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近年在广东发现的杉木枯梢病是由二极霉引起的为害杉苗的严重病害,病原菌生物学特性测试表明,分子孢子在水滴中萌发最好,20℃为萌发最适温度,菌线生长的最适温度范围为20~30℃,并在pH3~7的范围内都生长正常,病菌入侵杉梢组织以伤口为主,潜育期2~4天,在合适条件下10~15天便可再次侵染,较强光照有助于刺激孢子产生,该病害在每年春季多雨季节开始发生,6~8月流行迅速,10月以后逐渐减轻,病菌可以菌  相似文献   

2.
国外松枯梢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湿地松枯梢病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松色二孢菌引起湿地松枯梢病。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最适温度为25-31℃,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最快,子实体最早形成。分生孢子在10%的湿地松和油松针叶浸汁中萌发最好,6h萌发率达90%以上,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30℃;最适pH值为6~7;在水滴中纟在饱和湿度下萌发率高;光照对分生孢子萌发几乎显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国外松枯梢病病原茵(Diplodia pinea,又名 Sphaeropsis sapi-nea)从分生孢子萌芽、菌丝体生长及产生子实体所需要的条件三个方面开展了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自然界或人工诱导的分生孢子在清水中均不易萌芽,分生孢子萌芽需要补充一定的营养条件,以10%的松针汁最有利于萌茅,其次为2%的葡萄糖液。菌丝体在10%松针汁+PDA 及 PSA 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分批在不同温度组中测定孢子萌芽及菌丝体生长的温度条件,表明从4℃起孢子萌芽及菌丝体生长即可微度进行,孢子萌芽最适温度为27-29℃,菌丝体生长最适温度为26-27℃,38℃高温并不影响孢子萌芽率,35-38℃时芽管及菌丝体生长严重受阻。孢子致死温度达42℃以上,说明该菌对高温的耐受力很强。孢予在 pH4-10时均可萌芽,以6-8最为适宜。分生孢子萌芽需要的最低湿度为80%,高湿度有利于孢子萌芽,但并不一定需要自由水;分生孢子4个月后发芽率仍很高,一年后仍有有一定的萌芽率。黑暗及室内自然光下人工培养不易产生子实体,但在萤光灯下7-15天可以诱导出子实体。以松针段、松梢、PSA 及10%松针汁+DA 培养基最有利于子实体及分生孢子的产生。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在我省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其他报道要广,其他特性也表明该菌适应性、生命力均较强,为该病害在我省普遍严重发生的原因之一,各地与我们在对该菌生物学研究中结果的差异很可能由于病原菌的变异造成。  相似文献   

5.
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表明,樟子松枯梢病病原菌分生孢子的萌发与通气和光照条件关系不大,无需外界供给养料。孢子的萌发主要取决于温度和湿度条件。在水中, 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5 ~35 ℃,最佳温度为25 ℃。在25 ℃条件下,孢子在4 h 以内即可萌发。在相对湿度达90 % 以上时,孢子萌发率随湿度增大而升高。6 ~8 月是辽宁章古台地区病菌萌发侵染的适宜时期,化学防治应在此期间进行。  相似文献   

6.
杜鹃花枯梢病的生物学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鹃花已成为重要的花卉,种类繁多。在杜鹃花大量繁育的过程中,一种新的病害—杜鹃花枯梢病,正在威胁杜鹃花的发展。为此,笔者对该病进行了3年的观察和研究现报道如下。1 病害症状受害的杜鹃花,新梢和芽变色,凋萎变细,顶部弯曲下垂呈钩状,自弯曲部向下逐渐脱叶,仅顶部残留叶簇。新梢木质化,常直立枯死,而不弯曲,叶片全部脱落。受害严重的整株死亡,根部由表皮向木质部逐渐变成栗褐色。杜鹃花枯梢病还危害丁香、苹果、梨、桃、柑桔、百合、郁金香、金鱼草、芍药、鸡冠花、一串红、长春花、香石竹、仙人掌、草莓、蕃茄等。并有…  相似文献   

7.
从形态特性、营养生长条件、分生孢子器及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条件四个方面研究松色二胞菌Diplodia pinea(Desm.)Kichx的生物学特性。该菌对营养生长条件要求不高,在1/2PDA培养基,温度25~26℃,相对湿度90%以上和pH5~6.5时生长最好。黑光灯和日光灯交替照射或全部黑光灯照射易产生分生孢子器和分生孢子,自然光下则难产生。温度24~26℃,相对湿度90%以上和pH6时利于产孢。诱导产生的分子孢子在清水中不能萌发,在1%的桔子晶水溶液中,25~26℃,pH6.5时萌发良好。越冬孢子于4月中下旬传播,5月中旬是发病盛期。  相似文献   

8.
油松赤枯病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油松赤枯病在阿坝州油松(Pinus tabulueformis Carr.)上发生严重。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表明,该病是由枯斑拟盘多毛孢(Pestatiopsis funernea Desm)Stery为害所致,病原菌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pH6.0生长最好,相对湿度100%最利于孢子萌发。  相似文献   

9.
桉树枝枯病菌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有效防治桉树枝枯病,对桉树枝枯病菌可可毛色二孢菌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温度为10~35℃,最适生长温度为30℃;分生孢子在水滴中萌发率为93.20%;该菌在pH值3.0~12.0范围内均能生长,以pH值5.5生长最好;可以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对蔗糖和硝酸钠利用率最高;经过10 min的处理,菌丝体和分生孢子致死温度分别是52℃和54℃。  相似文献   

10.
中国松树枯梢病菌营养体亲和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吴小芹 《林业科学》2000,36(1):47-52
将来自我国13省16种松树和其它2种针叶树上的55个Sphaeropsis sapinea菌株在PDA平四上进行配对生长试验,结果绝大多数菌株间产生墨绿色色素隔离带,少数菌株以及同一菌株不同菌落间不产生此色素带。  相似文献   

11.
松树枯梢病发生规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树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我国南方湿地松、火炬松、马尾松等树种的重要病害。文章综述了松树枯梢病的发生规律研究的进展情况,着重对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寄主的感病性以及环境等与病害发生规律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松枯梢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3.
樟子松枯梢病的研究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樟子松枯梢病是一种普遍发生的松树病害,病原菌为松球壳孢菌.该病原菌很少侵染危害15 a生以下的森林,主要对于一些生长不良樟子松林,如干硬的土壤、根系的生长受限的装饰树,受干旱、冰雹或雪害的林分以及郁闭度过大、昆虫危害或其他机械损伤等均易使樟子松感病.对有关樟子松枯梢病的生物学特性、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做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的松枯梢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1995年以来,我省长春、吉林等地林区或市区的部分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油松(P.tableformis)和红松(P.koraiensis)的针叶、枝梢发生枯死现象。两年来,除了对这些树种上的其他病虫害进行诊断鉴定外。笔者疑为某些病状极有可能是松枯梢病所致。为此,从1997年3月下旬起,在长春市净月潭,以10天间隔定期取样,进行镜检和培养观察。于7月下旬开始,在受害部位出现大量子实体,经鉴定证实,确为松枯梢病。此病病原为松色二泡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属球壳菌目,球壳孢科,色二抱属。分生抱子器…  相似文献   

15.
火炬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是为害火炬松Pinus taeda的毁灭性病害。该文通过剪枯梢、施肥和喷药相结合进行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前枯梢为主,结合施肥或喷50%多菌灵的防治措施效果较好,防治率88.6%。  相似文献   

16.
银杏枯梢病的危害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几年来,随着银杏树种的扩大栽培,在苗木上又出现了一种新病害——银杏枯梢病。该病致使银杏生长顶端坏死干枯,严重影响苗木生长量、产叶量,减少了经济收入。若发生在嫁接树上,则影响树冠伸展。1996年5月下旬,笔者在江苏海安县青萍乡环西村2年生实生银杏苗圃中发现银杏枯梢病,随后又在青萍等乡镇零星栽植银杏上见有少量同样的病害。为寻找病害的防治方法,笔者于1996~1997年间进行了调查、观察记载,并开展了防治试验。现将有关情况,简述如下。1发病时间经1996~1997年两年时间的观察记载,病害约在5月中旬,即银杏当年春梢生长高…  相似文献   

17.
依据云南含笑产区和引种区调查观测材料,分析研究了云南含笑开花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云南含笑是木兰科植物系统发育上一个很自然而又比较进化的种,分布于云南中部以及西北部的是比较原始的种群,分布于贵州的云南含笑是比较进化而年轻的种群。云南含笑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高,可作为园林树种及香料树种加以推广应用。本文为今后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相关参考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8.
落叶松枯梢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验证明,在落叶松枯梢病发生地区采用适地适树造林技术,根据林分病情生态模型,避免在山坡下部靠近林缘、风口、草甸或坡麓高阶地的低平部分造林,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对发病林分及时采取修剪病枝、伐除病损株等营林措施,并结合在每年6月上中旬用森保1号或森保1号与其它杀菌剂混合使用的化学防治措施可收到显著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松树枯梢病菌的致病性存在着广泛的变异,其变异方面主要表现在侵入途径及致病力上,但关于侵入途径的问题,各国学者的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分歧。综合分析表明,松枯梢病菌可能从气孔、伤口和无伤嫩叶、嫩梢上侵入。松枯梢病菌致病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不同菌株对同一寄主的致病力不同,同一菌株对不同寄主的致病力不同。致病力的差异与病菌的形态学特征、基因型等有一定的相关性。我国松枯梢病菌的致病性发生了多大的变异,与国外类群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松树枯梢病菌遗传多态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运用随机增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发生于我国13省区16种松树和其它2种针叶树上的松枯梢病菌(Sphaeropsis sapinea)的55个菌株进行基因组DNA多态性分析。用17个随机引物经PCR扩增共得到200个RAPD标记,其中98.5%具有多态性。UPGMA聚类分析确定了供试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将55个菌株分为3个类群。各菌株间的差异与其寄主种类无明显关系,与其地理来源在某些类群间有一定联系,但在大多数菌株间相关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