处理浓度的升高,峦大杉的成活率先升后降,而杉木的成活率却一直呈下降趋势。峦大杉适宜在砖红壤中栽培,较适宜在红壤中栽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养殖实验,比较野生捕捞大眼幼体(G0)和野生亲本人工繁育大眼幼体(G1)在扣蟹养殖阶段的生长、成活率、早熟率和最终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1)无论雌体还是雄体,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一直低于野生子一代群体,其中雌体120和150日龄时规格差异显著(P 0. 05);(2)两群体的增重率(weight growth rate,WGR)均呈下降趋势,且野生群体在扣蟹阶段的WGR总体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仅雌体150~180日龄及180~210日龄这两个时间段内高于人工繁育群体;特定增长率(specific growth rate,SGR)变化趋势及差异性与WGR类似;(3)野生群体养成扣蟹的最终平均规格和一龄早熟率均低于人工繁育群体,但平均成活率和最终产量却高于人工繁育群体;(4)野生群体养成的最终扣蟹体质量主要集中于0~4. 00 g(36. 76%),并且显著高于野生G1人工繁育群体(P 0. 05),人工繁育群体体质量主要集中于4. 00~5. 99 g(26. 93%)和6. 00~7. 99 g (25. 43%)这两个范围内,两群体扣蟹在≥12 g体质量范围内的占比均较低,分别为8. 46%和7. 60%。野生亲本繁育子一代的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平均体质量较大,但成活率和平均产量相对较低。通过养殖实验初步比较了两种不同来源的野生大眼幼体在扣蟹阶段的养殖效果,为合理选育和利用野生大眼幼体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野生蒲公英人工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蒲公英的营养成分及价值、形态特征、生长条件要求和栽培技术,以为野生蒲公英的人工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野生资源进行保护,同时满足人们的需求,以具生长点的皱叶酸模茎段为材料,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方法,对生长点的分化培养、分化芽生根培养、试管苗移栽、定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MS+NAA0.05mg·L-1+6-BA2.0mg·L-1+蔗糖30g·L-1是皱叶酸模生长点分化培养的理想培养基;诱导分化芽生根的理想培养基是MS+IAA0.2mg·L-1+蔗糖30g·L-1;最佳的分化模式是先生根,再加入液体形式的最适分化培养基;试管苗移栽成活率高达100%,定植的试管苗保持了野生植株的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18.
<正> 1 如何从野生蒲公英中获得种子 蒲公英是多年生宿根性植物,二年生植株就能开花结籽,初夏为开花结籽期,每株开花数随生长年限而增多,有的单株开花数达10个以上,开花后13~15天种子即成熟。花盘外壳由绿变为黄绿,种子由乳白色变成褐色时即可采收,切不要等到花盘开裂时再采收,否则种子易飞散失落损失较大。一般每个头状花序种子数都在100粒以上。大叶型蒲公英种子干粒重为2g左右,小叶型蒲公英种子千粒重为0.8~1.2g左右。 采种时,可将蒲公英的花盘摘下,放在室内存放后熟一天,待花盘全部散开,再阴干1~2天至种子半干时,用手搓掉种子尖端的绒毛,然后晒干种子。在蒲公英野生资源丰富的地方,也可挖根栽培。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提高华重楼种子发芽率和栽培成活率,对华重楼进行种苗繁殖与仿野生栽培试验。结果表明:华重楼种子采用沙藏处理的效果较好,发芽率和成苗率最高;华重楼切段繁殖采用带顶芽切块繁殖成活率最高,且出苗时间短;华重楼适宜在林下郁闭度0.2~0.7、坡度≤45°的砂壤地种植。  相似文献   

20.
罗春燕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4):1473-1475
为开发利用青海省特色野生蔬菜资源,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并对几种常见保健野生蔬菜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进行了研究,筛选出了适宜露地及温室人工栽培的4种野生蔬菜,分别为荠菜、野胡萝卜、蒲公英、枸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