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用试剂盒法提取了5种枣树品种的总DNA,使用RAPD技术对其进行了品种鉴定.选出12种扩增较稳定的引物,来扩增5种枣树品种总DNA,共扩增出34条带,每种引物扩增出1~5条带;多态性条带共2条,多态性比例为58.82%.利用DPS软件所做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品种间可聚成2类:优系99-1(1号)、婆枣(3号)、赞皇大臻(2号)可聚为A类;优系97-4(4号)、梨枣(5号)可聚为B类,同一类品种间体现了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试验取30个枣树优良主栽品种进行AFLP分子标记,并进行遗传聚类分析,以期获得不同枣树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征。从64对引物组合中筛选出9对重复性和稳定性好的引物组合,总共扩增出399条清晰条带,即对枣品种基因组399个位点进行了检测,其中共有位点85个,多态性位点314个,多态性百分率78.70%,可鉴别出所有供试品种。UPGMA聚类表明,30个枣树品种的相似系数在0.4654-0.8231之间,平均相似系数为0.6223,在相似系数0.666处,可将供试的30个枣树品种分为6类,为枣树品种分类及亲缘关系分析提供了有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鉴定马铃薯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采用5对SSR分子标记引物,对18个贵州马铃薯生产品种进行SSR分子标记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5对SSR引物共扩增出77个多态性条带,每个组合的多态性条带数为10~24不等,平均每个引物组合产生15.4个多态性条带.18个马铃薯材料之间的遗传距离范围在0.376 6~0.909 0之间,平均为0.701 1.经聚类分析,18个马铃薯材料在遗传距离0.57水平上全部聚为一类,以遗传距离0.60为基准,可明显聚为4个类群.第Ⅰ类包括5个材料;第Ⅱ类仅1个材料;第Ⅲ类包括4个材料;第Ⅳ类包括8个材料.  相似文献   

4.
11种红枣氨基酸组成及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了小口大枣果实的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并与10种不同品种的红枣氨基酸进行了比较分析,利用主成分和聚类分析法对不同红枣氨基酸含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11中红枣中小口大枣氨基酸总量最高,为4.95%,必需氨基酸占总氨基酸的33.89%,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赖氨酸;WHO/FAO氨基酸评分标准显示小口大枣氨基酸评分系数SRC值为25.85,冬枣EAA/TAA值最高为51.08%,其SRC值为0.75,氨基酸含量分布不均,均未达到FAO/WHO提出的理想蛋白质标准。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表明11种红枣氨基酸含量可以聚为3类,新疆阿克苏地区灰枣、葫芦枣、冬枣、骏枣和金昌一号和甘肃小口枣聚为一类,宁夏灵武长枣和中宁圆枣聚为一类,宁夏同心圆枣、陕西淮枣和山东小枣聚为一类,主成分分析构建了3个主成分,三者的累计贡献率高达89.221%,综合表明新疆、甘肃等地区红枣品质较好,地理区域和气候条件成为阐述红枣中氨基酸差异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枣树不同品种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为了验证现有枣树材料的亲缘关系,本研究利用RAPD标记对21种枣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从36个RAPD引物中,筛选出20个可扩增出清晰且多态性高的条带的引物用于RAPD-PCR扩增,共获得185条DNA片段,其中173条具有多态性,多态率达93.51%,平均每个引物可以扩增出9.25条。利用DPS软件建立了21种枣树品种的聚类分析树状图,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相似系数82.48处所有枣树品种被聚为一类,在65.98处21种枣树品种被分为两大类群。  相似文献   

6.
粤西龙眼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保护和利用粤西野生和栽培龙眼种质资源,通过RAPD技术对粤西野生和栽培共5个龙眼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从100个10 bp长的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4个重复性好、稳定性高的有效引物,共扩增出70条带,其中多态性带42条,占总扩增条带的60%。聚类分析结果表明:5个龙眼品种间的遗传差异性不大,但野生龙眼与其他4个龙眼品种的遗传距离相对较大,平均为0.07375,在系统树上单独聚为一支,其余4个品种聚为另一支,说明野生龙眼与栽培品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双孖木’与‘大乌圆’的遗传距离最小,仅为0.01236,在系统树上构成姊妹类群,推测二者具有共同起源或为近缘品种。  相似文献   

7.
应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以来源于11个不同地域的金荞麦种质为材料,进行遗传多样性与亲缘关系分析。从40条通用引物中筛选出条带清晰、多态性丰富、重复性好的11个引物PCR扩增共获得103条稳定的条带,其中75个位点具有多态性,其多态性位点百分率(PPB)为72.8%。应用Nei-Li相似系数法对11份不同来源的金荞麦品种间遗传相似系数(GS)进行了估算,其GS为0.48~0.90,遗传多样性较丰富,11种金荞麦品种间遗传距离GD在0.10~0.52,平均为0.27,种间遗传差异较小。聚类分析表明:11个品种被分为2大类,在第一大类中,大方和水城最先聚在一起,二者亲缘关系较近,而贵阳与另外5个地区金荞麦亲缘关系较远则单独聚类;第二大类中,罗甸和独山最先聚为一类,且遗传距离短,二者亲缘关系近。本研究可为金荞麦的亲本利用及开展金荞麦遗传连锁图的构建和核心种质指纹图谱的绘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种子》2018,(12)
利用ISSR技术对14个八仙花品种进行了亲缘关系的研究。从49个引物(引物选自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公司公布的100条引物)中筛选了8个条带清晰、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对14个八仙花品种DNA进行扩增,共扩增出478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59.75条DNA片段),多态性条带420条。用POPGENE分析数据得到14个品种的遗传距离为0.000 2~0.087 4,遗传相似性系数为0.916 3~1.000 0;利用NTSYSpc 2.1聚类分析,在遗传相似性系数约为0.38处将14个八仙花品种明显分为两大类,其中花园蕾丝、绿色夏天和圣代草莓被聚为第一类,其余11个品种被聚为第二类。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通过对所收集的55份福建茶树品种(系)进行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分析,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扩增,并通过NTSYS-pc2.10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以7份福建茶树品种为材料,对50条通用引物进行筛选,得到多态性好、扩增条带清晰的引物15条。15条引物共扩增出213条条带,208条为多态性条带,多态性所占比率为97.65%。55份茶树资源遗传相似系数介于0.54~0.91之间,表明这55份茶树遗传背景差异较大。并根据ISSR扩增图谱构建了遗传聚类图,明确了各茶树品系与品种间的亲缘关系,为茶树培育新品种奠定科学基础、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对包含张家界地区4个杂柚品种在内的9个柑橘品种进行遗传多样性及亲缘关系分析。结果表明:45对引物共扩增得到467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54个,多态性百分率为75.8%,因此SRAP可以作为柚类资源亲缘关系研究的有效标记。在遗传相似系数0.623 1处,供试材料可区分为两大组,第一组为沙田柚、慈利香柚、菊花芯柚、慈利金香柚,第二组包括慈利菠萝香柚、大分4号、慈利水柚子、大红甜橙、兴山酸橙。聚类结果表明4个柚类杂种中,慈利香柚和慈利金香柚与沙田柚及菊花芯柚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大红甜橙、兴山酸橙及大分4号的亲缘关系则相距较远;而慈利菠萝香柚和慈利水柚子则刚好相反,它们更偏向于大红甜橙、兴山酸橙及大分4号,而与张家界主栽的两个柚类品种的亲缘关系则较远。  相似文献   

11.
建立枣果实中白桦酯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方法。色谱条件:仪器为高效液相色谱仪(Agilent 1200)及其工作站;色谱柱为Hypersil BDS C18(4.6 mm×250 mm,5 um);流动相:甲醇:水=90:10,磷酸调pH为3.0;流速:0.6 mL/min;进样体积:5 uL;柱温:18℃;吸收波长:210 nm。利用建立的分析方法对20个枣品种果实中白桦酯酸、齐墩果酸和熊果酸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枣果实中3种三萜酸得到了良好分离,不同枣品种果实中3种三萜酸含量差异显著。其中白桦酯酸含量最高的品种为‘晋枣’,齐墩果酸和熊果酸含量最高的品种是‘长红枣’,3种三萜酸总含量较高的品种为‘长红枣’、‘南京枣’和‘灰枣’。  相似文献   

12.
EMS诱发大豆不同品种M2代与M3代农艺性状变异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甲基磺酸乙酯(EMS)对大豆品种诱变的后代变异情况,利用0.5% EMS溶液处理4个大豆品种种子,对M2、M3代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各世代农艺性状均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异,与M2代相比,M3代株高、分枝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及百粒重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小,而主茎节数的平均变异系数变大,单株荚数的变异系数大致相当,然而这种趋势在各品种间却不尽相同;各世代都诱变出早熟或晚熟的变异株,各品种总熟期变异率由高到低M2代为‘黑河43’(0.71%)>‘北豆5’(0.63%)>‘合丰50’(0.57%)>‘合丰55’(0.53%),M3代为‘北豆5’(0.64%)>‘黑河43’(0.5%)>‘合丰55’(0.25%)>‘合丰50’(0.22%),说明熟期的变异至M3已下降。  相似文献   

13.
枣疯病植原体的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表现丛枝症状的‘金丝4号’枣树为试材,以叶片总DNA粗提物为模板通过PCR扩增技术克隆16S rDNA基因,建立了枣疯病植原体快速检测方法。序列分析结果显示,枣疯病植原体‘金丝4号’株系(JWB-Jinsi4,TA)与JWB-G1(AB052876)同源性为99.7%,归属于16Sr Ⅴ-B组。实验结果表明,以DNA粗提物为模板的PCR扩增技术,可快速有效地检测枣疯病植原体,为生产实践中枣疯病的诊断和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21个兰花品种的延长RAPD(ERAPD)和PCR-RFLP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明确中国兰花品种间在DNA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和亲缘关系。【方法】应用ERAPD(延长随机引物扩增)、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PCR-RFLP对21个中国兰花品种进行分子鉴定。【结果】RAPD分析中共有8个(10%)引物和88条(83.81%)多态性带纹;ERAPD分析中能获得一条2.5KbRAPD特异性片段;叶绿体基因组(cpDNA)的PCR-RFLP分析中有4个(66.67%)引物和12个(25%)引物-酶组合;线粒体基因组中(mtDNA)的PCR-RFLP分析中有2个(33.33%)引物和1个(4%)引物-酶组合能揭示材料间遗传差异。【结论】3种分子标记均能揭示品种间在DNA水平上存在遗传差异,而且遗传学分类与形态学分类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5.
为筛选出适合佳县地区种植的红枣抗裂品种,利用枣果浸泡试验,分析了‘佳县长枣’、‘狗头枣’、‘赞皇枣’、‘骏枣’、‘壶瓶枣’、‘金丝小枣’、‘圆铃枣’、‘晋枣’、‘灵宝枣’、‘木枣’10个佳县本地栽植的红枣品种裂果率和吸水率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品种的抗裂性。试验结果表明,在浸果过程中,红枣的裂果率在24 h内基本呈直线增加,72 h后达到稳定。不同红枣品种在脆熟期浸果后一定时期内(24~48 h)的裂果率和吸水率线性相关。不同品种之间的红枣裂果率差异显著,‘骏枣’裂果率最高,为93.3%,‘圆铃枣’裂果率最低,为26.7%,其次为‘佳县长枣’和‘灵宝枣’。因此,适合佳县栽植的较好红枣抗裂品种为‘圆铃枣’、‘佳县长枣’和‘灵宝枣’。  相似文献   

16.
丰产小麦品种‘农大211’的灌浆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研究‘农大211’籽粒的灌浆特性和丰产性的关系,给高产栽培和普通小麦高产育种提供参考。以‘农大3334’、‘中优9507’、‘京411’、‘农大3747’等3种不同粒重类型的品种(系)为对照,对丰产小麦品种‘农大211’在北京地区灌浆过程中籽粒体积、鲜重和干重的动态变化和灌浆参数特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灌浆过程中5个品种(系)的籽粒体积均呈现抛物线曲线;从最大体积和花后30天体积来看,‘农大211’接近‘农大3334’。‘农大211’的籽粒体积显著高于‘中优9507’、‘农大3747’和‘京411’,它们的籽粒鲜重增长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现抛物线曲线;‘农大211’的鲜重在花后3天到24天呈直线增长趋势,先后赶超了‘京411’、‘农大3747’和‘中优9507’,最后接近‘农大3334’。籽粒干重的动态变化均呈现拉扁的S曲线;‘农大3334’在花后21天、‘农大211’在花后24天、‘中优9507’在花后27天的干重极显著高于相应的时间的‘京411’和‘农大3747’,说明这3个大粒型品种(系)在灌浆后期保持了较强的灌浆能力,致使其干物质积累达到较高水平,从而最终粒重高于‘京411’和‘农大3747’。‘农大211’的最大灌浆速率(Rmax)、平均灌浆速率(R)和达到最大灌浆速率所需天数(d)均高于‘中优9507’、‘农大3747’和‘京411’,但低于‘农大3334’;而且灌浆3个阶段的灌浆速率R1、R2和R3与大粒型品种‘农大3334’、‘中优9507’相仿,快于中小粒型品种‘农大3747’和‘京411’。总之,‘农大211’籽粒的籽粒体积、鲜重和干重的动态变化过程以及灌浆过程、参数与大粒型品系‘农大3334’接近,但其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较高,因而其单产高于‘农大3334’。  相似文献   

17.
‘砀山酥梨’芽变‘97-05-9’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37份梨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亲缘关系及分类研究。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7个引物进行扩增,应用SPSS11.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梨品种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差异,‘砀山酥梨’与营养系变异‘97-05-9’具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归为一类。且‘砀山酥梨’与其营养系变异‘97-05-9’有14个引物扩增出18条特异性条带,变异位点较多。  相似文献   

18.
不同割手密杂交后的父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主要选用云割82-114、云南1号、云割83-184、云割82-25、云割82-160、瑞割3号等优良甘蔗细茎野生种作为父本,利用百眉蔗、粤糖93-159等作为母本,通过有性杂交,并利用SSR鉴定杂交后代的遗传关系,从140个后代材料中鉴定出109个真实杂种,27个是假阳性材料,4个自交材料。并对12个组合真实性达到6个以上的子代进行了父性遗传的评估,结果父本共检测出24个位点,各子代群体的平均父性多态性比率在33.33 %-86.67%之间,平均基因杂合度较低,而父性遗传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9.
Genetic analysis of resistance in barley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 Ovesná    J. Vacke    L. Kucera    J. Chrpová    I. Nováková    A. Jahoor  V. &#;ip 《Plant Breeding》2000,119(6):481-486
The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barley yellow dwarf virus (BYDV) was studied in the selected 24 spring and winter barley cultivars that showed a high or intermediate resistance level in 1994‐97 field infection tests. Th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iagnostic markers YLM and Ylp were used to identify the resistance gene Yd2. The presence of the Yd2 gene was detected with both markers in all the resistant spring barley cultivars and lines from the CIMMYT/ICARDA BYDV nurseries. The results of field tests and genetic analyses in winter barley corresponded with marker analyses only when the Ylp marker was used. Genes non‐allelic with Yd2 were detected by genetic analyses and the Ylp marker in moderately resistant spring barley cultivars ‘Malvaz’, ‘Atribut’ and ‘Madras’, and in the winter barley cultivars ‘Perry’ and ‘Sigra’. Significant levels of resistance to BYDV were obtained by combining the resistance gene Yd2 with genes detected in moderately resistant cultivars. The utilization of analysed resistance sources in barley breeding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快中国枣种质资源改良进程,以定位和分析枣农艺性状QTL为目标,分别调查了中心干直径、二次枝着生角、二次枝弯度和二次枝曲度性状表型值在150株‘冬枣’ב临猗梨枣’F1代群体中的分离情况,并应用已构建的枣遗传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实现了枣4种农艺性状的QTL分析。共检测到4种性状相关的QTL 34个,包含控制中心干直径10个、控制二次枝着生角度5个、控制二次枝弯度8个和控制二次枝上曲度3个。34个QTL分布在枣遗传连锁图谱的11个连锁群中,各QTL的LOD值在2.50~4.61之间,可分别解释8.6%~54.2%的表型变异。这些枣农艺性状QTL的定位以及相关信息的获得将为今后开展枣相关基因的图位克隆、品种改良及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提供十分重要的工具和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